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中“教育均衡”研究的现状、热点、趋势与探索*
2022-10-25孙爱军孔祥佩何群陈紫丹
孙 爱 军 孔 祥 佩 何 群 陈 紫 丹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2.江苏省教育厅教育督导室, 江苏南京 21000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4.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党和国家将教育优先发展摆在突出位置,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现人民至上的教育均衡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义务教育法》(1986年)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我国先后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2)《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2017)《关于加快推进我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通知》(2019)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等,党和政府一直大力推动教育均衡发展。2013年1月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部分省市率先提出优质均衡的理念(1)例如,江苏省政府于2012年12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理念,我国义务教育规模和普及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102.5%,已相当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然而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校际以及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仍存在资源配置、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不均衡,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实现教育均衡的基础上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未来的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引,新时期如何进行教育均衡的理论研究和伟大实践,亟须在现有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梳理教育均衡研究的阶段性演变路径,结合我国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分析未来教育均衡的发展趋势。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以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回顾教育均衡研究热点,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夯实基础。
一、方法与数据
CiteSpace能够有效地探索和挖掘某方面的研究现状、热点、发展趋势[2]。本文研究工具为CiteSpace5.8.R3,以“教育均衡”为关键词,将时间跨度(Time Span)设置为1998年到2021年,时间切片(Time Slicing)设置:除时区图是每3年一个切片,其他图谱分析都是每1年为一个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1);节点类型(Node Types):根据操作需要分别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选择每年出现频次前50的主题词或关键词(Top N=50);裁剪方式(Pruning):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裁剪方式选择寻径网络(Pathfinder)和裁剪单个切片的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其他图谱不选择裁剪[3]。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教育均衡”为核心关键词,选择从1998年到2021年的全部文献,为了保证研究文献的水平和层次,期刊来源锁定为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经高级检索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后,本文共收集577篇文献。数据处理上,首先将上述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然后,通过CiteSpace将数据转化为软件可识别格式(Wos格式),为进一步分析做好数据的整理工作。
二、国内教育均衡研究现状分析
1.年度研究成果分析
对1998年至2021年的“教育均衡”研究相关的文章,按年份进行统计,得到年度发文量的分布图(见图1)。
图1表明,在收集到的577篇学术期刊中,从文献发表年度分布看,2010年是教育均衡研究的分水岭,当年发文量最多,共74篇。在2010年以前,发文量逐年上升,2010年和2011年发文量两者基本持平,在2012年极速下降。2012—2015年的研究发文量在年均40篇左右,此后发文量波动较大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近两年发文量已降至个位数。
图1 以“教育均衡”为篇名检索的CSSCI文献统计图(1998—2021年)
可见自1988年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以来,教育均衡研究在教育领域开始引起关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在政策推动下,2010—2012年,学者们的热情高涨,研究热度达到最高,此时文章集中涌现,教育均衡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学者研究中的教育均衡多是指义务教育,随着时间推移,现如今,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基本稳定,所以对此研究热度消减,发文量逐渐减少。但我国教育整体仍处于不均衡状态,未来的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理论指引。
2.发文量与被引用量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单位、发文量等信息,数据统计说明研究教育均衡的作者和单位相对分散,集中度不高,论文数量和级别与其他学科的成果相比较少,高层次的研究成果不多。
表1 1998—2021年教育均衡部分作者发文量及被引次数统计表
3.合作网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参见图2,由于发表2篇及以上的作者较多,为使其更具有代表性,图2仅展示了发文量4篇以上的作者姓名。图谱共计709个节点,398条连线,网络密度0.0016,呈分散分布。从图2可以看出发文量4篇及以上作者共15位,其中袁梅、范先佐、朱德全、郭清扬、司晓宏等学者的发文量较多,作者合作最高发文量为7篇。对教育均衡的研究以个人发表为主,少部分作者有固定的研究团队。除范先佐团队和郭清扬团队有较强联系,密切合作的作者或者团队并不多,没有形成广泛联系的合作研究。研究的领域大多是义务教育领域的教育均衡,切入点有所不同,比如范先佐、郭清扬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中小学,核心作者翟博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教育均衡度测算,核心作者赵丹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及教育公平,作者姚继军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综合测度、小学师资均衡方面,少部分学者研究其他方面的均衡问题,比如作者朱德全更多关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机构合作网络的分析结果参考图3,列示的是1998年到2021年研究教育均衡且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机构合作网络。总体上来看,各机构间合作较少,仅有部分研究机构之间存在合作联系,如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合作关系较密切。表2统计了主要研究机构的相关信息。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位居前4名,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共计发文53篇,占前8个机构发文总数的65.43%。从表2中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机构都是高校且基本上是师范类高校。同时,表1中的核心著者中70%来自师范类高校。由此可见,师范类高校是教育均衡研究的主力军,政府专门的研究机构,如教育研究院等参与的比较少(3)图2和图3中的节点代表作者,节点间连线代表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代表合作程度强弱,节点字体大小代表发文量。。
表2 1998—2021年发文量6篇以上机构统计表
图3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三、研究教育均衡的热点分析
本文研究热点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进行的。
1.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制作教育均衡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对1998年到2021年样本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不小于3的74个核心词进行可视化分析。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间连线即共同出现于某篇文章,连线粗细即共现强度,关键词节点和标签的大小代表出现的频率,频次越高在图中所占比例也就越大。中心度反映某一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频率和中心度越高,说明受到的学者关注度越高。图4显示,共有653个网络节点,1331条连线,密度为0.0063,表明关于教育均衡研究涵盖的内容广泛。
图4 “教育均衡”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表3可以看出,“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基础教育”“教育公平”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可以概括为教育均衡研究领域的重要标签。其中,“均衡发展”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其频次和中心度最高,总出现频次高达202次,说明在教育均衡领域对于“均衡发展”研究的热度最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知识节点较大的是“义务教育”,出现142次;“教育均衡”的中心度达0.38,验证了教育均衡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根据图4和表3中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度,进一步说明在教育均衡这一领域研究热点主要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和教育均衡度测算及资源配置等。
表3 教育均衡研究前十的关键词统计表
2.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研究采用CiteSpace中的对数似然算法(LLR),在653个关键词的基础上,依据关键词之间共现的关系及强度进行关键词聚类,最终获得共计98个聚类。通过多次阈值调节比较,图5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中显示了较大的16个聚类标签。聚类结果中,用于标记是否适合聚类的指标Modularity Q=0.6442>0.3,说明聚类划分出的结构显著,聚类效果好。同时,聚类内部相似程度的指标Silhouette S=0.8947>0.5,表明此聚类结果理想。共计得到了义务教育(#0)、教育均衡(#1)、均衡(#2)、基础教育(#3)、均衡配置(#4)、高等教育(#5)、教学改革(#6)、研讨会(#7)、教育部(#8)、公用经费(#9)、县域教育(#10)、教师教育(#11)、江苏省(#12)、数字鸿沟(#13)、初级中学(#14)、城市教育优异(Eic)(#15)、海南州(#16)共16个聚类群组。综合图5和表4可看出,聚类标签多,网络错综复杂,16个聚类围绕主题向外扩散,表明1998—2021年我国教育均衡的研究热点呈现出“多元扩散”的特点,对于教育均衡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都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各聚类交错重叠,说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上联系密切,具有交叉性。
图5 “教育均衡”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聚类#0“义务教育”在图5中的规模最大,聚类包含的节点数最多(131个),表明教育均衡研究中,以义务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的研究数量最多,该聚类主要主题词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是共现频次排名前三的关键词。聚类#1“教育均衡”的聚类主要主题词与聚类#0一样,说明两者研究主题相似,都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聚类#2“均衡”和聚类#3“基础教育”主要围绕均衡、教育公平、教育、基础教育、对策、均衡化这6个关键词群组展开,是具有较高热度的研究前沿。聚类#4“均衡配置”主要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配置问题。聚类#5“高等教育”侧重于探讨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聚类#6集中在整体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以上7个聚类基本涵盖了表3全部关键词,余下9个聚类的节点数较少且作为研究热点的代表性不明显。
表4 关键词主要聚类统计表
综上所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测度。翟博在2006年所做的《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中从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教育成就均衡、区域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均衡、学校教育均衡、群体教育均衡等8个维度来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测算教育均衡度,得出当时我国总体上基础教育趋向均衡[5]。姚继军教授自2008年以来,一直研究如何改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量化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为代表省域的数据为例,进行综合性的量化测度,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数,纵横向分析江苏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6]。对于均衡发展的科学测度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关于义务教育政策研究。司晓宏从2012 年教育部《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入手,研究近10年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认定的模式和成效,并对开展优质均衡督导评估认定提出政策性建议[7]。由于现如今我国已从“促两基”阶段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要继续推进我国县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必然需要政策上的研究与改进。
第三,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差距使得城乡学生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是我国教育发展上由来已久的问题,追溯到延安时期,城乡义务教育就形成了差异格局。随着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体制的逐步解决,城乡义务教育也逐渐向均衡一体化发展,城乡教育差距在教育设施方面的差距日益缩小。在“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推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重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也是促进公平。李刚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公平,不是将城市教育拉下来,而是将农村教育拉上去,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补齐农村教育资源条件上短板;同时,农村教育并非一味地接受资源输送,还要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教育[8]。城乡教育之间要深入互动,取长补短,达成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
四、教育均衡研究趋势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按3年为一个时间切片,绘制样本中关键词的时区图(参见图7)。首先,图6中关键词节点连线从2001—2012年不断向下扩散,在图7中此时间段连线密集;其次,图6中2013—2016年连线基本集中在前4个聚类标签,时区图在2016年之前有明显的连线断层;最后,2017—2021年时间线视图出现新的扩散,时区图也出现新的连线。用CiteSpace对关键词突发性进行探索,共计25个突现词,相应的突现强度和突发起始与结束年份如图8所示。按突现词结束年份划分,第一阶段(1998—2012年)突变词为基础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发展、实践探索、初中教育、均衡配置、和谐社会、机制、教育经费、教育差距、策略研究、城乡教育、评价、职业教育;第二阶段(2013—2016年)突变词有指标体系、信息技术、对策、财政分权、县域、均衡化;第三阶段(2017—2021年)是民族地区、教育督导、教育公平、路径研究、MOOC。
综上,根据关键词时间线视图、时区图和突变词图中研究热点的分布及演进方向,将“教育均衡”文献的研究时期分为3个阶段:
1.“促两基”“促均衡”时期(1998—2012年)
首篇关于教育均衡领域的研究发表于1998年,但1998—2001年之间仅发表2篇相关文章,如图6所示,最早且最大的关键词“均衡发展”在2002年开始出现,意味着教育均衡学术研究是从2002年开始发展的。从2006年“教育均衡”首次出现,2006—2012年期间空前发展,关键词越来越发散,研究成果丰硕,是该领域最繁荣兴盛时期,其中“义务教育”是这一时期的聚类标签,学术研究趋势与我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进程基本一致。
图6 关键词时间线视图
图6时间线视图和图7时区图显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为研究前沿,是因为2002年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9]。图8突现词显示,2004—2005年间“均衡配置”突然出现,并成为研究的热点。2006年,研究前沿为“教育均衡”“农村教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正案)》,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2007—2008年,图谱显示“教育资源”“城乡统筹”为研究前沿。2007年全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实现学杂费的全部免除,2008年城市公办学校的学杂费也全部免除[10]。2007年,《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报告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0年,我国已经实现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1%,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因此2010—2012年的研究成果增多,图6和图7的关键词也由此突增,“教育质量”“民族地区”“督导评估”“学前教育”“财政分权”“校际差异”“政策工具”“城乡”“优质均衡”“信息技术化”等多维度发散,研究重点主要落在“基础教育”和“教育公平”这两大聚类上。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有差距,城乡教育发展也存在区域非均衡的问题,因此学者们在“基础教育”和“教育公平”研究基础上又在“城乡”“农村”“区域”“均衡化”“校际差异”“教育投入”方面进行延伸和探索。
图7 关键词时区图
图8 突现词
江苏省被教育部、国务院督导办认定为首个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全覆盖的省份,便有学者对“江苏省”这个优秀成功范例进行研究来总结经验,“江苏省”“先导区”“高位均衡”等关键词也成为一时热点,形成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样本”。
2.“基本均衡”全面推进时期(2013—2016年)
在系列政策推进下,我国义务教育已到达“基本均衡”阶段。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较早,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学者们的研究也主要转移到教育均衡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针对落后的地区目前困境提出建议,来帮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图6和图7,“中部地区”“西藏研究”“东西部”“城乡学校”“区域差异”“教学改革”“县域”“政策分析”是这一阶段研究的核心。阮成武认为中部地区农村处于我国义务教育“中部凹陷”的谷底,在新形势下,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努力缩小区域教育差距[13]。从政策上支持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补偿性政策覆盖范围,达到“接近东部地区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苏德认为有些民族地区位置偏僻和人口居住分散,可以通过加强“小微学校”建设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补齐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14]。
3.“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时期(2017—2021年)
通过图6关键词时间线视图、图7关键词时区图、图8突现词这3张图可以明显看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向“质量”转变,主要关键词有“民族地区”“教育督导”“路径研究”“城乡均衡”“教学模式创新”等。2020年主要研究“乡校模式”,而2019年则侧重教学模式的各种创新,结合图6“优质均衡”的共现网络和图7中2021年“基本均衡”的连线,发现“优质均衡”“教育政策”“民族地区”为未来研究前沿。图8中“民族地区”的突现强度最高,且一直持续到2021年,由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不均问题依旧存在,所以这一阶段学者对“民族地区”方面研究仍有价值,新的变化是,虽然对教育均衡的研究核心依旧落在义务教育,但研究重点在向优质均衡上发展,在“基本均衡”实现的基础上,追求更高质量的均衡。
图7关键词时区图上表明,“发展对策”“协同治理”“综合改革”“监测指标”等关键词成为“优质均衡”的焦点。这和2017年教育部颁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有关。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整体基本达到均衡,同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优质均衡”“路径研究”开始成为学者关注焦点。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完善办学标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国家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质均衡”是新时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路牌,需要深入研究。
五、未来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探索
1.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均衡的理论探索
教育均衡问题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影响到教育强国的根基,但现有关于教育均衡的研究,数量少、主题不聚焦、缺乏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甚至偏离义务教育研究教育均衡,未来需要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吸引更多的研究机构参与,尤其需要高水平的学者和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参与,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合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均衡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教育均衡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形成原创性的教育均衡理论,指导“十四五”义务教育均衡。
2.进一步聚焦优质均衡的研究
从1998年开始,我国自上而下地推行和落实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已经达到基本均衡的要求,逐步进入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选择“篇关摘”对中国知网(CNKI)CSSCI期刊中的“教育优质均衡”进行高级检索,时间下限为2021年,共检索出188篇文献。从图9“教育优质均衡”年度发文量分布图可以看出,从2018年开始相关研究文献迅速增加,“优质均衡”成为教育均衡研究的热点。
图9 2005—2021年CNKI以“教育优质均衡”为“篇关摘”检索的CSSCI文献年度统计图
3.进一步细化教育均衡的路径研究
一是围绕教育优质均衡的指标体系,从教育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教学质量、社会认可程度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教育均衡进程,来形成新时代教育新形态。比如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二是数字化时代与国家教育“双减”政策的叠加,探索“双线教育模式”下教育均衡[15],同时开展有效督导和评估,探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的新路径;三是借鉴发达省域义务教育均衡的经验,促进区域均衡。虽然东部发达地区(如苏、浙、沪)义务教育在2010年便进入优质均衡发展阶段,但是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对落后,到2018年才开始从基本均衡向着优质均衡发展转变,还有部分偏远地区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已经有学者通过研究“江苏省”成功范例来总结经验。未来,需要研究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的实践经验,探索双向交流的新思路和资源共享新机制,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