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急救中心设计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为例

2022-10-25刘小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广州市调度物资

文/刘小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博 士

梁海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高级工程师(通讯作者)

黄 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 授(通讯作者)

引言

2019 年,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战役中,120 调度指挥中心主要承担呼叫受理、调度派车、咨询答疑等相关工作。在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结合呼叫人群、疾病病种的改变、呼叫量的剧增,需要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打破传统调度模式,因势而谋、精准施策,调整接警受理规范,制定分级、分层、分类调度转运方案,发挥COVID-19转运救治的主力军作用[1]。

然而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广州在过去数十年间定位不断提升,并在2019 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一档。广州不仅发挥着全球城市的职能,也面临全球城市的流动性挑战。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会随之带来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每年新增传染病正成为深刻影响人类未来的重大考验,2020 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是全球各大城市的“年度大考”[2]。

1 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在后疫情背景下,我国急救中心迅速发展。其中深圳市急救中心,在2020 年,拥有408 辆救护车,服务人口1400 万。为抗击新冠疫情出车17749 辆次,运送相关病人18669 人,培训社会公众38073 次。建设规模拥有新旧建筑面积规模合计25803 平方米,实行“集中受理、统一调度、分区救治、就近派车”的运行模式,把80家医院以及所属的160 辆救护车联网,以合理利用急救资源,缩短急救半径。目前已形成三层网络急救架构:院前急救网、院内救治网、社区家庭急救网,其特点是网点多(全国最多)、覆盖广(公平可及)、急救半径小(3 ~5 公里)、反应速度快(平均1 分钟),以满足需求和公平可及原则,基本实现全范围、广覆盖的网格格局。

另外,海口市大力推进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海口市急救中心现有救护车57 辆,服务人口280 万,总建设规模为26669 平方米,实行8个直属救助站、6 家网络医院、2 家绿色通道医院进行合作,实行统一指挥调度,按照“就近、救急、就医能力、尊重病人意愿”的调度原则,进行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除上述功能外,海口市急救中心重视培训硬件设施建设,其中建筑面积占9800 平方米,约占总面积的1/3。

就上海市急救中心来看,作为全国急救人员的培训中心,拥有独立的院前急救医疗机构、人员急救装备及指挥调度运作系统,总建筑面积10017平方米,服务人口2000万,遵循“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散布点、分类救护、现场救治、快速运转”的运营服务模式[3]。

1.1 剖析策略要点

经上述案例分析,急救中心主要注重内容有以下两方面。

(1)建设规模:建筑规模随着城市人口基数大小而发生变化,广州属于中国一线城市之一,截至2020 年,广州市常住人口1500 人,而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确定了严控国土开发强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方针,其中合理确定了2035 年广州市人口规模约在2000 万人,在广州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40年人口预测研究》中,加上流动人口,其中人口规模可达3500 万人。因此为了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标其他一线城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以及根据服务人口规模,根据相关规范,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至少在20000 平方米以上。

(2)功能构成:基本实行“集中受理、统一调度、分区救治、就近派车、快速运转”的运行模式。除此之外,各急救中心注重培训硬件设施的建设,从应对新冠疫情来看,各急救中心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广州市急救中心的建设具有有利的、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2 需求为导向,应用设计策略

2.1 现状分析

2.1.1 概述根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广州市院前急救网络的组成目前为“一个中心,5个分中心”(图1)。遵循市急救中心统一指挥、就近出车、分散布点、分层急救的模式特点。

2.1.2 业务需求剧增

从2019 年数据来看,广州市120 电话总数达1420705 次、120 出车总数289102 次,平均每日救治患者703 人次,与2018 年相比,120电话总数上升18.75%,120电话总数上升4.96%,救治患者总数增长5.09%(图2)。从上看出,近几年来急救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与之对应的业务需求也逐年增加(图3)。

2.1.3 培训需求剧增

为更好地满足急救医护人员的需求,提升急救服务质量,结合广州院前急救的特点,对培训内容以及需求进行整合和深化,使培训内容更加完整、系统化,力争满足一线标准。如图4 所示,可以看出广州市急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缺少专业性的院前急救培训基地是阻碍急救培训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2.1.4 物资储备需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疗保障及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缺乏科学体系建设;(2)面对重大灾难处于被动状态;(3)医疗保障与应急医疗物资缺乏以风险需求为导向的储备模式;(4)医疗保障与应急医疗物资缺乏科学的仓储和管理空间。综上述分析,全市统一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场地尚未建设,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节奏加快、人口老龄化及突发事件爆发,如2019 年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急救业务日益繁重,对应急物资储备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2.2 问题提出

2016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规划的制定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护国家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广州市急救指挥中心主要负责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指挥、调度,承担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

广州虽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但目前广州市公共卫生大楼5、6 楼办公,业务用房、办公用房等仅约2000 平方米,无后勤保障用房、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培训用房、绿地停车场等。在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医疗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增大,使得广州疫情防控临时处于被动局面,物资无法及时、充足地共享和补给。此外,由于应急物资分散在各个部门,联动性差,导致面对突发的重大灾难时容易处于被动状态。

总体来说,全市统一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场地尚未建设,医疗应急物资储备场所不足,物资储备有限,难以应对大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培训场地和物资储备库、调度指挥场所是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指挥中心目前明显的短板。

2.3 项目建设必要性

2019 年12 月,《中共广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广州市急救中心加挂牌子的批复》(穗编字【2019】328 号)增加了急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指挥、技能教学培训、科研与创新等职能。2020 年初,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战役中,120 调度指挥中心主要承担呼叫受理、调度派车、咨询答疑等相关工作,结合呼叫人群、疾病病种的改变、呼叫量剧增等因素,应急能力明显不足,亟须120 急救指挥中心打破传统调度模式,提高应急保障能力[3]。

因此,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项目的建设是推动广州市应急系统发展的必要前提,其建设能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应对疫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以及完善院前急救与医学救援体系,有效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

3 方案设计策略研究

3.1 功能定位

从上述来看,在后疫情背景下,为促进医疗体系的发展,单一的功能不能满足现在城市的运转需求。因此,将现代化的急救理念、空间、态度载入到新的急救指挥中心,实现空间的多元合一,使得急救中心能高效运行,将成为设计构思的重要主题。

3.2 选址策略

根据相关规范规定,本项目应位于中心城区,满足政府等上级部门在紧急情况下随时指挥、指导现场救援的需要和上级领导与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合商的需要。并遵循交通便利、环境安静、城市基础设施良好以及避开污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生产、贮存的场所原则。

根据以上规范要求,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项目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马沥村,紧邻地铁14 号线马沥站以及京港澳高速钟落潭出口范围内,西北侧为105 国道(图5)。现阶段周边配套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属于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且基础设施完善的环境,有利于项目建设。

3.3 规模分析

根据已有案例分析,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建设规模与服务的城市人口以及功能构成息息相关。即以横向维度研究,对广州市急救中心需求作出预测;以纵向维度研究本项目的建设规模。两者相互作用,使得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建设具有落地性价值。

3.3.1 横向维度-需求预测

一个城市建筑与所在城市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城市的性格激发了建筑特性,而建筑的特性也象征着城市的属性。文献表明,人口密集趋势与建筑发展趋势同向而行,建筑是功能的载体,因此建筑设计应具有社会人类学视角[4]。

截至2020 年,广州市常住人口1500 万人,而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中,确定严控国土开发强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方针,其中确定了2035 年广州市人口规模约在2000 万人。在广州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40 年人口预测研究》中,常住人口2500 万,加上流动人口,其中人口规模可达3135 万~3300 万人。根据《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77-2016)第九条规定,可推算出大约需要314 ~680 辆救护车规模。因此确定本项目的建设规模取值400辆救护车,以满足广州市对院前急救中心所需。

3.3.2 纵向角度-建设规模

根据《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77-2016)规定,本项目应由功能用房、业务用房、培训用房、培训场地、附属用房等功能构成。参考国内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急救中心建设情况,如上述深圳急救中心、海口急救中心、上海急救中心,广州市急救中心项目实际面积需求如下:

项目总用地面积2000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152 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28672 平方米,地下面积11480平方米,室外培训场地3000平方米,地下停车3000 平方米,道路及广场面积1000平方米,绿地面积7000 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6000 平方米。容积率为1.43,建筑密度30%。绿化率35%。按《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建设规模指标控制在30700 平方米以内,其中培训用房面积可根据实际需求建设。本项目扣除培训用房面积后总规模为26202 平方米<30700 平方米,符合标准。

3.4 规划构思

正确处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现行控规、生态廊道等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根据地块规划设计条件,正确处理好地块与城市主干道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出入口开口位置、处理好车行与人行之间的矛盾及明确开发建设强度等。根据建设需求,遵循“建筑布局合理、集约用地,功能分区明晰,交通便捷,流线明确、通畅;兼顾人性化和整体化形象”的原则。

根据精确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矛盾,明确具体需求,以需求引导功能及规模,从而规划用地及功能布局,指导详细设计。最终将建设国内外领先且具有借鉴意义的紧急医学救援中心。

3.5 总体布局

以集约节约用地为原则,总体呈中轴对称布局。要求流程科学且安全卫生,符合紧急救援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标准,节省救援出车流程的时间和物资配备时间,充分考虑培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场地通风良好,采光充分。各栋建筑间采用风雨连廊相连,提高建筑组团之间的连贯性及舒适性。

临规划路一侧建设综合楼,承载中心调度、行政办公及物资储备等主要功能;综合楼西侧规划培训楼,承载专业性的院前急救培训功能,建设完善且系统的培训体系;用地西侧主要作为停车库及救护车驾驶培训场地,同时预留一定的建设用地,以满足未来发展建设需求(图6)。

3.6 功能布局

总体分为三个功能区(图7):指挥调度区、业务培训区和弹性建设区。各功能分区之间强调独立性和共享性,同时又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为中心当前的建设需求提供最大的承载。

公共综合区:主要包含指挥调度、行政办公、物资储备等功能,是中心建设的核心部分。

业务培训区:主要承载中心业务培训及备勤等功能需求。

弹性建设区:停车库、救护车训练场及弹性建设用地等。

3.7 交通组织

方案科学合理地设计内外交通流线及流线中的洁污分流,处理好地上、地下垂直交通中心人流、物流通道及各出入口的规划,注重停车场设置以及进出人流、物流的方便快捷。

项目于东侧设置中心主要出入口,西北角设置次出入口。用地内部形成环路,同时妥善处理人车分离(图8、图9)。

结语

项目的建设一方面响应国家政策及规划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院前急救调度能力匮乏的情况,对民生发展是重要的举措。然而随着我国城市进程趋于复杂化,未来城市中心区的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与创新,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其重点和难点在于:设计不仅要进行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功能布局和设计,更需要针对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现状的特殊性,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项目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的需求逐渐改变,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回应环境,整合资源,创造丰富、积极的功能空间,以及结合城市规划、市场经济、人本主义等多种因素,为远期的发展提供可能,从而推动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的空间品质迈上新的台阶。

图片来源: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广州市调度物资
基于智慧高速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麓湖春天观景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基于增益调度与光滑切换的倾转旋翼机最优控制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基于强化学习的时间触发通信调度方法
基于动态窗口的虚拟信道通用调度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