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审计师选择

2022-10-25玲,黄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长审计师经营性

赵 玲,黄 昊

(1. 西华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2. 中央财经大学 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081;3. 西南财经大学 财税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一、 引言

外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规范公司信息披露、约束管理层自利性行为,进而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是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这意味着信息披露环境和模式的变化可能会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1]。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新经济、新业态加速涌现,经济结构、产业模式的内在差异化程度也呈现出明显的扩大趋势,这使得以传统制造业公司为蓝本的信息披露模式架构难以客观地向投资者全面展示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在这一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兼顾不同行业的差异化特征,提升信息披露的针对性,自2013年起沪深交易所逐步推出了上市公司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拉开了分行业披露改革的序幕。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突出强调上市公司应结合所在行业的经营模式和具体特征进行信息列报,同时对行业经营性关键指标的披露内容进行了规范。那么,分行业信息披露模式转变会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何种影响?特别是,审计师作为公司财务报告的重要审核鉴证者,分行业信息披露模式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具体地,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司对审计师的选聘,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收费和审计效率?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实施初期主要从社会关注度高且经营特征明显的行业切入,在证券交易所总结监管经验和明晰披露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推开。总体而言,深交所根据不同行业特征相继推出了涵盖创业板新兴市场LED产业、电子商务、游戏、视频等15个行业领域以及工程机械、种业种植、水产养殖业和快递零售业等18个传统行业领域的细分指引文件,上交所则在综合考虑国民经济比重、市值占比的基础上陆续发布了针对煤炭、电力、房地产、汽车制造、医药制造、建筑、光伏、服装、新闻出版等在内的27个行业指引文件。上述指引立足投资者需求,紧密围绕反映上市公司价值与风险的核心要素,增加对上市公司行业关键指标及经营性信息的披露要求,同时强调公司需要对出现的异常指标进行实质性分析。这些行业经营相关信息披露的审核和鉴证无疑蕴含着对审计师行业认知能力的较高要求。事实上,从供给角度来看,审计是一项高度依赖于职业判断的活动,审计师的执业经验、知识积累和专业特长等会对审计工作开展及其最终效果呈现产生重要影响[2]。在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模式下,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更有效地了解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经营情况,捕捉公司财务报告潜在异常及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予以应对,进而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同时,这与事务所通过特定行业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潜在比较优势,进而谋求专业市场份额扩张的目的也不谋而合。因此,本文预期随着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为审计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现有研究大多从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的视角出发,考察审计师选择、审计收费等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3-5],却鲜有关注市场信息披露模式变化带来的影响。事实上,信息披露模式的变化会影响信息从生成到呈报的全过程,因此可能会对审计师的工作带来系统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上市公司分行业信息披露模式转换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以弥补已有文献的不足。第二,丰富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基于沪深交易所相继推出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从审计行为决策的视角进行检验,可以为资本市场分行业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提供经验证据。第三,拓展信息披露环境、管理层行为与审计师认知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后续相关文献的深化提供参考和借鉴。DeFond等在关于中国审计问题研究国际化的综述性讨论中呼吁,未来应进一步挖掘中国独特的制度背景或监管冲击等带来的影响[6],以更好地厘清审计行为的影响机理,本文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此的回应。

二、 文献综述

审计师选择是审计业务活动的初始起点,也是公司与审计师协调、磋商的过程。因此,审计师的选择与公司内外部治理环境、审计师特征匹配等因素紧密相关。就公司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言,Ettredge等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越好、投资者保护法制越健全,属地公司越倾向于聘请大型事务所进行审计,以获得更高的审计质量[7]。杜兴强等研究发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与进步会影响公司对审计师的选择,高速铁路的兴起为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了较好的便利,增加了公司选择异地审计师的概率[8]。Hsu等进一步从行业特征中观层面的视角考察发现,公司所处行业信息披露业务越复杂、风险越大,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具有高声誉的审计师[9]。与这一发现类似,陈关亭等研究指出,在市场卖空管制放松后,为了降低风险担忧和投资者的质疑,企业也往往更愿意选择高质量审计师对报表进行审计[10]。

在公司内部治理特征与审计师选聘决策的研究方面,杜兴强和谭雪发现董事会国际化水平与四大审计师的选聘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国际化的董事会具有较强的监督意愿和治理能力,更愿意与国际四大合作[11]。邢秋航和韩晓梅指出,公司独立董事特征也会影响审计师选择,越趋于网络中心地位的独立董事,其任职公司越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12]。然而,也有诸多文献发现,公司出于降低审计收费或是出于隐藏机会主义行为的考虑,也可能会选择非四大、小型事务所进行审计。例如,为了迎合地方官员经济业绩和就业目标,地方国有企业往往更易于选聘当地小所进行审计,以达到合谋的目的[13]。同时,公司投融资决策也可能与公司审计师聘任紧密相关,对外投资的企业倾向于聘请国际四大进行审计[14]。

除此以外,审计师特征尤其是审计师行业专长也是影响企业审计师选择的重要因素[15-16]。事实上,审计是一项高度依赖于职业判断的活动,审计师的执业经验、知识积累和专业特长等会对审计工作开展及其最终效果呈现产生重要影响[17-18]。例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提出审计师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经营特征、性质和监管要求。无疑,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完成这一工作时可能更有优势,这也意味着其能更快速、准确地做出职业判断实现准则预期。因此,通过特定行业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潜在比较优势,进而谋求专业市场份额的扩张是事务所发展壮大的重要路径[19]。周楷唐等研究发现,事务所和审计师个体层面的行业专长均能显著提高审计效率,并且这一效应在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和客户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20]。然而,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也有可能为了维护长期积累的声誉优势,反而会增加审计投入,行业专长优势对审计工作效率提升的影响仅表现在经营特征类似、同质性较高的客户公司之间[21]。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分别从公司内外部治理特征、信息披露等多个角度考察了审计师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打开审计师选聘决策这一“黑箱”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经验证据。然而,目前还鲜有文献关注信息披露模式变化对审计师选择带来的影响。事实上,审计师的主要工作内容都是围绕公司信息披露展开,因此披露模式变化对审计师选聘决策的影响可能比传统经济因素更为重要和深远。基于此,本文拟考察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实施对审计行为决策的影响,以拓展现有文献。

三、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一)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审计师选择

分行业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紧密结合自身经营模式和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披露行业经营性信息和关键比较指标。这意味着,分行业披露政策对审计师(尤其是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选聘可能具有重要影响。Robin等研究指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更好地理解企业所处行业特征,促使其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22]。而分行业信息披露正是根据行业特征和经营要素制定了行业关键指标及差异化的信息披露标准。借助这些信息,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将能更有效地了解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经营情况,捕捉公司财务报告潜在异常及风险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予以应对。换句话说,分行业信息披露能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带来更多信息增量。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鉴证,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审计师通过开展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起到增强公司财务报告信息可靠性的功效。从这一角度来看,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无疑更能向市场传递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等积极信号,为企业争取资源提供更多的便利[23]。伴随着行业经营相关指标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呈现频度和要求变得更高,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凭借其专业素养所产生的增信效应也被进一步放大。此时,公司选聘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能提升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也即,在强化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的背景下,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与公司利益需求相吻合。

从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来看,审计又是一个需要频繁与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协调的动态过程。沟通协调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24]。在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引致公司财务报告关于行业经营性信息呈报强化的基础上,审计师作为信息的审核者显然需要就这些内容的核验进行深入调研、访谈和测试。与非行业专长审计师相比,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对行业经营发展情况、专业术语以及细分领域的理解具有更深刻的认知。这也说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与公司利益相关者在有关行业经营信息披露的审验沟通上具有更高的共识度[18]。因此,从审计工作动态沟通效率和效果的视角来看,伴随行业经营信息披露要求的强化,公司更有可能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

事实上,基于审计市场供给端——会计师事务所的视角来看,在分行业信息披露模式下,行业专长事务所具有明显的执业优势。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对于非行业专长事务所而言,带来的可能是更大的鉴证工作量,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本和精力。反过来,在行业专长事务所的工作视野中,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带来的增量行业经营性披露信息审验,凭借其特定知识积累以及对政策的深刻理解能很快地完成,不必额外增加成本投入,甚至还有可能透过这些关键性指标信息的披露获得对公司的增量信息认知,进而快速地发现公司财务报告潜在风险问题,高质量地完成审计工作[19-20]。这意味着,具有行业专长的事务所很有可能借助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的特定要求,充分利用特有的专业领域优势,实现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的双赢,使其具有更强的动力去匹配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变革带来的市场需求。

基于上述关于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公司高质量审计需求、审计协调沟通效率提升以及事务所供给动力相匹配等视角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与公司聘任行业专长审计师的概率显著正相关。

(二) 异质性分析:所有权性质对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审计师选择的影响

所有权性质与企业信息披露、资源获取、发展目标等紧密相关,因而也可能会影响公司的审计师选择。换句话说,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对审计师选择的影响效果可能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存在异质性表现。具体来说,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因为与政府、银行等具有天然的联系,在信贷、补贴、风险担保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相反,民营企业在资源获取上需要满足更为严苛的条件,这使得其更需要通过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以发挥信号传递作用[25]。因此,随着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的强化,民营企业选择行业专长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概率比国有企业更大。此外,国有企业的表现与地方政府经济业绩、就业目标等紧密挂钩,加之国有企业高管政治晋升激励的考核,加剧了其选择本地小所进行信息操纵合谋的可能性[26]。这意味着,在面对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带来同行信息溢出强化的背景下,为了避免机会主义操纵行为被发现,国有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非行业专长审计师。综合上述资源获取需求及国有企业发展目标等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设:

H2: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相比于非国有企业,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与公司聘任行业专长审计师概率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中较弱。

四、 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 上市公司数据。本文选取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剔除金融、保险业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其中,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产权性质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和万德(WIND)数据库。

2. 分行业信息披露相关数据。首先,从沪深交易所相关公告中逐一梳理出《上市公司行业信息披露指引》文件;然后,根据文件内容及《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信息表,标记政策影响行业及政策时点;对部分无法与行业代码直接对应的特殊细分行业(如光伏、LED等),通过其主营业务范围和年报中披露的是否遵循行业信息披露指引等信息进行判断,界定政策处理组和控制组样本。

(二) 主要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审计师行业专长主要基于行业组合份额法进行计算,具体地,从事务所维度出发,用特定事务所在某个行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表示其在该行业中取得的专长地位,这一指标也可以很好地刻画事务所开展业务的行业差异性[27-28]。具体来说,本文分别采用i会计师事务所在k行业的客户资产总额占该事务所全部客户资产总额的比例(记作IPSAi,k)和i会计师事务所在k行业的客户营业收入总额占该事务所全部客户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记作IPSRi,k)衡量事务所i在k行业的专长能力。上述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其值越高说明该事务所在特定行业中所占比重越大,也即越具有行业专长。详细计算公式如下:

(1)

(2)

式(1)、式(2)中的i,k,j分别代表事务所、行业和审计客户,ASSET代表审计客户总资产,REV代表审计客户的营业收入。IPSAi,k、IPSRi,k分别为根据客户总资产、营业收入计算的会计师事务所i在行业k中的行业组合份额,即事务所i在行业k中体现的行业专长水平。

2. 其他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研究[8],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应收账款比率(Accr)、存货比率(Inv)、总资产收益率(ROA)、流动比率(Liq)、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独立董事占比(Indp)、管理层持股比例(mhd)和上市年限(Listage)作为控制变量,同时还控制了时间(Year)和公司(Firm)固定效应。具体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三) 回归模型

本文旨在考察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对企业选聘审计师的影响,借助沪深交易所交错发布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构建如下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检验[24]:

IPSA/IPSR=α+β1Treat×Post+β2Controls+Year+Firm+εit

(3)

其中,IPSA和IPSR为审计师行业专长,Treat×Post为分行业披露(Treat)和实施时间(Post)的交互项,表示公司当年是否受到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的影响。Controls代表公司规模、财务杠杆等相关控制变量,Year和Firm分别为时间和公司个体固定效应。

五、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分行业披露(Treat)的均值为0.402,表明样本期间内大约40.2%的公司受到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的影响,实施时间前后(Post)的均值为0.233,表明有23.3%的样本处于政策影响之后。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IPSA、IPSR)的均值分别为0.177和0.194,最大值分别为0.641和0.758,最小值分别为0.002和0.001。以IPSA为例,数据表明从审计客户总资产维度来看,审计师行业份额占比平均为17.7%,最大占比约为64.1%,总体而言,事务所行业专长领域差别明显,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识别空间。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 研究假设检验

为了验证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企业行业专长审计师选聘的关系,我们遵循如下研究思路:首先检验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政策的实施是否会使企业更倾向于变更事务所(Chg_accfirm为虚拟变量,变更事务所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其次,考察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政策实施后变更的事务所是否更具行业专长。我们通过Probit模型检验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事务所变更倾向的关系,回归结果如表3的列(1)所示,结果显著为正,表明受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政策影响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事务所。接着检验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公司选聘行业专长审计师的关系,按照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表3的列(2)、列(3)为使用审计师行业专长(IPSA)指标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列(4)、列(5)为使用审计师行业专长(IPSR)指标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交互项(Treat×Post)的系数在各列中均显著为正,说明较之于未受分行业披露政策影响的公司,受政策影响的公司在政策实施后,其选聘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可能性显著增加。换句话说,公司关于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促使其更多地选聘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也即假设1得到支持。

表3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审计师选择:基本结果

前文假设2分析认为,较之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资源获取、高质量审计信号传递方面的需求偏低,同时与本地小所合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公司对行业专长审计师的选聘在非国有企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为了检验假设2,我们按照企业性质将总样本区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分别按照模型(3)进行回归。表4报告了相关结果,其中列(1)、列(2)为使用审计师行业专长(IPSA)指标作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列(3)、列(4)为使用审计师行业专长(IPSR)指标的结果。可以发现,双重差分模型交互项(Treat×Post)的系数在列(2)、列(4)中显著为正,表明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促使企业选聘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效应更多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换句话说,相比于非国有企业,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与公司聘任行业专长审计师概率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中减弱,也即假设2得到支持。

表4 企业性质的异质性影响

(三) 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回归结果更加稳健,本文采用下面四种方法进行检验:

1. 更换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的衡量方式。上文的结果主要基于行业组合份额法构建的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为了使结论更为稳健,本文也进一步使用行业市场份额法计算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结果显示,双重差分模型交互项(Treat×Post)系数在各列仍显著为正,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2. 平行趋势检验。为了缓解采用DID估计方法有效性的担忧,我们以公司受政策影响当年为基准划分时间段,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多期DID的平行趋势检验[29]。结果显示,处理组和控制组在实施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之前对行业专长审计师的选聘差异不明显,这表明两组样本满足平行趋势的前提假设。

3. 安慰剂检验。将样本期间内受到分行业信息披露影响的政策时点分别提前2年或3年设置虚拟的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时点进行安慰剂检验[29]。结果发现,虚拟的政策实施变量交互项(Treat×Postt-2、Treat×Postt-3)系数不显著。此外,我们还进一步让分行业信息披露对所有行业的冲击变得随机,在抽取的行业中再随机抽取一个年份作为其政策时间进行检验。重复500次随机处理后,交互项(Treat×Post)的回归系数明显偏离真实值,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4.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下的双重差分估计(PSM-DID)。为实施分行业信息披露的上交所上市公司匹配同行业未实施分行业信息披露的深交所上市公司,反之,为实施分行业信息披露的深交所上市公司,匹配同行业未实施分行业信息披露的上交所上市公司。具体地,在对应交易所同行业上市公司中,用1∶1最近邻匹配法寻找资产规模(Size)、杠杆率(Lev)、资产收益率(ROA)、流动比率(Liq)等最接近的公司作为控制组样本。匹配后变量的偏差变化情况显示,各变量在匹配后的偏差均小于10%,且下降幅度较大,表明匹配效果较好。匹配后的样本回归结果也显著为正。

六、 进一步分析

(一)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

前文实证结果表明,随着行业经营性相关信息的披露使得企业更倾向于聘请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进行审计。那么,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在这一背景下公司聘请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开展工作是否确实能提高审计质量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部分进一步考察了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专长审计师选聘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按照修正Jones模型、收益匹配Jones模型计算操控性应计指标[8],取其绝对值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记作DACC和DACCX)。回归后得到的相关结果报告在表5中。列(1)、列(2)为使用DACC作为因变量的结果,列(3)、列(4)为使用DACCX回归的结果。可以发现,列(1)、列(3)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师质量的回归结果、IPSA指标系数均显著为负,初步验证了行业专长审计师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进一步地,列(2)、列(4)的回归结果中,关注变量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行业经营信息披露交互项(IPSA×Treat×Post)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在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的背景下选择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

表5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质量

(二)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收费

行业专长是审计师执业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较长时间的人力资本积累,被视为高质量审计的信号,同时也是影响审计溢价的重要因素[24]。本部分进一步考察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将审计费用取对数(记作Audfee)作为因变量重新进行回归。表6报告了相关检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在列(1)、列(3)中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IPSA、IPSR)系数均显著为正,初步验证了行业专长审计师会收取更多审计溢价。进一步地,列(2)、列(4)中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交互项(IPSA×Treat×Post、IPSR×Treat×Post)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在行业经营信息披露的情况下,审计师行业专长收取的溢价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公司关于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更容易发现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降低审计师搜寻和挖掘信息的成本。特别地,审计师在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和实质性分析程序中,需要大量的行业状况分析、同业趋势对比以发现异常,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能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减少工作量,进而降低了审计定价。综合上述分析,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为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带来了更大的优势,透过这些信息能使审计师快速发现异常线索,设计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予以应对,从而减少了工作量,同时提升了审计质量。

表6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审计费用

(三)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效率

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考察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聘与审计工作效率的关系。利用审计延迟作为审计工作量的替代(记作Delay)[24],并以此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7。同样可以发现,在列(1)、列(3)中审计师行业专长指标(IPSA、IPSR)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平均而言审计延迟更低、审计工作效率更高。进一步,加入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以及与审计师行业专长的交互项,可以发现列(2)、列(4)中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交互项(IPSA×Treat×Post、IPSR×Treat×Post)的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随着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将更有优势,审计延迟进一步降低。

表7 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审计师选择与审计延迟

七、 结论性评述

推动实施分行业信息披露是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沪深交易所相继推出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结合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公司行业专长审计师选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较之于未受政策影响的公司,受分行业披露政策影响的公司在政策实施后更多地选聘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第二,异质性检验发现,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与专长审计师选聘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第三,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促使企业更多选聘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显著提升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费用和审计延迟。上述研究结论表明,随着行业经营性信息的披露,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在执业过程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透过这些增量信息,其能更有效利用相关专门知识积累精准识别公司错报风险、高效设计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实现成本和质量的双赢。

本文启示如下:首先,既然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能够为审计师精准、高效地工作提供增量信息,显著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那么交易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深入推进分行业信息披露体系建设,考虑逐步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纳入分行业信息披露政策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行业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权衡成本收益,力争在合理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的情况下提高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由于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指引的实施能显著提高企业选聘具有行业专长审计师的概率,因此在有关人力资本积累和审计资源配置中,事务所要充分考虑审计师的专业背景,加强行业专长审计师的培育。同时借助行业经营性信息披露的优势和机遇,提高事务所在细分领域的独特竞争优势,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推动审计市场健康、专业、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专长审计师经营性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高中体育组合技能单元教学策略的优化探讨
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政府管控的思考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量化民族志:一种融合定性与定量的教育研究方法
审计师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奇货可居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