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认识周围事物
——以大班科学活动“根的秘密”为例
2022-10-28福建省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实验幼儿园 张 莺
幼儿期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探究活动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非常重要。大自然以及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幼儿园利用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促进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作为幼儿探究过程中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如何在探究活动中积极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获得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呢?本文以大班科学活动“根的秘密”为例,浅谈教师如何在探究活动中支持幼儿动手、动脑,在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中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方面的科学经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快看,洋葱长出了根
一天,几个孩子在植物角浇水时,发现水培的洋葱长出了根,于是好奇地拿起来观察,还用手不停地摸洋葱的根。逸善说:“这个好像是它的根吧?摸起来感觉有点凉凉的、滑滑的。”突然,植物角传来一阵尖叫声,原来是可乐不小心扯断了一根洋葱的根,他支支吾吾地说:“我以为它很结实。”接着,几个孩子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起来。宸昕说:“我们种在土里的大蒜应该也长出了根,会不会和洋葱的根一模一样?”可乐听后立即说:“不可能,洋葱和大蒜长得不一样,根怎么会一样呢?”于是,宸昕拿起铲子挖出种植的大蒜,说:“你看,我说的没错吧,它们的根都是白白的、细细长长的,是一样的!”听完宸昕的话,越来越多的孩子围了过来。教师问道:“植物都有根吗?根都长得一样吗?根可以吃吗?”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孩子们都觉得根肯定不能吃,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根,像花生、胡萝卜、地瓜就没有根……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发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以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部分幼儿在种植区发现洋葱和大蒜底下长出了许多细细长长的根,这引发了其他幼儿对“植物长出了根”这一现象的好奇。“植物都有根吗?”“根都长得一样吗?”“为什么植物要有根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更多幼儿把视线聚焦在了植物的根上。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会刨根问底,能察觉到植物的外形特征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并记录幼儿的问题,发现幼儿对植物的根缺乏认知,且对植物的根的疑问越来越多。在了解了幼儿的困惑,发现幼儿困惑背后反映出的已有经验后,教师顺应幼儿的需要,追随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带领幼儿开展了“根的秘密”探究活动。
根都长得一样吗
当孩子们看到洋葱的根时,个个兴奋不已,很多孩子认为植物的根都长得一样,细细长长的,就像老爷爷的白胡子;也有孩子强烈表示有些植物没有根,只需要叶子吸收营养和水分就可以存活,像地瓜、土豆等。还有孩子提出了疑问:“其他植物的根长什么样?是不是都长得一样?”孩子们纷纷跑来问:“老师,所有的根都长得一样吗?植物没有根行不行?”面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说:“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箴言说:“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记下来,一起去找一找答案。”书豪也兴奋地说:“还可以把它们画下来!”于是,教师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或者画出来:你觉得根长什么样子?你还见过哪些根?是什么样子的?在哪里见过呢?地瓜、土豆和胡萝卜,它们的根究竟在哪里?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已经不再满足于“是什么”等浅显表面的知识,他们更好奇“为什么”等探究性问题。当幼儿发现洋葱长出了根,产生了“根是不是都长得一样”“为什么植物会长出根”“植物没有根行不行”等问题。教师在活动中将思考的机会留给幼儿,引导幼儿回忆“你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它们长什么样”,鼓励幼儿思考“地瓜、土豆和胡萝卜这些植物的根在哪里”“植物没有根可以存活吗”等问题。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探究植物根的秘密,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其他根长什么样”“根有什么作用”等。在层层递进的猜测、由表及里的探究过程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在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并在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动手挖一挖、看一看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疑问,教师带着他们来到了幼儿园的种植园,这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如花草、蔬菜、果树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提供了铲子、水桶等工具,和幼儿一起动手挖一挖、看一看,通过寻找不同的根、对比根的样子解答疑问。“快来看呀,空心菜的根也是细细长长的,和洋葱的根长得好像啊!”在挖各种植物的根时,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很快就找到了和洋葱的根非常像的根。“种植园里还种了青菜、萝卜,你们要不要也挖出来看看?”教师鼓励幼儿挖一挖青菜、萝卜等,看看它们的根有什么不一样。樊诚拿着铲子开始挖萝卜,他轻轻地用铲子一点点地拨动着泥土,一只手抓着萝卜的叶子往上拔,同时喊道:“可乐,你来帮我扶着这个萝卜的叶子,我要松土。”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兴奋地大喊起来:“老师,我们挖出萝卜了!”孩子们还提出要把挖出来的萝卜带回班级继续探究。
为了满足幼儿对植物根的探究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带领幼儿到种植园里,通过挖、看、摸等多种探索方式,置身真实的环境中探索植物根的秘密。在幼儿挖出各种各样的根后,教师又带来了榕树的根——“气生根”,让幼儿进行观察、对比,引导幼儿通过比较青菜、萝卜和洋葱等植物的根,发现根的不同外形特征,并通过观察榕树的“气生根”,了解“气生根”是暴露于空气中的根,有呼吸功能,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了解根的多样性。
会“喝水”的萝卜
在了解植物都有根,并且根的外形特征各不相同后,孩子们又产生了“根有什么作用?根是怎么吸水的”等疑问。许多孩子强烈表示植物没有根也没关系,甚至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基于此,教师引导孩子们将有根和没有根的青菜种在花盆里,并让他们每天去观察记录。几天后,孩子们发现没有根的那棵青菜的叶子发黄蔫了,而有根的青菜依然绿油油的,从而发现植物没有根会带来什么影响。孩子们还动手将植物的根埋在土里深浅不同的位置,探索对其牢固程度的影响。
一天早上,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泡在红色颜料水里的萝卜变红了,激动地说:“老师,萝卜‘喝水’啦!”原来是他们正在进行的“萝卜究竟会不会变色”的实验有了结果。为了了解根是如何吸水的,教师提供了红色的颜料水及孩子们挖出来的萝卜让他们开展实验,鼓励他们大胆猜想“把萝卜放在红色颜料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为了方便孩子们观察萝卜“喝水”的情况,教师准备的是有颜色的水供孩子们进行实验。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萝卜的根是如何吸水的,教师让孩子们观察根吸水的时间长短不一样是否变化也不一样,最后再让孩子们把观察到的现象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当幼儿从提问和猜想走向实际探究时,教师作为幼儿探究过程中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应与之同行,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以问题为导向,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客观而细致的观察和实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与材料积极探究,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反复观察和实验,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建构新经验,拓展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认知。
当幼儿在探索根是如何吸水的以及根的作用时,教师通过“萝卜是否会‘喝水’”的实验,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分析和猜测萝卜的根在红色颜料的水中是否会变红,为什么会变红,然后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验证。之后,幼儿发现萝卜的根慢慢变红了,从而发现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再输送到叶和花中的。通过观察,幼儿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对根是如何吸水的科学现象有了直观的了解。幼儿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以观察和实验中看到的事实为依据,理解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丰富的认知经验。
分享根的秘密
孩子们发现植物的根长得不太一样,有的细长,有的粗壮,有的比较直,有的弯弯曲曲的。基于此,教师问:“这么多种根,怎么区分呢?”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说:“我们把长得一样的根放在一起吧!”于是,孩子们开始将找到的根通过外形特点进行分类。
孩子们根据根的形状基本分出了直根、须根等几类。之后,教师问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分”,让孩子们说说分类的依据,并记录下来。孩子们说:“空心菜、大蒜的根又细又长,应该放在一起。”“青菜、芥菜、白菜的根粗粗的、直直的,和空心菜的根不一样。”这时,几个孩子因为西红柿的根究竟要放在哪一类发生了争执。有孩子认为西红柿的根上也有许多细小的根,应该和空心菜之类的放在一起。有孩子反驳道:“不对,这些细小的根都是从大根上长出来的。”“西红柿中间的根也没有像白菜的根那么粗……”听了孩子们的争执,教师让它们去查找资料,并与同伴交流分享。第二天,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原来直根系有很明显的主根,但是还会长一些侧根,用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营养;须根系则没有,只有一系列粗细均匀的根系。
幼儿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幼儿获取科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记录自己在探究“根的秘密”中的发现:如何把根进行分类,有什么依据;哪些根可以食用,哪些根可以入药等,让幼儿对自己探究根的过程进行思考,尝试整理和概括自己的探究成果。当幼儿因为直根上长出了许多小根,分类过程中产生了分歧时,教师引导幼儿查找资料,并鼓励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分享过程中,幼儿认识到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根系主要由主根和侧根构成,分布较深,能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和营养。此外,教师还提醒幼儿思考自己的猜测和找到的答案是否一致,大胆表达自己找到的答案和获得的知识经验,加深幼儿对根的理解,丰富对植物的根的认识。
反思与总结
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对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不论是墙角下慢慢爬行的蜗牛,还是晶莹剔透的水滴,又或是阳光下躲闪的影子,都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师在支持幼儿探究认识周围事物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发现周围事物中适宜幼儿探究的资源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一定的敏感性,从幼儿发展的视角深入挖掘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教育价值,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从中发现探究契机。当幼儿发现洋葱长出了根,生发了对“植物的根”这一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和兴趣时,教师及时关注到幼儿的探究行为,倾听幼儿的对话,发现幼儿对植物的根缺乏认知,从中捕捉到了有价值的教育点,展开了“根的秘密”探究活动。
2.要追随幼儿探究的步伐,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教师作为探究过程中的观察者和引导者,应参与到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探究过程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追随幼儿的问题线索,在提问、猜想、实验、记录、分享的过程中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例如,在幼儿探索“根是如何吸水的”时,教师通过“萝卜是否会‘喝水’”的实验,让幼儿猜想萝卜的根在红色颜料的水中是否会变红,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当幼儿发现萝卜的根真的变红了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萝卜的根变红的原因,从而发现根会吸水的秘密。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将有根和没有根的青菜种在花盆里,观察叶子的变化,发现植物没有根会有什么后果。教师还引导幼儿动手将植物的根埋在土里深浅不同的位置,探索对其牢固程度的影响。通过不同形式的探究,幼儿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3.要重视活动中的分享交流,促进幼儿经验的建构
除了鼓励幼儿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继而开展探究活动外,教师引导幼儿在分享交流中建构经验同样有利于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在集体、小组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和讨论中,幼儿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收获,倾听同伴的见解,从而促进幼儿将获取到的经验进行梳理,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在幼儿发现各种各样的根后,教师让幼儿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根的不同外形特征,说一说自己分类的依据;当幼儿因为植物的侧生根,在分类过程中对直根、须根产生困惑时,教师请幼儿查阅资料并记录,与同伴分享调查成果和发现,从而加深对植物的根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一次次的经验总结、分享,让幼儿在积极参与认识周围事物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新的认知经验,不断拓展探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4.要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支持幼儿深入探究
为了满足幼儿对植物根的探究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资源,让幼儿在种植园里通过挖、看、摸等多种探索方式,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探究根的秘密。在“根的秘密”活动推进过程中,教师不断思考如何支持幼儿深入探究,满足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当教师带着幼儿进入种植园时,没有指挥幼儿“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而是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究空间,允许幼儿亲自动手挖一挖各种植物,一起看一看、比一比它们的根,帮助幼儿拓展认知经验,了解根与植物生长间的关系,让幼儿在实际操作、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