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松针蚧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2022-10-27王娜
1 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
1.1 中华松针蚧形态
中华松针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有4种形态,分别为成虫、卵、若虫、蛹。中华松针蚧为雌雄异体,成虫较小,雌成虫体长约为1.5~1.8 mm,体表包围1层黑色革质蜡壳,雄成虫体长约为1.3~1.8 mm,体表没有蜡壳;中华松针蚧为卵胎生,卵为椭圆形,颜色为白色或淡黄色,初产卵颜色为白色,随着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加深;1龄若虫为卵圆形,有发达的胸足,从金黄色逐渐变为黑色。2龄若虫口器特别发达,主要吸食针叶或幼嫩枝梢汁液,此时若虫无肢,触角和足等附肢也全部退化。3龄若虫口器逐渐退化;3龄雄若虫结茧化蛹,蛹为椭圆形。
1.2 中华松针蚧生活习性
在小陇山林区,该害虫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寄生针叶上越冬。到了第二年春季,天气开始变暖,越冬若虫开始萌动并发育,开始雌雄分化,幼虫生长很快,生长期约为15~20 d。在幼虫阶段,害虫主要通过口针吸食针叶和幼嫩枝梢汁液,使针叶变黄枯萎、脱落,导致林木死亡。3月中下旬,3龄雄虫结茧化蛹,经过10~15 d蛹期,到4月上旬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雄成虫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寻找雌成虫进行交尾,雄成虫可以交尾多次,交尾后的雄成虫活动能力减弱,多在交尾后2 h死亡。同期3龄雌幼虫在壳内完成成虫发育,不离壳,并释放性信息激素,吸引雄成虫交配。5月初雌虫开始产卵,卵产于介壳尾部,繁殖能力强,每只可以产卵40~160粒,卵期约为10~15 d。在5月底~6月初,卵开始孵化,孵化期约为7~10 d,孵化出来的1龄幼虫爬行能力很强,寻找新生枝叶取食,在介壳另一端雌成虫逐渐干瘪死亡。1龄幼虫寻找到合适的位置开始固定生活,体表颜色变为黑色,此阶段持续50~60 d,8月初头胸部增长快,体表变为黑色,此阶段约持续25~30 d。9月初蜕皮进入2龄阶段,到10月中旬2龄幼虫结壳完成,进入越冬期,没有完全发育的幼虫就会自然死亡。在虫害严重的地区,每个针叶上可以生存32~58头幼虫,多的高达70多头,到第二年春天,每个针叶上可以存活11~37头,自然死亡率为35%左右。
2 中华松针蚧蔓延原因
中华松针蚧主要对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树产生危害,若营林树种单一,油松、马尾松等单一树种较多,松林会为中华松针蚧生长繁殖提供充足的食物,从而使得害虫数量快速增长,导致大面积松林受到危害,要逐渐对纯林人工林进行更新,营建混交林,提高林分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降低病虫害发生率。由于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监测及预警虫害发生时间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对患有虫害的苗木、枯枝、落叶没有及时清理,导致中华松针蚧虫害发生面积大、蔓延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要采取多种防治措施防治中华松针蚧,例如人工捕捉成虫、地面喷洒化学农药只适合面积小、中幼林的治理,对于大面积林分,喷雾、地面喷洒农药方式防治效果不明显,尤其对于隐蔽性比较强的部位,农药很难接触,导致治虫不彻底,使得中华松针蚧虫害反复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利用营林技术进行防治
3.1.1 选择适宜树种,营建混交林
大面积的油松、马尾松等松树纯林容易发生中华松针蚧,而且容易暴发成灾,而针叶、阔叶混交林及树种多、林相复杂的林分发生虫害概率低。要根据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原则,选择落叶松、云杉、山杨、油松等乡土树种营造多树种的混交林,提升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对于单一树种的纯林、疏林及残林,要用速生阔叶树种进行补植补造,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抗病抗害能力。
3.1.2 实施封山育林,加强对森林的保护
大力推广封山育林,加强对各类松林的保护,禁止过度砍伐,保持树种多样性,提升林分抗逆性和质量。对于种植密度较小的稀疏林及下木较多的林地,要严格封禁,尽快恢复林地植被,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及提升林木郁闭度,使森林生物群落更加丰富,增加病虫害天敌种类和数量,并为其生存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3.1.3 合理密植
中华松针蚧适宜在通风、透光条件良好的林分中生存,林木密度及郁闭度小的幼林容易发生中华松针蚧虫害,要根据林木品种适当进行密植,降低害虫给林分带来的危害。
3.1.4 强化抚育管理
要加强对林分的抚育管理,对于遭受到虫害的林地,要根据受害情况,对林分适度适时进行修剪,及时将患有虫害的林木剪除,清理枯枝,并对清理的枝条进行烧毁,彻底消灭传染源。对于受害程度大、生长缓慢、成材难度大的林分要及时砍伐,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改种适宜生存的树种,将人工纯林逐渐更新为针阔混交林。
3.2 利用中华松针蚧天敌进行防治
利用中华松针蚧的天敌对其进行防治,不仅可以降低防治成本,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林分生物结构的多样性。中华松针蚧天敌主要有松蚧瘿蚊、牯岭草蛉等,松蚧瘿蚊在小陇山林区一年发生一代,其一龄、二龄幼虫经常寄生于松针蚧无肢若虫蜕壳里,以松针蚧卵和雌虫为食,据调查,松蚧瘿蚊的幼虫每天可以吃掉9粒松针蚧卵,最多可以高达20粒。牯岭草蛉一般一年发生两代,其一龄幼虫每天可以取食20粒松针蚧卵,最多高达31粒,可以有效控制松针蚧的种群数量。要加强对天敌保护,为其营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还可以引进天敌,投放到害虫活动区域,达到降低虫害的目的。
3.3 化学防治
3.3.1 在林下地表喷洒化学药剂
在中华松针蚧幼虫阶段,可以将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5 0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辛硫磷1 500倍液等化学药液喷洒在树根周围地面上,杀虫率高达95%。也可以采用钻孔注射给药的方法,每株树木打孔2~5个,注射40%氧化乐果100倍液12 mL,连续注射3次,注射给药可以提高药效,可用于零星林木及小面积稀疏林分的防治。
3.3.2 利用烟剂烟熏
在林木高大(树高在3 m以上)、郁闭度高的高山林地,可以采用烟剂进行烟熏防治松针蚧,这种方法治虫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适合孵化期害虫治理,此时虫体小,抗药力差,防治效果好。常用烟剂有林丹烟剂、敌马烟剂等,用药量为15 kg/hm,杀虫率可达80%左右。特别要注意,采用烟熏治虫,要统一作业、统一管理,明确点火顺序,严防火灾。
3.3.3 喷雾治理
对于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中幼林,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喷雾,常用的杀虫药有40%氧化乐果800倍液、50%辛硫磷1 500倍液、25%喹硫磷600倍液等,喷洒前还可以在药液中加入适量的洗衣粉,能够使蜡质溶解,增强治虫效果。
3.4 物理防治
中华松针蚧在成虫羽化前结茧期间,喷雾、烟熏等化学防治都没有作用,此时可以利用人力摘除虫茧。中华松针蚧结茧阶段时间短,而且人力摘除不适合高大树木,比较适合小面积幼林或零星树木。还可以利用幼虫休眠期生活力较弱的特点,使用人力摘除幼虫,可以弥补烟熏、喷雾等防治措施的不足,彻底将传染源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