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丽乡村地域设计要素研究
2022-10-23孙媛媛
摘 要: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改变了乡村落寞的景象,为乡村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其中不乏一些大师之作,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地域传统的设计要素,也要结合设计方法和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的理念。
关键词:美丽乡村;苏州;地域文化;设计要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JA2138)研究成果。
本文论题和行文中提到的苏州地区周边指的是苏南地区及浙江北部吴文化圈,这两个地区的地理地貌及文化渊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把该地域作为整体讨论得出的结论可以相互借鉴,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调研选取了苏州地区以及浙江北部的村落进行研究,其中包含苏州地区的树山村、望亭南河港、冯梦龙村,浙江湖州的东衡村、射中村、八都岕、莫干山劳岭村、富阳文村。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在201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里,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正迅速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但各地的乡村建设基本上都是在模仿城镇化建设模式,将城镇建设样板移植或改造到农村,导致“千村一面”情况严重,农村特色丧失。美丽乡村建设陷入两难的境地,保存原貌不加干涉会导致乡村走向衰落;通过设计干预,又会使乡村走向模式化和符号化的境地,脱离真实乡村的需求和乡村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
一、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解读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1]。该标准包括总则、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等九大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苏州美丽乡村建设位居全省前列,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条具有苏州特点、体现标杆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建设道路。根据《关于印发<苏州市美丽村庄建设新一轮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制定了《康居特色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与美丽乡村环境设计相关的内容见表1。
二、苏州及周边地区地域设计要素调研及分析
(一)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包含了自然地理环境空间和政治与文化空间。“地域”的人文属性较之自然属性更加重要[2]。苏州位于吴文化的发源地,处于吴文化的中心地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几经兴衰后的城市格局未曾有太大改变,积累了深厚的文化。2006年12月,苏州市确定以“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八个字概括苏州地方人文特色[3]。
(二)苏州及周边地区地域设计要素分析
地域性亦被称为地方性,是指不同地理環境和社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特征,主要包含地域要素和文化风貌。地域要素包含地貌和植被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形式等内容。文化风貌主要包含具有地域性的乡风民俗和其可被直观感知的外在特征,如传统民居、乡贤文化和特色人文景观[4]。将地域要素和文化风貌合理地应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中,一方面能够唤起村民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地方凝聚力;另一方面对于形成地方特色,吸引游客、发展乡村旅游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优秀的乡村建设案例总是对地域文化有着特殊的关照,而那些失败的案例大多未能很好地结合地域文化,忽视了地域特色。因此,地域元素的运用是美丽乡村环境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地域元素不恰当地运用也成为“千村一面”的主要成因之一。选取哪些地域元素以及如何运用成为摆在设计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地域要素的内容以及实际调研情况,可以将地域要素归纳为以下几点。
1.地域建筑风格
关于地域化的建筑理论研究始于西方。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地域主义的五点思考:求异于历史主义、先进技术与传统手艺、可持续性与美观性、多元文化聚落与传统聚落、地方与全球的融合[5]。要反对新建筑对旧建筑形式上的模仿,提倡建筑适应当下的技术和材料;主张地域形式与自然环境关联,唤醒人们的归属感。
苏州及周边地区建筑风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巧。苏州多水,苏州的水造就了苏州人的细腻、平和的性格,也造就了简洁、精巧、实用的建筑审美观。苏州传统民居的黑瓦檐、花窗、平门等建筑构件展现出吴文化的朴实与雅致。小体量的建筑及空间体现出苏州传统文化对人的尊重。调研中发现,村民在自发改造或重建房屋时能够很好地参照房屋周边风格进行建设,村落风格较为统一,在建筑空间营造上与传统建筑差异较大(如图1)。
2.地域色彩
地域色彩是地域文化最主要的外在表现,是自然和人文色彩的综合[6]。调研中发现,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在色彩应用方面主要传承了苏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粉墙黛瓦的色彩搭配,以白灰两色作为建筑和其他设施的主体色。此次研究采用色彩分析法,首先采集图像,其次分析乡村色彩构成因素,得出结论见图2。图表按色相、明度、彩度三相坐标表示的色立体,在这里用平面表现。横向坐标表示色相,分别为红(R)、黄红(YR)、黄(Y)、黄绿(GY)、绿(G)、蓝绿(BG)、蓝(B)、蓝紫(PB)、紫(P)、红紫(RP),以及无彩色系(N)。两个图的纵向坐标分别为明度和彩度,明度分为十个等级,彩度最大值为14。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苏州及周边地区建筑色彩以无彩色系为主,总体明度较高,彩度较低。
3.地方材料
每个地方都有其盛产的材料,传统建筑用材大都取自当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使得传统建筑能够很好地表达地域特征、突出地方风土人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地方材料的合理运用是提升地域特色的重点。材料的种类、质感直接关系到环境的艺术表现力。在调研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地方材料的运用较为普遍,但多数用于建筑装饰及景观,建筑主体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材料的运用缺乏创新性。
在技术和审美不断发展的今天,地方材料的运用也应当与时俱进。材料运用的创新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材料异位运用。通过改变传统地方材料的用法和用处,可以在体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使得设计更加生动和丰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废旧材料的循环使用。乡村建设在拆旧建新的过程中,把旧房的建筑材料进行筛选后用于新建的建筑或景观之中,一方面可以延续历史记忆及文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设计的生态性。
4.区域产业
区域产业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生产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种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7]。发挥地域产业优势,把产业融入乡村建设之中,可以较好地体现地域特征。
苏州锦溪的民谚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在西晋时期就开始为皇家制作金砖,金砖文化和古窑文化成为了锦溪历史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部分。锦溪祝甸村的改造建设,充分运用了特色砖窑产业,展现出祝甸村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村中的祝家甸民宿便是以砖窑文化作为设计主题,建筑及室内设计的细节之处无不体现了砖的美感。设计师通过灵活的设计手法与创新的搭配构思,将砖窑文化含蓄自然地展现出来,延续了砖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苏州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使得苏州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成为其他地区争相模仿的对象。建设和开发为乡村带来了活力和经济上的繁荣,塑造乡村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已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口号,尤其是以文化为导向更是成为乡村更新模式的主流。设计界不断发掘地方文化、提取传统元素,以期探寻“新价值”。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建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由各种文化符号拼贴而成的乡村,经过设计建设的乡村环境同质化情况严重,乡村的功能样态的普遍趋同,地域特征逐渐消失[8]。
(一)存在的问题
1.建设内容的标准化导致了无地方性空间产生
地方历史文献馆、民宿、农家乐成为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标配,导致游客参观体验的内容雷同;建筑风格常常是对地区历史上某一时期建筑的模仿设计,与现代技术和理念相分离。调研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建筑风格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风格上对历史建筑形式的纯粹模仿导致设计陷于历史主义,缺乏时代精神。通过复制和模仿周围的风格以求保护环境历史特质,会使试图保留的品质被淡化。这种设计模糊了真实和虚假历史的界限。二是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缺乏呼应。例如浙江湖州的东衡村,规划整齐的一排排欧式别墅俨然成为城市高档小区,没有对周边建筑环境进行任何借鉴,看起来较为突兀(如图3)。
2.现代主义规划理念导致土地使用模式简单化
乡村的魅力在于其依据功能和地方文脉而产生的看似无序却符合逻辑的秩序,是历经多年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呈现出有机和谐的面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虽然设计师努力摒弃现代主义无视地方文脉、无视传统的做法,但现代主义思想中功能至上、以功能划分空间的思想在乡村规划过程中一直是作为主流而存在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功能分区导致乡村丧失了原有的活力。“按类别和功能对乡村进行规划,并拼成一大块完整的图画”的设计模式已经成为乡村建设中通用的规划策略。例如在望亭南河港的建设规划中,原先的居住区被规划成民宿区,村民搬迁,旧建筑被全部拆除。设计改变了原本乡村的肌理,乡村集体记忆将失去载体。
(二)改进措施
1.以渐进式、微介入的方式塑造乡村地方特色
“地方”是承载着人的活动的空间,是物质、功能和意义的综合体。目前以文化为导向的设计策略更加注重“地方”的物质属性,对于功能和意义属性较为忽视。乡村建设应从关注“空间”的物质属性转为关注“人性”“地方”的功能意义属性。尤其对于保留较完整的承载传统社会形态的旧民居而言,更应当注重保存地方化的、真实的日常生活,围绕特色形象形成认同感,保留空间的功能属性。反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即是渐进式、微介入的建设方式,应避免过度规划带来的统一和呆板。
2.在地域传统建筑传承方面应当做到形神兼备
调研中发现,苏州及周边地区的乡村建设在继承传统建筑形态方面表现较好,而在传统建筑文化内在特质精神方面的传承存在欠缺。如对传统营造的技艺、传统建筑材料中所表达的生态性方面关照较少。乡土材料的营造技艺不仅承载着历史底蕴,而且在低碳节能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地域建筑中传承乡土材料的建造技艺,成为表现地域文化另一种途径,相比形式主义的符号堆积更加深刻而有意义。建筑师王澍在浙江文村的建设实践中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方式做出了新的尝试。建筑采用古法烧制而成的砖、夯土墙、当地竹木等材料,材料源于自然,易降解,营造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材料与建造技艺的高度相似使得新旧建筑在神韵上能够相互呼应。
3.政策制定以引导性和原则性为主,避免标准化和模式化
苏州康居特色村考核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村内有农家乐、乡村旅游民宿等新型业态或具备发展新型业态的基础”“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村史馆、文化大礼堂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考核体系中明确涉及到民宿、农家乐、村史馆的建设内容。因此,在乡村营建过程中呈现出较为严重的程式化和标准化问题。一些旅游资源不足的村落,即使无法吸引游客留宿也纷纷建起了民宿。入住率低、收益低成为大多数民宿存在的问题。
四、结语
苏州及周边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同时也改变了乡村的落寞景象,为乡村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但是,虽然其中不乏一些大师之作,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比如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重物质形态轻精神内涵;在设计要素方面重视色彩及建筑风格而轻传统建造方法的传承;设计要素的运用中缺乏创新性,古板地照搬传统建筑要素导致了雷同建筑的产生。“地方”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文脉亦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承地域传统的设计要素,也要结合设计方法和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洁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國乡村公共建筑渐进式更新策略研究——以江南地区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6.
[2] 孙明,赵杰.浅议地域文化诸因素对环境色彩的影响[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3(3):68-71.
[3]宋彦云.苏州地方人文特色的内涵与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3(3):57—59.
[4]徐堑.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南京周边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5]华晔,张奔,陆媛.基于建筑符号学的苏州建筑地域性传承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5—117.
[6]卢国英.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4,27(9):140-141.
[7]谭正航.区域产业调节法律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8]周延伟.被展示的文化:关于文化导向型城市更新中特色塑造策略的思考[J].装饰,2018(11):109-111.
作者简介:孙媛媛,硕士,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