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三创”,绘就综合实践育人新图景
2022-10-27朱祥勇
■ 朱祥勇 章 佳 李 平
成都高新新华学校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从“三融三创”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三融”:全时空连接综合实践与学生学习
(一)融通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可以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新华学校一直在思考校本课程的整合、融合问题,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学校构建了“1+N”综合实践活动育人模式。“1”就是一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N”就是N个学科课堂。学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形式,打破学科壁垒,形成了横向融合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中领悟。
川剧创编展演
例如,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种花生”这一活动,多学科都可以借助这一活动资源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学生在劳动课上学习种花生;科学课老师设计“观察花生的花朵”活动,让学生在花生开花时观察植物的花朵构成和授粉过程;语文老师围绕“花生”主题,指导学生阅读名篇《落花生》,并探索花生背后的文化意义;待到收获时,数学老师提前设计了“估算”这一环节:“一个花生荚里一般是3颗或4颗花生,估一估你手里有多少颗花生?”学生可以捧着花生学数学。一颗花生成为N个课堂的教学资源,无形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融贯学段
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四大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将具体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分别形成了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初中段序列性的目标体系和对应的内容体系。小学低段注重价值意识培养,小学高段注重责任担当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初中段重视创造力和制作力的培养,各个目标在各阶段均有所体现,成多线并进、螺旋上升的态势,体现了育人目标的递进性。
例如,在学生的价值意识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校设计了九年一贯制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活动,主要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的政治认同——正确认识少先队和共青团,情感认同——了解经典红色人物及事迹、感悟红色人物背后所传递的精神、把红色精神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认同——在学习了少先队(共青团)的知识后把对少先队(共青团)的热爱化为实际行动等三个方面来设计并开展活动。
(三)融汇生活
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链条,强调以学校为主阵地,统筹协调家庭和社会各方的资源,拓宽综合实践活动渠道。学校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辅助作用,扩展育人空间,让实践育人、活动育人成为学生成长的新常态。
学校每学期举办创造小能手展评活动,通过任务发布、家庭尝试、校园展评的模式,掀起学生动手动脑发明创造的热情。从低年级的“钉扣子”“春节做花灯”,到高年级的“手抄报”“未来城市设计”,再到初中年级的“无人机飞行”“机器人编程”,培养学生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
学校将社会热点、学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获得能力。在成都市创建文明城市期间,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 共筑文明城”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走上街道参与文明劝导、城市宣传和垃圾清扫等工作,将自己与文明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二、“三创”:探索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路径
(一)创设四类综合实践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其他课程是彼此渗透分不开的。因此,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课程体系内,摸索形成了四种整合性课型。
1.综合实践+德育渗透课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紧密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通过开展爱心义卖、垃圾分类和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金钱观、价值观。
2.综合实践+学科课程。学校构建了基于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学校在融创课程的理念下,坚持独立设课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创建“综合实践+学科课程”教育模式。学校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重组与提升。同时,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分析解决,所获得的知识又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
语文课上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和演讲技巧,体育课上感受运动带来的激情与快乐,历史课上追寻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在探究体验中,大多数学生都呈现出了自己最好的一面。
3.综合实践+职业生涯启蒙课程。学校将综合实践与生涯启蒙结合,打破生活与社会的壁垒,让学生体验职业的多元、感受创造的价值。
采摘节活动中,学生合作完成割菜、清理、销售、理财等工作,扮演小老板,与客人讨价还价;扮演小厨师,烹调自己的劳动果实;扮演服务员,为客人点菜、上菜;扮演外卖员,为买家配送货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不易,劳动育人价值得以彰显。
4.综合实践+国学课程。为传承中华民族依托“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开展生产劳动的传统,学校开发了“跟着节气去旅行”活动课程,借鉴古代“六艺”文化,建立书法、版画、陶艺、武术、川剧、中药新“六艺”课程,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中继承传统、在传统中有所创新。
(二)创建四大综合实践基地
1.一个智慧农场实践园。学校校内拥有一个智慧农场,里面既有传统农业,还有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学校将实践基地分到班,确保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学生在农场里种植蔬菜、花卉、中草药,开展智慧农场项目式学习。每学年举办系列采摘节活动,庆祝丰收。
2.一个川剧艺术博物馆。川剧是四川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值得每个四川人去了解、传承。基于此,学校建设了川剧艺术博物馆,将川剧的经典服饰、唱腔、剧本等从儿童视角进行展示,以编、展、演、创为抓手开展了系列传承活动。动手制作川剧主题的脸谱、手提袋、书签等文创作品,让学生浸润其中,让川剧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3.一个科技创意工作坊。工作坊设有机器人编程、无人机飞行、3D打印、未来城市设计等项目组,系统有序地开展科创活动。各个项目的指导老师以构建项目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实践中获得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4.一个航空航天课程互动中心。学校创建了航空航天课程互动中心,内有可发射的仿真火箭,有可模拟操作的太空返回舱及卫星等设施设备。该中心还有配套的航空航天课程,开展太空种植、卫星运行轨道观测等活动,学生的“星辰大海”之梦由此开启。
(三)创新三项综合实践评价方式
在“三融三创”综合实践活动体系下,学校围绕培养目标,着眼于品格力、学习力、行动力、审美力和创造力五个方面,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动态评价,以评促学,助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的人。
一是多元评价。学校根据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和连续性的原则,设计了贯穿一到九年级的项目式活动手册,以指导学生自主开展活动。每个学生在每学期都要完成“六个一”活动,即参与一项考察探究活动,参加一次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一件科技(工艺)作品,参加一次职业体验活动,学会一项劳动、制作技能,分享一个社会实践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完成情况在手册上进行自评,涉及与人合作的项目,可以邀请他人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家长、同学、邻居等。
二是动态评价。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实践,既关注学生实践过程,又关注结果呈现,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与获得感。学校构建了“新华大脑”大数据云平台,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动态展示与成果记录,发掘学生内在优势与潜力,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还需进步的学生。
三是以展代评。学校设计了“校园劳动节”“校园艺术节”和“科创嘉年华”三大校本节日。在节日里,学生可根据主题,进行现场创作、才艺比拼,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可参加科创表演、科创发明、趣味实验等活动,实现创意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