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门类、学理及趋势
2022-10-26张瑞娥韩名利
王 翊 张瑞娥 韩名利
(1.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凤阳 233100;2.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 语言文学与翻译学院,槟城 11800)
语料库译学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以语料库为研究工具和方法,基于对大量翻译事实、现象的数理统计、描写分析及多视角理论阐释,探究翻译本质和翻译规律的新兴学科。它将翻译文本特征的语言学阐释与对译文和其所处社会文化语境的互动关系考查相结合,同时引入定量研究方法,拓展、丰富了译学研究的外延和内涵,是一种综合性新型研究范式。
自Baker[1]首次提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这一概念,及王克非[2]率先以“语料库翻译学”这一术语向国内学界引介该领域研究以来,经过了多年发展历程,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属性逐渐清晰,学科结构不断完善;研究范围涉及翻译文本语言特征、翻译共性、译者风格、翻译教学、口译研究等众多领域;研究视野由着眼于分析和描述翻译文本的形式化特征,延伸至关注制约文本生成的各种因素,以及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语言接触”所呈现出的语际互动关系;研究模式则由最初的单/双语对比/类比下的“描写-分析”向复合式对比的“描写-分析-阐释”转变;总体上看,语料库译学研究涵盖翻译的产品、过程及功能,实证性进一步增强并展现出非常显著的跨学科研究特征。
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较为广泛,正如Olohan[7]所言:“翻译研究从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影响及研究方法的互鉴中获益颇丰,而语料库翻译学无疑是个很好的例证,为了在文本与翻译过程之间建立关联,不仅需要研究文本,还要从社会、文化、历史、政治、认知等视角对翻译情境进行考查。”胡开宝[8]亦指出,“语料库译学汲取了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从社会文化视域进行翻译研究,而在对翻译现象、事实进行因果阐释时又从社会学、文学、文化学、语用学、篇章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诸多学科中广泛寻求理论依据”。学界现有关于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观点多见于对其学科发展历程、前景及学科属性、特征的论述,有些则被笼统描述为特定研究视角。表1 整理了部分知名学者关于语料库译学所涉关联学科的一些看法[9-14]。
表 1 学界关于语料库译学的关联学科/视角举隅
由以上学者的认识和描述可大致看出,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内生于和语料库语言学及描写性译学的衍生、承继关系,并扩展至语言学、翻译学内部各平行学科,包含语用学、篇章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批评语言学、批评译学等,下位学科延伸至语料库批评译学。外部关联方面主要涉及社会、文化、认知、心理等视角,其中上位学科有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相应同位关联则涉及这些学科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量语言学等,多属于应用研究领域。
语料库译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融通是其知识体系演进的外在动力和学科持续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对学科关联的考查有助于揭示其学科知识跨界扩散、转化和整合的过程。目前,学界鲜有专门以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为对象的研究,相关论述多直接罗列关联学科或简单辅以逻辑推理,疏于系统性考查和具体分析阐释,且多限于质性判断,缺乏量化数据支持。有鉴于此,本文拟对1993-2021 年间语料库译学的研究文献进行量化统计,试图厘清该领域关联学科的门类及学科间的亲疏关系,并结合现有研究及相关学科理据分析其关联学理,进而展望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及工具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以WoS(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选择SCI、SSCI、A&HCI、CPCI-SSH、BKCISSH 等索引为检索来源。在“Advanced Search”中使用布尔算符将检索条件设为“TI=((Corpus OR Corpora) AND (Translat* OR Interpret*))”,其中标题含有“Translat*”或“Interpret*”的衍生检索词包括“ translate” “ translating” “ translation” “ translator”“interprete”“interpreting”“interpretation”“interpreter”等;检索时间范围为“1993-2021”;对检索数据进行人工筛查后获得有效文献共计856 篇,提取全记录数据并以纯文本格式储存,数据更新时间为2021年 3 月 8 日。
(二) 可视工具
CiteSpace 是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主持研制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显化特定学科领域知识系统的内部结构,追溯知识基础,追踪研究前沿以及考查知识信息在关联学科间的传播与融合。本文拟使用CiteSpace 5.5.R2 版本工具对检索所得856 篇文献的数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并结合WoS 的学科分类考查语料库译学所涉及的关联学科及结构分布。基本参数设置为:Years Per Slice(时间切片)为1 年;Links(连接算法)为“Cosine”,TopN(阈值)为50;可视化形式选择“Cluster View Static”。
(三) 量化方法
对于语料库译学与关联学科间亲疏关系的界定首先考虑确定其定量表征。学科间由于知识存量的不同及内容的异质性会存在一定的知识势差,从而形成知识的流动,也就是知识在学科间的交叉融通过程[15]。而学科间的亲疏关系,即学科相关度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科间知识流动的状况反映出来。通常来说,学科相关度的大小与学科间知识流动的数量成正相关,即知识流量越多则表明学科间相关度越大。目前对于知识流动状况进行定量考察一般以文献为基本单位[16],常用做法是以文献的引用量/被引量来分别表示某一学科知识的输出/输入,学科间引用/被引量越多则相关度越大,反之亦然。
其次,基于以上设定,采用帕累托分析法(Pareto Analysis)对语料库译学与关联学科的亲疏关系进行定量判定。帕累托分析法是由经济学中的“二八法则”演化而来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依据影响度大小将研究对象的众多关联因素划分为A、B、C 三个类别(通常影响度累积值60%~80%为A,80%~90%为B,其余为C),以区分关键、次要和一般因素,从而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处置策略。借鉴此种统计方法,这里分别从输入/引用(标识为CTSin)、输出/被引(标识为CTSout)两个方面考查语料库译学与关联学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再根据累积值判定其亲疏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2.2.2 严格体检考核录用 所有的森林消防队员入职前经县级以上医院进行消防入职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史、视力不好等一律不予录用。
二、学科关联分析
(一) 学科门类及亲疏关系
施引文献对被引文献的引证是知识流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学科的文献互引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科间的动态关联和相互影响。利用CiteSpace 双图叠加(Dual-map Overlay)功能对检索所得856 篇文献的来源期刊进行学科聚类并绘制引证路径,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基本轨迹。如图1 所示,左右两边分别为施引/被引文献的来源期刊分布,连线由左至右显示引证方向,最为显著的引证方向由粗线标识,典型聚类由椭圆圈出(横轴/纵轴分别标识作者/文献数量)。由图谱可知,刊载语料库译学研究文献的期刊大多属于教育、心理、政治等领域(CiteSpace 将语言文学类期刊归为此部类),其所引文献的期刊主要来自教育、心理、社会、政治等领域,二者几近重合,可视为语料库译学关联学科的集中分布区域。此外,图谱右上部分呈现的另一个椭圆聚类为系统、计算、计算机等,这表明语料库译学研究同样受馈于此类领域的知识输入。总体观之,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兼有人文性与技术性的领域部类,二者共同构成其知识基础。
图 1 语料库译学施引/被引文献来源期刊双图叠加分布
上图所示是以期刊为依据的粗粒化学科部类划分,借助文献检索时的精炼选项可以考查语料库译学所涉及的具体学科门类。WoS 的学科分类较为细化(如:Computer Science 又下分Artificial Intelligence、Theory Methods 等),每篇文献被标识有一个或多个学科属性,总计249 个学科门类。据结果显示,语料库译学文献共涉及71 个学科,为便于统计分析和突出主体学科,这里选取包含5 篇以上文献的学科分类且将部分二级子类进行归类合并。如表2 所示,相关研究文献的50%以上来源于语言与语言学(Language, Linguistics),可视为语料库译学最主要的关联学科门类;其次为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包含文献174 篇,占比约20%,学科关联度较高;此外,语料库译学研究文献还涉及教育与教育研究(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文学及文化研究(Literature, Culture Studies)、社会科学-跨学科(Soci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传播学(Communication)、人文学科(Humanities Disciplinary)、心理学(Psychology)、亚洲研究(Asian Studies)、历史学(History)、哲学(Philosophy)、统计学(Statistics)等主要领域。
如果说文献所属不同学科门类反映的是研究本身的跨学科性,以文献引用/被引数量及方向表征学科间知识的输入/输出状况,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语料库译学与其关联学科的动态相关度,或者说亲疏关系。依据WoS 引文报告及CiteSpace 文献共被引数据,语料库译学856 篇文献共引用参考文献29 713 次,去自引后为28 960 次;被引用总计3 357次,去自引后为2 604 次①鉴于以下两种情形:1. 被引文献A 被同一施引文献B 引用多次;2. 被引文献A 被B、C、D 等多篇施引文献引用;皆为知识流动的基本表现形式,此处并未对被引、施引文献进行去重复处理。。从语料库译学的知识输入(CTSin)/输出(CTSout)入手,对关联学科门类按照引用/被引文献频次(Counts)倒序排列②为了较为全面地量化学科间的相关度,这里未对学科子类进行合并。,并分别计算占比及累积值(Sum),统计结果如下。
表 2 语料库译学文献所属学科门类
表3 分别以输入、输出两个视角量化了关联学科间的知识流动状况。可以明显看出,语料库译学文-献引用及被引篇/次主要来源于其内部关联学科 语言与语言学(Language, Linguistics),分别占比68.7%和62.3%,也就是说语料库译学主要从语言、语言学等学科中汲取知识,而其研究成果也较多回馈于此类学科,两者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均衡、互馈的知识循环。外部关联方面,知识输入、输出所涉及的学科数量相当且门类接近,重合率为46.2%,然而其排列次序的差异则显示出不同的内涵意义,如文学学科(Literature)被引用2 201 篇/次,占比7.6%(位列第2),引用仅为32 篇/次,占比1.2%(位列第9),这表明文学领域的知识输入对语料库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语料库译学的知识产出之于文学学科的影响力则相对有限;再如计算机科学下的人工智能学科(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被引 319 篇/次,占比1.1%(位列第10),引用288 篇/次,占比11.1%(位列第2),可见人工智能领域虽不是语料库译学最主要的知识来源,但后者的研究成果却能为前者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
表 3 语料库译学主要关联学科知识流动分类统计
对于语料库译学与其关联学科间亲疏关系的界定,这里采用帕累托分析法将累积值介于60%~80%之间的学科归类为“亲缘学科”,80%~90%之间的学科归类为“近缘学科”,90%以上则为“远缘学科”。依据此种分类方法并结合上表数据,可作出如下判定①知识流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流量和方向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宜对输入/输出进行加权求和,故分别判定亲疏关系。:1)从知识输入视角看,亲缘学科为:语言与语言学(Language, Linguistics)、文学(Literature)以及教育与教育研究(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近缘学科为:传播学(Communication)、人文科学-多学科(Humanities, Multidisciplinary);远缘学科有:文学理论批评(Literary Theory Criticism)、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社会科学-跨学科(Soci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计算机科学-跨学科应用(Computer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历史学(History)等。2)从知识输出视角看,亲缘学科为:语言与语言学(Language, Linguistics)、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Computer Scie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教育与教育研究(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近缘学科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社会科学-跨学科(Social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远缘学科有:传播学(Communication)、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人文科学-多学科(Humanities, Multidisciplinary)、文学(Literature)、心理教育(Psychology Education)等。此外,按照语料库译学与各学科间知识流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可将上述亲、近缘学科进一步细分为三种类型:1)受馈关联型学科;即知识输入累积值小于90%而输出累积值大于90%的学科,包括文学、人文学科-多学科;2)回馈关联型学科;即知识输出累积值小于90%而输入累积值大于90%的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3)互馈关联型学科;即知识输入/输出累积值均在90%以内的学科,包括语言与语言学、教育与教育研究。
(二) 关联学理
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体现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既包括其作为独立整体的学科关联,又包括其作为衍生分支的学科关联;既有与语言类学科内部平行、上下位学科之间的关联,又有与外部相邻、跨界学科的关联;既有亲缘、近缘、远缘的相关度之分,又有受馈、回馈、互馈等关联类型之别。限于篇幅,这里分别从语言类学科内、外部两个方面入手,尝试综合以上多种视角厘清语料库译学与其主要关联学科门类的关联学理。
1. 内部学科关联
如图2 所示,最大共现区域为语言与语言学(Language & Linguistics),可见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主要发生于语言类学科内部。作为学科交叉的产物,语料库译学的诞生源于描写性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相互融通,究之根源则可溯至上位学科翻译学与语言学。二者的关联内生于这样一个既定事实,即翻译实际行为的底层内核是语言活动。因此,无论翻译学的学科边界如何拓展都无法脱离对文本语言结构/行为/功能/转换的考查。
图 2 语料库译学主要关联学科共现图谱
纵观译学发展史,在其早期阶段,语言学尤其是应用语言学为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资源[17]。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20 世纪50年代后出现的结构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路径。前者视语言符号为一个整体关涉的共时系统,价值取向在于其中各要素的异质性及相互关系构成[18];后者则关注对人类语言能力的阐释,以逻辑形式化的方法分层次描述语言规则,以基于规则的演绎来揭示语言生成的一般机制[19]。二者对语言内在共性规律的强调,不仅催生了以“对等”为价值核心的翻译观,也带来了以语形学为主要面向的“成分-结构”分析法及“语义-句法”研究模式。这种工具理性一改传统译学注重经验和技巧的主观主义倾向,增强了语言转换的可操作性,也使得译学研究整体呈现出一定的科学主义色彩。70 年代起,译学开始探索建设独立的学科体系,在经历了“文化转向”之后,其研究由致力于再现原作的意义和形式转向考查文本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及制约译本生成的外部条件。研究性质由规定向描写的转变,重心由语言向文化层面的迁移也意味着译学研究与语言学渐行渐远,其学科关系出现疏离。90 年代之后,译学研究则再度尝试从语言学资源中寻求理论给养,如:将功能语言学中连接语言特征与话语意义的主要方式用于分析翻译活动,以整合句法、语义、语域、语境等变量因素[20-21];或将“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译学研究的语言学基础,以表达-施为的双层结构观照翻译行为[22];或是将语言和文化分别纳入语用问题的不同层面,以探索有效解释翻译现象、过程及指导翻译实践的框架机制[23-25]。较之以往语言学研究路径,此次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并非重返结构主义封闭的语言系统,也绝不是否定文化转向所带来的多元阐释,而是体现了学界对于译学理论及学科体系建设出路的宏观共识-尝试弥合结构和解构思想、语言和文化范式在理性、经验性、开放性等方面的分野,以构建新的翻译本体观和方法论。
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下,在翻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关联中,描写性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融合催生了语料库译学。“描写性译学”(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的概念由Holmes[26]在“翻译学科结构框架”中正式提出,后经Zohar[27]、Toury[28]、Hermans[29]等学者的理论阐发得以系统化,其以目的语文化中的翻译事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翻译材料的分析对比,客观描述从翻译活动的发起到其功能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现象,进而建立可以解释及预测这些现象的普遍准则和规范;语料库语言学则以J. R. Firth 的传统语言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语言实际使用中的真实文本建立机读语料库,运用计算机检索技术对语料所呈现的概率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描述和解释语言现象,归纳语言规律。可见,描写性译学和语料库语言学均取向于语言的实际使用,采用描写-阐释的经验研究模式,以发掘语言/翻译现象的规律性特征为目标,也正是这些共通之处使二者得以交叉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分支学科[30]。
语料库译学将翻译视作以语言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以往语言翻译观及描写性译学文化翻译观的继承和发展;以对实际语言/翻译现象的描写为起点,一方面体现了经验研究思想的回归,另一方面大量的客观描写能够丰富有关翻译活动、行为、译本、译者等翻译的主客体知识,有效支撑乃至拓展对于翻译本体的认识。运用语料库开展翻译研究则是对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借鉴;数理统计定量方法的加入及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形成了对比、过程、因果等不同研究模式,发展和完善了译学方法论体系。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分支学科,语料库不是研究对象亦非某种翻译理论,而是“一种全新的译学研究方法论”[31];换而言之,语料库译学仍以翻译活动及其一切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且并未预设任何理论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其研究缺乏理论依据或止步于定量分析和描写,反之其学科关联却因此有了伸展和发散的空间: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可依据转换生成语法、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等语言学理论,及共性假设、翻译策略等选取具体词汇、句法、搭配、语义韵等不同切入点;对翻译现象/事实成因的阐释可以从语言、翻译、文化、社会、认知等多重视角展开,这也将语料库译学的内部学科关联延伸至语言/翻译学与其边界学科的交叉分支,如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翻译学、认知翻译学等;此外,自下而上的方法更可以为新假设/理论的产生提供契机。总体观之,语料库译学是语言学、翻译学及二者分支学科长期演变融合的产物,其本体观和方法论决定了它的研究视角极具开放性、包容性,充分体现了翻译研究的“边缘学科”[32]特点。它以对文本语言特征的分析为研究基础,因此在语言类学科内部的关联更具广延性,且有着整合文本内外部研究的发展潜势。
2. 外部学科关联
语料库译学“描写-阐释”的实证的研究性质决定了其学科关联不仅发生于语言类学科内部,并且广泛扩展至外部相邻学科。结合表2 文献学科分类、表3 知识流动统计以及图2 关联图谱可以看出,在与语料库译学相关联的数十类边界学科中,计算机科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1)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研究信息与计算的理论基础,及其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实现与应用,涉及信息处理、数据库系统、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众多领域。自20 世纪60 年代首个机读语料库(Brown Corpus)的出现,语言学研究就与计算机科学建立了密切关联,后者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微电子技术所引领的信息革命,使得大规模语料的收集存储及对语言的深度分析成为可能,从而促成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形成。语料库译学以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为借鉴,也就必然需要汲取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成果,后者对语料库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工具和方法三个层面:1)技术层面。首先,语言编码、解码及存储技术彻底改变了语料的获取方式及存在形态,极大增强了语料的可及性和数据规模,这也构成了语料库研究较之以往田野调查、经验研究的重要区别性特征;其次,数据的检索技术为语言/翻译特征的发现与提取创造了条件,而数据的呈现技术相应地为研究者对检索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提供了便捷[33]。2)工具层面。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然语言处理(NLP)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工具(如:FineReader、EmEditor、SegmentAnt、ABBY Aligner、TreeTagger、AntConc、ParaConC、WordSmith 等),涵盖语料收集、清理、分词、对齐、标注、检索等各个方面,有效辅助了语料库译学量化研究的全过程;另外,基于Python、R 等高级语言的编程平台能够使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自身需求,对现有软件进行个性化修改或开发新的工具。3)方法层面。使用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是语料库译学定量研究的基本方法;以量化表征(如:类符/形符比、平均词长/句长、文本长度、词汇密度、结构容量、型次比/词长偏离度等)来考查原创/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并将其步骤形式化,使得语料库译学研究更具客观性和可证性;而以概率分布来描述翻译现象/行为使得研究能够以对有限语料的分析来把握翻译活动的一般原则和整体规律。总体来说,语料库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学科关联多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知识输入,而语料库译学对平行文本的处理加工和对翻译共性的研究也对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一定的知识回馈。
(2)文学与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一方面旨在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则应反映研究主体的精神及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具有人文性质。文学研究中与翻译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是比较文学,作为文学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翻译(文学翻译)在很长时期内属于比较文学探讨的领域:从19 世纪法国学派将翻译作为研究前期的工具准备,到20 世纪初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扩展文学现象的对比范畴,间接促进翻译活动走向繁荣;从50 年代接受美学对文学作品接受者的关注引发对译者及译作的重新审视,到70 年代解构思想将作者和原文的中心地位彻底瓦解;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并非对译文本身的价值作出判断,而是关注语言层面以外的因素,即译本自身的美学、文学因素及其产生的政治、文化因素[34]。因此,可以说对于具有学科意义的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是其除语言学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和方法来源[35]。文化研究于20 世纪中后期兴起,其对东西方文化、第三世界文化之间的系统性差异、权力与意识形态、不平等关系的关注,引发了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各自领域的“文化转向”,拓宽了二者的研究视野且为学科的重新定义/定位提供了参照[36]-翻译研究在揭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复杂关系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学科地位愈发凸显,而比较文学由于难以突破西方文化内部研究传统的局限,有被前者挤占生存空间的危机。总体上看,文化研究的视角最为宽泛,在宏观上包含了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后两者除了彼此存在诸多交叉重叠外,与前者在关注不同文化系统间相互关系和影响方面存在着共享界面。语料库译学秉承了文化转向之后的翻译观,以方法论创新深化了文学翻译研究,其与文学、文化研究的具体关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文学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改造研究。基于语料库对文本语言特征的量化提取,对比考查原作/译本在文学性特征,如文体特征、叙事特征、人物形象、文学意象、文本风格等方面的区别与变形,并结合源语/目的语文化差异、历史语境、翻译规范、意识形态等因素进行归因与阐释。2)文学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接受研究。以作品不同时期/版本的译本建立语料库,通过对译者、出版商、出版时间/版次、发行地区等元信息的分析,考查译本传播的整体趋势;再以读者评论文本及译本研究文献建立语料库,借助词频统计、情感极性分析并结合文本的细读,考查目的语文化读者对于译本的认知和接受状况。3)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运用语料库方法,基于对原作/译本语言特征的对比及译者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分析,描述译本对原作文学性特征及主题意义的再现状况,考查译本/译者/翻译活动与特定历史语境、社会文化因素、诗学传统、翻译规范等的互动关系,进而综合评价译本/译者/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价值。此外,语料库译学在对非文学类文本进行语言/翻译现象或事实的成因分析,考查译本生成及功能实现的各种制约因素时,也常常从文化视角进行阐释。
(3)教育与教育研究。语料库译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传统译学的各个方面,其中应用领域的重点之一即是翻译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具体类型,翻译教学研究与以人类教育教学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之间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核心特征是语料库方法手段在翻译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在一般意义上则体现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20 世纪90 年代伊始,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兴起并在二三十年间席卷全球,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在宏观教育层面的思想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进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育形态[37];在具体教学层面则体现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实施的有机整合,主要有两点内涵:1)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条件、手段、工具或媒介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2)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以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变革。作为信息技术与语言处理的产物,语料库用于翻译教学基本遵循了以上路径。无论是单语/平行还是专门/通用语料库,其应用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大量文本信息的分析、检索和提取,呈现从词汇至语篇、语义至语用的语言使用状况,及从对应转换到创造变译的翻译实践经验,以“纪实性证据”[38]为翻译教学提供参考,辅助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对翻译规律的把握。再者,语料库的使用是一种以文本和数据为驱动的新型教学/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其汲取了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尝试以探索、发现式教学引导学习者完成“自主知识构建”[39],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优化和重塑教学结构。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语料库翻译教学研究已就语料库在工具层面的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却研究偏向所带来的失衡(重笔译轻口译、重应用翻译轻文学翻译、重语法轻语义/语用、重过程轻评价等),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搭建高效的接口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包括整体框架设计、教学目标、方法、具体环节的实施和衔接、教学评价等,这无疑需要进一步借鉴和吸收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总体来说,教育研究为语料库翻译教学提供了宏观导向,而后者则为前者提供了理念实践及假设检验的场域。这也可以从表3所体现的二者互馈型知识流动中得到佐证。
三、关联趋势
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语料库译学在完善自身学科结构的同时,继续深化学科内涵,拓展学科边界,学科间性不断增强,学科关联逐渐丰富。借助突现词(Burst)检测所呈现的关联学科动态变化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发展趋势。
如图3 所示,“计算机科学”与分支学科“人工智能”和“信息系统”最早突现且持续时间最长,而“计算机科学”的突现强度最大(Strength=13.192 2),足见该学科的影响力度,其与随后突现的“语言与语言学”共同构成语料库译学的知识基础。近年来陆续突现的关联学科有“社会科学-其它主题”、“社会科学-跨学科”、“教育与教育研究”、“人文学科-多学科”、“文化研究”及“艺术、人文-其它主题”,其中“人文科学-多学科”的突现强度最大(Strength=6.930 6),可见学科关联的前沿领域有着明显的多元化、交叉性及综合性特征。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总体趋向于人文社科,而与关联学科间的交叉融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多学科。就某一研究对象从多种学科视角切入,以对不同学科多元视角的结合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集中体现为对语料库量化统计规律的描写与阐释,一般选取语言学、翻译学、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视角展开,并结合各学科观点以揭示制约因素的全貌。2)跨学科。在研究中以某一学科为主导,交叉引入不同学科的概念、理论及方法,以学科间的协调合作创造新的知识和理论视角;突出表现为语料库译学融合技术与人文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其与不同学科视角相整合形成新的研究方向乃至分支学科,如:语料库文学翻译研究、语料库批评译学、语料库翻译认知研究等。3)超学科。以现实的问题为导向,从事物一般意义的复杂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出发,打破学科壁垒和学科界限,整合及重组不同学科、不同范式以及学科内外的知识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如对翻译教学和译者培养、文化对外传播与接受、翻译与国家形象塑造、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解决,无法靠单一学科观照、简单学科叠加或浅层次的学科互动来实现,而需采用具有“协同作用和整体效应”[40]的研究设计,语料库译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范式,能够很好地嵌入涉及翻译问题的超学科研究框架。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不同层面在内涵上是逐级递进的关系,而在实际研究操作中则常进行交叉协作,根据研究目的需要组织形成不同的方法体系。
图 3 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突现图谱
四、结语
本文以1993-2021 年间WoS 所刊载的语料库译学研究文献为数据绘制知识图谱,结合WoS 的学科分类、引文统计等功能,以及帕累托分析法,厘定了语料库译学的主要关联学科门类及其与各关联学科间的亲疏关系;从语言类学科的内部、外部两个方面阐释了语料库译学与其主要关联学科门类的关联学理,进而分析了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语料库译学学科关联内生于其学科自身的继发性,取决于研究本体的多面性,指向于研究展开的层次性,体现为研究方法的交叉性,在总体上呈现出自发、开放、多元和综合的趋势特征。可以说语料库译学的学科关联是对翻译研究跨学科性质的典型体现。然而,也必须认识到,现有语料库译学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仍局限于语言类学科内部,“翻译学-语言学”仍是主要关联向度,学科的关联机制在外部社会文化视域下尚有广阔的发挥空间。除此之外,从译学在文化转向后所面临的范式困境来看,如何在进一步增强跨学科性的同时保持学科自身的独立性,以构建良好的学科关联生态,是需要学界去认真审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