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中混合式项目化学习的应用探究
2022-10-26周洁上海市电化教育馆200086
周洁(上海市电化教育馆 200086)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倡导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这是第一次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了国家课程标准,并明确项目化学习的必要性。项目化学习和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要求以儿童为主体,基于真实生活,通过“知行合一”与“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培养具有道德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人。因此,项目化学习是陶行知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学科实践中,项目化学习往往流于形式,产生种种弊端。因此,引入优质的混合式项目化内容资源以及教学模式的学习支架,很有必要性。
一、存在的问题
项目化学习在初中信息科技学科的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初中信息科技学科课时有限,课堂仍然被教师以“讲解知识——技能示范”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占据大量时间,无法保障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同伴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项目化学习因其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而受到广泛应用,可是学生的实际参与度不高,个体话语权不够。三是项目化学习是以分组探究为主,最终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因此教师难以追踪诊断每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难以落地。
二、混合式学习的优势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优势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促使学生深度建构知识。混合式学习能拓宽教学空间,延展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前和课后的在线学习为学生的项目化学习建构新的空间。它以大数据驱动教师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情,由此合理分配小组和任务,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而学生可以利用混合式平台的联通性以及工具,随时随地开展协作探究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个体的话语权和能见度。
三、混合式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
混合式项目化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撑的线上线下混合的环境下,基于情境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最终产出项目成果,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的层次提升。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分为项目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总结阶段。在混合式的教学环境中,关键是需要思考学习任务线上线下的混合,探索初中信息科技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型(如图1)。
图1 初中信息科技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模型
1.项目准备阶段
(1)依托平台,确定主题设计
项目主题设计通常是由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制定并统一布置给学生,学生在主题设计过程中是缺席的,导致主题探究缺乏内驱力。依托平台,教师基于教材分析给学生发布任务方向,学生基于平台开展线上讨论,立足任务方向,围绕真实情境,关联生活经验,共同确立任务主题。以信息科技学科六年级《成果展示与交流》为例,教师依据教材分析,基于平台发布《数字故事》任务,师生在课前开展线上主题探讨活动,头脑风暴,共享资料,最终确定以共同感兴趣的“新能源”为项目主题。由此,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在项目准备阶段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为后续师生互动教学,生生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2)借助微课,助力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主题确定以后,教师基于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制作微课,推送给学生,拓宽自主学习路径。微课内容制作包含理论演绎、技能培训以及情境创设,构建优质的“支架性”学习资源。以七年级《图形化编程》板块为例,以垃圾分类为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推送垃圾分类的动画情境微课直观地掌握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比教师课堂讲解更为高效。多样化的线上微课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地。
(3)发布测验,诊断学生学情
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课前预习测验,学生通过微课等学习资源进行泛在式的自主预习后,完成测验,平台自动反馈并记录测验的结果。教师基于平台数据可视化便能快速掌握学生学情,判断个体能力差异,进而优化教学设计,为后续课堂分组探究奠定基础。
2.项目实施阶段
(1)重难点讲解,均衡性分组
教师基于课前测验数据的学情诊断,聚焦学生学习的难点惑点,在课堂上精讲核心教学内容和关键技能,课堂中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探究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样,教师基于大数据,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度,采取均衡性分组的策略。这种分组模式是基于布置各组相同的任务,既能促进组内成员协同进步,又能保障各组之间竞争的均衡性。
(2)依托互动工具,合作探究实践
小组合作探究伊始,对于任务的分解是关键环节。学生利用平台的工具进行无干扰线上分组研讨,将学习任务拆解成若干子任务,形成项目任务单(如表1)。
表1 项目任务的分解
当任务序列明确以后,各小组进行任务分工,并进入项目实践阶段。小组成员借助网络和平台在线资源搜索信息和资料,在讨论环节,学生通过平台的互动工具,在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中建构知识,平台支持展示学生的讨论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外显化,留存学生思维碰撞的成果。
(3)适时点拨鼓励,驱动持续探究
项目化学习的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往往容易被忽视。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无法持续推进的情况,教师予以适时的点拨和鼓励,将启迪智慧,激发继续投入探究的热情。以设计《垃圾分类》编程小游戏为例,许多学生在实践中容易因程序无法运行或者出错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分析逻辑关系,并引导其画出流程图,进而转换为编程语言。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持续探究,在不断纠错中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3.项目总结阶段
(1)作品展示分享,促进评价反思
当学生产出项目成果以后,各小组通过平台在线同屏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和生生之间线下互动交流,发表对于作品的评价以及研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学生通过获得多元视角的意见和经验,促进自身的反思,构建新的理解和意义,优化迭代作品或者程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实证数据,形成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应紧扣教学目标的落实。混合式教学理念下采用的评价方式注定是多元的。平台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追踪与记录,形成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习等学习行为的过程性实证数据,关注体现思维变化的实证。
(3)推送分层作业,实施因材施教
教师在课后基于学习评价数据,给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分层作业,实施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依据他们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推送相关知识点的复习题以及微课视频,学生通过自主复习掌握薄弱知识点。同时,教师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任务。比如,在《垃圾分类编程小游戏》中,教师提供支持代码程序的编辑器以及相关知识技能学习资料,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研究的兴趣。学生完成作业时遇到问题,可以运用平台与教师提问沟通,教师在线答疑,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
四、混合式项目化学习的成效
1.重塑学科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新型样态
基于混合式数字化环境和大数据,从课前、课中、课后再造教学流程,细化学习任务,优化教学资源,重构学习评价等方面具体落实,重塑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混合式项目化教与学的新样态。
2.积累学科混合式项目化优质教学资源
在混合式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优质资源的供给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类型微视频的制作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知识与技能,建构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经验和巩固拓展能力维度;预习作业助力师生了解学情,推动后续分组、教学等任务的进展;分层作业的布置支持开展个性化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此外,项目全过程产生的包括项目设计流程图等体现思维演变的任何生成性资源会被留存整理,充实积累优质教学资源。
3.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混合式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与信息科技学科相结合,师生在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就是“树立‘信息意识’,培育‘计算思维’,推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承担‘信息社会责任’”学科思维的过程,也是践行新课标中提出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信息科技课程采用混合式项目化教学路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