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海岸带土地承载价值提升策略
——基于青岛琅琊台的实践探索
2022-10-25欧阳郁斌上海同轩置业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师工程师
文/欧阳郁斌 上海同轩置业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师 工程师
杨丽丽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海岸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吸引着城市发展要素的集聚,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大[1],随着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海岸带的开发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承载价值应如何提升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海岸带,笼统说来,指陆地与海洋的交接、过渡地带,即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一定距离的带状区域。但海岸带的宽度因海洋类型和研究目的不同而无统一标准。我国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规定:海岸带的宽度为离海岸线向陆地延伸10km,向海延伸到15km 处[2]。而笔者所要讨论的“海岸带”指离海岸线向陆地延伸5km的空间,主要涵盖湿地、海滩等自然生态地区,以及海滨村庄、小镇等开发建设地区。
1 海岸带研究综述
根据孙冰、李颖等学者的研究[3],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海岸带,都是资源、风光、产业、城市复合度最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最大的区域。海岸带作为海陆两个区域单元的结合部,既是钢铁、电力、化工等陆地产业的理想布局场所,又是港口、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海水养殖和海盐及盐化工等海洋产业的坐落空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亦是发展商业、旅游等服务业的黄金地段。
关于海岸带的研究很早就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对海岸带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土地利用及开发强度、功能承载等方面的演变。比如,王曼曼等关注了长三角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格局演变(王曼曼等,2020)。张旭以海口海岸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海口海岸带空间适宜发展功能,为海岸带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张旭,2020)。曹超等学者关注的厦门海岸类型的变迁,从粗放型第一产业,到发展型第二产业,再到保护型第三产业(曹超等,2021)。
2 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4]。20 世纪80年代,景观生态学最早由Forman和Godron提出,认为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关于研究生态、资源、环境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5]。
景观生态学起源于欧洲,关注的重点从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逐渐扩展到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在理论上强调景观的多功能性、综合整体性、景观与文化的协同[6]。我国景观学者邬建国、傅伯杰等将景观生态学的内容概括为“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三个方面。肖笃宁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总结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格局过程关系原理、尺度分析原理、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景观多重价值与文化关联原理,并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自然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旅游与区域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同时,索安宁等学者的研究,积极探索了景观生态学在海岸带区域的应用方法与理论,并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海岸带开发利用的景观格局分析、滨海湿地生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海草床景观生态学研究等方面[7]。
有关学者认为,景观生态学的“生态过程”概念,不仅包含地表空间的物质流动与循环,还集合了物种流、能量流、信息流等不同的自然、人文过程[8]。那么,景观生态学原理不仅在概念上与本文的“海岸带土地承载价值提升”有所交叉,其概念的引入还将显著地拓展“海岸带土地承载价值提升”策略的认知维度。
基于如此认知,笔者认为“海岸带土地承载价值提升”的源动力是来自于“物质”之间持续循环的互动,我们应当通过一些合理的组织模式对这些“流”进行主动干预,进而实现其持续循环互动,构建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在这些“物质的流动”中,“人流”是其他“流”(交通流、能源流、信息流)产生之源,亦是实现或维持“平衡”的源头。在对于“人流”的主动干预过程中,笔者借助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基质-廊道”的理论,对“人流的主动干预”即“价值提升”作进一步概念阐述(表1)。
表1 景观生态学概念对比(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选取为青岛琅琊台海岸带,总规划范围2860.8 公顷(图1),距青岛市政府60km,通过沈海高速、青连铁路、滨海大道、青岛流亭机场等对外交通系统便捷地连接周边城市。
研究区域周边核心价值资源分为两类,其中自然资源涵盖大珠山风景区、斋堂岛、徐福公园;人文资源涵盖古镇口炮台、琅琊台遗址、卧龙山庄百鸟园、观龙台等。
4 价值提升策略
笔者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内容和相关理论应用,汲取方法论,提炼整合实现研究区域土地价值提升的策略。尝试借助景观生态学的分析逻辑,通过控制和引导“物质的流动”,来组织价值提升的三大策略框架,即:
策略一:通过错位发展,旅游引领,构建稳定有序的功能“斑块”——聚;
策略二:通过多元体验,完善配套,重塑共生共融的社群“基质”——留;
策略三:通过绿色开发,动态监管,维持动态持续的韧性“廊道”——防。
4.1 策略一:通过错位发展,旅游引领,构建稳定有序的功能“斑块”——聚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通过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应该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指导思想[9]。琅琊台海岸带将通过导入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本底优势资源,构建以自身资源为基底,以“度假式旅游”“沉浸式体验”为特征的“稳定有序的功能斑块”。例如,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墨西哥坎昆,利用天然的自然资源及悠久的人文历史资源,打造两大核心产品,即滨海度假产品和六大主题公园。围绕六大主题公园设计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围绕滨海岸线打造高端滨海度假产品。在空间布局上,由海岸线向城市腹地为度假娱乐区(酒店区)、公园区、保护区和居住区。
笔者借鉴著名国际旅游城市的成功实践,结合琅琊台自身优质资源,提出琅琊台海岸带价值提升的发展路径:用文化体验、节庆演艺激活文化资源,演绎文化底蕴,变“自然基底”为“文化体验中心”,打造五大功能斑块,围绕核心产品,设置相关主题项目,以促使旅游“集群”的形成,实现规模效应。各功能斑块在空间组织上,借鉴坎昆布局模式,形成自海岸线向城市腹地以海滩、度假酒店、休闲度假海岛、主题度假产品等为主的五大核心产品(图2)。
4.2 策略二:通过多元体验,完善配套,重塑共生共融的社群“基质”——留
早在197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就有提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消费的重点将由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10]。笔者将“体验”贯穿产品定位始终,导入五大主题(表2),重塑五大主题社群“基质”。
五大主题社群“基质”,导入多元功能,配置完备的社群“生态系统”,重塑共生共融的社群“基质”,让旅居者真正成为小镇“公民”,如美国海滨小镇,地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湾沿岸,坐拥一线海景。小镇会不定期组织集市,举办庆典活动,鼓励社区交流,着力营造共生共融的社群“生态系统”。
4.3 策略三:通过绿色开发,动态监管,维持动态持续的韧性“廊道”——防
海岸带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敏感度高,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意义就在于平衡,维持动态持续的韧性廊道空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坚守开发边界,实现对海岸带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绿色开发,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通过动态管控,监督海岸带开发,构建全民“共建共享共监督”的观念。
4.3.1 坚守开发边界,形成保育廊道,维育海岸带自然生态环境
通过相关文献总结[11],划定开发边界方法为:通过划定城市发展中各类资源保护的底线空间以及图底关系置换反向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主要包括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等。笔者借鉴其划定方法,在岸线资源的“刚性”边界划定中,引用了海滨旅游度假设施建设必须满足100 ~200m 的海岸建设退让要求[12];同时,通过划定绿色通廊构建空间自我修复的“新陈代谢”功能(图3),通过控制开发用地边界,避免侵占对多样的生物栖息空间,引导低密度开发,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3.2 绿色开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所谓绿色开发,狭义的定义是指开发过程中,在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准的同时,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开发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3]。至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笔者尝试从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等方面解读。
绿色交通——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多种模式交通体系并存,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如,通过设立停车位、充气站、充电站等专项指标鼓励自行车、混合动力车、电动车的使用。
绿色能源与建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绿色能源系统,统一集中能源供应,节约能源。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绿色建筑,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建筑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4.3.3 动态监管,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共监督”
通过构建项目地的动态监管平台(App),实现全民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实时监管。该平台提供实时监管服务、建言献策、琅琊知识问答、活动提示、街道空间实时监控、公共活动空间实时监控、海岸线实时监控等内容。同时,平台系统还能起到关联规划控制指标、空间设计引导等作用。
结语
青岛琅琊台海岸带的独特区位、资源禀赋及景观生态的本底促使在提升海岸带土地价值的基础上,需要兼顾景观生态概念,这对于海岸带土地承载价值提升要求更高。同时,随着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时间的增加,旅游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笔者通过“斑块-基质-廊道”的“聚、留、防”策略构建海岸带发展模式,导入旅游产业,探讨实现海岸带土地承载价值提升的路径,希望通过此文的探讨能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海岸带空间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