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本科生参与科研情况的调查分析
2022-10-26周仁鹏
周仁鹏,鲁 超,胡 伟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合肥 230601;2.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一流人才成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高校应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自信,是高校实现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将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更推进一步的需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中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2]。因此,不断深化医学人才教育培养改革,激发本科生科研兴趣,鼓励医学生积极投入科研活动,是医学院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有效策略[3]。本研究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及公共卫生学院等学院部分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从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训练的基本情况、科研认知情况、参与科研情况以及导师在医学生早期科研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调查并作对比分析,为提升医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并建立切实有效的科研培养策略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医科大学8个学院214名本科生(部分在外实习的同学除外) 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小程序设计无记名调查问卷进行在线调查,利用班级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对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本科生科研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低年级 (大一至大三)和高年级 (大四、大五)学生科研素质进行对比分析。此次共发放问卷214份,获得有效问卷211份,有效率为98.60%。
(二)调查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和预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调查问卷,调研内容有本科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专业、学院;科研认知情况,包括参与科研的意愿、科研兴趣、检索方法以及科研意义的了解;参与科研情况,包括课题设计的来源、课题经费、课题参与度、课题投入度等。
(三)质量控制
问卷经查阅资料、设计小组讨论、专家评估后进行电子问卷预调研。问卷调查前遵循自愿填写原则对参与调查者进行问卷填写说明,保证参与调查者理解问卷内容,并在调查完成后对数据进行双人核对,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可靠性,对于填写结果有疑问的问卷,经分析后确定是否有效。
(四)统计分析
本调查研究在问卷星小程序自动生成数据后,将分析调查数据采用频率或百分比表示,再运用Graphpad Primsm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对象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医学工程学院以及公共卫生学院等8个学院的学生,其中大四、大五高年级学生有45人 (21.33%) ,大一、大二及大三低年级学生有166人 (78.67%) 。
(二)科研认知情况(见表1)
1.对科研的了解情况。在未参与科研的174人中,有96人(55.17%) 听说过,但只是稍微了解一点科研;61人(35.06%) 简单了解过一些情况;10人(5.75%) 根本没听说过;5人(2.87%) 认真了解过科研的具体情况。16人(7.58%) 在大学入学前就已经接触过科研项目。
2.对科研的兴趣。110人(52.13%) 对科研有浓厚兴趣;96人(45.50%) 觉得无所谓或有一点兴趣;5人(2.37%) 对科研没有兴趣。
3.对参与科研活动的利弊认识。120人 (56.87%)认为非常有利,提升了科研能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论文写作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81人(38.39%)认为有一些帮助,如增强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5人(2.37%)认为弊大于利,如浪费时间、精力等;5人(2.37%)选择了“其他”。
4.对科研的意愿。在有效的211份问卷中,很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及很不愿意参与科研的人数分别为61(28.91%)、104(42.29%)、39(18.48%)、1(0.47%)、6(2.84%)。
5.对科研论文检索的了解情况。 103人(48.82%)会中文文献检索,不会英文文献检索; 68人(32.23%)中英文文献检索都会;39人(18.48%)中英文检索都不会;1人(0.47%)选择了“其他”。其中,高年级 45人中有30名(66.67%)熟练掌握文献检索(中英文均会),而低年级166人中仅有38人(22.89%)熟练掌握文献检索(中英文均会),统计结果显示高年级同学的文献检索能力明显高于低年级同学的文献检索能力(χ2=39.6,P<0.01) 。
(三)参与科研情况
1.科研参与度。在已参加过科研立项的37人中,参加科研立项1次的有20人(54.05%)、立项2次的有10人(27.03%)、3次的3人(8.11%)、4次及以上的有4人(10.81%) 。第一次参加科研立项的时间为大一的有14人(37.84%)、大二有18人(48.65%)、大三有4人(10.81%)、大四有1人(2.70%)。
2.科研课题来源。在已参与科研立项的37人中,有20人(54.05%)的科研课题来源于指导老师的课题,5人(13.51%) 是出于自己对感兴趣话题的思考,其他来源有12人(32.43%)。33人(89.19%)觉得科研课题与自己的学科背景有一定关联,属于自己的学科范围。17人(45.95%)课题所需要的资料是短时间上网搜索获得;6人(16.22%)是从阅读有关杂志获得,5人(13.51%)是由于长期阅读书刊积累而得,其他来源有9人(24.32%)。
3.科研投入度。在已参与科研立项的37人中,申报课题的准备时间一个月之内有17人(45.95%),一星期内有7人(18.92%),其他有13人(35.14%);对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科研相关的工作上的调查显示,24人(64.86%)平均每天投入1小时以内;13人(35.14%)投入1-5小时。
(四)指导老师的重要性
1.本科生早期科研对于指导老师的期望。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未参加科研的174人中,有77人(44.25%) 认为是由于没有指导老师而未参与科研活动(见表2),有92人(52.87%) 希望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指导老师,选择“其他”的有5人(2.87%)。由此看来,指导老师在学生是否参与科研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医学生对于指导老师的了解。据结果显示,有42人有自己的指导老师,而在有指导老师的人中,有2人(4.76%) 在找指导老师时对于老师没有任何了解;有22人(52.38%) 仅知道老师是哪个教研室但是对于其具体的研究方向未知;18人(42.86%) 在找指导老师时对于老师的研究方向较为了解。
(五)影响参与科研的因素
对已参与和未参与科研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见表2),影响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兴趣、指导老师、课题经费、实践平台、参与学术活动的机会等。通过对科研意愿及兴趣、设备、经费、科研投入时间、学校的重视程度、有无指导老师等因素统计发现,缺乏相关的指导老师是影响本科生科研的主要因素。
表2 影响参与科研的因素
(六)其他情况
据统计,有38人(18.01%) 想以参与科研竞赛的方式进行科研训练,有11人(5.21%)想通过撰写论文参与科研训练。在未参加科研课题的174人中,有137人(78.74%) 想参加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有93人(53.45%) 认为大二正式开展科研训练比较合适。
三、讨论
许多国外高校早已认识到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将能否为本科生提供学术出版和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纳入了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的指标之一。许多大学专门成立了针对本科生的研究委员会,鼓励本科生与老师开展科研合作,同时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服务和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然而,我国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国外高校本科生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目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4]。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医学生科研实践主要存在整体科研认知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低下、指导老师不足等问题,我们通过分析现存问题以提出科学可行的科研实践训练策略,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与素养。
(一)医学生对参与科研的意愿较高,但需重视科研素质培养
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医科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对医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也对高校是否具备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和途径提出了挑战。医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5]。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愿意参加科研的人数有165人(78.20%) ,对科研有兴趣的有206人(97.6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有意愿和兴趣参与科研活动,但结果也显示,有超过半数(107人)的同学(50.71%) 认为本校对本科生科研不是非常重视。事实上,学校是否重视及其重视程度如何,是学生早期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一方面,医学院校应考虑制定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办法,成立本科生科研课题研究评审及指导小组,扩大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模,提高科研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加大对本科生科研平台和项目资金的投入,开放实验室,提供多样性科研活动类型,尝试多样性科研活动模式,增加学生学术交流的机会,为本科生参与科研保驾护航,以调动学生接触并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医学生对参与科研的指导需求高,需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在“双一流”、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6]。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目前医学本科生对指导老师的需求较高。由于本科生学习重心仍然在专业课程上,知识面窄,创新意识缺乏,使其缺少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能力。因此,指导老师的配备对于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尤为重要。导师制具有责任明确、便于沟通、因材施教等众多优点,是直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7]。近年来,随着大学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在本科阶段推行导师制成为了可能。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对口的指导老师作为学生导师,导师应当有足够时间指导学生且所带学生不宜过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意愿和科研水平,对其开放实验室和指导学术论文撰写,为学生未来研究生科研生涯打下坚实基础[8-9]。同时,高校要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导师队伍培养建设,选拔科研能力较强和具有带教热情的导师,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为指导团队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三)调整课程设置及评价指标,注重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一是,高校需开设针对本科生特点的科研训练课程,加强科研思维和技能的培训,建立线上线下的科研学习交流平台。二是,培训不能仅局限于科研实验室和教室,同时还需开设科研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比如医学文献检索、实验研究技术、医学论文撰写与发表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学术报告活动。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医学科研课题设计、文献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等基础科研知识,为研究课题实施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10]。四是,高校需建立切实可行的科研培养制度,配备足够的适合医学生自选的课程、培训场所及指导教师,完善假期科研实习带教制度以及形式多样的科研实践计划,为学生提供学习及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五是,高校需优化学生及教师考核标准,在学生学期综合测评标准中可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加分项,完善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在导师的年度考核中可增加指导学生学术活动的评价指标,来促进医学本科生与教师的科研合作[11]。六是,在学生中开展一些更加贴合本科生特点的科研训练项目和科研实践能力培训,不仅能够激起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其临床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12-13]。
(四)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是针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为全日制医学本科学生,受随机样本量所限,可能不足以反映完整的医学生科研现状。因此,调查分析结果仍需要在不同学院、班级、专业以及更多医学生中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四、结论
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目前高校实现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发展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14]。调查发现,本科生认为学校提供科研活动的机会缺乏、指导老师配备不足、激励及考核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科研素质培养,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一些更加贴合本科生特点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计划,完善本科生科研培养相关制度,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