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冶城今昔

2022-10-23吴建华

福建文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屏山福州

吴建华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福州工作。因工作变动,先后在工业路、九彩园、屏山住过,一步步走近冶山。清晨,当第一缕阳光从屏山的东南麓升起,我见识了它的辉煌;当落日的余晖将冶山染得绯红,我仿佛感受到欧冶池铸剑的火光。1981 年至1994 年,在省政府办公厅工作了14 年,朝夕与冶城相处。从眼前的冶城遗迹延伸到历史典籍,我一次次走入冶城历史深处,越发领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次萌生探寻古闽越国神秘历史的愿望。今天,当我登上镇海楼,俯瞰南国绮丽风光,脑海不禁飘过冶城重重叠叠的历史烟云。

闽越立国之后,无诸建造了福州历史上最早的城池——冶城。冶城面积不大,位于福州屏山东南麓冶山一带,城内的居民多是王族、官吏和守城的士兵。现今的华林寺和钱塘巷,都是冶城的故址。冶城是公元前202年至前110 年间,闽越国的都城。冶城建于闽越王无诸统治时期,毁于汉武帝灭亡闽越国的战争,作为闽越国国都共92 年时间。明朝诗人王恭曾作《冶城怀古》诗云:“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野烧荒陵啼鸟外,青山遗庙暮云头。”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城为全闽第一城,距今已有2200 年的历史。

冶城北有茂密的越王山,它像屏风一样,挡住北面的寒气,又称屏山。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该地山环水绕,百泉汇集于池,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故称欧冶池。池面十几里,四周林木茂盛,土地肥沃,既可以防洪涝,又可以灌溉周围的田地。冶城具体方位,大致为南至今鼓屏路湖东路口,北至屏山,以欧冶池为中心,四面环山,东面今七星井一带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种。冶城建立后,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樵采,涵养水源。

福州冶城的欧冶池,先前位于今福建省财政厅大院内,现在新建了冶山春秋园。相传是春秋时期著名铸剑专家欧冶子铸剑的地方。毗邻欧冶池的冶山,传说无诸墓在这一带,但尚未发现。

7 月初的一个上午,我顶着炎热骄阳,来访欧冶池。池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聆听欧冶池的神秘传说,我的思绪犹如野马在历史无垠的原野上驰骋。

宋熙宁元年(1068),程师孟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府。翌年四月,程师孟主持修复子城城墙。在清理子城东北部灌木杂草中,发现了这个水池。询问之下,知与春秋时期冶铸剑能手欧冶子有关。据《吴越春秋》记载:“赵王允常礼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枚,允常传数世至无缰,因灭于楚,乃徙于闽。”相传欧冶子在此铸剑淬火,故名欧冶池。福州最早称“冶城”,可能也与欧冶子有关。程师孟尤为欣赏欧冶池南依的冶山,于是令人在池边建了欧冶亭,同时,还建了锲游堂、喜雨堂、剑池院、城阴馆、凌云台、画舸等。为便于人们观赏,还特地在欧冶亭的北边,建了跨池通道,成为当时福州的一个观赏景区。北宋时闽籍诗人、名臣陈襄,写了一首关于欧冶池景区的诗,诗曰:“荔子园林海日边,幽亭更在碧云巅。江山旧是无诸国,楼殿今为极栾天。”北宋词人黄裳亦留下《欧冶池》的诗句:“人随梦电几回见,剑逐云雷何处寻?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

元代,欧冶池景区又建了三皇庙、五龙堂。元泰定五年(1328),还在欧冶池畔立一石碑,上刻“三皇庙五龙堂欧冶池官地”11 个大字,将其收归官产,加以保护。当地一位居民告诉我,这块石碑原收藏于文化馆,后有关部门认为立在欧冶池边更好,于是回归池畔。

1983 年,福建省财政厅拨款重建,重浚池塘、疏通水源。尔后,又在池岸砌石,池上建八角剑光亭,池北建石舫、池心亭、喜雨轩等仿古建筑。此外,还种花植树,使之郁郁葱葱,一派生机。1983 年,欧冶池被列为福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欧冶池成为居民休憩的好去处,成为远方宾客魂牵梦绕的地方。

冶山是福州建城2200 多年的文明标志,也是福州第一座王都“冶城”的遗址。

2006 年,考古工作者在冶山东南方向灵山东麓,距七星井50 米处,发现有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厚达1.3 米,出土大量陶器碎片,还有被金属斧锛砍削过的残木头。在冶山西北麓、钱塘巷东,则发现有大量西汉前期的大型建筑物碎片(瓦、瓦当)和宫殿基址。这些物件足以证明,在无诸之前,冶山周围已是闽人的聚居地,无诸在此建城,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的。同时也充分证明,汉初的冶山,确有大型的宫殿或祠庙建筑。闽越国都冶城,就建在福州冶山。

经过先后3 次的考古发掘,初步查明古城遗址分内外城,占地约32 万平方米,现尚存1627米城墙及部分护城河。据专家考证,古城内文化堆积丰富,有战国墓葬、汉代建筑遗存及汉以前的大量陶器及秦砖汉瓦等文物。有史籍记载,战国晚期至初汉,福建出现闽越国,都城为“冶城”。考古发掘出古城墙,为福州建城历史提供了科学依据。古城遗址于1985 年被发现,1986 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冶城神秘谜团的揭开是在福州地铁屏山站修建之前的考古发掘。这是多年来,西汉闽越国国都冶城遗址发掘面积最大、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考古。发掘成果中尤以汉唐两期的大型建筑遗迹为代表,并涵盖从汉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全面反映了福州城2200 多年来的城市变迁。目前发现福州最早的水井、井圈,由碎陶片、瓦片砌成。有代表汉代王城规制的大板瓦;有宋代的“省油灯”,由上碟下碗组成,碟用于盛灯油,俗称“宋灯”;此外,还有宋黑釉盏、宋建窑兔毫盏、宋青白釉刻划纹盏、宋青白釉盏托和汉代的四神瓦当。这些生活用品,反映了古代福州人精致的生活。

对于冶城在福州的说法,学界一直有人抱着怀疑态度,屏山考古成果,让此说法就此定论。此次考古发掘,在文物上最重要的发现,是四五种类型的汉代万岁瓦当和其他类型的汉代瓦当。尤其是完整的“常乐万岁”瓦当,当时属皇室专用,显示出建筑的高等级和高规格。除了珍贵的瓦当外,也出土了许多代表汉代王城规制的大板瓦、筒瓦等遗物,在遗迹上还发现南北长达130 米的汉代高台建筑——夯土台基,充分印证了闽越国经济政治文化所能达到的高度。结合历史记载,可以说这里就是闽越王城的遗址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掘中也发现了一段西晋时期的建筑遗址。对照史书记载,西晋子城就在冶城附近,距离400 米左右,就是今天地铁屏山站一带。本次考古发现的东西,有唐代大沟,宽8.5 米、残深3.8 米,由于较宽、较深,被认为可能是护城沟,即子城北界。由此看来,屏山地铁站一带可以说是纵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冶城和西晋子城,可谓全国绝无仅有。

考古学家论证,商周至汉初时期,现在的福州市区,还是一片内海和沼泽地,屏山、乌山、于山等还是岛屿。如果时光可以倒流,那时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湾”来形容。“福州湾”的北部,现新店一带是平坦的高台地,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们落脚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块基石。据查,闽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遗址,位于新店莲花峰下古城山南侧至池边村北侧,由八一水库畔的岩溪和半顶水库畔的半顶溪夹峙。

探访罢欧冶池,我又来登临观海亭,看到几块相依的立石。第一块巨石上,镌刻着“观海亭”三个遒劲的大字。另一块巨石上,刻着一首小诗:“未老居然署老人,千秋事业属吾身。闲随杖履征文献,邹鲁遗风振海滨。”

小小的冶山,如今只剩下这个小山头,四周有50 多处的摩崖石刻,如“独秀峰”等,在四周的高楼中,隐约可见,若不注意,就不知道它的所在。此外,还有“剑胆琴心”,“玩琴台”“山阴亭”等。在这里,可以看到“洛社遗风”四个大字,系黎元洪笔迹。旁边是施景琛为其大哥祝寿的一段文字:“丁卯冬,绩宇大哥六十初度,余征海内耆宿诗翰百五十人汇编泉山聚寿集,太仓陆彤士告余曰:吾乡南园有王敬,美寿兄元美六十诗刻石,世称佳话,余师其意,录题额四种,刻石敬祝大哥长寿长乐。”

山坡不高,很快便可登上山顶。这里榕树繁茂、须根抱石,屋舍隐约可见。这里曾经有唐代福州最大的马球场,经测绘发现,球场面积竟达1 万多平方米。在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唐裴刺史球场故址”几个大字。据记载,每当马球比赛时,群情激昂,助威的呐喊声响彻云天。这里曾经是福州贡院,是明清时期福建和台湾学子向往的龙门。林则徐、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等历史名人,都在这里中举,成为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猜你喜欢

屏山福州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林泉山庄
逐梦福州 只为“她”
罗博作品
“畅”响福州
寻味福州
屏山绿茶 栗香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