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挂了
2022-10-25陆春祥
陆春祥
明朝何良俊,他的笔记《四友斋丛说》卷十六,说了张庄懿的两件小事,让人深思。
第一件:官帽被挂落。
张庄懿是英宗朝的进士,二十七岁时,就被选为某道的御史,并派到山东检查工作。
刚到临清时,因为一酒家的酒标挂得太低,将他戴的纱帽挂落。官帽跌落,人们都认为不是好事,左右随从也吓得不轻,但张御史不以为意,仍旧取纱帽戴了,直接离开。
第二天,酒店老板戴着手铐,被知州押着,送到张这里治罪。张对老板讲:这条路,官人们经常要走,以后,你酒店的旗帜要挂得高些。他也不和知州讲一句话,直接将酒店老板放回。
第二件:拐棍被夺走。
张做刑部尚书时,有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碰到一醉汉。这汉子一向酒醉就无赖,旁边有人怂恿他:你如果将旁边老爹的藤棍夺下,这才有真本事。醉汉就冲上去,将张尚书手中的拐棍夺走。张也不问,直接回家。
第二天,醉汉酒醒后,问老婆:我昨天醉酒回家,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吧。他老婆答:你带了一根藤棍回来。醉汉将藤棍取来一看:哟,这是根文官用的棍子。出门去一问,大家都说,这是张大人的专用棍。
第三天凌晨,醉汉头上顶着张尚书的藤棍,跪在长安街上,请张尚书治罪。过了一会儿,张尚书上班经过,他只是让工作人员将藤棍取回,一句话也不问。
说一个人的好,心胸宽,不需要太多的表彰话语,只要两个细节,足够!
关于帽子挂了,还有个类似小例,也有趣。
清代作家昭梿的笔记,《啸亭续录》卷二:
乾隆年间,某大臣在上朝的时候,一根帽带突然断了,来不及缝补。怕皇帝突然出现,大臣急中生智,就用下属的启事粗笔,在颈下画了一根帽带,人们一时传为笑谈。
这帽带,也许是画得太像了,大家都笑了。
即便皇帝看到问起,也不会怪罪,谁没有过失,及时补救,就行了嘛。
官帽的故事,笔记中屡见不鲜。明代江盈科的《雪涛小说》里,有三条比较另类,但不失为时代的产物。
其一,《闻纪·纪谑浪》里:成化年间,大太监汪直擅权,他每次出行视察,当地的主要官员都跪着见他。某次,他去沛县,该县令性情有点古怪而且搞笑,沛县县令在见汪的时候,动作慢了些,汪就呵斥数落:小子哎,你这头上的乌纱帽是谁家的呀?该县令答:我这知县纱帽,花了三钱白银,在铁匠胡同买的。汪直大笑,他认为这个县令是个傻瓜,也就不和他计较了。
细想想,哪有什么傻县令,只是,该县令看不惯汪的作为,故意装傻罢了。你不过就是一太监,这纱帽大家都知道是皇家的!敢如此调侃,实在是大智慧。
其二,《谐史》里,江作家说了他家乡的一个真实故事:
张二一直给人家打工,某次,替人去缴税银。按旧例,干这样的活,用的都是低等苦力。那张二戴着平民帽,将文件送上,主管部门的官员立即训斥他:解官为什么不戴官帽?快点去戴官帽,否则要挨打的。张二一听,忙着去买纱帽,边走边笑:我本无心富贵,不想富贵却来逼我啊!
路人听了一定会大笑,这朝廷就是规矩多。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这街面上,应该有纱帽店,开这种店的人还不少,否则,临时也不可能抱来佛脚的。
其三,《谐史》里,江作家又说了他家乡一个官员的真实故事:
张三崖要去吏部应选,穷得连路费都没有,但他心态很好,样样都要借,就如穷人种田,工本都要向富翁借,等秋收了,還掉工本,只落得扫地的笤帚了。我们借债做官,他日还了债,只落得一副纱帽角带。
是有点辛酸,但不值得同情,即便这样的纱帽,那些读书人还是趋之若鹜,其中有些更是变本加厉。
(摘自《袖中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