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阶段竞技体育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机遇与战略路径

2022-10-24彭国强高庆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助力竞技体育

彭国强,高庆勇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伴随经济社会进入新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了竞技体育新的发展机遇,科学统筹竞技体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时代使命,发掘竞技体育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多元价值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1 新阶段竞技体育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机遇

1.1 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1]。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把体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体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其中包括众多有关竞技体育的理论和实践[2]。在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下,《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更好、更快、更高、更强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取得优异成绩,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征程中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丰富了竞技体育为国争光新内涵。伴随体育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支持将更加有力,为竞技体育发展不断注入新理念、创造新条件,竞技体育与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将会更加牢固,竞技体育必将更加深入的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发挥新的作用。

1.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各项事业的思想主旨和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成为新阶段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导向。一方面,立足人民需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竞技体育的结构要素和优势资源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新阶段的竞技体育要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为重要目标,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担当新角色。客观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是人的身心健康,竞技体育在健康促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需要竞技体育更加主动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将发展成果和综合功能落实到人民群众之上,发挥对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带动作用,服务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发挥综合功能和多元价值。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竞技体育要积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加快补齐短板,解决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拓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范围,推动由“唯金牌”“唯成绩”观向全面发展观转变,由以举国体制为核心向举国体制与社会市场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转变[3]。另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竞技体育的多元价值有着更高诉求,需要竞技体育不断顺应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由服从国家政治需要的单一价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元价值转变。

1.3 “两个大局”交织叠加的时代形势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赋予了国家各项事业新的机遇,也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一方面,竞技体育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要求将更加迫切。新型大国外交战略为展现竞技体育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的舞台,将对发挥竞技体育外交助力、国际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提出更大诉求,需要竞技体育全面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此外,竞技体育应对国际大循环和百年变局的风险挑战可能不断增多,面对巴黎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举办的不确定性,竞技体育将进入发展任务更重、发展质量要求更高、发展目标更加多元的改革攻坚期[4]。另一方面,竞技体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要求不断提升。面对“两个大局”叠加下的经济社会改革,竞技体育要积极适应新的国内形势,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社会民生、助力经济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循环体系做出新贡献。此外,伴随一系列国家战略出台,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与竞技体育密切关联,竞技体育要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服务国家发展大格局,促进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有新的突破、为国争光能力有新提升,发挥引领体育事业共同应对“两个大局”挑战的综合作用。

1.4 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新格局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5],提升各项事业发展的融合力。一方面,双循环建设格局将激活竞技体育发展活力。新阶段,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品升级、丰富经济新业态等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对拓宽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提供了新机遇。新的经济循环体系将为竞技体育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抓手,要求竞技体育降低循环成本、完善循环结构,在双循环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中发挥多元价值。面对双循环形势,竞技体育要担当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角色,要完善服务国内大循环的结构体系,加快推动科技引领工作,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虚拟现实等尖端技术,为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国内大循环将强化竞技体育与各项事业联动。国内经济大循环下的体育事业要突出联动效益,需要竞技体育立足“体育+”打造融合发展新业态,积极与社会密切关联部门、协会、企业等协同耦合,与“体教”“体旅”“体卫”“体医”“体康”“体文”等跨界整合,要更加深入的融入教育、医疗、卫生、产业、环境等领域,发挥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元价值[6]。也就是说,新阶段竞技体育的功能价值将随着双循环发展不断转变,竞技体育的教育、休闲、娱乐以及对人的健康促进价值将会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1.5 “五位一体”国家总体建设布局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载体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布局同步推进,对各项事业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体育事业融入国家建设大局的载体,也为全面拓宽竞技体育发展定位和功能价值提供了新机遇。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发挥竞技体育的综合效能,助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竞技体育要在国家建设大局中发挥新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需要竞技体育全面拓宽功能价值,科学统筹在国家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更好的发挥助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价值,推动竞技体育与“五位一体”相关的医疗、卫生、教育、民生、产业、生态等领域密切关联,通过竞技体育带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多方支持[7]。另一方面,竞技体育要更加紧密的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为竞技体育发挥在打造健康中国、助推经济转型、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供了新机遇,要求竞技体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深入的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在促进形成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经济富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中发挥新作为,要求竞技体育主动担当起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使命,更加有力的促进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1.6 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活力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导向[8]。体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双重背景下,挖掘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治理效能,打造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治理体系,提升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一项重要任务。竞技体育作为体育工作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亟待健全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全面增强竞技体育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体育部门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通过推进全运会赛制改革、国家队和后备人才选拔方式改革、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放管服”改革等,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治理活力。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丰富竞技体育治理理念,进一步激发竞技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降低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竞技体育的门槛,将会调动运动项目协会、市场组织、高校等更多主体参与竞技体育,推动从单一行政治理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同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对竞技体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供新的载体,有利于更加科学的统筹协调运动项目协会、市场、俱乐部等主体关系,不断丰富举国体制的时代内涵,打造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为举国体制减负增能,形成政府、社会和市场构成的协同治理体系。

1.7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方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注重发展方式变革和发展理念创新,要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高质量发展成为新阶段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的内核。一方面,注重创新驱动、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竞技体育注重整体效益,突出高质、高效和内涵发展,推动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学密集型转变;要求竞技体育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合理统筹运动项目布局,推动各项目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要求竞技体育更加注重开放性发展,通过开门开放办体育,进一步推动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鼓励各单项协会举办高水平赛事活动,为竞技体育社会化改革提供新载体;要求竞技体育更加注重引领性发展,更好发挥对全民健身、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的带动效应,助力体育事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实现自身发展与促进发展相协调。我国竞技体育处于“两个发展”并重的新阶段,竞技体育不仅要在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竞赛、科技助力、服务保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而且要通过自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共同进步[9],要聚焦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目标,引导竞技体育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深度融入国家建设。也就是说,竞技体育要实现自身综合实力有新的突破、为国争光能力有新的提升,要在提质增效、全面发展进程中,发挥对经济促进、外交助力、文化交流、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多元价值。

2 新阶段竞技体育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

2.1 拓宽竞技体育的时代价值,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利益需要

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国家利益边界逐步拓宽,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安全等多元利益转变(见图1),国家利益拓展对竞技体育承载着更多诉求。(1)更加聚焦人的发展需要,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推动竞技体育向文化、娱乐、经济、教育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多元功能转变[10]。如通过挖掘运动项目产业的经济功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升级需求;通过发挥竞技体育赛事的休闲、娱乐功能,服务人民业余文化生活需要;通过释放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在改善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规则意识的合格公民。(2)挖掘竞技体育优势资源,引导竞技体育先进成果向全民健身转化。挖掘竞技体育在优秀运动人才、科技助力、训练设施、康复手段、精神文化等领域集聚的丰富资源,利用竞技体育先进成果促进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发展,如推动高科技训练场馆向社会开放,打造适合大众群体的业余运动技术等级标准,利用体育明星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引导竞技体育训练康复手段用于全民健身运动,鼓励体育明星“下沉”到社区,指导大众科学健身,推动竞技体育资源更好的助力全民健身发展。(3)拓宽竞技体育的公共服务价值,增强民众的体育获得感。推动竞技体育向生活化和平民化转型,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竞技体育服务产品,在竞技资源配置上向更便于全民参与倾斜,服务人民身边的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健身活动、健身赛事和健身文化建设,将竞技体育项目和赛事打造的更具娱乐性和吸引力。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竞技体育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价标准,通过构建覆盖全民的竞技体育产品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多样性的赛事产品和训练、饮食、康复等服务,助力满足人民“升级版”、个性化的健身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体育获得感。

图1 国家利益拓展与竞技体育多元价值对接Figure 1 Expans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Multi-value Conne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2.2 提升竞技体育为国争光能力,塑造新阶段国家发展新形象

随着我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新阶段的竞技体育要提高在重大国际赛事中为国争光能力,通过内提实力、外塑形象,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的世界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1)丰富为国争光新内涵,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转变单一成绩观、金牌观为导向的为国争光模式,在追求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挖掘竞技体育透射出的国家发展、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更加注重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将竞技体育作为展示国家实力和国民形象的重要内容。打造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的运动项目结构,向世界塑造中国竞技体育均衡协调、整体跃升的良好形象,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2)塑造健康金牌观,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提升金牌质量,突出金牌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和国际影响力,深挖金牌背后竞技体育的综合价值和时代精神,深度凝练我国不同项目金牌背后的优秀竞技文化精神谱系,向全社会广泛发扬中华体育精神、北京冬奥精神和奥运冠军精神,通过竞技体育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象。利用竞技赛事开展国际体育交流,通过赛事平台向世界展现中国和平发展的新姿态和良好的国际亲和力,展示蓬勃发展、互信友好、包容共赢与快速崛起的中国形象,把竞技体育打造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11]。(3)提升备战参赛水平,促进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竞技运动成绩是为国争光的显性指标,面对国际备战新形势,要继续发挥奥运战略优势,以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实现为国争光为重要任务,做好科技助力、跨项选材、服务保障、国家队组建等工作,打造多元参与的奥运备战新体系,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赛事体系,将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大赛的优异表现作为展现大国风采的平台,借助赛事契机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塑造竞技体育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新形象。

2.3 推动竞技体育引领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是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竞技体育在训练、康复、营养、保健等方面集聚了丰富资源,引导竞技体育资源向全民健身转化,通过竞技体育引领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成为重要任务。(1)打造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同联动机制,挖掘竞技体育的健康促进资源。引导各级体育管理部门、运动项目协会等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合作,全面升级竞技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将竞技体育在运动训练、科技助力、运动营养等方面集聚的优势资源与民众日常体育锻炼、运动康复与临床医疗、疾病防控等相结合,将运动训练方法、运动损伤康复技巧等用于全民健身活动,助力打造“医体结合”健康服务平台,实现竞技体育资源向全人群健康生活方式转化,弥补群众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2)推动竞技运动项目大众化转型,助推全民健身项目化发展。针对国民科学健身知识不足、主动健身意识薄弱等问题,可以发挥竞技运动项目的带动作用,以不同运动项目的赛事为载体,打造适合社会大众需求的运动项目赛事活动,构建适合不同人群参与的多样性竞赛体系和运动项目水平等级标准,推动竞技项目的大众化转型。相关部门要协同构建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项目普及计划,丰富传统竞技项目的健身功能,使其转化为民众的健康促进方式(见图2)。可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市场化情况,探索不同项目的大众推广模式,更好地引导各类项目回归社会,让更多民众享受竞技运动的乐趣。(3)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做好竞技体育资源“竞转民”推广,统筹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竞技体育资源,优化体育资源在不同人群的配置方式,为普通民众创造更多接触竞技体育的条件。如加大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重点人群的服务供给,从资源均衡、机会均等、共建共享等方面提高民众参与竞技活动的机会,通过设计覆盖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竞技活动指导方案,不断增强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普适性,促使更多民众在运动项目参与过程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图2 竞技体育促进健康的“三维使命”Figure 2“Three-dimensional Mission”of Competitive Sports to Promote Health

2.4 支持“竞技体育+”融合联动发展,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民众消费意识的增强,挖掘竞技体育产业效益,发展职业赛事产业和运动项目产业的要求不断提升。新阶段,竞技体育要顺应构建双循环经济要求,将运动项目产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支撑产业,助力经济社会建设。(1)提升运动项目产业效益,促进产业链整合。结合运动项目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依托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媒体平台、明星运动员等资源,通过“竞技体育+”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竞技体育与健康、交通、旅游、餐饮、消费、传媒、保险、娱乐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运动+旅游”“运动+健康”“运动+农业”等关联度高的产业群,打造更加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多态产业链,培育中国经济新动能。如通过拓展“竞技赛事+康养”市场空间,促使“竞技体育项目或赛事+康养”转化为全新的业态体系(见图3)。(2)发展职业体育赛事产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赛事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发展以运动项目为载体的赛事休闲产业,创新体育赛事消费产品,通过汇聚运动项目产业新业态,拉动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发挥运动项目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使体育消费方式从实物型向赛事参与型和观赏型扩展,通过提升赛事休闲、竞赛表演、赛事营销推广、冰雪运动产业、马拉松产业等业态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3)实施“互联网+竞技体育”,推动产业门类向网络经济扩展。以提升运动项目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推动体育赛事产品市场供给与政府供给协同发展。打造运动项目产业“PPP+”模式,利用竞技体育优势资源助力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见表1),实现竞技体育资源与休闲、商业、餐饮等业态融合。此外,推动科技助力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助力构建便民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经济体系,推动体育产业向服务化、高端化转型。

图3 运动项目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以运动项目+养老产业为例)Figure 3 Integration of Sports Industry has Spawned new Formats(Taking Sports+Pension Industry as Example)

表1 竞技体育资源促进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Table 1 Competitive Sports Resources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orts Service Complex

2.5 引导竞技体育全面融入国家对外战略,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竞技体育赛事能够超越国界和种族,具有搭建公共外交平台、促成政治沟通、推动价值观融合等多元功能。新阶段,竞技体育要积极适应国家全方位、立体化外交新格局,担当起增进国家间对话交流、协调国际关系的重要角色。(1)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双边体育交往,在教练员援外、运动员交流、场馆建设等方面加深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面,形成“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多边体育对外交往相互支撑的新格局,支持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多层次体育赛事外交,积极参与区域体育赛事治理、赛事人文交流,定期开展“一带一路”马拉松、乒乓球、武术等赛事活动,通过优秀运动员、体育名人等助推优秀竞技文化国际传播,为世界体育多元化发展做出中国贡献。(2)丰富体育对外交往方式,塑造大国新形象。积极服务元首外交,在国家领导人外事活动中谋划形式多样的体育赛事活动,让中国特色体育赛事成为对外人文交流的新名片;充分发挥体育名人的“外交代言人”作用,引导运动项目协会、体育明星、优秀裁判员等在体育对外交往中发挥积极作用。实施体育外交人才培养工程,选拔一批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科技人才等进入国际体育组织,提升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数与职务数,积极参与多边体育治理,在国际体育事务中及时发出中国声音。(3)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与世界各国开展双边、多边体育交往,在教练员援外、运动员交流、场馆建设等方面加深合作。积极在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等组织发挥大国担当,在体育多边治理、体育对外援助、体育移民等方面积极贡献中国智慧。要进一步推广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广泛传播北京冬奥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等优秀文化,为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和国际奥林匹克改革贡献中国方案。

2.6 弘扬竞技体育健康文明的精神价值观,推动民族文化整合与社会和谐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积极活跃的社会文化,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性和整合性,在沟通人际、弥合社会疏离、聚合民族文化中的作用明显。新阶段,竞技体育要发挥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价值,促进和谐社会建设。(1)践行竞技体育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举办多层次、多种类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主题活动,引导不同民族和社会背景的民众广泛参与,利用体育赛事搭建平台,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交流,沟通人际等,助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2)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教育价值,提升公民意志品质。深挖竞技赛事蕴含的公平竞争精神和意志教育功能,将竞技赛事附带的道德、礼仪、审美、情感等元素,与和谐社会倡导的新理念对接[11],发挥竞技体育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特殊价值,助力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广泛推广中华体育精神、登山精神、乒乓精神以及励志性夺冠故事,向社会发扬不怕困难、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竞技文化,引导青少年学生体味竞技体育中优秀文化精神,激发青少年形成勇敢、激昂、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3)推动竞技体育走向社会,更好地融入民众生活方式。拓宽竞技体育的公共服务内容,打造适合不同群体的竞技体育资源转化体系,推动竞技体育特有的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资源向社会大众转化,与医疗、教育、环境、民生等多领域联动。对竞技体育公共服务参与实施分类供给,引导各地建立多层次的体育赛事服务平台,打造更多适应地域需求的民间民俗赛事活动,引导各地将竞技体育优势资源、科学训练、运动项目、科学运动处方等向社会推广,更好融入民众生活方式。

2.7 健全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新作为

体育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完善体育治理体系、提升体育治理能力是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体育强国建设需要健全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全面增强竞技体育治理能力,发挥竞技体育在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桥梁作用。(1)打造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竞技体育治理综合体。统筹政府、社会和运动项目协会的关系,实施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扁平化”治理。一方面,推进竞技体育治理体制改革,厘清国家、社会和市场的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合理规划不同主体的治理边界和权责关系,建立政府支持、协会主导、市场自主的新型竞技体育治理体系[12]。另一方面,构建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型治理体制,推动举国体制优势与市场机制优势系统耦合和功能互补,引导社会、市场和民众力量参与竞技体育治理,通过多主体共商共治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活力。(2)强化竞技体育的制度治理。围绕运动员选拔培养、训练参赛、科技助力、协会实体化改革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构筑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竞技体育法治构架。将法治元素纳入竞技体育主要发展规划和训练备战计划,利用制度手段规范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市场等主体的权责,实现竞技体育多中心治理与法治治理相结合。(3)建立竞技体育治理效果动态评估体系。定期开展竞技体育治理效果评估,建立以项目协会、俱乐部、高校以及相关领域专家等为主体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围绕竞技体育制度建设、运动员成才绩效、训练竞赛成绩、科技助力转化、服务保障效果等进行评估,更好的规范竞技体育活动开展和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各类运动项目协会和地方体育管理机构要制定适合实际需求的考评标准,通过评估提升竞技体育治理绩效,确保竞技体育运行效益最大化。

3 结语

新发展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赋予了竞技体育新的发展机遇。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竞技体育要紧密对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以全面提升为国争光能力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目标,加快构建竞技体育融合联动发展新体系,引导竞技体育优势资源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城市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竞技体育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更好的服务“五位一体”国家总体大局,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履行新担当、发挥新作用。

猜你喜欢

助力竞技体育
助力成功七件事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竞技精神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