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重大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与思政教育应对方法研究*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0-25虞银泉叶琦汤璇芷

智库时代 2022年36期
关键词:重大事件思政院校

虞银泉 叶琦 汤璇芷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现象瞬息万变。任何一个社会事件的出现都会在互联网快速传播,社会重大事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能够丰富学生的头脑,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社会重大事件,显著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程度较高,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有着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把握契机,找准着力点,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做好特殊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调查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重大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方面的影响,并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等手段发挥了何种作用。

二、调查研究

(一)调查过程

为深入了解社会重大事件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本研究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58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抽样调查。随机抽取了园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智慧农业学院、环境工程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园艺科技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计7个二级学院,2019级、2020级、2021级 三 个年级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样本的分布均合理。共发放问卷635份,收回587份,有效问卷536份。其中男生247人、女生289人,农 村 学 生305人、城镇学生231人。大一学生186人,大二学生213人,大三学生137人。

(二)调查数据分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社会重大事件,有56%的大学生非常关注,有32%的大学生偶尔关注,12%的大学生不关注。其中,学生党员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关注;城市户籍的大学生比农村户籍的大学生更加关注;高年级的大学生比低年级的大学生更加关注;专注课程学习、热爱校园文化活动、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比其他同学更加关注社会重大事件。

(2)新闻媒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了解社会重大事件发挥着重要作用。问卷调查显示,78%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新媒体(各类新闻app、公众号、微博等)了解社会重大事件,6%的大学生主要通过传统媒体(电视新闻、报纸等)了解社会重大事件,7.8%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了解社会重大事件。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8%的大学生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了解社会重大事件(参见表1)。需要注意的是,有38.76%的学生表示曾被一些已经证实的虚假新闻/不实报道误导过,或存在难辨真伪的情况。

表1 苏州农职院大学生了解社会重大事件的主要渠道(%)

(3)大学生理想信念相对坚定。在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上,82.52%的大学生表示,“纵然道路曲折,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本质上来说是制度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成效在逐渐显现,因此,即使面对某些负面影响的社会重大事件,其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的影响不大。

(4)大学生对待社会重大事件的态度存在感性且多变的情况。经历过高等教育后,高职院校大学生面对社会重大事件所蕴含的大是大非具备一定的判断与分析能力,而且这种判断与分析能力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基本能够以一个相对理性的角度去审视社会重大事件,包括其成因与影响。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民族自信逐渐以一种更为显性的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嫦娥登月、空间站发射、神舟十三号圆满完成任务,这些重大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极强的吸引力,并以民族自豪感对大学生进行了鼓舞。但同时,针对某些负面影响的社会重大事件,同样对大学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事态的发展而多变,究其原因,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尚在形成的阶段,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情和认同,在缺乏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极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大学生对到重大社会事件的态度可归纳为存在感性且多变。

(5)思政课堂是大学生理性认知社会重大事件的主要渠道。根据本次的调研(见表2),有89.7%的大学生反馈,思政课堂教学与社会重大事件的有机结合,极大程度增强了他们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并能促使他们理性认知事件本身。纯粹理论教学过于枯燥和学术化,思政课堂引入社会重大事件,一方面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发表观点、自由讨论这一看似发散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分析的过程,社会重大事件的成因一般均与社会体制、经济结构等密切关联。因此,社会重大事件像是一个透视镜,通过单点事件了解深层次原因。经过发散的讨论,思政课堂聚拢观点,科学分析,厘清成因与影响,大学生从实践抽象到理论,再去联系实际。根据调研,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堂上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观点相比于各类报道、APP中所阐述的更为科学、更为理性。

表2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否与社会重大事件结合

三、社会重大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社会重大事件或者热点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实际存在较大的影响,从影响的形式上来看,主要包括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价值观的影响。

(一)对生活学习的影响

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及演变一般具备深刻的内在根源与动因,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及社会体制息息相关,同时与公众的利益紧密相连。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资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的实时性、社会重大事件影响的广泛性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重大事件地域中心附近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重大事件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影响后,进而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不仅可以被动接收信息,同时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能够进行即时互动。信息的交互性、即时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一方面由于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极强的参与感,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加持下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可能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这均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对价值观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群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建立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思想比较敏锐,社会重大事件容易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目前随媒体环境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获取较以往任何时候在速度、数量上均存在巨大差异。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有负面影响的社会重大事件一旦发生,其相关关键词在微博、百度指数居高不下,各类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其中掺杂了不少虚假信息、不实报道和谣言。这些信息和未经调查的负面评论对大学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信息时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相比于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要高。

(四)小结

从影响的类型上来看,社会重大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的影响体现在:通过对社会重大事件的讨论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由于存在较强的参与感,会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从思政教育者的角度,社会重大事件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创造了极好的纽带,也是能够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合适契机。

消极影响体现在:由于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成因及影响的认知不足,容易引起大学生引发焦虑急躁情绪,降低社会认同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思政教育者的影响力与权威性,增加思政教育的难度与复杂性。

四、社会重大事件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研究

面对社会重大事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影响,考虑思政教育策略应具备极佳的流程性、严密的逻辑性、循序渐进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才能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一)引导科学认知:强化对社会重大事件本质的科学认知

在社会重大事件中,思政教育的第一项任务应是能够引导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科学认知。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需要能够让大学生能够对未知事物有科学的认知和研究方法,同样需要借助高校的知识与科研优势,通过思政课堂或者其他课堂对广大学生做好对社会重大事件所蕴含的机制、体制、成因等知识的科普解读,帮助大学生群体了解事务的产生、传播、影响、危害等方面,进而明确对待事件的态度、行为准则等,并能够起到正面的传播效应。

(二)强化思辨能力:甄别实时新闻舆论打造互动式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

在引导大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大学生思辨能力。有负面影响的社会重大事件发生期间,网络传媒在跟踪报道的过程中,混杂着不少失真与不良舆论。各类时评、观点相互交锋,某些极端的、负面的信息会乘虚而入,因此,思政教育需要甄别新闻信息。思政教育者需要收集各个渠道的热点新闻,无论是官方报道,还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无论是正面信息,亦或是负面舆论,这些内容均可以作为思政教育课堂的素材。引入上述素材,能够拉进与大学生的距离,增强思政课堂的互动性。这里思政教育者,需要根据上面的素材,一方面做好社会重大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开公布、正面事迹的宣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针对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对于严重错误的言论、宣传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批判,引导学生的理性认识,同时授人以渔,以提升大学生在独立面对这些言论或信息时的思辨能力。高校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专业课教师也可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把只是传授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

(三)做好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引导科学认知、强化思辨能力的基础上,考虑并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的学习、交流、科研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思政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社会重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引导大学生自发思考:在此背景下,大学期间的学业如何才能高质量完成?作为大学生,应当如何制定学习与生活计划、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如何践行规划内容?这方面如果不加引导,不少大学生可能会陷入较为迷茫的状态,这是今后时期,思政教育者的一个新命题。

(四)坚定制度自信: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少国外媒体标榜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观点,对中国政府应对重大事件的处理机制上指指点点、妄加评论。但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资源调度、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具备极大的优越性,通过实践证明了其相较于西方国家体制的显著优势。通过我们取得的实际成绩,应在思政教育课堂通过充分的对比、分析、实事案例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以社会重大事件的发展和我国的应对策略为契机,通过引入针对重大事件分析的思政课,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践行责任担当: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与升华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3]在上述四点的基础上,思政教育者还应借助社会重大事件的契机,通过全国涌现出的各式正面积极的案例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意识。有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有无数的志愿者、有各种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家国情怀通过这些事迹得到充分的展现,这些与我们处在相同时代背景下、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物与事迹是思政课堂的最佳素材,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怀。同时,我们需要将爱国情怀进行升华,鼓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思考在此背景下,代表未来国家中坚力量的群体,我们应该做什么?如何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自身的追求与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贡献力量,实现针对情怀的升华。

猜你喜欢

重大事件思政院校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舆情重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信任受损与修复研究
网络舆情重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信任受损与修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