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 法的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使用后评价及优化建议
——以苏州市为例

2022-10-25刘婷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权重居民分类

文/刘婷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张靓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杭航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王祺皓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王志伟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引言

垃圾分类事关资源保护利用、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社会文明水平进步。近年来,随着整个社会生态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不断进步,我国正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全面落地。2017 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18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2019 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苏州市作为全国首批46 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于2020 年6 月1 日起开始实施《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全面开展小区试点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试点,笔者发现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推行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些问题:垃圾分类设施点位布置缺乏依据,“邻避效应”①堪忧,甚至引发居民矛盾;垃圾分类设施缺乏建设标准和规范,垃圾投放点样式、尺度、容量等设计各不相同,投放效果参差不齐;物业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住区前期引导宣传不到位,居民参与不够积极。目前全国垃圾分类政策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尚不成熟,具体执行的方法和尺度因城市、因地方而各不相同,亟待立足试点城市开展广泛的实证研究。

1 相关研究基础

垃圾分类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从前端收集到后端无害化处理,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环境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应用学等学科,从住区环境建设角度探讨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尚且不多,相关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生活垃圾分类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探源。陈云雁[1]通过分析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践,总结出三大问题:政府部门间协作不畅、分类模式设计不完善、居民的行为形成率低三点,并从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回收体系、加强引导鼓励几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瞿利建等[2]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对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为分类收集点的距离、配套设施的布置、相关知识的指导、运转维护的频率和方式、社区管理体系、居民参与度。鲁斌山等[3]通过对南京市玄武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困局的调查,分析得出选址争议、环境异味、垃圾投放量是居民最担心的三个问题,由此导致“邻避效应”①,并从宣传、立法、建设、管理四个层面提出应对举措。以上研究初步分析了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现状问题,但总体表现为实证性不足,调研样本的广度和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本文从苏州市首批试点小区中遴选几个代表性样本小区开展深入调研,通过APH 层次分析法对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进行使用后评价,旨在自下而上深入挖掘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促进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顺利落地、有序开展,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和生态环保价值。

2 研究对象选取

本研究聚焦房龄在15年以内的商品房小区,在城市住区中具有广泛代表性,小区居民以3 ~5口中产家庭为主,知识层次和教育水平较高,对新生事物接受度较高。从苏州市首批试点小区中选取四个代表性样本为研究对象(表1),对样本小区垃圾分类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图1)。

表1 样本小区概况(表格来源:杭航绘制)

3 研究方法

3.1 构建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使用后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使用后评价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主要遵循全面性、系统性、适用性三大原则[4]。基于以上原则,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垃圾投放点和归集点选点位置、站点建设、运维方式、居民参与四个方面对垃圾分类满意度的影响,最终确定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使用后评价的评价模型由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构成,见表2。根据确定的评价因子和相关指标,构建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使用后评价体系。

表2 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使用后评价体系(表格来源:王志伟绘制)

3.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根据所建立的评价体系,构造每一层次的判断矩阵,邀请建筑规划从业者、垃圾分类管理人员、居民代表作为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赋值,根据实际情况采取1—9 标度法对各指标因子进行赋值,标度及含义见表3。

表3 九分位相对重要比例标度(表格来源:王志伟绘制)

得到赋值后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各个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和修正,通过公式(1)计算,直至符合一致性。计算得出信度系数值为0.813,大于0.8,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得出权重[5]。

4 评价结果分析

4.1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通过矩阵一致性检测后,可进行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到使用后评价体系中准则层、指标层因素的单层权重及指标层相对于研究问题的绝对权重[6](图2-1、图2-2、图2-3)。

从图2-1 可以看出,准则层中运维方式(0.4765)所占权重比重最大,站点建设(0.2103)和居民参与(0.1763)次之,选点位置(0.1369)所占权重比重最小,反映出垃圾分类的管理运维方式为居民关注的首要因素,同时还应兼顾美观性和便利性。

由图2-2、图2-3 可知,在运维方式层面,管理工作(0.1773)、垃圾分类运转(0.1170)和延时投放(0.0963)权重较高,反映出住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对于小区物业的管理和运维工作要求较高;站点建设层面,分类设施、设备(0.0371)的完善程度所占权重略高,清理死角(0.0310)、形象(0.0303)、投放口大小(0.0288)、投放口高度(0.0269)、容量(0.0262)、标识(0.0180)次之;居民参与层面,选点建设参与度(0.0801)权重最高,体现出公众参与在垃圾分类政策执行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选点位置层面,隐蔽程度(0.0333)、视觉影响(0.0276)、点位数量(0.0215)的权重位居前三,显示住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设施影响住区环境表现出较高的关注。综上,影响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满意度的重要因子分别是:管理工作、垃圾转运、延时投放、选点建设参与度。

4.2 使用后满意度评价

以四个样本小区的居民为调研对象,以随机发放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五级里克特(Likert)量表,让其对垃圾分类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要素进行评分,满意度评价五个等级按照国际通用规则赋值,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分别赋值为1、0.8、0.6、0.3、0。使用后满意度评价计算公式为:

式中,CSI=顾客满意度指数;=第个指标的权重;=顾客对第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分数。

将收集的505 份问卷运用Excel 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算术平均处理,得到各小区垃圾分类居民满意度总分及各个指标的评价得分。

图3 显示了四个样本小区垃圾分类居民满意度综合评分及各准则层综合得分。相比较而言,A小区和B 小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满意度较高,C小区和D 小区满意度较低。各准则层得分与满意度综合评分基本一致,图4 显示准则层中运维方式权重最高,而C、D 两小区该项得分均较低;站点建设权重次之,D 小区该项得分为最低。以下结合现场调研情况对影响综合满意度的各指标做进一步分析。

选点位置层面(图5-1),四个小区嗅觉影响要素均得分较高,说明生活垃圾站点的异味控制较理想,也可能由于调研在冬季进行,垃圾异味不明显,变相提高了该项得分。四个小区心理距离要素的评分一致偏低,现场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垃圾点普遍缺少必要的隔离措施,直接暴露于居民视线范围内,可能是导致心理感知距离近的原因。七个要素中隐蔽程度和视觉影响所占权重最高,并且这两个要素与点位数量、心理距离表现出较高关联度,C、D 两小区在这四项均得分较低。其中D 小区平均196 户设置一个投放点,远远超过《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指南》3.1.2.1 条款的规定(每300 ~500 户居民设置一个定时定点投放点),非但没有换来便利性的提升,反而由于点位过多,拉低了隐蔽程度和视觉影响的得分。

站点建设层面(图5-2),分类设施、设备的权重最高,D 小区该项得分接近于零分,其他三个校区该指标得分都处于峰值。现场调研得知,D 小区垃圾投放点仅配置了洗手池,而其余三个小区还配有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高压水枪、除臭机、鼓风机、紫外线灯等清洁杀菌设备,以及摄像头、显示屏、扬声器等监控设备。这些设施对于垃圾点的清洁、卫生及运维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居民对垃圾点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支持度和满意度。

运维方式层面(图5-3),管理工作权重最高,垃圾转运次之,C、D 小区这两项得分均较低,调研时发现这两个小区由于选址未达成一致的原因是均未设置垃圾归集点,在设施配套不齐全的前提下便匆匆上马勉强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导致管理和运维工作难以形成闭环,也因此受到广大居民的诟病。A、B 两小区归集点、投放点设施配套齐全,管理有序,居民认可度较高。虽然投放时长要素所占权重最低,四个小区该项得分都比较理想,但访谈得知各小区每天投放时间为早晚固定时段的2 小时,而节假日居民往往起居时间会有所调整,投放时间不能随之调整直接导致了延时投放的增加。团队成员选择某周日进行了现场补充调研,发现投放点延时投放的垃圾量明显多于工作日。

居民参与层面(图5-4),选点建设参与度权重最高,但四个小区该项得分均为最低。据了解,苏州市住区生活垃圾分类绝大多数是由社区主导自上而下的过程,但其只参与前期站点的落地并不参与后续管理工作,居民和物业作为长期的使用方和管理方话语权较低,沟通机制不完善导致使用、管理、运维方面的建议不能及时反馈到社区层面。此外,生活垃圾分类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培育时间,而大多小区从前期宣传到政策全面落地之间时间普遍较短,对居民参与议事的过程不够重视,有的甚至引发居民与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居民之间的矛盾。

5 优化建议

5.1 合理规划垃圾点数量和位置

垃圾投放点的数量参照《指南》以300 ~500户/点为宜[7],切忌点位过多,造成投放点过多的视觉暴露影响住区环境以及由选址困难引发的居民矛盾。归集点实际使用性质与城市小型垃圾中转站相似,管理不善极易产生异味、污水、孳生蚊蝇,从而产生“邻避效应”。应从城市区域层面整体规划布点,数量宜少不宜多,对于规模不大的小区可考虑与相邻居住区或商业区合建。《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2012》4.2.1 规定:居住区少于5000 人时,可与相邻区域联合设置收集站[8]。

投放点和归集点的位置应兼顾便利性和隐蔽性,方便居民投放、垃圾转运的同时应尽可能隐蔽,应通过设置绿化带隔离视线。《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2012》4.2.7 规定:垃圾收集站的布置应满足作业要求并与周边环境协调,外围宜设置绿化隔离带[8]。同时还应充分遵循中国传统观念,垃圾点不得正对住宅楼主立面,以免对居民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由于市政垃圾转运时间通常在凌晨,评价垃圾点对居民的不利影响时除了异味还不得忽视噪音污染[9]。

5.2 保障硬件设施配套

硬件配套设施决定了垃圾点的卫生水平和管理水平,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接关系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纳和配合程度。调研中得知D 小区由于垃圾点硬件设施配置不全,社区宣传时承诺的“投放点建成后将比原有垃圾桶更干净”难以兑现,导致居民意见很大,进而影响到垃圾分类的支持率和满意度。垃圾投放点、归集点不仅要设计美观,还应配备五大类设备设施:清洁设备(洗手盆、高压水枪、鼓风机)、除臭净化设备(除臭机)、细菌消杀设备(紫外线灯)、监控设备(摄像头、显示屏、扬声器等)以及风扇用于夏季降温,有条件的应加装空调,并注重设施的长效利用和后期维护[10]。

5.3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工作的重心在于规范投放行为、杜绝延时投放[11]。物业公司应完善相关管理条例,加强监管并制定合理的曝光和奖惩机制,保障垃圾分类有序进行,维护住区环境。A 小区充分利用各项监控设备(图6-1)的组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如图6-2。投放口上方设置摄像头1 和显示屏,投放者抬头可见,可以实时看到自己的投放行为,变相起到警示作用。投放点对面设置摄像头2,视野更广,可以拍摄到投放者的背影,监视投放点周边是否有不规范投放行为。物业监控室有专人负责监视各投放点的摄像头,一旦发现误投行为马上通过扬声器发出警示。通过曝光台或显示器对抓拍到的不规范投放行为定期予以曝光,考虑到个人隐私问题,尽量曝光背影照片或者对人的面特征部进行隐蔽处理。实践证明,该组合拳监督管理办法效果显著,调研过程中发现A 小区的延时投放几乎为零。

此外,目前投放时间大多为每天早晚固定的两个时间段,一般为早上6 ∶30 ~8 ∶30,晚上18 ∶30 ~20 ∶30,没有考虑到节假日居民作息规律的变化。访谈中,不少上班族居民提出强烈愿望,希望周末和节假日早上的投放时间适当延后。依据居民作息规律设定弹性、合理的投放时间,例如周末的中午增加2 小时投放时段,也有利于减少延时投放行为的发生。同时,物业还可以提供代扔垃圾有偿服务,满足部分家庭极端情况下的需求。垃圾分类监督管理要做到“疏堵并举,奖惩有秩”[12]。

5.4 提高居民参与度

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改变了中国百姓历来的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培育过程,唯有居民积极参与配合,方能实现家国之大业。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要改变行政命令思维,应当采取宣传、立法、协商、议事多维度推进政策顺利着陆[13]。在协商议事机制上,应当广泛听取住区居民、物业公司、垃圾收运公司的意见,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力量,让业委会、居民代表、社区等机构参与进来,让居民真正成为住区的主人,为家园环境建设当家作主[14]。

结语

文章以苏州市四个小区为例,通过AHP 法对影响住区生活垃圾分类满意度的要素进行层次分析,将影响因素划分为4 个准则层、23 个指标层,实现了多因素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垃圾分类满意度的几个重要因子为:管理工作、垃圾转运、延时投放、选点建设参与度。通过满意度评价模型分别得到四个小区的满意度评分,与实地调研和访谈结果一致。基于以上研究,从垃圾站点数量和位置、配套设施、监管机制、居民参与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总体可以概括为:“看不见、闻不到、人性化、严监督、活管理、重参与。”虽然苏州市展开全面试点已一年有余,但住区生活垃圾分类仍任重而道远,需继续优化站点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议事机制,变“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②,提高居民支持率和满意度。

本研究运用实证的方法对住区生活垃圾分类进行评价研究,在全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当下具有一定实践价值。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研究样本的范围需进一步扩大。本研究调研的样本以高密度高层小区为主,人群集中于城市白领阶层,对于城市中大面积存在的老旧住区、别墅洋房等物业类型没有涉及,后续研究应囊括更多类型的住区和社会各阶层人群。第二,探讨多种垃圾分类模式的比较。本研究调研的对象是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类方式均为政府主导的标准模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又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多模式,例如用流动垃圾收运车定时定点集中投放的方式代替固定的垃圾投放点,该模式在个别人群密度较小的别墅小区曾有试点[15],未来需要进行更丰富模式的对比研究。第三,对评价指标进行持续优化。由于调研案例有限,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较大局限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一定误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评价指标的遴选标准、打分环节的准确性还需不断提升完善。

注释:

①“邻避效应”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不利后果,而采取的强烈、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来源于参考文献[3]。

②“迎臂效应”与“邻避效应”相反,就是居民张开双臂欢迎某种设施到来的意思。垃圾分类收集点的“迎臂效应”是指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认知重构,充分了解其作用与意义后,同意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或可能影响自家居住环境下进行建设的一种状态。来源于参考文献[3]。

猜你喜欢

权重居民分类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石器时代的居民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权重涨个股跌 持有白马蓝筹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