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文化符号在城市公园设计的应用研究

2022-10-23彭晓芳屈行甫

美与时代·上 2022年9期
关键词:陕州城市公园民俗文化

彭晓芳 屈行甫

摘  要:地域性文化的符号提取和视觉展现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的公园成为展示地域性文化符号的载体,并以审美的设计语言将地域性文化的语意和内涵艺术化地呈现出来。本文以陕州主题文化公园的营造为例,从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提取出发,在遵循持续性、以人为本原则、地方性、安全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探讨陕州文化符号在整体性构造空间、精神象征性空间、地域性文化空间、科普性景观空间中的设计运用和视觉呈现,为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我国城市公园中的深入应用和拓展提供思路和案例上的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符号;陕州主题文化公园;城市公园;民俗建筑;空间营造

一、引言

地域性文化的符号提取和视觉展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的公园因其受容纳性强、受众面广,成为向外展示地域性文化的窗口。重视地域性文化及符号的呈现也成为国内外城市公园设计和研究的共识。在学术界,较早关注地域性文化的是建筑和规划界,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经提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1]的观点,并影响了现代西方城市公园的地方性营造。近些年来,欧美国家中的城市公园对地域性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已较为成熟,并持续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的关注[2]。而在国内,自1986年上海外滩建成第一个城市公园,我国开启了城市公园的探索历程[3],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性文化的呈现是重点关注的话题,其中,展现人文精神、地域和时代特征[4],发掘和融合本土文化元素[5],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景观内涵的提升[6],成为我国城市公园设计的核心理念。

目前,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我国城市公园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并且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交织,不断发展、转化,衍生出众多颇具特色、差异明显的地域性文化系统。因此,针对地域性文化在城市公园中不同类型景观的应用和研究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基于此,本课题以陕州主题文化公园为例,以豫陕晋交界地带孕育出的陕州文化及其符号的呈现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希望能为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我国城市公园中的深入应用和拓展提供思路和案例上的参考。

二、地域性文化符号及其提取

(一)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内涵

地域文化符号指能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事物、形象、观念等要素,它是从自然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中优化、汲取而成[7],将地域文化现象如传统图形、色彩、传统文艺、民俗风情、历史遗迹转换成作为一种信息传达方式的符号的形式[8]。

弗兰克·莱特在中曾倡导建筑元素要从环境中提取,并融于环境中[9]。当代的城市空间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在设计时,将景观设计和地域性文化符号结合起来,在城市景观中彰显地域性文化。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环境中的景观创作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思想意识及生活习惯等。所以景观是设计的载体,文化又是景观的内涵[10]。

(二)陕州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提取

符号是传播消息的信号,是人与文化的连接点,若是要将地域性文化融入符号中,不仅需要对地域性文化的基本了解和感受,更需要能够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概括和总结。陕州文化从石器时期发展至今,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灿烂。其中最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为陕州地坑院民俗建筑与其他非物质文化种类。笔者将对陕州文化进行分类,以结构性地域文化符号和象征性地域文化符号作为依据,对陕州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提取进行分点论述,阐释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提取方法和应用方法。

由于气候环境的差距,陕州的主要民俗建筑为窑洞建筑,根据建筑结构,窑洞被分为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见表1),在豫西三门峡地区,该区域传统民居为下沉式窑洞(又称: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11]。笔者在针对陕州地域性文化的提取上,主要以陕州地坑院作为一种景观结构性符号应用于整个公园的结构上,通过对陕州地坑院平面、立面和建筑结构元素的提取,根据场地特性,将之应用于为下沉式景观整体结构和节点结构中。

中国的民俗文化符号是遵循物物、物事、物人相感相联的生成邏辑,经过哲学的、艺术的、社会的再创过程而形成自己的类型体系,大略包括自然类、造物类、人体类、非物类等几个方面[12]。陕州文化虽是地域性文化的一个分支,但受到各方面的的影响[13]。在挖掘和探索地域性文化符号时,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文化形式,从自然、当地人文中提取出适合的设计语言[14]。

笔者对陕州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从中筛选出地质特点、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适合的设计元素,通过简化、抽象等设计手法将设计元素变为可以表达陕州地域性文化特性的建筑构造符号、景观小品符号、广场节点雕塑符号等(如表2),其中将民俗建筑通过艺术手法抽象概括为下沉式空间符号和展示空间符号;将地形地貌概括为科普类和体验类文化符号;将剪纸、脸谱、风筝等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抽象为象征性文化符号和科普性文化符号。最终将一系列的民俗文化符号分别应用于场地的各类景观空间中。

三、陕州主题文化公园SWOT分析

针对陕州主题文化公园的特殊性,笔者将公园的主要设计理念定位为“发现民俗、继承传统、发扬精神”。发现民俗,对陕州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继承传统,运用历史流线的方法,将公园民俗长廊、历史故事长廊、陕州城市发展长廊等部分串联起来,使文化和历史串联,突出传统文化;发扬精神,将以陕州地坑院为首的民俗文化结合场地现状融入周边环境,使城市居民可以更容易了解和接受当地文化,发扬传统精神。

(一)优势

陕州主题公园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形独特,东峻西坦,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状,地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海拔为881.5-885.3米,西部为原川区,本区黄土层厚约20米至70米,地面由南向北呈阶梯降落,海拔为308-1466米,高差为1158米[15]。文化丰富,自仰韶文化至今,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其中民俗文化尤为灿烂,其中2007年陕州被评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陕州地坑院营造文化体现了我国北方民居特点。

(二)劣势

陕州主题文化公园原始场地较为杂乱,场地较平,没有层次,且不能展示陕州特有的黄土坡地和丘陵地形(如图1);由于陕州独特的地质,陕州整体气候呈现出冬干夏澇的气候特点,夏季年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的60%,降水少时,旱灾成灾率为55%左右,降水多时,又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往往造成洪涝灾害[16],尊重改场地气候并利用当地民居地坑院的雨水存储和循环方式,达到可持续设计的目的是公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机遇

在设计时,针对该场地周边的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份,经过调查问卷得知,陕州目前没有针对陕州的文化进行设计的文化主题公园,人们希望能够在满足日常休闲需求的同时考虑地域性文化的传播,因此,设计中应当思考如何将当地文化与市民日常生活功能结合起来,赋予公园寓教于乐的功能,让人们在游乐过程中感受民俗,传承陕州悠久的历史。

(四)挑战

陕州主题文化公园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优势,如当地自然人文条件独特,建筑人文保留的较好,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问题和不足,例如地域性景观的构建;文化意象符号的提炼;周围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在给公园带来较大人流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噪音污染,且该冬干夏涝,所以对场地的地形设计与植物围合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在设计时,如何协调地域性文化传承和当地居民休憩、游玩的需要成为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地域性文化符号在陕州主题文化公园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是一个地域性文化象征的聚集地,地域文化是该特定地区环境内,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作用下形成了该地域独有的与其他地区差别较大的独特的综合文化特征,包括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等,挖掘地域性文化,探索地域性文化的符号,融入城市公园的设计规划中,让城市居民感受文化内涵。

陕州主题文化公园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性文化符号,在设计时融入陕州文化内涵,将城市符号应用于整体构造空间、象征性空间、文化空间、科普性空间四类空间,探讨在不同景观类型下,如何将设计性文化符号转换成设计语言,展现地域性文化内涵。在设计时,笔者结合当地文化和当地居民调研结果,遵循了持续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地方性原则、安全性原则:(1)持续性原则,保证尽可能多的绿化面积,适当借鉴雨水城市的理念,考虑公园未来几年、十年乃至几十年的变化,使公园具有时间的延续性;(2)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规划到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和空间和谐共生;(3)地方性原则,在空间布局、建筑风貌、艺术表现手法、植物配置等方面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和地方性文化,如地坑院、捶纸印花、陕州特色农具等;(4)安全性原则,由于在场地配置上采用了地坑院元素,设置了下沉式博物馆和下沉式文化长廊,高度在在1.2-5m之间,故应在有高差的和靠近水源的地方加强安全性防护,确保游人安全。

(一)整体性构造空间之营造

民俗建筑是长期社会发展下,符合当地居民居住理想和生活需求的一种特色建筑,根据当地特色不同,形成各种各种的文化体系,分布于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民俗建筑蕴含着及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历史价值、岁月价值、文化价值、技艺价值、使用价值、景观价值、旅游价值等[17]。在城市发展中,将民俗建筑元素运用景观设计结构中,突然对整体空间的营造凸显民俗文化价值,是唤醒城市人民乡愁的重要手段。

陕州地坑院是陕州独特的民俗建筑体系,体现了陕州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活状态,将建筑元素融于城市公园建设,笔者在进行陕州主题文化公园设计时,设计时运用当地民俗建筑地坑院的建筑构造于景观的下沉式广场相结合的手法,将公园设计设计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地上部分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公园基础项目,二是地下灰空间满足文化传承需求的景观项目。将地坑院式原始的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文化传承相契合,在地面以上设置现代的基本的公园项目,满足人们观光、休息和观光的基本需求,在地下设置民俗文化博物馆和文化体验展览区域,将文化、生态、教育集为一体,给不同需求的人不同的体验(如图2)。

(二)精神象征性空间之营造

地域性文化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体记忆的象征性的社会表达,这种象征性的文化以及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系列象征性的文化符号来阐述出来[18]。在景观设计的领域上,运用标志性小品或景观节点形成地域性文化在文化象征符号基础上对特定文化记忆的表达,唤醒人们记忆中深藏的感情和知识,促使人们去了解探索当地文化,是景观设计中精神象征性空间营造的意义。

陕州自仰韶文化起,为我国留下了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故事,这也是很好的地域性文化元素,既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又能提升趣味性。在设计时,笔者将故事具象化,将历史故事元素结合当地物质遗产符号化,大门处设置龙生九子文化石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陕州的神话故事主题;在入口设置石牌坊,以传统工艺和建筑元素形成文化符号,象征着广州的城市历史故事;以中原地区的“鼎”文化设置设置入口标志,意味着定鼎中原之意,唤起人们对中原文化的意识;在入口体验区设置文化石柱,以九为数字元素,象征着陕州历经九朝,在石柱上用概念符号的方式,介绍陕州在不同朝代取得的进步的突出象征(如图3)。

(三)地域性文化空间之营造

地域性文化空间既是有边界的地域性空间,也是可以体验地域性文化的价值空间,营造合适的地域文化空间可以直观具象的体现存在于地域空间中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与社会空间[19]。任何方案的提出都需要对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结合进行考虑,才能表达出设计的场所精神[20]。

笔者在对陕州主题文化公园进行设计时,将作为主要节点的中心下沉式民俗广场定位为连接整个园区的重中之重,将下沉式民俗广场与当地传统建筑元素地坑院相结合,将地坑院融入在下沉式广场中,形成传统民俗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广场。下沉式广场又与其他的下沉式道路相结合,充分展示当地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该区域将被誉为地下活化石的地坑院与陕州民俗文化相结合,在利用下沉式广场与传统地坑院建筑相结合所产生的民俗博物馆和民俗广场,与民俗传统碰撞,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利用景观设计方式与地坑院下沉式结构相结合,设置下沉式文化长廊,在宣扬民俗文化、传统风俗、历史人文、城市进展的同时通过长廊与曲水流觞将历史文化区的各个文化广场相互串联,并与地上的休闲娱乐区连接起来,产生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感。在这曲曲折折、起起伏伏的长廊中,人们不断探索历史,回顾经典,体验陕州地域性文化的深厚意蕴(如图4)。

(四)科普性景观空间之营造

地域性文化是众多文化形态的一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将地域性文化融入教育中,挖掘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地域性文化的精髓与教育科普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地域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是的当前社会景观科普空间的目的和要求之一[21]。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对为人的服务的目标的趋从,导致对地域性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忽视,城市公园更多对人的行为进行关注,忽略了对地域性文化的渗透和普及。陕州文化历史千百年从仰韶文化发展至今,具有明显的教育普及意义和价值。

陕州主题文化公园在设计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居民及新生代儿童对民俗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的不关注,在设计时,设置民俗文化科普长廊、历史文化科普长廊、民俗博物馆等一系列具有科普性的教育景观节点。在设置民俗文化长廊和历史文化长廊时,配合人群对半地下式景观空间结构的体验,将民俗文化放置于长廊两侧的墙上,配以科普性内容,给予人们文化科普并设置体验式节点,供人们通过自身行动来体验和感受传统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民俗博物馆的设计元素主要采用传统地坑院建筑元素,与下沉式民俗文化广场配合,为展示陕州当地特色民俗和建筑文化提供一个科普、展示与体验的空间(如图5)。

五、结语

在城市化加快的今天,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呈现不应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趋于千篇一律。城市文化主题公园作为地域性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有着重要的城市价值和文化意义。陕州主题文化公园设计是针对陕州当地文化进行的特色设计,在设计方案中,除满足公园的基本功能外,更多的是关注当地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历史文脉和民俗习惯,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公园的营造之中,细化地域性文化在城市公园空间中的呈现手法,恰当地展现出陕州地域文化的语意和内涵。这可为当前我国城市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呈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Pattacini L.,Tate A..Great City Parks[J].Garden History,2003(1):100.

[2]赵唯祎,李长健,马军山.体验式景观在科普性公园中的应用——以劝学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9(23):136-137.

[3]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5-12.

[4]韩炳越,沈实现.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J].中国园林,2005(7):61-67.

[5]赵磊,吴文智.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3(9):26-31.

[6]夏弘毅,张云彬.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与应用——以桐城市孔城文化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2015(4):58-61.

[7]张小开,孙媛媛.地域文化的符号化法则及其在公共设施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8,(22):171-175.

[8]卞静,陈新华.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66-67.

[9]拉滕伯里,拉滕伯里, 蔡红.生长的建筑:赖特与塔里埃森建筑师事务所[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10]于向华.文化景观中地域性传承与研究[J].美术观察,2018(3):128-129.

[11]姚珊珊,刘哲.地坑院研究文献综述[J].城市建筑,2018(5):84-86.

[12]陶思炎.东方设计中的民俗文化符号应用论析[J].艺术百家,2019(3):57-61.

[13]周玲,张乘风.淮扬地域文化对建筑室内设计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8):78-79.

[14]韩素娟.地域性景观的文化意蕴[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9):62-63.

[15]樊凤梧.陕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16]戴翠贤.三门峡市近50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作物的影响[J].河南科学,2013(3):370-376.

[17]桂涛.乡土建筑价值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18]张帅奇.文化记忆视阈下古村落的符号象征与传承表达[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1):81-88.

[19]罗明星,吳琼.地域文化的价值空间分析[J].江汉论坛,2016(10):135-139.

[20]张慧,陈卓.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牛首山遗址公园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2):28-29.

[21]陈婷.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1-85.

作者简介:

彭晓芳,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公共艺术。

屈行甫,博士,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乡村景观,艺术乡建。

猜你喜欢

陕州城市公园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陕州梆子地域风格探究——兼谈陕州梆子的“本土”身份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探秘陕州地坑院
新出北宋陕州漏泽园党项配军墓志研究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