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起源和现实依据的再思考
2022-10-25袁一民
■ 袁一民
引 言
近年来,电影工业美学伴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影视研究学者不断争鸣的热点话题。电影工业美学的诞生背景是在中国新时代电影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在当代电影研究者对电影生产实践的反复总结和对电影理论发展的审慎思考中,在将电影作为社会化艺术实践手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当前学术界对于电影本体理论研究创新、电影交叉理论研究创新和电影社会功能理论研究创新的时代呼唤,对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构建具有观念革新、现实发展观照和理论方法构建的独特意义。
此外,李立、张燕和石小溪等诸多电影研究者也围绕“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持续的学术讨论和争鸣,对于其理论源流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质疑和回应。直到今天,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远未结束,对这些既有问题去伪存真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电影研究学者深入耕耘,是一种“接着写”的推深研究态度;同时,正是电影工业美学作为中层理论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才不断有新的问题展现出来,因为对涉及该理论的一系列开放性问题需要更多跨学科研究者参与进来,这也是一种“共同写”的开放研究态度。
一、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起源的思考
因此,将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放置到工业社会中进行考察,从社会美学、消费美学和电影美学融合的角度出发对美学内涵和价值进行学理探索,寻找其工业性、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最优均衡关系,无疑为解决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理正当性与适当性,提供了一个更具挑战的研究视野和更宽广的阐释路径。
二、社会美学、消费美学和艺术美学均衡下的学理性阐释路径
图1 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实践发生场域
既然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主体是通过三个场域完成构建的,那么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内涵必然带有中国现代工业社会、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作品的基本特征,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电影工业三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即商业性、艺术性和工业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电影的工业性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和中国电影生产的组织方式。比如,中国电影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新的工业技术把电影从平面放映带入到了一个多维的、立体的和信息化的媒介环境中,现代工业技术所赋予电影的影像魔力深刻影响着观众的视听感受和感性思维,电影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整体工业发展的带动,3D、AI、VR、AR、8K和AG等技术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同时,工业社会下的现代企业管理和精细化分工模式也不断影响着现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并深刻改造着中国电影生产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电影生产方式,让中国电影工业性具有更科学和更先进的内涵。
电影的商业性以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为出发点,以影视投入和产业比的考察为目标,因为无论电影企业还是电影项目在社会工业化的考虑下,均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这体现了电影企业的企业伦理和运营目标,是符合现代工业社会中企业发展考核的要求的。进而电影消费美学就是在市场充分交易原则下,让电影作为产品并具有商业审美特质,个人的文化诉求及审美情趣杂糅进电影消费的过程,从而张扬个人的意志、生活风格和生活品味,电影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泛化至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迎合和改造观众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这就是很多生活消费品类广告愿意植入电影大片的根本原因。
图2 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平衡性分析
综合以上思考,电影工业美学学理研究的阐释路径可以被总结为:中国电影产业对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成果的吸纳并以此形成的内容、技术和运作、管理、生产机制层面的创新体系,通过电影票房运营的商业化手段,实现具体电影作品在工业性、商业性和艺术性博弈后的审美需求均衡化的美学表达,具有社会美学、消费美学和艺术美学共同建构、平衡和贯通的审美特征。
三、基于社会审美、消费审美和艺术审美相融合的现实依据
关于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依据,陈旭光认为近年来中国崛起的一批电影新力量导演背后所代表的“中国电影工业升级”和“电影产业升级”是中国电影工业美学产生的现实依据。这一论述主要是根据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大力发展后,很多电影研究学者敏锐地注意到,电影工业的发展似乎和电影美学表达之间存在着一种暗合的对应关系,因此将社会背景、产业发展和美学表达进行了相关性的考察和推论,并在经济学、电影学和传播学领域内进行了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者虽然在不同的学科层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思考,但均有着对现实主义的思考和社会互动研究的视角,尝试从社会技术工业化背景中发现电影工业美学的社会现实指向和社会动因。那么,按照前文中所述的学理路径分析,工业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对电影工业美学的互动影响是否可以在当代电影中寻找到痕迹,这些痕迹的整理归纳是否可以被总结为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依据构成呢?本文认为,电影工业美学通过学理性推演建构了其理论体系框架,是一个建构性的理论;同时电影工业美学通过现实依据对其美学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出它独特的美学内容,也是一个归纳性的理论。因此,通过对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理性建构和现实依据归纳,对判断其本身作为理论系统是否兼具合理性和适用性,具有“建构性解释和归纳性解释”的双重评价意义。本文针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依据思考,直接从电影社会审美、消费审美与艺术审美互动影响的关系视角出发并分析,进而将电影工业美学的客观存在作为一个讨论的前提,将讨论的焦点从“电影工业美学在工业社会中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回归到“电影工业美学在工业社会中是如何达成”的问题上,并将中国工业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三个特征——社会时间的加速、社会空间的流动和社会想象的被需求,对应电影工业美学呈现内容中的四个主要特征:平衡性、开放性、现实性和超越性,通过分析他们彼此之间的影响关系,寻找到电影工业美学达成的现实依据。
结 语
电影工业美学经过诸多学者的思考和研究,早已从先前的理论概念上升为理论系统。这个系统涉及到电影研究的诸多领域,也涉及到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范畴,更涉及到对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现实表达和互动影响。笔者认为,电影工业美学应从艺术美学、消费美学和社会美学的融合中寻找学理性来源;其现实依据主要从电影所具有的“平衡性”“开放性”“现实性”与“超越性”四个方面进行寻找。该概念的学理性探究与现实性依据可以进一步阐释和补充之前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概念定义和审美特征,并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作更好的发现与拓展。
综上所述,该理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特色、研究路径和研究目的正在被各领域内的学者深切关注和孜孜以求地探索。我们应积极呼吁,提倡理论研究要立足于时代,具备开放性,强调聚合性,让它真正成为美学的拓展和电影学的深化,成为中国学者在中国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言说。这寄托了众多学者对中国特色电影理论能从西方电影理论中突围的迫切希望和强烈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