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审美特征

2022-10-25康海波

东方娱乐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古典舞审美训练

康海波

[ 关键词] 古典舞;训练;审美

在对中国古典舞的多种定义中,较为贴切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创始人之一的唐满城先生给出的定义,即:“古典”本身绝不是“古代”的同义语。古典在艺术领域是指某一风范和流派而言的,“古”可以解释为传统性,“典”可以理解为典范性。属于狭义上的、单层次的中国古典舞,它不代表历史上的一切,也不能等同于某一特定历史朝代的历史舞和古代舞,它脱胎于戏剧,但已不再是戏剧舞蹈的原始形态了。“民族传统是它的土壤,当代一切优秀文化是它间接的营养。”

一、中国古典舞的来源

(一)中国戏剧

中国古典舞最早的舞段来自中国戏剧中的戏曲动作,这些动作大多保留在戏曲舞蹈片段中,所以最早的中国古典舞的教材甚至由戏曲完整的身段部分组成。后经舞蹈教育工作者在保留、继承和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对所选素材进行反复研究、加工提炼后,渐渐形成了独立的舞蹈。

(二)中国古代壁画和雕塑

中国古典舞的舞蹈风格深受我国古代壁画和雕塑的影响,其舞蹈形态和舞姿造型,与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和舞蹈形象的造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古典舞训练内容的主要来源之一,它的美学原则、运动风格和身体的动势,对中国古典舞有着较大的影响,其“闪转腾挪”的动势特点、“动静交错”的节奏变化,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建立

舞蹈界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中国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和发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筹备北京舞蹈学校建立的前期,于1954年2 月成立了文化部舞蹈教員训练班, 学员来自中央各文艺团体教师和优秀青年演员,训练班的集训目的是培养师资、建立教材。其间, 训练班主要完成了教材的划分、动作的规范性要求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确定。随着1954 年9 月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体系迈出了教学的第一步。早在1953 年,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筹建期间,在课堂形式上就套用了芭蕾训练的课堂模式。尽管在训练风格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舞蹈的风格,但课堂模式上沿用的完全是芭蕾的程式。随着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深入发展和在训练体系上的不断完善,中国古典舞的教学风格越来越鲜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日益丰富,而且具有独立性。中国古典舞在50 多年的发展中,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课堂教材和相应的教学理论,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加强和巩固了自己的专业地位。作为一个日趋完整的训练体系,它独到的舞蹈风格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实用性、训练性和有效性充分显示出了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价值,它在培养中国民族舞蹈人才的技术能力方面建立起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国古典舞单元课的设置,首先表现在中国古典舞是本土唯一独立和完整的训练体系,它虽然借鉴了芭蕾的课堂程式,吸取了中国戏曲的精物,但通过几十年的演变,俨然已成为一个富有魅力而不可替代的训练体系,对民族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这个体系的训练原理是最接近自身能力需要的,也是最能从情感上去靠近的。其次,民族舞蹈学生的技术能力训练必须体现出“多元性”,而中国古典舞正是较好地贯彻了多元素吸收的原则。它本身就包含了中国戏剧、武术和古代壁画、雕塑的内容,又吸收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养分,在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舞和民间舞一直是互相吸收的,民间舞中极为丰富的舞蹈步法、身法连接和多种节奏感,为中国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和突破提供了资源。同时,对芭蕾教学模式的借鉴,使得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内容具有“多元性”。而“多元性”正是民族舞蹈技术能力发展的必备内容。采用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作为民族舞蹈学生的单元课,可以从训练风格、训练原理及训练的目的性方面找到彼此的契合点和共同点,更能体现出训练内容为舞台技术能力服务的直接性和训练价值。

三、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一)“点”与“线”

中国人崇拜的图腾是龙凤和麒麟,这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动物形象表明了两点:想象力和喜欢龙飞凤舞。而龙飞凤舞代表了“线”的流动美,麒麟代表了“点”的宁静美。这种特殊的艺术上的点线的交织构成中国舞蹈的独特的审美特征。著名美学家王朝文说过:“中国无论是绘画也罢,书法也罢,舞蹈也罢,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就是,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雕塑的艺术。”“线”表示流动,而“点”表示相对的静止,中国古典舞是这一审美特征最形象的表现形式,在舞蹈中的造型与动势,静止与流动,无不渗透着“点”与“线”的交织之美。因为有了这种交织之美,才有了丰富的人体运动中的节奏变化,才有了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韵味。

(二)拧、倾、圆、曲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细腻圆润、刚柔相济,舞蹈外部呈现出拧、倾、圆、曲的形态,这一形态特点促成了它独一无二的舞蹈风格,也成就了它在舞蹈艺术中所享有的独特地位。与俯、仰、冲、靠的动作形态相结合,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发展规律,使舞蹈的变化更加丰富,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同时也坚守住了传统的美学原则。

(三)技艺交融

中国古典舞不仅体态多姿、动势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技术技巧,无论是快速的小转技巧,还是大幅度的大舞姿旋转,无论是小快灵的翻身技巧,还是气势如虹的拉腿绷子、探海翻身和云门大卷,所有的技巧运动均在特有的体态和特定的运动线中进行。中国古典舞之所以如此强调运动中的形态,最终是为了让技术技巧能服务于舞蹈作品。如果说芭蕾的“变奏”舞段是单纯的规技的话,中国古典舞的高难度技巧就是为了“宣泄情感”。二者的表现目的不同,所以训练中的要求也自然不同。芭蕾的技术技巧是为舞蹈形式本身而存在,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则是为表达舞蹈的内容而存在,所以在中国古典舞中,对技术能力的运用强调技艺结合,追求情景交融。

(四)内敛与传情

中国古典舞历史悠久并崇尚传统,它体现出来的“美”是一种高度修饰的“美”,是内容与外部形态高度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美”。含蓄、内敛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的风格特征之一,它通过体态的“拧”与“倾”将这一审美特征集中表现出来。在“拧”与“倾”状态下所形成的舞姿和动势,將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斜三分美”“欲抱琵琶半面羞”的美学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舞的“内敛”不是“拘谨”,它是在含蓄与张扬之间所做出的有度的把握。所以,“内敛”并不影响舞者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是通过舞蹈中舞者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是通过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来实现的。在中国古典舞中,所有的舞蹈语言都要出自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每一个动作都是带有情感色彩的,是有目的的,舞者的舞蹈动机必须由内而生,必须体现出“情动于衷而行于形”的艺术原则。

(五)代表性舞台作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国舞蹈在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从传统的戏曲舞蹈、传统武术和古代壁画和雕塑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并在原有资料基础上,经过分析、取舍和归纳,建立了一套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教材,之后创作了一系列民族舞剧和舞蹈节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如从最早20 世纪50 年代初开始各时期创作的《水袖舞》《盗仙草》《牧笛》《春江花月夜》《荷花舞》《东郭先生》《狼牙山五壮士》《金山战鼓》《盛京建鼓》《秦俑魂》《扇舞丹青》《踏歌》等;舞剧《宝莲灯》《小刀会》《红珊瑚》《半屏山》《凤鸣岐山》《文成公主》《阿炳》《大漠敦煌》《千手观音》等。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奠定了中国古典舞在中国舞蹈界的辉煌地位。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民族舞发展的历程中,训练和创作、教室与舞台,一直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由于拥有雄厚的传统戏曲舞蹈为专业发展的基础,中国古典舞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这不是人为的或某个人凭空想象和主观捏造出来的,它是坚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 杨小强. 谈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艺术特色:以古典女子独舞《豆蔻年华》为例[J]. 戏剧之家,2017(10):141,143.

[2] 毛梦媛. 谈古典舞训练及其发展方向[J]. 戏剧之家,2015(09):176,188.

[3] 汪丽红. 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05):97-99.

猜你喜欢

古典舞审美训练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