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传统民居雕饰叙事结构分析与保护研究★
2022-10-28方敏
方 敏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 东阳 322100)
0 引言
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影响下,人们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人文审美倾向等方面悄然变化。但作为各时代特殊固定形式载体的部分传统民居被保留下来,其价值更凸显珍贵。
浙中地区追史隋朝,古称婺州,地处浙江省中部丘陵盆地地区,属于中亚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院落式”布局是浙中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空间构成形式,它体现出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浙中传统民居中雕饰出现部位的主材料分别为各类木材(尤其是具有天然防虫耐腐的樟木、松木、榧木、杉木、柚木、椴木等)、砖、石。本文采用田野调研法、调查问卷法、文献研究法、实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众多浙中地区传统民居中选取三处,分别为东阳卢宅古建筑群、东阳厦程里古村落建筑群、义乌黄山八面厅为典型案例,进行信息采集、调研与分析。
1 雕饰在浙中传统民居中存在形式
浙中传统民居中的雕饰不论在院落空间中的庭院部分或古建筑部分都有不同的显现形式。
在“院落空间”中的庭院部分,雕饰主要出现在地面的铺装、墙面、连廊的顶棚、雀替、挂落和座椅局部装饰、院落设施、陈列器具的局部雕刻。另外,石质栏杆的柱头和栏板浮雕、透雕的形式较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为题材的较为常见。例如,卢宅中庭院连廊灯挂上的五只蝙蝠纹样,寓意“五福同贺”,有向上之意;厦程里村尊行堂连廊的柱础有喜鹊、梅花图样,寓意喜上枝头;黄山八面厅入门处的匾额周围有梅花、竹子、双鱼纹、龙纹的雕刻,边廊天花雕饰有群兔、百花齐放、鱼纹等纹样;地面铺装中以石材拼贴为主,尤其是卵石的点缀使用更为庭院的美化装饰了一笔。
在“院落空间”中的古建筑部分中,出现的雕饰数量、题材明显多于庭院部分。从古建筑水平界面来看,出于安全性、适用性考虑,地面装饰以石材拼接为主要装饰形式,平铺或45°~60°铺设;屋顶部分的构件较多、装饰性较强,雕饰也异常丰富,部分雕饰被施以彩漆。屋顶的脊饰形态各异、生动形象。如卢宅肃雍堂大梁下绘有层次丰富的牡丹祥云图案,并施以彩漆装饰;卢宅国光门屋脊两侧设有龙头鱼尾吻兽;有厦程里古村崇德堂局部梁、檩条饰以漆色。民居中的“檐下艺术”古时也被视为身份的象征。不少古人重金对牛腿、雀替、挂落、门扇、隔窗等装饰性构件进行美化。例如,卢宅整体为抬梁式建筑,其中卢宅树德堂厅堂檐口下的牛腿雕饰内容为狮子戏球、福禄寿喜;黄山八面厅建筑整体为抬梁式建筑,其中大厅的侧廊檐口下的雕饰内容有戏曲故事、博古题材等(见表1)。从垂直界面上来看,柱的局部、门窗为雕饰装饰的重点,部分公共会客空间线角也有装饰。室内陈列的设施存在大量装饰,如雕花床、座椅靠背处、案几局部等。
表1 古建筑部件中常见雕饰装饰部位
2 浙中传统民居雕饰叙事结构分析
浙中传统民居室内外空间的组织是社会记忆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人文伦理关系的具象表现。浙中院落式传统民居以十三间头为基本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可变化为十八间头、二十四间头。从民居空间聚落来看,讲究选址,以厅堂、廊院为基本组合元素布局,整体平面形式方正,三合院、四合院居多。多数有明确中轴线,注重雕刻。这些特点在三个案例中均有明显体现。
雕饰体现内容、形式与空间分布、使用频率有密切的关系。从平面布局来看,三处传统民居保存相对完整。三处相比较之下,卢宅古建筑群保护最为完整。除主要开放的肃雍堂轴线古建群以外,还存有东部世德堂古建轴线、大夫第东吟堂轴线、大雅堂轴线,西部忠孝堂、太和堂、五台堂轴线[1]。现存浙中民居以多进制的空间为主。古语云:“北屋为尊,两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2],这是多数江南传统民居合院空间形式。浙中传统民居从入口处到内堂,从正厅到厢房,同一构件雕饰的内容、展现形式和雕刻采用技艺的复杂程度呈现负向减少趋势。三处案例中,将空间按照使用性质的私密程度,分为空间A(公共性空间)、空间B(居住性空间)、空间C(服务性空间)。按照私密性划分,空间A>空间C>空间B。
东阳卢宅古建筑群坐落于浙江省东阳市。现存三条轴线,分别为肃雍堂、世德堂、树德堂轴线。以九进肃雍堂所在轴线为例(见图1),秉承传统前厅堂后居室的空间布局形式。前四进主要用途为家族祭祀、议事、会客、家族子女教习等,属于对外公共空间(以下简称空间A)[3]。以石库门相隔,后五进为居住生活使用,属于户主独立空间。经过三折“┗┓”甬道,进入前四进空间为家族活动公共空间,雕饰装饰尤为重视,在梁架结构、牛腿、雀替等视觉可达的构件更是精美绝伦。从雕刻技艺方面来讲,采用雕刻手法多样,浮雕、圆雕、半圆雕、镂雕、透雕等交替使用。从雕饰装饰语言来讲,各进空间以多中心空间叙事的手法,围绕场所的使用功能进行装饰。一进院入口头门又称捷报门,明间重檐檐下就以木为材雕刻“周文王渭水访贤”的《封神榜》故事,寓意“贤德”。明间两端为守护与打更人住所,雕饰较少,色彩淡雅。空间A中主要以家族服务性质为主。据统计,水平界面的雕饰中,体量较大的题材主要以神话传说、吉祥寓意的动植物为主,如卢宅陈列厅堂内展出的带有龙纹的构件,肃雍堂大梁周围雕刻龙纹、花卉等纹样;体量较小的雕饰以自然题材纹样为主,如空间A中屋顶结构中勾头、滴水主要采用植物花朵、叶脉纹样。空间B中以居住生活使用性质为主,相对空间A来说雕饰数量、题材丰富度上有所下降。整体以原木色为主基调,饰以简单纹样。空间C更因附属作用,雕饰较少。
东阳厦程里古村落位于东阳市虎鹿镇。在村落长期发展背景下,使用性质、民风民俗、乡村文化和村庄布局的整体极具特色,在2016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现今村落中以宽约10余米的南北方向荷花路、东西方向中横街为村庄主路,连接村原主道路玉程街(见图2)。村中保留大量民居古建,雕饰突出的民居建筑主要有位育堂、育德堂、慎德堂、尊行堂等,公共性质的古建筑主要有两处,分别是程氏宗祠、永誉堂。雕饰存在的部位繁多,题材多样(见表2)。现存民居中均为前庭堂后居室形式,少数民居具有两层的空间结构形式。厦程里村所有民居古建沿主路而建设,雕饰内容倾向于居家者喜好。限于建设时社会形态、经济条件、地块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雕饰技艺复杂程度不同、主体表现题材也不同。根据目前的村庄发展趋势,空间叙事以交通道路为主导,贯穿整个村庄,形成多点叙事的关系,每个节点既相互联系又各为主题。
表2 现存民居旧时功能及雕饰内容
黄山八面厅(又名振声堂),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黄山村。以其严谨恢宏的“回”字形平面格局和精美绝伦的雕饰闻名于世(见图3)。2001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饰题材多样,主要可辨识的有神话题材、民俗题材、戏曲剧目、历史经典故事等。不论是水平界面的顶面装饰,还是垂直界面的门窗、挂落、柱础,无一不显示出精美的布局和高超的雕刻技艺。一进院落大厅主要用途是家族议事、会客、祭祀等公共性质的活动,故此为空间A。大厅两侧为茶室、休憩之用,故为空间C。主轴线二进院落为居住者生活使用,为空间B。以黄山八面厅一进院落大厅为例,雕饰在主题构建中表现的题材为民间传统故事数量较多。大厅中心部分双狮戏球、刘海传说等雕饰寓意着家族对世运繁荣、人杰贤良均有充分的表达。
从雕饰叙事结构分析来看,卢宅古建筑群以主轴线的布置为基础,由南向北展开多中心的并序叙事内容;厦程里古村以村交通为主要串联方式,围绕传统故事、戏曲故事题材形成并序的民居群体关系;黄山八面厅以空间使用性质,展开主要空间大于次要空间的主次叙事关系。
从雕饰叙事内容角度来看,三处古建群落主要特征如下:1)空间主题重点突出。木、石、砖为材料的雕饰主要表达方式以具象的纹样显示,采用隐喻、象征、对比、夸张、移植等寓意叙事手法,表现出营建者对家族运势、事业发展、家庭和睦的美好愿望。2)内外兼顾。浙中民居中雕饰从来居者观赏角度和访者角度都能将人眼可视方向的构件装饰呈现的内容丰富,并富有层次感。3)雕饰随空间性质的变化,秩序感明显。前庭雕饰题材、数量、雕刻技艺均优于后院,建筑轴线上的建筑、庭院装饰优于附属空间。对比装饰性方面,空间A>空间B>空间C(见表3)。
表3 古建筑民居空间结构及叙事分析对比
3 浙中传统民居活态保护路径研究
传统民居中雕饰的叙事性表现是通过主体表达、媒介传授、客体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呈现出地方传统文化的多面性和开放性。对其保护必须形成以区域特色为中心的传统民居的活态自循环系统,促使浙中传统民居以点带面的“活”起来。具体措施建议分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
3.1 对内方面——扩大群众参与群体,完善浙中古建群保护体系
3.1.1 参与人群扩大化
现今的古建保护体系中主体的保护多数是政府主导,缺少参与群体的多样化,尤其是观赏“客体”的参与。作为传统民居的直观感受者主要分为四类:
1)古民居现延续使用者;2)古民居参观体验者;3)古民居管理维护者;4)古建筑研究学者。
以上四类人群需要更大程度的参与评价体系的完善,其中更加重视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直接受益群体的参与。卢宅古建筑群落、黄山八面厅目前利用程度较高,受益群体广泛。作为地方特色的景区、科普基地等社会作用,受益群体存在多样化的年龄差。利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客体特点提高参与保护人群的调查力度,促使群众参与最大化。
3.1.2参与群体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根据民居的群体化特色、文化特色、形式特色、内容特色等评价因素,进行高、中、低的阶梯式保护体系完善。在评价过程中扩大SD法(语意分析法)的运用,提高重要见证的口述人员的完成调研的可能性。
3.2 对外方面——新方法、新形态、新地标
1)提取地域符号象征,打造地标标志,形成“新城市印象”。
浙中地区现存古建群落具有明显的江南民居特色,不乏可代表地域文化的典型古建群落存在。将这些特色民居进行集合、整理,打造出具有地域文化意义的地标性古建群体形式。游赏者根据自身的直观感受和知识文化素养,在限定空间中进行多领域的感悟和情感的共通。经过历时3个月近1 500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三处古建群落游览者第一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雕饰的精美和雕饰表现题材的丰富,这是浙中传统民居与其他地方民居相比的重要优势。雕饰作为民居叙事的重点在表达方式上可有以下几点创新:
a.化繁为简,提炼语汇。
叙事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方法[4]。参与双方为表述主体和感受主体。感受主体的体验需要通过信息的发生、存储、再识别的过程进而与环境周围产生交流,获取感知[5]。表述方在叙事的空间传达、雕饰的重点梳理中精确地传达表现的主题内容。如卢宅古建筑群中从藏风得水的考究选址、严谨规则的建筑形制到琳琅满目的雕饰装饰,体现了典型的“儒家思想、向上心态、诗礼恭谦”的文化自信。弱化掺杂的琐节,提炼地方文化基因,有益于让感知者迅速完成感知阶段的体验。
b.串联空间,营建情景。
地方性传统民居文化基因的提取到展现的过程依托于传统民居空间。感知过程具有时间特性和情节特性。不论表述主体还是感受主体均沿着“过去、现在、将来”轴线持续动态发展。根据这一特性在浙中传统民居的雕饰可延语汇基础感知到空间感知,择定主线进行情境引导。上述分析的叙事空间类型中空间A与空间C之间,空间B与空间C之间,可创造性的产生情境交互。浙中传统民居存在多栋多进合院形式数量较多,合理的进行情节组织有利于丰富感受者的体验。建议一/二进三合院或四合院为一个基本空间单元,组织情节、设立场景。采用顺叙或并序的序列关系进行整体空间关系的行动路线的调配。以卢宅古建筑群肃雍堂轴线中空间A(前四进)为例,自大照壁开始,甬道(含牌坊)、捷报门北侧合院、二进院落国光门北侧合院为场景A,主题“迎客、会客”,雕饰叙事内涵重点为“礼让、谦卑、文化自信”;肃雍堂合院及东雪轩、西雪轩为场景B,主题“和风家俗、向学”;同寿堂合院到石库门(又名后影壁)之前为场景C,主题“祭祀、怀念”。空间A被分为以上三个场景,以顺叙系列进行雕饰语汇的综合运用、空间串联和场景营建,提升体验者的观感[6]。
东阳卢宅古建群落充分表现出“崇学、重教、礼让”等核心内涵。以主题引领的形式按照空间进行划分,打造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地域文化标志、高技艺标志,形成城市“新印象”,形成东阳地区的典型性“精神文化家园”。
2)发掘深层内涵,创造性图像、符号的互动意义(五感)。
雕饰是社会形态、人的意识形态具象的表现,“传”字为首,“承”字在后[7]。进一步从深化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科普与创新产业发展的共同发展导向。从提取语汇方面来讲,在二维和三维的提取、创新应用中应多元化运用设计手法,进行平面、立面、多维度交互式的设计组织及产品输出。多样化的输出方式让地方传统文化与现在生活交织,促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8]。
以厦程里古村落建筑群为例,村中现存古建厅堂20余处、各类民居10余处。提取出较优特色的5处~7处,围绕“文明、和谐”乡里文化、戏曲特色雕饰文化进行内涵的挖掘。将提取出的传统纹样采用三维变化、形式解构重组等设计方法形成新图像,在创意产品、生活服务等方面激发新的互动可能,增加接受客体的“五感”共情,促进文化的交融。这有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建筑空间的感知与体验,打造活态循环系统(如图4所示)。
4 结语
浙中传统民居作为历史的记忆、社会发展的脉络,既有存在于城市中心的典型案例,又有存在乡间的精美艺术巨制[9]。在城市更新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双重压力下,需尊崇走“重点保护,区域传承”的道路。在城市建设的整体角度保护下传承文化,在古民居建筑群利用的过程中发挥内外互进关系。让表达主体借助于雕饰的叙事性的具象表现的方式和空间组织的方法表述,激活城市局部空间活力;让感受主体完成地方文化的认知、共情的过程,最终让传统文化能持续发展,特色古建筑得以更好的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