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
2022-10-29常婧
常 婧
(张家口学院 音乐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这些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瑰宝,不仅是中华文明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而且也给予了世代中华儿女深远的精神寄托,体现出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随着国家对保护和传承的不断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渐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渗透到各阶段的教学工作中。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音乐教学的渗透与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随着先进的融合性课程的逐步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给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合唱教学中渗透和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拓展合唱教育的新途径
传统的小学合唱教育方式较为单调,教学内容也较为枯燥。小学生更多地是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教师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和乐理知识上。学生在机械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抵触的学习心理,无法完成合唱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无法对合唱艺术进行新的审美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小学合唱教学的渗透与融合开辟了小学合唱教育的新途径,使教师在组织学生合唱的过程中能够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合唱作品中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故事、诗词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扇崭新的艺术之窗,使学生对合唱产生了更深层的认知体验。
(二)建立人文培养新目标
小学合唱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合作演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华传统文化会在小学合唱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营造出更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熏陶。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是独树一帜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艺术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构成审美教育的新航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信息获取条件下,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认知更多存在于流行音乐当中,而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获取渠道就较为狭窄。尽管合唱教学会涉及传统的民族歌曲,但其占比并不高。学生由于自身音乐素养的限制,对课本中传统音乐文化的接受度有限,导致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功能没有得到体现。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小学合唱教学的渗透和融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帮助学校树立审美教育的新航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小学合唱教学的渗透和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二者间的深度融合。
二、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合唱教学的渗透与融合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课程建设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所以,通用的小学音乐教材内容较为宽泛,而关于合唱教学的课时量较少并且内容也不够丰富。因此,为了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合唱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基本音乐课程之外,建立校本合唱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建立过程中,学校要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以建设优质校园文化为出发点,改进合唱教学理念,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合唱课程中引入更丰富的知识。此外,学校还要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合唱校本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更强烈的探索兴趣。
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这个平台,在合唱教学中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知识,继承中华文化精神,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渗透进音乐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合唱这种音乐形式以及学会利用合唱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学校通过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转换成相应的合唱课程设计,在合唱实践活动中展现校本课程的价值,从而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的合唱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艺术之美以及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逐步深化校本合唱课程,将自身教学资源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整合,突出学校合唱教学的特点。同时,学校要积极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架设沟通桥梁,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合唱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在校内外的艺术实践中,学校可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和推广,将其逐步延伸到社会层面,使更多的社会群体了解、喜爱传统文化。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而且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二)深化教学课堂
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手段,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实际的合唱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贯穿于合唱教学中,将合唱课堂打造得更加生动多彩,提升学生对于合唱课程的学习乐趣,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演唱训练时,可以对合唱音乐要素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文化底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诠释合唱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以及把握合唱的要素和声部演唱技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去展现合唱旋律之美,彰显传统文化特色。此外,教师还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己选择合唱作品,共同协作完成合唱任务。在此基础上,班级合唱组织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校园合唱组织,学生能够以多样的合唱方式去演绎中华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合唱课堂的根基,打造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下,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的艺术风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所表达的精神实质。教师要善于利用合唱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串联起来,充分挖掘潜藏在“传统文化合唱”中的教学价值,丰富学生的合唱学习体验,使合唱教学焕发生机。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合唱社团的带头作用,尝试不同的合唱教学手段,例如古诗词艺术歌曲合唱、戏曲创编合唱等,使学生深深地爱上合唱课堂。教师还可以利用当地的音乐资源如剧院、歌舞团等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三)提升教学质量
第一,优化音乐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合唱教学质量的保证。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我们要从中选取适合小学生合唱活动的教学素材并非易事。因而,教师选取的合唱教学资源,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把握其认知特点,而且还要特别注意选择曲目的难度以及是否具有突出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同时,这些教学资源还要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如此才能实现传统文化和合唱艺术的完美融合。比如,针对低年龄段学生,我们可以选择《春晓》等进行合唱教学,让学生们在合唱中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深邃意境;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古典名著相关的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等等,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历史文化,提升自身审美品位。显然,通过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对合唱教学产生了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得到同步提升。
第二,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主题音乐活动。学校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唱活动,唱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隽永优美,唱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另外,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活动时要确定一个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合唱教学主题,围绕经典主题开展合唱教学活动。针对学校音乐教学开展特色,教师可以选定一个传统文化命题,如“中华诗词大家唱”“民族歌曲大联唱”等,丰富合唱教学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会更加明确,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合唱质量也会有明显提高。
第三,分层渗透教学,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小学合唱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演唱能力良莠不齐,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音准节奏的把握、对演唱技巧的熟悉程度等有很大不同。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提升合唱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突破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开展分层教学。为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可以从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合唱曲目的难易程度以及专业水准这三个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化表现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合唱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在确立层级之后,教师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选取不同的传统文化曲目开展教学活动。如此,这些传统文化曲目就会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引导至高效的学习轨道中,最终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小学合唱教学的渗透与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合唱课堂上的呈现,不仅能够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合唱实践活动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也为教师推进小学合唱教学改革以及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开展合唱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合唱作品,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这不仅对传统音乐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更对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