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台型组织如何从新冠疫情事件中激活韧性?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案例研究

2022-10-27李雪灵樊镁汐龙玉洁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敏捷性韧性数字

李雪灵,刘 源,樊镁汐,龙玉洁

(吉林大学 商学与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

0 引言

危机情境下,组织韧性作为一种能有效帮助组织适应动荡、恢复稳态[1],激发组织主动调整、超越原状的组织动态能力[2],越来越成为帮助组织抵抗干扰和中断,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必备素养。近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但愈发动荡,进入了急剧波动(volatile)、充满变数(uncertain)、复杂多变(complex)、模棱两可(ambiguous)的“VUCA”时代,对组织的危机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化对组织韧性激活的研究对于组织危机管理十分必要。

新冠疫情是“VUCA时代”一只影响空前的“黑天鹅”,带来了社会的巨幅动荡,经济短暂停摆,企业遭受巨大冲击。但以数字资源为基础、以敏捷性组织架构为载体、以多主体价值共创为目标的平台型组织却在这种危机情境下“化险为夷”,表现出较非平台型组织更快速的危机响应和调整能力,平台型组织在危机下的“抗逆”发展,与组织韧性激活密不可分。目前国内外已基于组织资源[3]、社会网络[4]、组织学习与文化[5]等视角开展了组织韧性激活因素的相关研究,但其中缺乏“组织特征”的视角。组织科学研究中存在变异导向理论范式和过程导向理论范式两大理论范式,为本文组织特征的研究提供较好的切入点。变异导向理论范式注重探索实体内在固有特征及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文通过对平台型组织研究的梳理,归纳出平台型组织数字性、敏捷性和共生性的特征,进而探讨新冠疫情事件对平台型组织的动态影响;过程导向理论范式认为过程是理解实体的最好方式,并关注事件对实体的影响,本文试图借助过程视角来剖析平台型组织特征与组织韧性激活之间的作用机制。作为数字经济时代重要载体的平台型组织,具有特殊的数字资源、区别于传统“科层制”的扁平组织架构、多主体价值共创的组织生态网络,平台型组织上述特征与其韧性激活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过程机理是本文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

组织韧性是高度情境化的研究议题,PATTERSON等[6]在“动荡和不确定”的情境下研究了组织变革领导力与组织韧性构建的关系;OLCOTT和OLIVER[7]在“应急管理”的情境下研究了调动和部署社会资本对其组织韧性的激活作用;汤敏等[8]在“突发灾害”的情境下研究了不同阶段组织韧性的作用机理。已有研究尽管体现了组织韧性理论与情境的高度关联性,但对于情境属性的挖掘深度不够,尚未细化情境属性对组织韧性的影响作用。事件系统理论(event system theory)融合了组织科学两大理论范式,为本文对新冠疫情事件的“情境化”展开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旨在基于事件属性对情境进行挖掘,凸显情境对于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的影响作用。

结合新冠疫情事件和现有理论的研究缺口,本文关注以下3个研究问题。①平台型组织什么样的特征可以使其在危机中表现出强大的组织韧性?②新冠疫情事件强度如何影响平台型组织特征对韧性的激活过程?③疫情的持续与全球扩散如何动态地影响疫情强度对平台型组织特征与韧性激活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拟以组织韧性和事件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平台型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疫情事件下平台型组织特征对其韧性激活的影响作用。首先,凝练和挖掘平台型组织特征,建构起组织特征到韧性的作用关系;其次,借鉴事件系统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方法辨析疫情事件在平台型组织特征对其韧性(适应韧性、调整韧性)激活过程中的影响;最后,采用动态视角,探究疫情的持续时间及空间扩散范围对事件强度和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过程的作用。

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从“组织特征—韧性激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平台型组织特征如何激活组织韧性的问题,突破了以往组织韧性影响因素研究中组织资源[3]、社会网络[4]、组织学习与文化[5]等视角,专注于“组织特征”对韧性的激活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略不同类型组织的韧性激活会因组织特征的不同存在差异的缺陷,丰富了韧性研究。②关注平台型组织这一特定类型组织的特征在危机下对组织韧性的激活,以往平台型组织的研究集中于基础架构[9]、双边/多边机制[10]和商业模式[11]等方面,对于平台型组织特征与其特定组织行为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厘清平台型组织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平台型组织特征与其特定组织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拓展了平台型组织相关的理论研究。③运用事件系统理论对韧性情境本身进行了深度挖掘,细化了情境本身的属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作用,强调了情境不同属性多层次的双重调节效应,丰富了以事件为分析单元的情境化研究。

1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1.1 组织韧性

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诞生于物理科学,是指一个系统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其原有形状的能力[12],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复合概念。在危机管理领域中,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城市韧性和心理韧性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关于组织层面的韧性研究[13]还有更多探索空间。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组织韧性形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重点关注组织具有的“抵御”系统性中断和创伤性事件、“适应”新风险和“恢复”稳态的能力[1]。此类观点强调组织被扰动后对压力或变化的“吸收”,认为韧性是组织从一个独特的、不连续的事件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另一种观点关注组织通过启动有效响应机制,帮助其在冲击性事件下积极调整,进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能力。此类观点认为韧性不仅是维持生存,而且“积极主动地努力”,以确保组织在面对逆境时依然能够蓬勃发展,达到新的、更理想的状态[14]。

因此,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组织韧性不仅意味着从逆境中恢复,也包括复原之上的创造性举措。本文将组织韧性划分为适应韧性(reclaiming resilience)和调整韧性(adjusting resilience)两种类型,适应韧性强调组织的适应性和快速恢复力,调整韧性强调组织对危机和干扰创造性的利用,两种韧性都会在组织应对突发事件时发挥重要作用。

1.2 平台型组织

平台型组织(platform organization)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重要微观载体,是组织适配时代变革所衍生的新型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通过平台方式组织运营[15]。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平台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产业组织经济学领域强调平台的功能性,认为基于平台,可以通过促进多主体交易的基础架构和规则,实现多方主体的联结[16];在技术管理领域,平台被定义为基于软件的外部平台,由软件系统的可扩展代码组成,提供与之模块共享的核心功能以及它们互操作的接口[17];在战略管理领域,平台型组织被看作应对混乱环境的组织安排,平台是一种调配资源更为灵活、识别复杂环境中机遇更为敏捷、应对危机和挑战更具韧性的组织形式[18]。本文综合既往平台研究相关定义,将平台型组织界定为一种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资源为支撑,兼具敏捷性组织架构与多边市场交易机制,以实现多主体价值共创为目标的组织形式。由于平台型组织与社区存在共通性,社区研究中很多相关概念被引入创新创业研究领域,例如,来自设计社区的“可供性”概念被应用于创新和创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19],因此,依据LEONG等[20]提出的社区赋能3个维度:资源赋能、结构赋能和心理赋能,本文凝练出平台型组织数字性、敏捷性和共生性3个特征。

数字性反映平台型组织的核心资源要素特征,是指平台型组织通过管理和编排数字资源,实现价值获取的能力。在社区赋能的研究中表明,资源赋能的本质是配置,且获取资源不同于拥有和控制资源,社区创造了成员可以从社区获取和给予的条件[21],当这些资源被引导到社交媒体上时,就会形成一个杠杆化整个社区资源的倍增器。平台型组织作为一个基于数字资源的双向沟通渠道,允许利益相关者对数字资源进行处理、改进并针对资源采取行动[22],平台型组织的各方主体均参与影响和塑造所汇集的数字资源[23],以灵活的方式探索、利用和编排数字资源,将散落在不同位置的资源串联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实现数字资源的精准对接和最优配置。

敏捷性是基于平台型组织扁平化、柔性化的分层模块化架构[24],快速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能力。从结构赋能的角度来看,社交媒体为社区主动参与危机提供了途径,消除了参与的障碍[25]。与封闭空间的命令与控制危机管理模式相比,社交媒体为以前无权参与者创造了一个开放空间,颠覆了固有的沟通和信息网络结构。平台型组织更趋扁平化的组织架构通过弥合部门和主体之间的隔阂,克服了成员间的距离和疏离,使得信息传导和资源调配更加快速、敏捷,一方面,平台型组织中已建立的成员间潜在网络可以辐射各个主体的参与,其高开放性和高透明度使得成员可以更迅速、有效地搜索和获取有用的资源和信息;另一方面,平台型组织扁平化架构的高连通性使其在单一路径受到破坏时能够在短时间内重建其网络的同时,也能够建立新的关系。

共生性是一种基于多主体跨地区、跨领域合作价值网络形态,实现协同共生、价值共创的组织能力[26]。从心理赋能的角度来看,通过社交媒体,社区成员可以分享他们的意识形态、想法、意见和感受,当经历过类似困境的人联系在一起时,相互关系和归属感就会发展,从而暂时缓解焦虑[20],当社区成员通过社交媒体相互提供情感支持时,他们变得相互依赖和依附。平台型组织成员基于相同的价值观和协同心理,彼此链接形成巨大、紧密的价值网,信息和资源能够通过价值网在不同主体间传递、流动和循环,实现价值共创和共享。

1.3 事件系统理论

MORGESON等[27-28]首次提出事件系统理论。该理论将“事件”视角引入管理学研究中,强调事件的属性(强度属性、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对实体的动态影响。强度属性(event strength)包括新颖性(novelty)、颠覆性(disruption)和关键性(criticality)3个维度[28],这3个维度不仅可以单独发挥作用,还可以通过叠加方式决定事件整体强度(如表1所示)。

表1 事件系统理论中事件属性的维度及含义Tab.1 Dimensions and meanings of event attributes in event system theory

在以往研究中,事件系统理论更多地被应用于分析事件对实体的独立影响,缺乏对特征和事件共同影响实体方式的考察,综合考虑特征和事件能够增强我们对于组织行为的理解。组织韧性的既有文献涉及“动荡和不确定”[6]、“应急管理”[7]和“突发灾害”[8]等情境,但以事件为分析单元的情境化研究相对匮乏,对于情境属性的挖掘深度不够,采用事件系统理论视角可以将新冠疫情事件“情境化”,凸显情境不同属性多层次的双重调节效应。

2 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对平台型企业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新冠疫情关键事件进行梳理,深入探索疫情事件下平台型组织特征对组织韧性的激活作用。其合理性体现在:当前对平台型组织特征激活组织韧性的过程研究缺乏清晰描述,而案例研究适用于过程打开与深入探讨。

2.1 案例选择

本文遵照3个案例选择标准:①满足聚焦性与典型性要求,选取的平台型企业在新冠疫情的重压和高度不确定性下快速响应、积极应变,表现出较为突出的组织韧性;②满足理论构建要求,选定的企业随疫情事件的强度和时空变化在组织韧性方面有不同表现,可提供丰富观察;③满足案例可获取要求,选取的企业相关资料半公开化,结合多次访谈工作,确保三角验证的实现。本研究选定4家典型平台型企业开展访谈调研,其中旅游平台、出行平台、医疗平台和生活服务平台各1家,分别命名为TP、RP、MP和LP,企业访谈情况见表2。

表2 平台型企业访谈资料Tab.2 Interview materials for platform-based enterprises

2.2 资料来源与收集过程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来自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一手资料是指对选定企业的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化访谈,内容包括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对企业和行业影响最大的冲击事件、疫情关键事件回顾、企业部署的针对性调整对策、存在的困惑、未来可以把握的机遇等。二手资料是指通过企业网站和搜索引擎等公开搜索方式收集的企业宣传资料、采访记录和新闻报道等。具体资料收集情况见表2。

2.3 关键构念识别与描述

2.3.1 事件属性 事件的强度属性包含新颖性、颠覆性和关键性3个维度,“+++”代表强;“++”代表中;“+”代表弱;事件的空间属性包含“+++”可达社会层、“++”可达行业层、“+”可达组织层。例如,“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事件的新颖性为“+++”,“停工停产”事件的新颖性为“++”,“疫情常态化”事件的新颖性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事件的空间层次为“+++”可达社会层,“供应链连续性和及时性受阻”事件的空间层次为“++”可达行业层,“企业业务中断”事件的空间层次为“+”可达组织层。

续 表

2.3.2 平台型组织特征 数字性反映平台组织的核心资源要素特征,敏捷性是基于平台型组织扁平化、柔性化的分层模块化架构形成的快速适应动态环境变化能力,共生性强调多主体跨地区、跨领域合作的价值网络形态。

2.3.3 组织韧性 组织韧性包括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两种类型,适应韧性强调组织的适应性和快速恢复力,调整韧性强调组织对危机和干扰创造性的利用,两种韧性都会在组织应对突发事件时发挥重要作用。

2.4 数据分析过程

本研究按时间顺序识别出新冠疫情发展过程中27个关键事件,每个事件的具体描述及事件属性评价如表3所示,关键事件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图1 新冠疫情关键事件发展脉络Fig.1 Evolution of COVID-19 critical events

表3 新冠疫情关键事件概述Tab.3 An overview of COVID-19 critical events

3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3.1 平台型组织特征与韧性激活

3.1.1 数字性与韧性激活 一方面,数字资源可自由访问、可互换、可操作、高质量和不断更新的[29]特征使其具有韧性;另一方面,平台高度依赖大数据和数字信息的即时互联[29],因此,平台型组织在面对危机和风险时可以快速地根据变化整合调度数字资源[30],更具内外部适应和调整的灵活性,有助于平台型组织适应韧性的激活。平台型组织的广义数字资源还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架构,面临多变环境下新场景、新业态的涌现时,较传统组织更易发掘数字化机会[31],创造性整合资源和能力[32],激活平台型组织的调整韧性。TP平台通过强化数字化连接触点,加强对消费者行为、员工和组织、商品状态、合作伙伴和生态的感知,并有效调度资源,迅速恢复主营业务,彻底打通线上线下,促进其适应韧性的激活。LP平台根据消费者搜索关键词和频次、购买记录、使用评价和体验反馈等大数据,构建消费者画像分析模型,全方位、深度了解用户行为和偏好,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企业真实环境、产品和服务效果的全景展示,推动供需精准匹配,激活了调整韧性。

3.1.2 敏捷性与韧性激活 平台型组织的扁平化模式,更多地体现在赋能一线业务,使组织前端在危机应对时以最小成本、最快速度适应市场变动[33],恢复常态化经营,进而帮助激活组织的适应韧性。在应对危害性事件时平台型组织由于其模块化的松散架构[25],各利益相关者得以通过平台直接对接,价值链缩短,资源整合重组效率提升[34],有助于平台型组织调整韧性的激活。平台型组织边界的柔性化[35],帮助组织采取开放合作的形式度过危机,利于其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的激活。RP平台区分核心部门与非核心部门,根据部门负责业务的重要性,针对不同部门采取不同的人员分配模式,疫情事件促进了灵活用工的开展,也迫使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如何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如何完善员工培训和学习体系,使得企业在面临疫情等危机事件时反应更迅速、在抵抗外界强大冲击时更具适应韧性。MP平台为适应疫情的变化,快速推出新的业务模式,实现了整个医疗过程的闭环,有助于其适应韧性的激活。LP平台创造了新的业务形式,利用强大的数字化平台技术,迅速挖掘新的机会,激发了调整韧性作用的发挥。

3.1.3 共生性与韧性激活 外部冲击下由于平台型组织中多主体间价值网络的作用[36],单一链条的中断不会对整个网络产生毁灭性打击,多主体的协调与配合能够帮助平台型组织快速恢复价值共生的常态,有助于其适应韧性的激活。平台生态系统内部是合作共赢或彼此赋能的关系,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时,可以充分激发平台生态内多主体的价值创造活力[37],使平台型组织更具主动应对变化的意识和准备,激发组织的调整韧性。TP、RP、MP和LP平台为缓解疫情期间用工压力,拓展共享新业态,探索新的用工模式,激活适应韧性。TP平台依托大数据系统,首先将采集到的丰富旅游景区信息聚合与归类,其次通过数学建模和可视化模拟将信息数据化,最后运用AI手段完成问题预警、趋势预测和价值挖掘等深度智能决策,促进相关方治理协同,促进调整韧性的激活。LP平台致力为平台各方参与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和解决方案,疫情的严峻态势迫使企业加快了整合利益相关者的步伐,推动企业间业务协同,为数字生态参与者赋能,对于调整韧性的激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因此,基于平台型组织对数字资源灵活调配的数字性、应对外部冲击时机动调整的组织架构敏捷性以及与诸多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生性三方面组织特征对组织韧性的激活作用,提出命题1。

命题1平台型组织的数字性、敏捷性、共生性特征有助于其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的激活。

3.2 强度属性影响下的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

3.2.1 疫情事件的强度属性 疫情的颠覆性(disruption)是指疫情导致平常事件偏离原有轨迹的程度。当前,新冠疫情已扩散至全球范围,严峻的疫情态势使得生活和生产活动无法按照原有轨迹进行。人们生活节奏被全部打乱,企业的生产运营、线下业务和供应链条被迫中断,很多依赖于公共场所运行的消费服务行业不得不承受封闭管控带来的重大压力,生产生活受到极大抑制。

疫情的新颖性(novelty)是指疫情事件与以往特征、行为和事件的差异性,代表一种新的或预料之外现象的程度。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其病毒来源、传播途径和变异情况目前仍无法全面掌握。新冠疫情具有突发性和全球性的特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猛烈程度对人类发起极大挑战。

疫情的关键性(criticality)是指疫情事件的重要性和需要优先应对的程度。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0年6月11日发布此次疫情为“全球性大流行病”(pandemic),具有最高级全球风险级别,所有组织和机构应对疫情成为优先级别最高、最关键的活动,“抗疫”成为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共同主题和首要任务,平台型组织也必须将防疫抗疫置于首要地位。

疫情事件颠覆性、新颖性和关键性的融合决定了疫情事件的整体强度,高强度事件可能会阻碍或改变正在进行的例程,并需要实体进行适应和调整[38],平台型组织特征与韧性激活之间的作用关系也会受到疫情事件强度属性的影响,具体案例分析证据如表4所示。

表4 疫情事件对平台型组织特征与韧性激活关系的影响Tab.4 Impact of COVID-19 events on characteristics of 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s and resilience activation

3.2.2疫情事件强度属性对平台型组织数字性特征与韧性激活的调节作用 疫情的高强度属性对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非数字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利用性受到了限制,数字资源的高流动性使其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并可能重构传统资源配置状态[39]。例如,事件02和03之后,疫情防控导致人们普遍取消外出行程,线上旅游平台面临大量改签和取消行程订单的巨大压力,旅游业陷入冰封状态,面对疫情的高强度影响,TP平台推出“云端旅游”服务,通过涵盖兴趣偏好、消费场景和等多维度用户属性的客户标签以及数千种标签的动态组合,勾勒用户完整画像,全面立体地洞察目标用户,精准定位人群,有助于企业实现“千人千面”的精细化和个性化营销,拉动企业后续增长,使得在冰封后部分业务得以恢复,体现了组织适应韧性的激活。

在疫情强度不断施压的情况下,数字资源的可自由访问、可互换、可触达使其更容易被调配和使用;数字资源的轻量化、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使其在面对干扰和中断时更具灵活性,不易受到冲击的破坏,并且更容易生产、调整和修改[29]。如事件10之后,疫情短期内抑制消费者出行需求,各地大量网约车停运或客流停滞,网约车平台面临前所未有的情况,对此,RP平台适时上线“跑腿”业务,为居家隔离的居民提供便利,在行业停滞状态下快速调整业务方向,充分激发调整韧性。

由此可见,当疫情事件强度越大时,平台型组织数字性特征与其韧性激活之间越呈现出积极的作用关系。因此,提出命题2a。

命题2a新冠疫情事件强度会强化平台型组织数字性特征与其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的正相关关系。

3.2.3 疫情事件强度属性对平台型组织敏捷性特征与韧性激活的调节作用 平台型组织的扁平化架构打破了部门与部门之间、层级与层级之间的屏障,信息和资源得以在不同部门与层级之间流畅地传递和共享。在面对突发的、预料之外的疫情时,平台型组织扁平化的自适应结构显示出了更大的灵活性[40],结构分散化所提供的潜在适应韧性被激发出来,强化了平台型组织敏捷性特征对适应韧性激活的促进作用,积极推动其对不断的变化作出快速响应。如事件07和08之后,MP平台迅速推出在线义诊服务,为居家患者提供免费咨询通道和远程就医支援,既满足了疫情期间患者诊治需求,也缓解了线下医院压力,并开通了药品配送到家业务,提供一体化服务,此类医疗平台为适应疫情的变化,快速推出新的业务模式,实现了整个医疗过程的闭环,充分激发了其适应韧性的作用。

面对疫情的高强度属性,因扁平化形成的分布式团队和互动性集体能够围绕核心任务和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数据交互与结果分析[25],平台型组织能够快速调动、连接平台各方资源,平台各方参与者得以实时、快速、精准对接[41],凭借其简化、高效的资源配置流程,激发了相较于传统企业更强的调整韧性,使其能够根据疫情带来的需求与供给的变化快速改变航向、抵御威胁并利用机会。事件21之后,当线下教育受到中断时,LP平台快速调整业务布局,跨界切入在线教育产业,联合其他平台共创教育联盟,这些平台型组织通过创造新的业务形式,利用强大的数字化平台技术,挖掘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组织调整韧性。

由此可见,当疫情事件强度越大时,平台型组织敏捷性特征与其韧性激活之间越呈现出积极的作用关系。因此,提出命题2b。命题2b新冠疫情事件强度会强化平台型组织敏捷性特征与其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的正相关关系。

3.2.4 疫情事件强度属性对平台型组织共生性特征与韧性激活的调节作用 在剧烈动荡的疫情环境中,由于平台型企业与其用户、互补者和竞争者构成了“共生型”网络生态系统[34,36],将众多单一链条联结成巨大的网状结构,极大增强了结构的稳固性和承受力,当其中一个链条断裂时,由于网状结构的强大张力,系统不会遭到颠覆性破坏,适应韧性得以最大程度激活。例如,事件09、13和16之后,LP平台提高了共享用工平台的社会开放度,为平台各方参与者提供渠道对接等综合解决方案,优化了人力资源的灵活互补,TP和RP平台制定了“人才共享”方案,共同克服疫情持续发展下劳动力冗余或短缺的问题,平台型组织不断拓展共享新业态,探索新型用工模式,有效激活适应韧性。

疫情的颠覆性、新颖性和关键性带来的巨大压力刺激分散在组织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集结到平台型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实现价值共创的方向上[42],并能够在疫情不断施加强度的重压之下,借助“共生型”生态系统,快速寻找机会实现突破。疫情的强度属性越高,平台型组织的共生性特征能够激发组织更强的调整韧性能力,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例如,事件22之后,面对需求市场正在发生的长远性变化,LP平台基于数据和微服务,将面向业务的全门类服务提供者聚合在一起,为终端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企业间业务协同;事件24之后,RP和MP平台为多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链接,不断探索行业新的解决方案,打造命运共同体,凭借平台型组织自身的独有特征激活了调整韧性。

由此可见,当疫情事件强度越大时,平台型组织共生性特征与其韧性激活之间越呈现出积极的作用关系。因此,提出命题2c。

命题2c新冠疫情事件强度会强化平台型组织共生性特征与其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当疫情事件强度越大时,平台型组织数字性、敏捷性、共生性的特征与其韧性激活之间越呈现出积极的作用关系。因此,提出命题2。

命题2新冠疫情事件强度会强化平台型组织数字性、敏捷性和共生性的特征与其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的正相关关系。

3.3 时间属性影响下的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

本文旨在通过事件系统理论考察新冠疫情的时间动态性影响,因此分析了持续时间对强度在平台型组织特征与韧性之间作用效果的调节作用。

事件的时间属性涉及时间变化对组织行为、特性和后续事件的影响。如果事件是短暂的,其在时间或范围上的影响就是有限的,如果是持久的,其在时间或范围上的影响也相应更大[28]。在持续的危机冲击和外界施加重压的情况下,事件强度和持续时间会相互作用来影响事件结果,当事件持续时间较长时,事件颠覆性、新颖性和关键性将与更改或创建行为、特性和事件有更强的相关性[28],即随着疫情持续时间的延长,时间和强度的共同作用对组织行为的强化影响越来越明显,平台型组织特征对韧性的激活作用越来越显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实体已逐渐习惯疫情事件的动荡与高度不确定性,生产经营也逐步回归到了正常轨道,平台型组织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凭借自身数字性、敏捷性和共生性的特征,集中资源应用于业务的调整与新业务、新能力的创建;另一方面,实体所处的经营环境日益动态复杂,市场业态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平台型组织不会仅仅停留在适应韧性的激活上,更多地会追求创造性地利用数字资源的独特属性、扁平化架构的敏捷灵动和价值共创的协作思维,在疫情事件时间和强度的共同影响下,充分激活调整韧性。因此,提出命题3。

命题3相较于适应韧性的激活,新冠疫情事件的长时间持续会更加强化疫情强度在平台型组织特征与调整韧性激活之间的调节作用。

3.4 空间属性影响下的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

本文旨在通过事件系统理论考察疫情的空间扩散范围的动态性影响,进而阐明疫情事件在空间扩散范围由小变大的发展态势下,事件强度对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的调节作用。

随着疫情的空间扩展范围不断加大,从单点爆发向全球化蔓延,从实体消费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转向虚拟消费行业。平台型组织在面对不确定性强的环境时更具敏捷性,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危机,调整组织架构,迅速整合资源,削弱了颠覆性对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的作用效果;疫情的空间扩散范围越大,对线下实体企业的冲击也越强烈,由于平台型组织往往已具有较为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在面对疫情复杂多变局面和恢复运营迫切需要的双重压力下,可以发挥数字资源优势,通过数字创新打造新的增长点,削弱了新颖性对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带来的冲击;此外,共生性强的平台型组织通过构筑平台生态网络,打破原本链式生产的束缚和组织边界,迅速在生态网络内整合资源,尽可能减小空间扩散对平台型组织自身的影响,以合作共生的方式削弱疫情对组织关键环节的威胁,降低疫情事件的关键性对平台型组织韧性激活的影响。

因此,根据疫情事件的空间扩散范围与平台型组织数字性、敏捷性、共生性的特征,提出命题4。

命题4新冠疫情事件的空间扩散会强化疫情强度在平台型组织特征与组织韧性之间的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与案例分析,本文提出的理论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事件属性对平台型组织特征与韧性激活关系的影响模型Fig.2 Model of influence of event attribu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istics of platform-based organizations and resilience activation

4 研究贡献及未来展望

面对危机和干扰,组织韧性是一种能有效帮助组织适应动荡、恢复稳态,并激发组织主动调整、超越原状的组织动态能力。新冠疫情事件对组织危机响应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组织韧性愈发重要。本文以平台型组织为研究对象,针对组织韧性的激活开展了两方面研究工作。一方面,依据资源、结构和心理3个赋能维度,凝练了平台型组织的数字性、敏捷性、共生性3个特征,探究了数字性资源、敏捷性架构和多主体价值共创对组织韧性激活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将背景事件“情境化”,审查了疫情事件强度、时间和空间属性对组织特征与韧性激活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疫情事件的强度属性会强化平台型组织特征与韧性激活之间的关系,相较于适应韧性的激活,疫情事件的长时间持续会更多地强化疫情强度在平台型组织特征与调整韧性激活之间的调节作用,空间扩散范围会增强强度在平台型组织特征与组织韧性之间的作用关系。

4.1 理论贡献

第一,本文对平台型组织这一特定类型组织进行了关注,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忽略不同类型组织的韧性激活会因组织特征的不同存在差异的缺陷,平台型组织凭借其数字性资源、扁平化架构、多主体价值共创模式,使其组织韧性激活与非平台型组织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对数字性与组织韧性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探究,弥补了韧性研究中对于数字与实体韧性之间作用机制深入探讨的空缺,为打开数字性与组织韧性激活之间的“黑箱”做了初步尝试;聚焦于组织层面的敏捷性与韧性关系的探索,以平台型组织的扁平化架构为抓手,不再局限于个体和供应链视角的洞察,丰富了韧性研究中与敏捷性相关联的探讨;在韧性研究中对共生的关注多集中于生态系统[12]、社区[43]和工业共生[44],缺乏组织层面上共生性对韧性作用机理的讨论,本文关注了平台型组织的价值共创与多主体互动对韧性激活的过程机制,填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平台型组织这一研究对象的设定,将数字性、敏捷性、共生性整合起来,共同探讨三者对组织韧性激活的作用效果,并结合事件系统理论将事件“情境化”,详细讨论了事件不同属性的影响下3个特征与组织韧性关系的动态变化,拓展了组织韧性的情境与动态性研究。

第二,以往平台型组织的研究集中于基础架构[9]、双边/多边机制[10]和商业模式[11]等方面,对于平台型组织特征与其特定组织行为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数字性、敏捷性、共生性3个方面厘清了平台型组织的特征,探讨了在面临同样的突发事件时,相较于非平台型组织,更有助于其韧性的激活,拓展了平台型组织相关的理论研究。

第三,情境化作为组织理论研究重要的权变因素被广泛呼吁,对理论构建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已往开展的组织韧性研究大多是基于动荡环境[6]、应急管理[7]、突发灾害[8]等高度情境化的研究背景,但是现有研究对于情境本身属性的挖掘不够,尚未细化情境本身的属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作用,事件作为更加具象化、系统性的情境化表达也很少作为重要的调节机制开展研究。本文采用的事件系统理论为背景事件“情境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既丰富了以事件为分析单元的情境化研究,也强调了“双情境”的动态变化对组织行为的关键作用。

4.2 实践意义

首先,平台型组织应注重以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架构的灵活敏捷、与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创为企业的能动性(如组织韧性、即兴能力等)赋能,并在面临非常规事件或极端逆境时,都能够凭借组织特征保持适应能力并积极调整,维持核心互动,并借“事”造“机”,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其次,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下,很多传统企业开始通过数字化转型寻求出路,而平台化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发现,数字性、敏捷性、共生性强的企业在应对冲击和颠覆性破坏时更具适应性、调整更迅速。所以,传统企业在实施平台化转型之时,应在打造自身组织属性时重点关注这3个方面,不断加深数字化技术和数字资源的嵌入深度,将垂直科层制结构逐步转变为更为开放的组织架构,拓展单一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提升自身的柔性和灵活性,增强组织韧性能力,提高即兴响应水平,使企业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更具张力。

最后,本文运用事件系统理论对具体的疫情事件进行了刻画,为需要有效评估事件影响的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和部门如何科学严谨地评估和评价突发事件增加了新的视角。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对事件的描述会更准确、更具象化,依据强度、时间和空间属性的不同维度,可以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事件,不仅可以看到危机与干扰对组织的负面影响,也会看到其中隐藏的机遇并促使组织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由此可见,本文对事件系统理论的应用为更客观、多角度分析事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4.3 研究局限及展望

第一,未来韧性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本文关注的是组织层面的韧性,未来可以研究不同层面和跨层面的韧性,可以从个体层面[2]到团队层面[45],再到组织甚至组织间层面。目前不同层面和跨层面的韧性研究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解答,例如,当面对危机和干扰时,不同层面既会有不同的韧性表现,也会有层面间如何协调和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本文基于恢复和创造的视角将韧性区分为适应韧性和调整韧性两种类型,有学者指出,组织韧性不是组织所具有的一种静态属性,而是通过不断纠正不良适应倾向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潜在的、路径依赖的能力,其效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13],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探讨静态和动态之间的权衡,进一步分析短期韧性构建如何能够持久,从而转变为企业长期具备的一种能力。

第二,未来可以从3个方面深入研究平台型组织。①本文通过疫情事件挖掘发现,平台型组织得益于组织特征,赋予了组织更大的能动空间,组织能动性的发挥是组织韧性构建的关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量化组织特征对组织韧性的具体作用路径和机制,例如,平台型组织数字性特征与韧性之间的机制可以具体通过数字资源多样性、规模、整合程度或利用效率等展开,也可以进一步探究组织特征对组织即兴能力[46]、组织警觉性[47]、组织动态能力[48]等的作用。②本文没有分析平台型组织3个特征的交互作用,但数字性是敏捷性和共生性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敏捷性和共生性的不断强化也会推动数字性的提升,未来研究还可以阐述3个组织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③平台型组织特征还可以从其他的理论视角来探究和审视,例如,从开放创新理论视角可以凝练出平台型组织的开放性特征[49],从边界理论视角可以审视平台型组织的生成性特征[21],这些特征对韧性激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未来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三,未来事件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本研究将新冠疫情作为事件进行了白描,如何结合认知理论来看待疫情事件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对组织特征与组织行为关系的影响是未来值得探索的问题,由于事件对于不同的行动者而言会具象化为更加主观的事件,会对事件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事件的评判标准,寻求客观事件和主观事件上的平衡。②本文对事件时空属性的探讨中只选取了部分维度,未来可以继续探索时空属性的其他维度如何影响疫情事件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强度在组织特征与组织行为之间的作用效果。例如,同一事件研究者对于时机的认知和选取不同会对强度在组织特征与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产生哪些不同影响。

第四,本文聚焦于新冠疫情事件下的平台型组织,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提出了初步的研究命题,未来可对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做进一步的量化分析。

猜你喜欢

敏捷性韧性数字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组织敏捷性研究述评及展望
互联网平台型企业敏捷性发展研究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答数字
C2系统的敏捷性
数字看G20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制造企业组织敏捷性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