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022-10-27徐雪花
徐雪花
(甘肃省武威第七中学,甘肃武威 733006)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师生互动方式,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效达成教育目标的关键。但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够关注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忽视设计课堂提问及分析课堂提问策略,更没有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时的具体表现,导致课堂提问效果大打折扣。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目标也随之拓展和延伸,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基于此,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课堂提问,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过程等,才能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发展知识、能力、情感等多重目标,真正实现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现状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低效化
高质量的问题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教师唯有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才能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显著问题:第一,问题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具备明确的目的是有效提问的关键。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存在极强的随意性,经常是想问就问、随意而问,并未思考该不该发问、在什么地方发问、提问旨在解决什么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目的性的课堂提问严重制约了提升课堂提问的质量。第二,设计问题时忽视了思想品德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提问的理论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但是当前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要来源就是教材内容,而且大多集中在知识型问题上,忽视了问题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此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也难以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第三,问题缺乏层次性。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无论教师是在设计问题还是开展课堂提问时都应该着眼于班级的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具有层次化的问题,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经常会忽视这一点,导致班级部分学生难以真正参与课堂提问活动。
(二)课堂提问技巧低下
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提问的技巧低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发问环节。在思想品德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经常无法精准掌握发问的时机,错失引导学生学习、表达观念的最佳机会。同时在具体发问的时候,教师还存在表述问题不够清楚、连续提出一连串问题等现象,导致学生产生混乱,难以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第二,叫答环节。教师在叫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经常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很少关注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同时教师在叫答的时候经常会趁着提问惩罚学生,导致课堂提问逐渐沦为变相惩罚学生的手段,违背了课堂提问的初衷。第三,候答环节。教师在这个阶段经常会出现候答时间过短或缺失等现象,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降低了课堂提问的质量。第四,理答环节。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在课堂提问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经常会忽视理答这个环节,通常就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让他们坐回座位,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耐心进行引导,而是直接将问题转给下一位学生。同时,教师在理答问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使用“非常好、好”这样简单的评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难以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科学设计问题
科学设计问题、不断提升问题的质量是开展有效提问的关键。具体来说,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学情,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唯有提前分析好学情,了解初中阶段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成绩、学习态度、特点、认知思维发展水平等,并将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只有如此才能缩短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内在的联系,学生才能主动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单元的每个框节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且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内容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国情等四个方面。但是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有效感知上述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提前分析好学情,结合初中阶段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的情况、认知思维发展能力等,立足于学科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内在的联系设计具有生活化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关爱集体、关爱社会、保护环境”等内容时就可以跳出教材上的内容,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现身说法的形式,直击学生生活中存在的不努力学习、不关心集体、不爱护环境等现象。
2.设计问题要具备趣味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不仅要精准分析学生的学情,还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内容,分析教材上典型、生动的漫画、数据、案例、图表等内容,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只有这种趣味性的内容才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促使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
3.设计问题要具备针对性。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引领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为了真正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避免宽泛、漫无目的地乱问,以免学生产生“雾里看花”等问题。基于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科学设计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问题,确保设计的问题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外交政策”时,为了提升问题的针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接着提出问题:“你了解我国现在的外交政策吗?你对我国实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样的看法?你是如何看待我国独立外交的政策的?如果你是外交官,对朝鲜半岛的问题持有什么看法?”由于这一系列问题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深刻地认识本课的内容,最终促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4.设计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问题。否则一旦设计的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学生就会产生“望而生畏”和退缩的念头,甚至还会引发他们抵触的心理;反之,如果问题的难度过小,就会降低学生探究的欲望,导致课堂提问变得“无效”。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必须精准、全方位地分析学生的学情。例如,在教学“基本国情”时,由于学生对我国三农建设的认知比较模糊,教师直接设计问题通常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基于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如果具备条件可以借助社会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考察;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当前我国三农建设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政府不重视三农建设将会出现什么问题?三农建设对国家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不仅契合教材内容,也与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相吻合,能真正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5.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基于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如果单纯让学生背诵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收获甚微,尤其是难以促进他们实现发展思维、能力等目标。鉴于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依据教学内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广泛讨论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头脑风暴并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实现高效学习思想品德课程。例如,在教学“宗教政策”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给学生补充有关我国宗教的相关资料、案例。在这个基础上给学生设计问题:“宗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你持有什么观点?试一试列举案例佐证自己的观点。我国为什么提出了宗教自由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由于这一系列问题极具开放性,可以促使学生在思考和互动的过程中客观、全面地认知我国的宗教政策,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优化课堂提问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方式之一,承担着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教学反馈等重任。首先,优化发问、叫答策略。发问是课堂提问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借助简单、精练的语言提出问题。同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还应该关注提问方式的艺术性,借助提问情境、提问案例等更好地呈现问题,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积极参与思考和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优化叫答策略,始终坚持公平的原则,关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合理叫答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难度大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要降低问题的难度,选择简单的问题提问。其次,优化候答策略。候答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预留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段时间尤为重要,是学生思考问题、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通常并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候答时间,导致课堂提问的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必须给学生预留足够的候答时间,通常教师要结合问题的难度科学调控预留候答时间。最后,实施追问。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追问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技能,是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通常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探究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常常需要适当追问,才能促使学生在追问的过程中完成深度学习知识。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当展开追问,以便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落实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三)正确理答,优化教学评价
理答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必须给予科学的评价、反馈等。一方面,借助肯定性、激励性评价。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肯定、表扬。针对回答不够完整、不够正确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避免批评、指责学生,以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挖掘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通过肯定和激励,借助欣赏的态度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体验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在激励和肯定学生时不仅要借助语言激励模式,还可以充分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把自己的肯定评价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常常存在极强的个体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在理答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不仅要实施横向评价的模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对比,还要坚持纵向评价的模式,对比学生的过去、现状。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最终促使学生在针对性评价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问作为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也是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立足于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情况科学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并优化整个课堂提问过程,真正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提问的质量,旨在满足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