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与革命》探讨列宁国家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当今价值
2022-10-27刘明铭
刘明铭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7)
1 时代背景
当帝国主义登录到资本主义世界时,其最大的标志就是垄断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权力和私人资本所垄断,开始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垄断使一些国家表面上看起来更加强大,但是资本主义的贪婪、腐败被暴露的淋漓尽致,也激发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各种矛盾,这为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下了埋伏。
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俄国也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国内矛盾激烈,恐怖袭击、罢工、暴动、革命连续不断,思想冲突剧烈,而一战的爆发,为俄国革命开打了枷锁,1917年3月,反对沙皇参加战争的工人游行演变成武装起义,这导致了沙皇的彻底下台,形成了两个政府并行的局面,而资产阶级政府的倒施逆行又使得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成功。取得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首先应该厘清无产阶级对国家问题的态度,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也是列宁实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逻辑起点。
自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开始盛行于第二国际内部,在国家问题上,机会主义宣传了许多错误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此同时,小资产阶级学者和无政府主义也趁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进行“遗忘”和歪曲,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抹去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锋芒,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列宁就是在此情况下大量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完整、系统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
2 主要观点
2.1 国家的产生和本质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引用恩格斯的论述,分别指出来“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本质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这很简单,阶级本身就是基于不同的生产关系而产生的,被统治阶级进行生产,但从分配和消费来看,由于被统治阶级属于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的劳动产品都属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只会把必要的生产产品分给被统治阶级,以便被统治阶级继续进行生产,但剩余的产品都被统治阶级占有。由此可看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剥削阶级占有的剩余产品越多,劳动阶级占有的必要产品就越少;劳动阶级占有的必要产品多一点,剥削阶级占有的剩余产品就少一点。
列宁激烈批判了以考茨基为主的机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国家理论。第一,列宁与考茨基的机会主义合小资产阶级的分歧在于,国家是不是调和的机关。机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认为,资本主义自进入帝国主义以来,就对无产阶级实施了“新政”,这种“新政”是会改变工人的生活环境,能改善无产阶级的待遇,所以无产阶级要听从资产阶级。但实际上,工人的生活仍没有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仍然贫穷,贫富差异甚至越来越大。所以列宁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考茨基这些人是掉进了资产阶级编制的“陷阱”了。第二,列宁与他们的分歧也在于,矛盾是不是可以调和的。对于“调和”这个概念,国家是做不到,一方面国家不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它必然会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国家的出现没有使阶级冲突停止,相反,因为国家的偏袒,使得矛盾更加激烈了。因此,列宁在批判小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的基础上,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各个时期关于国家的著作,重新系统完整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家的产生和本质。
2.2 国家的消亡
列宁重点阐明了“自行消亡”,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自行消亡的,自行消亡的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的国家。但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上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因为国家存在的经济基础——体力和脑力的差别,已经消除了,阶级也已经被消除了,所以国家也会随着自行走向消亡,这是时代发展的力量,是其他个人和力量不能阻止的。
列宁对无政府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国家消亡理论进行了激烈、详细的批判。第一,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的国家消亡理论的缺陷,巴枯宁等人们认为国家是经过一日的暴动而消灭的,列宁认为他们的不足就是忽视了时代的作用,夸大了个人的作用。第二,列宁对机会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错误思想批判的更加激烈,机会主义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理论,他们主张用和平的方式——普选制,来“反抗”资本主义国家,反对暴力革命。列宁对此指出,国家的自行消亡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参加选举设置了许多障碍,选出来的代表也并不是代表着无产阶级,仍然代表着资产阶级。
2.3 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列宁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消灭资产阶级的,其他的阶级是消灭不了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也不能消灭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一开始是被资产阶级组织起来的,这是一个被动的结果。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得这种“被组织”变成了“自发地组织”,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武器”和教育不断地被无产阶级利用起来了,那么资产阶级也就只能等着被无产阶级消灭了。
列宁指出消灭资产阶级只能通过彻底暴力革命才能实现的。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这就充分说明了,仅用“理论”来消灭资产阶级是行不通的。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需要打碎所有旧世界的武器和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也既是对无产阶级取得胜利成果的巩固,也是对资产阶级的反扑的镇压。苏俄和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都对资产阶级留下的制度和武器进行了毁灭,才能镇压了资产阶级的反扑,保护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的果实。
3 当代价值
3.1 厘清了国家本质,坚定了站在人民立场上履行国家职能
国家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但这里指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一边压迫着无产阶级,对外宣称资本主义国家是“自由”“民主”,是代表人民意志的,资产阶级是看不到无产阶级的穷困潦倒,他们只会利用假象来欺骗人民。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厘清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指出社会主义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是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而资本主义国家是做不到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站在人民立场上履行国家职能,治理国家,做到了在真正的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上。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国家与革命》,对在坚持人民立场履行国家职能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有助于实现全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支持人民群众做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卓越的才华打破西方国家民主的缺陷,实现真正的民主。第二,有助于群众路线的开展。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为了坚定人民立场,强化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出台了多部关于群众活动的文件,开展了许多群众实践活动。这既增强了群众参加国家管理的意识,也锻炼了党和国家的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定地人民基础。第三,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想履行好国家职能,就必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最迫切的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做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新时代,厘清国家的本质,坚持在人民立场上履行国家职能,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是对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最好的维护。
3.2 推动国家职能的转变,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进入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开始真正地代表人民群众,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两种职能是需要改变的,不再是维护阶级统治,而是为人民服务,保卫人民政权的。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对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的改变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对我们新时代科学的、合理的履行国家职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学习列宁关于国家职能转变的学说,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重要的价值。第一,加强了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在履行国家职能时,只有彻底的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得国家职能的履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第二,对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利用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维护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进入新时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取得成绩进行可耻的污蔑与抹黑,不仅在危害了中国的国防,还对中国文化、网络等方面进行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现现代化才能更好地维护好国家安全。第三,推进了政治生态健康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政治生态”这一新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反腐败行动,对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进行了规正,建设了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
3.3 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推动了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实现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两分段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进行了三段划分,将国家走向消亡与共产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时期,也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怎样建设国家提出了重要的论述。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正确的恢复,有力地打击了第二国际中的错误思想,并且对新中国的建立和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现阶段,学习《国家与革命》,区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对于我们建设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有重要的价值。第一,有助于奠定远大理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定为远大理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千百万共产党人一直追求的结果。但是如何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直困扰共产党人的问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指出实现共产主义要经过三个阶段,将共产主义的实现具体化,这为共产党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道路,也为党的十九大提出远大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有助于指导共同理想的实现。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防疫的重大胜利,但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困难。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区分,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论述,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