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齐鲁工匠工坊”模式并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0-27崔永良
韩 蔚 崔永良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莱芜 271199)
0 引言
“十三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时代变革,相关数据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收入增幅快于电子信息制造业9%,软件业比重达到28%。“互联网+”对软件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全国范围智能制造推广应用带动了相关软件服务市场的爆发,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毕业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针对高级管理人才和基础程序员匮乏的现状,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大胆创新,自2017年开始实施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针对软件行业对人才需求单家企业一次性接收人数少,技术技能要求高,实践技能综合性强等特点,先后与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美斯坦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山东师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了“齐鲁工匠工坊”新模式。“齐鲁工匠工坊”模式建立在现代学徒制基础上,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旨在培养“新工科”应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它培养学生要践行工匠精神,在结合自身专业的同时,接受更多的技术技能教育。它突破了现代学徒制真实双身份瓶颈,真正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办学、双课堂育人,促进工学结合、产学对接、知行合一。本文针对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展开研究与实践,对“齐鲁工匠工坊”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1 深化校企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美斯坦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师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力强、声誉好,与学院关系密切,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学院2018年与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实施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工匠工坊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校企定期例会制度。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实行“双导师”制度。所谓“双导师”,即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其中,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从学院各专业教师中选出,负责学生在顶岗实习单位的理论学习;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从学生实习单位的带教师傅中选出,主要负责顶岗实习学生的岗位技能传授。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指导教师和带教师傅的工作职责、学徒实习管理制度、学徒实习考核制度等。推进“企业进校、专业共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推行小班化管理,每两个班聘请一名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并获得公司授课认证的教师进行日常教学;配一名专职班主任(辅导员)全日制坐班进行班级管理;配备专门的实习就业团队,协助实现学生全部带薪顶岗实习,帮助每一位同学顺利就业于相适应的单位;实施项目化教学,开展素质提升活动,形成企业与学院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长效机制。
图1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进校专业共建共管模式
2 组建现代学徒制联盟企业集团
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工匠工坊,将学院日常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转换成了现代学徒制下的企业师徒关系。借助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实力突出的公司及有关政府机构在ICT行业的影响力、号召力、业务生态链关系等组建了现代学徒制联盟企业集团。企业集团负责和学生签署劳务合同,确定学生的员工身份,企业集团同集团成员企业签订用人合作协议,合作院校解决学生入学和学籍问题。真正实现“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集团化办学提高了合作企业参与度;现代学徒制提高了招生质量、学徒培养质量、就业质量。
3 探索创建了“校企融合、学训结合、顶岗历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齐鲁工匠工坊”的人才培养,主要经历了从“基础课程”到“核心课程”,从“公共课程”到“专业课程”,从“校内实践课程”到“企业顶岗实习”这条主线,通过“技能传承→职素提高→专项强化”三个阶段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有机融合,推动专业知识的内化和岗位能力的培养。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知识储备,此阶段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开发项目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案例实训,将企业实训中碰到的突出案例转换为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技巧;第三阶段——项目驱动,在模拟实习实训环境中,学生执行模拟的企业小型项目,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技能;第四阶段——实习就业,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开发企业小微项目并交付项目,最后能够顺利就业;第五阶段——创新创业,在成为一名企业员工的基础上,组建团队进行创新研发或抓住机遇,自主创业。这五个阶段层层推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五阶段中涉及的训练项目,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实现技术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
优化顶岗历练。通过合作企业产业基地,实现规模化顶岗锻炼,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标准有机结合,最终使毕业生达到ICT行业的需求,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图2 五阶段进阶式人才培养过程
4 以职学通系统平台为技术支撑,构建企业、院校和学生间互通桥梁
“职学通”系统平台是以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1+X”证书制度为指导,以企业人才需求为输入,以“职业仓”分级制为理论依据,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构建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为现代学徒制下工匠工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技术支撑。职学通系统的运作功能如下:
(1)人才典型岗位规格和培养方案。依据“职业仓”分级制为理论模型,按照行业岗位技术技能职责要求进行岗位的聚类,产生按照职业岗位分类的“典型岗位”;根据岗位能力高低进行“典型岗位”的分级,根据岗位晋级通道产生“职业路径”,依据企业“典型岗位”定义岗位“技能图谱”。最后,企业典型岗位联合院校知识结构,共同制定岗位导向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2)人才培养质量评测和技能认证。由学院的指导教师负责知识授课,由带教师傅负责带领学生项目化实训和真实项目研发。借助区块链技术,职学通平台可以全周期记录、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实训和项目情况,形成安全和可信的“人才能力档案”。平台依据典型岗位的能力图谱对“人才能力档案”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学生的发展的能力等级、岗位路径,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布情况向学生推荐课程、项目并跟踪测评。
(3)推荐就业和人才市场。集团下的成员企业,在职学通平台提交人才岗位需求,也可以实时发布更新的人才需求。对应成员企业定向培养的学生,企业可以实时跟踪学生的能力档案,达到企业要求后,学生由集团的准员工,入职成为定向企业的正式员工。企业可以实时发布最新人才需求,职学通可以把企业岗位推荐给更合适学生,也可以把更合适的学生,推荐给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的人才市场。
图3 职学通构建企业、院校和学生间互通桥梁
5 推进招生即招工方案,选拔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班,培养成果丰硕
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校企“招生即招工”方案。从2018年起,根据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武汉美斯坦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东师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产业基地人才需求状况,每年选拔50名学生进入现代学徒制班,在工匠工坊中进行学习,同时企业配备工程师带着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现代学徒制班级学员一入校后就能够到企业参观,由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参观工作环境,分析工作岗位和岗位要求、介绍行业企业标准、分享软件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软件行业和软件行业的要求有大体认知,确立学习和工作目标。学校、合作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实现招生录取即入职,学生即学徒。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学生管理与考核办法等,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职员)的知识体系、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工匠工坊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和管理制度,基于工匠工坊的现代学徒制班培养的学生有能力有视野,四年来取得了丰硕的学习成果。统计显示:2018年,学院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云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赛项中荣获团体一等奖。2019年,学生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赛项一等奖一项、“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一等奖一项、“软件测试”三等奖一项;葛政团队项目“基于UWb技术的工厂人员定位系统”获得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魏文浩团队的“约剪”获得第三届山东省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20年学生参加第四届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2021年,马强团队参加第四届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获得“京东杯”参BI技术应用三等奖;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软件测试”赛项团体三等奖一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二等奖一项、“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赛项二等奖一项。近三年,学生参加“1+X”“Web前端开发”和“云平台运维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通过率均在80%以上。实践证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匠工坊”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符合新时代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要求,为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
6 结束语
“齐鲁工匠工坊”的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校企融合、学训结合、顶岗历练”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院推行现代学徒制按照运营目标成功为师生“赋能”,打造了高水平“双师型”师资团队,量身打造的“职学通”系统平台成为企业、院校和学生之间互通的桥梁,实现了学生蜕变为员工的高质量就业。在“招生即招工”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实践成果丰富。总之,学院“齐鲁工匠工坊”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多年摸索的校企合作道路上形成了标准化的运营体系,其经验做法是可复制、可推广的,为省内其他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