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vivo12 Plus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分析
2022-10-24吕进,易双
吕 进,易 双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0)
劳动教育贯通教育、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人的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并多次颁布相关文件,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此类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了开展劳动教育对时代新人培养的重要价值,并对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建议等作出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各阶段劳动教育的开展。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拓展资源,是工业劳动、农业劳动及劳动周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劳动实践室的重要补充。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作为基地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对其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作用。因此,2020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为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场所、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相继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工作并出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与评选办法。
然而学界目前对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在提升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质量的理论研究上有所空白。本文选取江西省、河南省等7个省教育部门发布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的相关政策文件作为研究的主要文本,使用Nvivo12 Plus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和归类处理分析,重点解读这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设立的特点和趋势,以期为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一、研究设计与文本选取
(一)研究设计
质性文本分析是一种注重文本理解和阐释的系统化分析方法,具有既可以提高经验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又可以帮助研究者根据数据生成和检验理论,这是区别于以内容分析为核心的传统分析方法的显著特征。NVivo12 Plus是澳大利亚QSR公司研发的( 简称 N12 Plus) NVivo系列软件中具有研究自动化功能的质性分析软件,能够协助研究者进行文字、图片、声音甚至视频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呈现,可以增进质性研究的严谨性、信实度和趣味性,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质性分析工具。
利用N12 Plus将质性文本分析的研究思路与过程应用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研究,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政策文本分析节点,以期为政策研究提供了实证分析框架。
(二)文本选取
为确保研究的严谨性,本文将教育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文件作为选取样本,力求文本来源的权威性、文本内容的真实性,汇总整理出《关于遴选创建江西省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示范基地的通知》《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申报标准》《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试行)》《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职业体验基地)申报基本条件》《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试行)》《河北省劳动实践教育基地遴选条件》这 7 个省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
所选取的文件中既有沿海地区又有内陆地区,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的整体情况(如表1)。
表1 各省教育厅发布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相关文件
二、研究文本的编码分析
文本选取后的编码分析是研究的关键步骤,编码分析工作将在N12 Plus软件中进行,实现对各省评定标准体系的整体内容与框架的把握,以及价值导向的分析。这为研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了文本数据支撑。
(一)评定标准体系的整体分析
1.评定标准体系的词语云图谱
通过N12 Plus对 7个省份的评定标准进行词云统计,得到词语云图谱(如图1),由此实现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的初步分析。根据N12 Plus的结果显示规则,罗列在词云图谱中的词汇即是在研究文本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词,词汇的字体大小与该词在研究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成比例。据此可以得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的关键词,如教育、实践、劳动、基地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同时还有活动、管理、学生、课程、安全、服务等高频词汇。
图1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的词云图谱
从评定标准政策文件的词语云图谱显示来看,所列7省的评定标准紧紧围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核心展开,重视活动、管理、课程、安全等方面的宏观要素。
二、评定标准体系的整体框架
利用N12 Plus对 7 个省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出众多子节点,经过反复对比和调整后形成具有概括性的子节点编码。例如:安保人员、安全保障机制、应急预案、安全保护措施、安全演练等,据此再进行核心编码,对子节点编码完成进一步的概括和归纳,最终得出安全、设施、资源、管理、活动、教学这六个一级节点(如表 2)。
表2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编码统计
一级节点编码可以体现出评定标准体系的关注方向,而子节点编码则体现出了各方向的核心内容和要素。
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评定标准体系文本的具体细节,经过提炼与整合,形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育资源、基地规模、费用优惠、组织管理、安保措施、师资配备、设施条件等 8 个方面,其各项权重如图2所示。
图2 核心指标分值占比
从单项指标看,设施条件占比最高为24.3%,其次是课程体系,占比17.7%,安保措施占15%,组织管理占14.5%,基地规模占比最小。从整体指标看,设施条件、安保措施及基地规模这三项指标可归类于基地硬件设施建设,三者总体占比最高,为45.2%,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及教育资源三项指标同属于教学活动方面的指标,三者总体占比为38.6%,居次位。由此可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既注重基地的硬件设施配备又注重对教育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评定标准体系结构完整,分配合理。
(二)评定标准体系的价值导向
以政府文件形式发布的评定标准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通过对研究文本的价值词汇进行编码,能够直观地看出评定标准体系的制定者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追求与发展期待。
在N12 Plus中对7个省份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文本进行价值词汇编码分析,统计出编码频数并呈现举例,最终得到8个价值词汇的编码,具体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编码频数最高的价值词汇是培育,达到35次。其次是引导和创新,分别为21 次和 18 次,紧接着是合作、共享、弘扬、传承等词汇。综合分析认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的价值导向清晰明确,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
表3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价值词汇编码”统计
三、评定标准体系的优势与不足
通过 N12 Plus对7个省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政策文件的编码与归类分析,结合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精神,认为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具有如下优势与不足。
(一)评定标准体系的优势
1.运行安全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重心
必要的安全保障不仅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基础、重要支撑,而且对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形成“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劳动生产理念,培养具备初步的职业安全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的一级节点编码中,“安全”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同时从文本的子节点编码中也可以看出,各省的评定标准体系都对基地的安全保护措施、安全演练、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要求,强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安全是第一原则,基地应采取各项措施形成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具体而言,一是强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安全运行中机制安排的系统性,各省在评定标准体系中设置了对此项工作的组织机构保证、安全教育及人员保障情况等相关环节的指标,只有具备完善安全机制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才能获得运营资质。二是强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安全运行中硬件设备的全面性。各省在评定标准体系中均综合考虑了教学过程中能够保障学生安全的有效措施,包括基地是否配备消防设施、放置安全警示标志、发放安全指导手册等,力求无事故、无危险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设施完备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中心
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设施的硬实力和教育资源的软实力是各省实践基地评定的两大关键。首先,在基地教学设施方面,“设施”是文本编码中出现次数较高的词汇之一,其子节点编码具体包括教学器材、住宿餐饮条件、交通便利、医疗保障条件、基础设施和录像监控6 个方面。各省的评定标准体系均强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强调基地环境整洁,布局合理,房建、水、电等基础条件完善,通信设施齐全畅通;强调有可供学生集中学习、体验、休息、饮食的场馆;强调有独立室内授课教室,配备满足现代教学使用需求的教具;强调配有必要且种类齐全的劳动工具、器材;强调有24小时全方位实时录像监控设施;强调基地设有医务室、专职医护人员和基本医疗用品。
其次在分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评定标准体系中,发现各省对基地拥有的教学资源情况十分重视,如对“能整合相关部门职责和资源,形成上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中靠职业院校实践设施设备、下联中小学的现代化劳动实践与资源中心,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劳动实践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能够围绕基地特色资源设计主题实践活动”“能够建设起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与劳动教育资料库,形成多样化的优质课程资源。能建立劳动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促进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能够整合本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等基地和省内有关资源,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研究”等纳入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评定标准体系不仅要求基地本身具备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更倡导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自然生态、创新创业,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等其他教育资源之中,将丰富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劳动教育。
3.育人功能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核心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引导青少年参与、感受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经由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从而找到自身创造、发展的道路,让青年在劳动中成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打造户外的体验基地,使得劳动教育走出学校课堂走向社会课堂发挥出劳动育人的作用。
“培育”成为各省评定标准体系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其子字节编码中涵盖了“培育劳动精神”“提高劳动素养”“促进全面发展”“提供劳动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等内容。如河北省在评定标准体系中提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要以培养劳动情感、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素养为核心追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既要注重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培养和劳动实践锻炼,也要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的教育旨向。陕西省的评定标准体系中要求基地“课程能够围绕党的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授必备的劳动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正是因为评定标准体系明确指出了基地的育人作用,各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建设发展中积极响应其号召,探索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开发了一大批精品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评定标准体系的不足
1.忽视对教学反馈的评价
劳动实践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具身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在线行动、离线认知、信息传递和经验复现四个维度,这既是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总结,又利于制定下一阶段的劳动教育方案。
分析发现,各省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中的指标多为对教学活动、课程体系及组织方式等教学内容的评估,对环境资源、设施设备、运营管理等教学条件的评估,而较少对受教育者本身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获得教学效果上作出评估。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服务标准(试行)为例,评定标准体系主要分为“基础条件、运行条件、人员建设、保障措施”四个维度,其余各省市的评定标准体系同样缺少对基地教学效果的评估。完整的教学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学条件、过程和结果的评估,其中对教学条件提出要求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反馈情况,则无法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育效果进行真实评定,这很有可能导致基地的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和表面。
2.内容过于笼统且不全面
一是评定标准体系的内容过于笼统、执行难度高。一套具有可行性的评定标准体系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可以观测的变量和指标。显然,“劳动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时需要根据“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将其转换为各项可以操作的指标。但部分省份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中却直接将“劳动教育”等不具操作性的指标作为测量对象,比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与学校教育内容衔接的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等等。这些描述抽象而宽泛,既不能量化考评,又难以定性考察,列入评定标准既不利于基地进行自我评价与提高,也不利于教育部门对基地进行认定筛选。
二是评定标准体系涉及的劳动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开展,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主线,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包括农业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等体验传统劳动形态的主题教育,更要包括现代新科技与新兴劳动形态的教育。基于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应设计相应指标,要求各基地开始新颖丰富的劳动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体会劳动艰辛,掌握劳动技能,分享劳动喜悦。从所选取7个省份的评定标准来看,涉及“手工制作”“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居多,而涉及“人工智能”“现代物业管理”“文化创意”等体现新兴劳动形态的教育内容有待增加。
3.忽视基地师资力量评价
教师资源的质量是影响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依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要求,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作为劳动教育重要平台的实践基地,应在注重专业指导教师配备的同时,吸收社会劳动模范、工匠、技术人员等作为特色项目的兼职教师。将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工作人员聘请为劳动实践指导。然而分析发现,各省的评定标准体系中基本都涉及专业师资配备评价,如“基地教职人员具备相应的资格,教学能力强”“参与指导的专业教师(技师)须持有相应的上岗证、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但往往忽视对兼职师资力量进行评价的指标,仅有浙江等个别省份的评定标准体系中涉及相关内容。
4.指标趋同且缺乏指向性
通过分析发现,各省的评定标准体系在基地教育内容与目标上过于趋同,应有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没有得以体现。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各省在生活、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表现有差异,各地在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时所拥有的自然环境、面临的学情和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的,在此基础上的基地建设目标和内容也应各具特色。例如:作为现代科技发展与出口贸易中心的广东省和拥有众多热门旅游景点的江西省,二者在教育资源、文化底蕴、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任务和内容也应随之有区别。然而,广东省与江西省的评定标准体系内容近乎相同,无法体现出各自的区域特征。此外,即使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分析发现同在一省的不同城市共用着一套评定标准体系,并未对不同区域加以区分。
四、评定标准的完善方向
通过对7个省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的文本分析,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建构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将实践基地的教学反馈纳入评定标准。人的学习和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从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全面,在过程中的积极反馈比结果控制更加有效可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评定标准,固然应关注劳动教育的内容、手段、环境等,但也更应该关注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各省市不能因为劳动教育的效果难以测验而忽略设立基地教学反馈的评测指标,相反在评定标准体系的设计中应增加教学效果与反馈指标,促使实践基地以长效性思维为逻辑原则,借鉴其他学科所运用的“成长档案”等具有历时性的记录方式,从学生认知与体验、实践与收获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克服教学活动的形式主义与应付现象。坚持以评价促实施、以评价促完善的推进策略,将教学效果反馈纳入实践基地评定标准体系,切实发挥评定标准体系在提高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教学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明确将师资力量构成列为评估指标。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目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专业性不强等困境,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构建性别、学科、职称、年龄结构配备合理的师资力量是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发展的关键,更是增强基地劳动教育针对性、互动性和引导性的重要环节。因此,为增强互动性、体验性、与学习效果,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资队伍评价应以各基地是否配齐配专任教师、辅导员和项目专员为重点,各活动是否配有专兼职讲解员、解说员、安全员为指标,是否有实践指导教师培训培养制度为依据,提高师资力量结构评价在评定标准体系中所占的权重。
第三,增加体验新兴劳动形态的教育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表现之一,劳动教育应根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具有服务性与创新性的劳动。因此,在制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定标准时,不应该只对工农业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活动设立一定的指标,更应设置一定的信息技术、物流工程和金融服务等体现新劳动形态方面的具体课程指标,并充分利用智能技术优化教育形式,强化教育效果,从基础性劳动教育走向创造性劳动教育,形成当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
第四,强调在评定标准体系共性基础上彰显各地特色。因地制宜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教育部门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地打造具有普遍共性又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及制定示范基地评定标准体系时,应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并结合本地实际,在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找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重点,避免简单地模仿照搬,让劳动教育的发展彰显各地特色。
五、结语
在劳动教育日益从边缘课程走向主流课程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应承担起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因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评定标准在提出基地运行的基础指标上,应充分结合时代变化与社会要求,更新或增加评定体系的具体内容,以更高的标准引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将劳动实践新形态融入基地教学,优化基地指导教师的构成,促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提升劳动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