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街的阁楼

2022-10-24周春梅

读者 2022年21期
关键词:伦理学阁楼辛格

☉周春梅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作家苏童曾这样谈及辛格:“我真正看到的第一片世界文学风景,是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中。辛格的《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那个迂腐、充满学究气的老光棍的形象,让我念念不忘。”

这位“市场街的斯宾诺莎”,本名内厄姆·菲谢尔森,是一位专门研究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老学究。这位满腹经纶的博士,因为要像斯宾诺莎一样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所以不肯把自己的命运与那些富家小姐联系在一起,也不愿因某个职位而放弃自己种种离经叛道的想法,因此只能靠一笔微薄的津贴度日。他住在华沙市场街一间小小的阁楼中,周围的邻居都是穷苦人,他逐渐成了一个被大家遗忘的人。

多年来,菲谢尔森博士的世界里只有两样东西:一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和一架小小的望远镜。他的桌上放着一部拉丁文版的《伦理学》,页边留着宽阔的空白,他在上面用印刷体小字写满了注解和批语。他研究这部著作已经有30年了,每一个命题、每一个论证、每一个推论、每一个注解,他都能背出来;对书中的某一段话在哪一页,他都了如指掌。然而他依然每天都有新的感受,每次研究都有新的理性发现。当他出于身体原因不得不暂时离开斯宾诺莎的世界而休息片刻时,他允许自己上几级台阶,到高高地开在屋顶斜面上的“老虎窗”下,用望远镜眺望天空。因为按照斯宾诺莎的哲学,一个人最符合道德的行为,就是尽情享受并不违反理性的乐事。仰望苍穹,他感受到那种无限的延伸,尽管他只是一个瘦小衰弱的人,可他仍然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跟天体相同的物质构成的;既然他是“神性”的一部分,那他本人也是不可毁灭的。每逢这样的时刻,他都体会到一种“理性之爱”,一种斯宾诺莎所说的心灵的最高度的完美。

对于菲谢尔森博士来说,《伦理学》和望远镜所代表的世界,意味着同样的超越性与永恒性。他窗下那条熙熙攘攘的市场街,则代表着七情六欲与非理性,世俗的人们追求的是欢乐,得到的却只是疾病、监禁、羞辱以及无知带来的苦难。夏夜的市场街,在博士的眼里成了半明半暗的疯人院,而那些平常的叫卖声则有了某种荒诞甚至醒世的意味:“黄金,黄金,赛黄金哟!”一个卖烂橘子的妇女喊道。“甜啊,甜啊,甜啊!”一个卖熟透的李子的小贩叫道。“头哪,头哪,谁要头哪!”一个卖鱼头的孩子嚷道。

每隔3个月,就有一个专送汇款的邮差给菲谢尔森博士送来80卢布,博士就靠这笔小小的津贴度过漫长而清苦的岁月。然而从某一天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邮差再也没有按时出现。博士的口袋里已经只剩最后几卢布了,贫病交加,他觉得自己就要死了,那个“永恒的世界”正召唤他。

同样具有荒诞甚至醒世意味的是,拯救博士的,并非《伦理学》与望远镜所代表的“永恒神性”,而是市场街的一位“黑多比”。对着菲谢尔森博士的阁楼房间的左面有一扇门,开向一条黑暗的走廊,那儿乱七八糟地堆放着箱子与篮子,充斥着煎洋葱与肥皂的气味。门里边住着一个“老姑娘”,邻居们都管她叫“黑多比”。以卖面包为生的多比又高又瘦,黑得就像面包房里的那把铁铲,说话则粗声粗气,像个男人。就是这位“黑多比”,由于命运偶然的安排,推开了垂死的博士的门,给他带来了牛奶和麦糊。之后她每天都来看望他,带来浓汤和茶,跟他谈天。富有戏剧性的是,这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人,竟然从各自的世界里伸出手来,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温暖的食物、身体和心灵,超越了理性,让博士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非理性与理性、大地与苍穹,就这样在一间小小的阁楼中完美地结合了。当然,前提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和多比都有着一颗善良而真诚的心。

猜你喜欢

伦理学阁楼辛格
阁楼上的女人(外一篇)
我的自由
皇弟拆楼
阁楼情结
我的阁楼情结
阅读理解两篇
看电影
手机不通
“梦游”
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于山东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