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爱的生物学表达
——基于“人的生殖”教材文本的解读

2022-10-26

中学生物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卵细胞母爱儿女

王 英

(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北京 100081)

母爱是人间最高尚、最无私的爱,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母爱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母爱一般表现为母亲在其儿女出生以后,在儿女的发育、成长、求学、婚姻和家庭等诸多方面,给予的辛劳付出和无私奉献。从生物学视角分析,母爱的发生时期可以是受孕阶段,甚至可以前移至备孕阶段。人是生物学研究的主体,也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人在生物学面前的主客体双重属性特点,使得基于“人的生殖”教材文本解读母爱、表达母爱、宣扬母爱,不但变得顺理成章,而且能让课文增色,给课堂添彩。

1 “人的生殖”教材内容简介

“人的生殖”是2012年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泡,胚泡回游到子宫并附着在子宫内膜上;胚泡发育成胚胎,胚胎发育成胎儿;经过“十月怀胎”,成熟胎儿经母体阴道产出。教材图文并茂、情理兼顾,详略得当。生物学以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内容,仔细研读教材文本,会发现貌似纯粹生物学知识的叙述,其字里行间总能闪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2 母爱的生物学表达

2.1 受精卵是母爱的“芽体”

从生物学视角分析,从“许许多多的精子竞相向卵细胞游动,最终只有一个精子能进入卵细胞并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母亲与新生命之间就建立起了感情的纽带,开始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许许多多的精子竞相争夺卵细胞,在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精子能进入卵细胞并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生命的壮美与神奇更是爱的力量与展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输卵管中形成的受精卵以及受精卵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是母爱的生物学物质基础,是母爱的“芽体”。“受精卵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这种表现在新生命细胞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迁徙,可以将其解读为母爱精神根基的稳固,母爱的根基会随胚泡“最终附着在子宫内膜上”而融入胎儿的血脉与筋骨之中。

2.2 胎儿是母爱的生命寄托

在子宫内膜上,胚泡逐渐发育成胚胎,“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已经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是由子宫内膜上的胚泡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而形成“人的形态”的,是在B超环境下可见的母爱的生命寄托。胎儿生活在子宫内的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母亲与子宫中的胎儿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母亲与胎儿之间建立起来的同呼吸、共营养的生物学联系,是母爱的生物学解释。

2.3 分娩是母爱给予成熟胎儿的初次生命教育

“胎怀十月数光阴,曲赋摇篮对月吟”,经过怀胎十月,母亲腹中的胎儿逐渐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分娩却常常伴随着剧烈的阵痛”,这种剧烈阵痛让母爱变得更加强大与伟大。对其生物学意义,我们可以理解为,母亲用分娩时的剧烈阵痛造成对胎儿头部及身体的挤压,以炼就新生命对环境的适应与顽强,这当属母亲用自然分娩的方式给予胎儿的初次生命教育。

2.4 母亲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儿女

“母亲的生育不容易,母亲把孩子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铭记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把儿女“养育成人”,母亲几乎把爱全给了儿女,把整个世界都给了儿女。“人的生殖”是“慈母爱子,非为报也”伟大无私母爱精神最好的生物学表达,是培育学生心怀“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的感恩之心,回馈母爱、奉献社会的生物学优质素材之一。

3 母爱的群体生物学意义不可忽视

尽管人类新个体的产生,需要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但是,受精卵必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胎儿必须经由母体产出,加之母亲在将儿女养育成人过程中的辛劳与付出,母亲生儿育女兼具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尤其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母爱在维系国家人口健康均衡发展中的精神支柱作用及群体生物学意义不可忽视。

母爱具有极高的德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人口学价值,颂扬母爱精神体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母爱的理解能力,依托“人的生殖”等生物学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对母爱的认知宽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始终心怀感恩之心,孝敬父母、善待长辈,做一名向善有为、积极进取的中华优秀儿女,无愧于父母的养育和祖国的培养。

猜你喜欢

卵细胞母爱儿女
天山儿女
母爱大于天
天壤之别
江湖儿女
母爱
家有儿女欢乐多
母爱的另一面
女性肿瘤患者卵细胞冻存研究进展及问题
条件性诱导转基因斑马鱼卵细胞的凋亡和消融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