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2-10-22雷富豪廖唯惟王世宇
雷富豪 廖唯惟 王世宇 杨 帆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2.成都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3.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1137)
传统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其自身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形成的包括传统文化道德、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文化能力等在内的诸多品质的总和”。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于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中医思维的养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医药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但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
一、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繁荣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中医药根植于华夏大地,发展于中国传统文化[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国思想、科学、文化得到空前解放,我国最早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孕育而生。《黄帝内经》广集西汉的天文、地理、气象、生物等方面成果,其理论价值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例如《素问·宝石全形论》中“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的“天人相应”整体观便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阐述的“虚实夹杂者,消补兼施谓之和;燥湿并存者,润燥相济谓之和”等用药思想,直接取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期间出现了王叔和、葛洪、陶弘景等医学大家。宋代以“理学”作为主流文化,为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奠定基础。不难看出,每一次思想文化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新高。
2.传统文化素养是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不仅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
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主要论述了“医术”“医德”两个问题,其问题本根于中国传统文化[3]。“医术”方面,中医药“气”“阴阳”“五行”等哲学基础直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医德”方面,儒家“仁”“爱”思想、佛家“慈悲论”等决定了中医的伦理道德。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药人才的自我修养有积极促进作用,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因此,构建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有一定现实与理论意义。
二、当前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现状
1.重视度不够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有密切关系已是共识,中医药的发展有赖于传统文化[4]。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讨论丰富,但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领域研究缺乏,即人才培养中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缺乏具体指标。实际中医药人才培养中,也普遍存在重医学技术,轻文化素养的现状。西方科学文化的强势凸显加剧了此局面,造成了中医药学前教育阶段传统文化培养缺失、大学教育阶段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等问题[5]。
2.缺乏量化评价
以“传统文化素养”作为关键词检索文献,大部分学者着眼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其中包括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探讨,也包括传统文化中某一类文化的研究。继续加入关键词“中医药”,此类研究文献不足10 篇,王雷[6]等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了某校中医药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及其认同度,主要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与中医关系的认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态度与途径、掌握情况、行为选择倾向、作用及未来发展认知五大部分,研究显示中医药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较低、文化认同感还需培养。严令耕[7]探讨了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基于标准化的传统文化素养评价研究和实践较少,缺乏方法科学、内容系统、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框架和测评模型。
三、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评价体系构建理念及原则
1.构建理念
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指由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表征评价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能够定性定量地评价中医药类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探求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期完善、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该评价体系构建应当深入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政策,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精神,尊重中医药人才培养发展规律,结合中医药文化特点,贴合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实际。
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解决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水平难以量化测评的问题,为科学评价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水平提供可行。
2.构建原则
对中医药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是对学生在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时的判断能力、情感动力、行为倾向的价值评价[8],相应的指标体系就要量化、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使评价能够更加准确更加容易的进行。因此,评价体系构建需要按照下列原则选择和组织。
(1)科学性原则
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应该建立在一定的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上,科学性是构建评价体系的最基本原则。评价体系及各级指标的确定应该由科学、准确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作为支撑,客观揭示影响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各个要素。同级指标相互呼应又彼此独立;上下级指标应具备指向一致性,确保评价体系构成一个科学完备的整体。
(2)前瞻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因此评价体系不应该仅着眼于当下,还应具备一定前瞻性,要能够预测和判断不同阶段的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不同水平,为阶段性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
(3)导向性原则
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还应探索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最终目的是补充完善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因此,该评价体系需要具备具体、系统的导向,为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四、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在遵从上诉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各级指标,此外,鉴于该体系的评测对象是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在各级指标确定过程中邀请了学生共同参与。
评价体系拟以知识掌握为基础,向知识内化和实践所需的能力延伸,最终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化,既不能只关注客观事实的易量化性,而忽略主观意志;也不能只关注主观意志的能动性,而忽略客观事实。因此,本研究从基础知识系统、情感动力系统和行为倾向系统三个维度,主客观两个方面判断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旨在实现多层次、全方面地对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做出评价。
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由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56 个具体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 所示。
表1. 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表
1.一级指标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发展,拥有浩如烟海的内容,其承载形式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基础知识系统是指能够从客观角度判断中医药类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判断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的基础传统文化知识系统,包括常识、贴近生活的知识,具有易量化、共识性等特点[9]。情感动力系统是指从情愫、情性、情怀等角度判断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系统,它是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认识情感上,深化和提升到高级层面的产物,其具备稳定性、层次性、差异性等特征[10]。行为倾向系统是指从行为意图角度判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意向的系统,通过它可以了解到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相关事物时,是否要做、怎么去做、为什么做。情感动力系统和行为倾向系统实质上是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判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发展状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用思想,都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在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中,客观的基础知识对主观的情感动力、行为倾向具有决定作用,反之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上,学生凝聚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动力,进而表现出具体的行为倾向,当三者处于良性循环时,具体的行为倾向会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动力,激发进一步的基础知识学习。基础知识系统、情感动力系统和行为倾向系统共同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有效的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整体大框架。
2.二级指标
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是否准确,不仅需要一级指标的提纲挈领,还需要二级指标能够精准、具体、独立地展现出一级指标的内涵,以便于学生更好理解体系内容。本研究将基础知识系统分为思想信仰文化、琴棋书画文化、礼仪生活习俗文化、天文历法文化、医养康健文化等5 个指标,将情感动力系统分为内在情感、外在动力等2 个指标,将行为倾向系统分为选择意向和选择行为2 个指标。
(1)基础知识系统
思想信仰文化更多属于哲学范畴,是对现实事物规律的高度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留存下来了许多经典著作,例如商周时期的《易经》,春秋战国的《论语》《道德经》等。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它更秉持立足现实的态度、强调非实体性的思维,因此,气、阴阳、五行的哲学讨论贯穿始终,形成了以佛道儒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体系[11]。琴棋书画文化泛指各种文艺风雅之事,常用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琴,现多称古琴,在这里也泛指中国其他乐器,其外延指代懂中国传统乐理。棋在古代主要指围棋,围棋通过“中”“数”“方圆”“黑白”等简单构图,来反映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12]。书即指书法,中国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画即指国画,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再现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嬗变过程,在这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独立性和互补性释读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13]。礼仪生活习俗文化是从个体或群体行为知识角度判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生活在本研究中是指人们的衣食住行,贯穿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习俗主要是指人们生活的习惯风俗,主要是指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习俗。天文历法文化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知识角度判断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它浓缩了先人观察天地万物、体会时间流转的智慧结晶。天文在我国古代主要指星象及其运动规律,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古代天文成就的高度总结[14],二十四节气就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物候等自然现象的观察而得到。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的行为指导,常用于预测吉凶、指导农事,体现了顺应自然的中国传统思想。医养康健文化是从古代人民医疗、健康知识角度判断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中医药是传统医养康健的主要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中医药的“保驾护航”。本研究的对象是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医养康健文化指标的设立契合了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理念和原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系统从思想信仰文化、琴棋书画文化、礼仪生活习俗文化、天文历法文化和医养康健文化5 个指标有代表性的具体判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知识维度。
(2)情感动力系统和行为倾向系统
本研究从情感动力系统和行为倾向系统2 个维度判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主观情感和行为。情感是行为活动的源泉;行为活动是情感的导向。情感和行动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的,情感和行为的关系本质上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15]。因此,情感动力系统和行为倾向系统的二级指标确定依然采用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辩证二分法,将情感动力系统细分为内在情感和外在动力2 个指标,将行为倾向系统细分为选择意向和选择行为2 个指标。以此判断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化和实践所需的能力延伸。
五、小结与展望
认识、把握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繁荣与中医药杰出人才涌现的历史发展规律,贴合现行中医药发展需要,为更好培养院校中医药人才,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其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等文件思想,坚持科学性、前瞻性、导向性等原则,运用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由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56 个具体指标组成的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基础知识系统、情感动力系统和行为倾向系统,从主客观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构建了结构完整的评价体系大框架。二级指标,思想信仰文化、琴棋书画文化、礼仪生活习俗文化、天文历法文化和医养康健文化,经过各代表性细则的讨论,构建了详细的基础知识系统评价;内在情感、外在动力和选择意向、选择行为,从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构建了具体的情感动力和行为倾向系统评价。本研究构建的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体系,解释了中医药人才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关系,为中医药类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评价与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