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媒体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国际传播新实践

2022-10-25倪小淯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7期
关键词:疫情

倪小淯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1.新冠疫情的国际传播新实践

1.1 传播优势

1.1.1 “一国一策”,国际新闻精准落地

自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来,建立并完善了多语种的内容生产和发布平台。在本次疫情报道中,多语种传播能力的作用凸显,新闻精准落地得以实现。央视采用“一国一策”的策略,按照国别差异,依据对象国受众关注点不同有针对性地播发不同角度的新闻内容,精心设计话语表达,努力提升对外报道的针对性。对于塞尔维亚、巴基斯坦等对我国态度友好的国家,着重报道“互帮互助”“铁杆情谊”等内容,对于污蔑我国防疫政策的国家,报道则加大澄清事实,回击污蔑的力度。

1.1.2 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掌握主动权

疫情袭来,中国媒体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快速反应,记者深入一线获取一手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国际社会发布疫情相关数据,第一时间掌握了国际舆论场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多篇快讯被路透社等境外主流媒体转引。

1.2 多元传播方式

1.2.1 “借嘴说话”

在抗疫报道中,我国一直坚持通过“借嘴说话”的方式来提高认可度。总台发动全球记者站,独家专访国际权威组织和多位世界顶级专家学者,用事实说话,澄清真相,反击谣言。总台《新闻1+1》独家专访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总编辑理查德·霍顿[1],借国际权威人士之口戳穿美方谎言。此外,央视还通过采访钟南山院士、外国智库学者、中外资深媒体人等权威人士制作推出《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等原创产品,有利回击了病毒起源于中国的阴谋论。

除了让权威人士“说话”,我国媒体也“借外籍在华人士之嘴”。外文局“第三只眼看中国”英文版推出vlog特别节目《听英国小哥聊战“疫”生活》,英籍主持人Josh去到北京多个标志性地点[2],讲述疫情下的百姓生活。除了外籍的专业媒体人,在华留学生群体、在华国际志愿者群体、外企及其员工都有国外受众更易接受的“他者”视角。新华社的报道《在华外国学生现身说法:谎言和操控比病毒更有害》[3],通过在华留学生的亲身经历亲口驳斥西方的抹黑言论,有效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性和接受度。

1.2.2 “借台唱戏”

在本次疫情报道中,我国媒体面对舆论斗争,不惧怕亮剑,果断加入舆论战中。中国主持人、评论员敢于接受外媒采访,在境外主流媒体上主动发声,通过走进直播间、连线报道等方式准确报道我国防疫战疫的有力举措;直面舆论压力,正面回击对中国的无理质疑,批驳某些西方媒体“污名化”中国的卑劣行径。

1.2.3 形象自塑

国际形象不仅需要“他塑”,更需要“自塑”。不仅要积极利用海外主流媒体平台,中国媒体也在着力建设海媒平台,打造发声“新阵地”,以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变被动为主动。比如,新华社在海外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开55账户[4],及时向海外网友发布中国疫情状况和防疫工作进展,在疫情报道中抢占先机,增强形象塑造的自主性和权威性,成为面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新渠道。此外,央视还积极打造海外评论品牌,为海外观众解读中国抗疫举措的合理性,向世界展示中国抗击疫情的积极性和信心。比如,总台相继推出刘欣的《点到为止》系列评论节目,王冠的《冠察天下》系列短评,这些节目有力回击了西方借疫情辱华言论。

1.3 新媒体技术助力新实践

1.3.1 新媒体直播

为增强受众观看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提升信息的可信度,我国媒体采用了直播形式向海外观众更直接地展现了中国防疫行动的场景。央视发挥电视传播技术优势,开展了多场新媒体直播,推出了《全球疫情会诊室》系列新媒体直播,邀请战疫一线专家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远程“会诊”;CGTN法语频道推出《一起“云监工”!CGTN法语频道记者带您一起看看过几日将竣工的雷神山医院的现场情况!》[5],引发海外观众的积极参与。直播形式节奏慢、时间线长,没有精美的后期剪辑加工,却展现了最真实地展现了原生态场景,给观众以强烈的参与感,激发了观众持续关注的欲望。

1.3.2 短视频产品

短视频是近年来网络传播的趋势,非专业的剪辑手法、第一视角的拍摄、日志式的vlog备受年轻网友的喜爱,为此,中国媒体推出了多主题的短视频产品。新华社派记者深入武汉方舱医院和超市,带观众感受武汉生活的一天,向世界讲述了武汉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生活场景和生动故事;CGTN推出系列微视频《真相放大镜》[6],紧跟全球社交热点,选取病毒起源、病例突增等热点问题,进行视频化、碎片化编译,溯源海外不实报道,精准对冲谣言,在海外社交平台备受关注。

1.3.3 新媒体精品纪录片

纪录片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表达形式,在真实性、思想性、客观性等方面具有优势。正是基于纪录片这样的特点,我国媒体巧妙借助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抗疫的伟大故事。CGTN通过回顾武汉封城时期的真实故事,聚焦动人的细节,运用西方观众习惯的表达方式推出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在海外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全网推送不到一周,就获得观看量1689万人次,互动量45.8万人次[7],在海外平台观看量超过260万人次,相继被美国广播公司(ABC)、意大利TGCOM24电视台、日本朝日电视台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165家境外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采用[8]。

2.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国际传播影响力“西强东弱”格局

当前的国际媒体影响力仍呈现“西强东弱”的格局,以BBC、CNN为首的西方老牌新闻机构仍处于强势地位,垄断国际话语权,乃至左右国际舆论[9]。争夺国际话语权并非易事,相比于国际一流媒体,我国的国际媒体机构影响力仍较弱,优势不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如表1所示为CGTN、CNN、BBC 3家媒体机构内容阅读量、用户反馈量和转引量数据表。

表1 数据分析

由图表数据可知,与英美西方国家媒体机构相比,中国国际媒体CGTN在内容阅读量、用户反馈量和转引量仍有较大差距,国际传播能力亟待提高。

2.2 国际舆论压力大

重大国际性突发事件是国际舆论场最为活跃的热点话题,对国际形象的影响也相当直接。由前期的“病毒隐瞒论”到“中国制造论”,从“口罩无用论”到“美国人感染率低”“反对居家防控,拒绝中国抗疫模式”等,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部分西方媒体的报道将中国“污名化”,违背事实真相的新闻报道喧嚣尘上,带有严重的政治倾向。从政治体制的攻击转向对人权的抨击,从公共卫生安全质疑转向对“病毒制造论”和“中国追责论”,不明真相的海外民众受到谣言纷飞的裹挟,辱华、排华现象不时出现,严重损害了中国形象。对此,中国媒体亟需澄清谬误,化解国际舆情,维护国家形象。

2.3 自媒体鱼龙混杂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一些自媒体营销号在社交平台发布新冠疫情相关信息以博取关注和流量。然而,其中部分信息来源不明,甚至发布虚假内容,散播谣言,哗众取宠,让新闻失去了原有价值和意义,给广大观众以错误的导向。部分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真伪,在虚假信息的干扰下对官媒发出的客观新闻报道产生质疑,严重影响官媒新闻权威性。

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路径与措施

3.1 加强与海外主流媒体合作

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媒体为了传播中国声音,更多的是通过购买海外媒体新闻播发时段的方式,可谓是“供大于求”,而对新冠疫情的报道,国外媒体非常需要中国的报道,此时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借此契机,我国媒体可积极与国外媒体合作,为国外媒体供稿,定制新闻产品。借助海外主流媒体影响力发布信息,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媒体的海外竞争力,以对冲外国记者发布的不实言论,提升中国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2 淡化报道主体官化背景,聚焦民众

基于复杂的国际背景和舆论生态,想要更易于海外受众认可和接受,中国媒体应采取更灵活的方式,淡化报道主体的官化背景,淡化意识形态差异,突出中国故事本身的魅力。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人的命运和故事往往受到关注,挖掘小人物身上能够激发海外受众共情的元素能更好地被理解。在选题时,不妨多关注小人物的大情怀,以人的生存为主线进行报道,以引起更多共鸣。

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全球范围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都是受害者,构成了命运共同体。在报道中,我国媒体应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全球价值,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反击部分西方政客和媒体固守意识形态分歧,将公共安全问题政治化的狭隘做法。以人文视角,推动世界各国合作交流,提出并践行基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观点和态度。

3.3 加强自媒体监管,上下联动

在新冠疫情报道中,除央媒外,部分自媒体也高度关注这一议题,自媒体博主的发声对舆论产生导向性作用,甚至成为海外媒体信息来源的重要参考信息源。由此可见,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一方面,发挥央媒解读国家大政方针优势,突出其作为第一信源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还要严格监管市场化自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专业引导,严惩不实信息发布者。官媒与自媒体上下同心,形成合力,统筹规划不同媒体,促使不同层次媒体协调配合。

4.总结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给中国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中国媒体应在国际传播新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尽早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疫情
疫情仍在 请勿放松
战疫情
疫情之下 年夜饭怎么吃?
疫情来袭 我们该怎么办
疫情常见词知多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战疫情 迎七一
酸甜苦辣说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