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地表水中易氢化元素影响因素研究

2022-10-26龚书浩贺攀红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2年9期
关键词:原子荧光酸度溶液

龚书浩,贺攀红

(河南省核技术应用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4)

0 引言

采用新型双道原子荧光光谱仪详细研究了砷、汞、硒、锑、铅、镉等6种元素的实验条件,对介质酸度、还原剂、增敏剂、稳定剂及载流溶液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提出水为载流进样,建立一套原子荧光法测定地表水中多种易氢化元素的分析流程,满足水质监测工作的需要,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CAF18-YG201 双道原子荧光光谱仪(重庆民泰新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砷、汞、铅、镉、硒、锑特制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电热板(滨海县正红塑料仪器厂)。

砷、汞、铅、镉、硒、锑单元素标准储备溶液(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1 000 mg/L,使用时逐级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标准工作溶液。硼氢化钾、氢氧化钠、硫脲、抗坏血酸、盐酸、硝酸、高氯酸:优级纯。铅稳定剂、镉增敏剂、铁氰化钾:分析纯。

水质质控标准样品(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样品研究所):砷GSB07-3171-2014;铅GSB07-1183-2000;汞GSB07-3173-2014;镉GSB07-1185-2000;硒GSB07-3172-2014;锑GSB07-1376-2001。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电阻率为18.25 MΩ·cm),所用的器皿需在20%(V:V)的硝酸溶液中浸泡24 h后使用。

1.2 样品预处理

采集的水样经酸化后,用量杯准确量取100 mL 水样在250 mL 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入1∶1 硝酸2 mL 和1∶1 盐酸1.0 mL。放置在可控温度的电热板上进行消解,控制温度不高于85 ℃。盖上表面皿,持续加热回流至样品剩余约20 mL。取下稍冷加入5 mL 浓硝酸,继续盖上盖子加热回流至棕色烟冒尽,取下冷却用水洗入50 mL 容量瓶中。根据不同测试元素所需酸度,加入不同量的酸,用去离子水定容后摇匀,静置后测定。测定时,采用双毛细管进样,一根进样品溶液,一根进硼氢化钾-氢氧化钠还原溶液,在仪器选定条件下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仪器工作条件

配制一定浓度的砷、铅、汞、镉、硒、锑单元素标准工作溶液,通过试验优化各元素的仪器工作条件。

2.2 溶液介质

硼氢化物—酸体系是目前氢化物发生法中最具实用意义的还原体系,其溶液介质和浓度的不同,对氢化物产出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原子荧光光谱法中试液介质一般多用盐酸或硝酸介质。酸介质的存在使硼氢化物分解并与砷、铅、镉、硒、锑等生成氢化物气体(汞反应生成汞原子)。其酸度的优化,可以采用理论计算及试验考察的方式确定最佳的试液介质酸度。相较而言,常采用试验考察的方法确定各元素最佳的酸度范围。

配制1.00 μg/L 的汞、镉和10 μg/L 砷、铅、硒、锑单元素标准工作溶液,在优化后的仪器工作条件下,逐元素考察各自的最佳酸度范围。结果表明,砷、锑、硒在盐酸酸度6%(V:V,以下同)以上荧光强度趋于稳定,以10%以上为佳,测定硒时为抑制一部分离子的干扰,可选用20%的盐酸酸度进行试验;汞对酸度的要求范围较宽,大于4%即可;镉对盐酸酸度要求范围较窄,3.50%~4.50%范围内荧光强度最佳,为方便配制选用4.00%的盐酸介质;铅采用硝酸介质检出限要好于盐酸介质,选用9%硝酸为佳。

2.3 硼氢化钾—氢氧化钠混合溶液浓度

硼氢化物作为反应液,其浓度直接影响荧光信号。在硼氢化物溶液中,一般需要加入碱作为稳定剂,抑制硼氢化物的水解,在弱碱性环境下保存,常见的即为硼氢化钾—氢氧化钾。

硼氢化钾用量过低会出现气态物生成不完全,过高又会产生大量氢气,产生稀释作用。需要选用较为合适的硼氢化钾浓度。配制0~30 g/L(质量分数,以下同)硼氢化钾系列溶液进行优化试验,试验情况显示,各元素的硼氢化钾质量浓度最佳为,砷:20~30 g/L;铅、镉优选25 g/L;汞:2~10 g/L范围内均可;硒、锑:优选15g/L。氢氧化钠用量为,砷:10 g/L;汞、硒、锑:5 g/L;铅:30 g/L;镉:8 g/L。

2.4 助剂

2.4.1 硫脲—抗坏血酸

硫脲—抗坏血酸主要用在砷、锑的测定中,砷、锑因其价态的不同对灵敏度有较大的影响。砷、锑一般需要预先还原为+3价态,而使用最广的预还原体系即是硫脲—抗坏血酸。使用硫脲—抗坏血酸预还原时间以30 min 以上为宜。若室温低于15 ℃,最好在60℃的水浴中保温15 min即可完成还原过程。

2.4.2 铁氰化钾

铁氰化钾在铅的反应体系中起到络合剂的作用,无铁氰化钾存在情况下,铅的氢化反应灵敏度很低。铁氰化钾与Pb2+络合,使铅更易被还原产生铅烷[7],提高铅的灵敏度。采用10 μg/L的铅标准工作溶液进行试验,考察0~20 g/L的铁氰化钾浓度变化对铅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铁氰化钾浓度不小于5 g/L,铅测定的灵敏度显著提高,实际工作中可选择10 g/L的铁氰化钾浓度。

2.4.3 铅稳定剂与镉增敏剂

不同于砷、汞、硒、锑,铅和镉在原子荧光法中使用条件略显苛刻,这也是这两种元素较少采用氢化物发生原理进行测定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当溶液中含钴离子时,镉的荧光强度显著提高。测定铅、镉时多使用一种镉增敏剂和铅稳定剂,测定镉时采用1.50 g/L的镉增敏剂,配制在硼氢化钠还原溶液中,荧光强度较不使用情况提高约4倍。测定铅时,加30 g/L的铅稳定剂,在改善原子荧光法测定铅体系不稳定的同时,亦可提高铅的荧光强度。

2.5 载流

在原子荧光法中,行业普遍的作法是在吸取样品溶液中,将双进样管路转入硼氢化物和稀酸中,持续泵入硼氢化物和稀酸,作为载流推动样品进入气液分离器进行反应。本法通过试验考察提出断续流动进样可以采用去离子水为载流,代替硼氢化物和稀酸为载流进样。配制质量浓度为10.00 μg/L 的砷标准工作溶液和0.50 μg/L 的汞标准工作溶液,与试剂空白交替进行测定,考察各自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见图1。结果显示水为载流情况下,测试标准和试剂空白的RSD均小于3%。表明将硼氢化钾和稀酸换成去离子水,对进入气液分离器的液流扰动很小,且管路中的记忆效应很小,此种用水为载流的做法是可行的。该法在实际工作中,均采用水为载流了测定砷铅、镉、硒、锑等元素。

2.6 共存离子

砷、汞、锑的共存离子干扰较小,相反硒、铅、镉受共存离子的影响较大,这类共存离子主要是过渡元素,例如Cu2+对硒、铅、镉的干扰都较大。溶液中Cu2+小于1.00 μg/mL时不影响硒的测定;0.10 μg/mL的Cu2+、0.05 μg/mL的Pb2+对镉的荧光强度产生较大的负干扰;0.10 μg/mL以上的Cu2+、Al3+对铅的测定也产生负干扰。这类干扰可以采取加入掩蔽剂或者络合剂,以及提高溶液中酸度的方式来提高干扰离子的允许量。例如:本法在硒测定时一般采取20%的高酸度。镉测定时加入含CO2+的增敏剂,铅、硒测定加入铁氰化钾,减少了共存离子的干扰。

2.7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分别配制砷、汞、铅、镉、硒、锑的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As、Pb、Se、Sb:0~100 μg/L;Hg:0~1.00 μg/L;Cd:0~0.50 μg/L。其中,每50 mL 标准工作溶液中,砷、锑需要加入5 mL 50 g/L 硫脲—50 g/L 抗坏血酸混合溶液;镉需要加入50 g/L硫脲5 mL,50 g/L镉增敏剂1.50 mL。硒需要加入5 mL,10 g/L铁氰化钾溶液。

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质量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连续测定11个试剂空白,以3倍的标准偏差s除以标准工作曲线斜率k计算各元素检出限。连续测定7次水质质控样品,计算各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考察精密度。

2.8 样品分析

按照试验方法测定了砷、汞、铅、镉、硒、锑的水质质控样品,测定结果见表1。同时测定了黄河水、海河水和淮河水中的砷、汞、硒。其中砷含量分别为2.097 μg/L、1.179 μg/L、1.363 μg/L;汞含量分别为0.009 μg/L、0.008 μg/L、0.007 μg/L;硒含量分 别 为0.349 μ g/L、0.693 μ g/L、0.259 μ g/L。低 于 标 准GB3838-2002中砷≤50.00 μg/L、汞≤0.05 μg/L;硒≤10.00 μg/L的限值要求。

表1 水质质控样品分析结果表

3 结论

通过试验详细考察了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汞、铅、镉、硒、锑等元素的影响因素,确定了介质酸度、硼氢化钾浓度及助剂的最佳用量,提出以水为载流替换稀酸为载流的传统做法,验证水为载流能够满足日常试验需要,而且节省了大量昂贵试剂。整个测试流程高效、快速、准确,适合地表水等水质样品中砷、汞、铅、镉等易氢化元素的测定。需要注意的是测定汞、镉、铅等痕量元素时,器皿和环境的污染是影响测定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猜你喜欢

原子荧光酸度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原子荧光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饲料中砷的形态
超声提取—三氯化钛还原一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土壤样品中不同价态碲的测定
套袋对苹果糖度、酸度的影响试验
低糖褐色乳酸菌饮品的研制
黄壤、棕壤对铬(VI)吸附特性的研究
镀锡溶液为什么会混浊?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