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主义漂泊者的代价《荒野生存》
2022-10-25朱烨
文、图∕朱烨
“他是个极端主义者,是个唯美主义的漂泊者。他,以路为家。”
——
面对文明社会的浮躁不安和物欲横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逃离方式。也许世界的尽头有一方自由的热土,于林或于市,总有一处能安住心。于是,人们开始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奔驰向前。
可有没有人想过,那些被放大的形式上的自由,到头来可能只是一场狭隘的意气用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荒野生存》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又残酷的答案。
当我看完这部时长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后,我突然觉得那些成天叫嚷着“be a country man”的人,大部分内心都住着一个club man。他们是渴望被束缚的。
他们想要伴侣、想要baby、想要和这个社会有更多的关系。这种关系,让他们得以感知自己的存在。同时,他们也渴望交流,渴望被记得、被需要、被爱,这些渴望让他们得以感知自己的价值。
说到底,那些时刻想要得到认可的人,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因为人的欲望总是多过需求。有真正自由的人吗?我只能说,孤独的人相对自由。就像影片中的男主,他欲追求自由,必先享得孤独。
孤独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
他剪断了身份证,剪断了银行卡,剪断了一切曾与这个社会发生过关系的证明。他放弃似锦的前程,放弃优渥的家境,把所有的存款都捐给了美国饥荒救济会。他不想再受世俗文明的毒蚀,他选择遁世绝俗,在他钟爱的书籍中找到同路的知己。
可现实呢?
他以为与书同行,就能获得野外生存的技能,可书本让他误食有毒的野草。他以为把钱捐给饥荒救济会,自己就不会挨饿,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是饥饿夺走了他的生命。
这就是他想要的自由吗?那种不管不顾、谋划已久的孤独上路,是你们想要的自由吗?
影片名为“into the wild”,可究竟哪里才是wild?是不是一定要与文明社会斩断一切关联,才算是into the wild?
他这一路,沿途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殷勤的友情,有送上门的爱情,还有莫逆之交的亲情。这些基本上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部情感类别,都被他礼貌又断然地拒绝。
我觉得这只是一种肤浅的自由,太注重于形式。其实,他并不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却急着要与这个社会划清界限。他就像一首旗帜鲜明的摇滚乐,只有曲调没有歌词。
影片最后,他度过了一整个漫漫寒冬,享受一个人的孤寂时光,却没能捱过春暖花开、大地复苏的春天。他在荒野里仰望天空,与人世间告别。
他用余力写下一句“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是呀,只有分享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但这并不是一个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得出的道理呀!
我很想知道他临终之前没能分享的快乐是什么。
是栉风沐雨的日出日落?是曾经踏过的山川河流?是无处可栖的深夜?还是自言自语的黄昏?是吃够了沙子才回到的城市?还是拖着小皮筏穿过的沙漠?
我想,这些都不是吧。当生命走到尽头,他一定很想面带微笑,投向父母温暖的怀抱。否则,那一刻又怎会有泪花在眼角?
所以,请珍惜那些流年辗转还守候在自己身边的人吧,不要等到想分享的时候,放眼四周,只剩孤身一人。真正的自由,存在于自己的内心,不在别人眼里。自由和快乐幸福,并非天生死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