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意识视阈下英雄记忆的形塑:价值、挑战及实践理路

2022-10-22吕小玉

理论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形塑英雄记忆

吕小玉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国家意识是一个国家维持团结统一和稳定发展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国家意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意识的强化有赖于国家成员对共同历史记忆的积累、认同、传承、延续,人民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强化国家意识的基本前提。作为历史记忆重要内容的英雄记忆是一个国家弥足珍贵的价值传承,是共同的民族记忆和精神财富,在强化国家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塑英雄记忆,就是要对被覆盖甚至被遗忘的英雄记忆进行激活、唤醒、重构,对记忆中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回忆、追寻、确认,依托记忆的语言和文字、影像和画面、空间陈列、还原记忆之场等形式不断地建构、重塑。唯有此,生动感人、壮怀激烈的共同记忆才会凝聚成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成为夯实国家意识的象征符号和重要载体。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

一、价值意蕴:英雄记忆是夯实国家意识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流传着大量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汇聚成党和国家永不褪色的英雄记忆。对英雄记忆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形塑,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历史自觉、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英雄记忆有助于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定力

国家意识与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密不可分,历史记忆越清晰,国家意识便越坚定。当前,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于远离国家厚重历史的时空情境而缺乏切身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形成正是艰苦奋斗的历史才有了现阶段的历史性成就的共识,受西方优越论的不良影响而割裂历史和现实,并机械地、片面地同西方发达国家作对比,那么就会陷入自我否定,从而否定国家伟大的建设成就和光辉历史,其结果必然导致历史认同、历史定力和国家意识的弱化。新时代,愈是真切形塑党史、新中国史中的英雄记忆,愈是深入了解记忆中的英雄故事、体悟英雄情怀,“就愈能真正体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就愈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美、使命之重、志向之崇与来路之艰”。因此,形塑英雄记忆有助于人们辩证看待历史发展、坚定国家意识,把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英雄记忆有助于增强国家安全和国家尊严

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在当前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和挑战相互交织背景下,历史文化认同、文化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英雄记忆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屏障。一方面,英雄模范时刻护卫家国安全和尊严。无论是战火纷飞、腥风血雨中的革命英雄,还是和平年代的“最美奋斗者”“最美逆行者”,始终以激昂豪迈、气吞山河的冲锋姿态,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幸福平安,捍卫着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复兴。另一方面,英雄记忆有利于丰富爱国情感。英雄记忆里流淌、传承下来的崇高品格,“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的浩然正气,“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家国情怀,都蕴含着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国家的赤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感染力、引领力和凝聚力,对于发挥人民英雄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爱国卫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克服“信仰危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都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安全观,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民族内在凝聚力,在更高意义上认识国家、时代和社会赋予个人的社会使命和责任,进而凝聚成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强大合力。

(三)英雄记忆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强化是一个动态建构过程,借助历史传统、文化源流、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文化象征符号等进行投射和再投射,获得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内心认同和支持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进而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政治化的记忆方式的核心是利用历史事实,外加有感染力的口号,来争取大众的支持,以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在国家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中,英雄记忆正是这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英雄记忆有助于人们形成对国家同一性和连续性的认知和认同。同一性指向的是共同的身份归属感,连续性则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紧密联系起来。具体而言,英雄记忆溯源过去、连接现在、指向未来,记忆中“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我们要做的恰恰是通过文化记忆、公共记忆等各种记忆的象征形式将这些记忆保存下来”,使其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象征符号和精神基因。另一方面,英雄记忆激发人们为祖国奋斗的决心乃至献身的勇气。英雄记忆蕴含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是英雄为国奋斗献身的生动示范,能够激活人民为国爱国行动的力量源泉,夯实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础,既是维持国家团结统一和稳定发展的情感纽带,又能在情感和心理上激发对国家认同的价值观念,从而产生高度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二、英雄记忆传承遭遇的现实困境及挑战

近年来,国家公祭仪式的举行、英雄烈士保护法的颁布、烈士纪念日的设立、历史文化遗址的恢复保护等举措处处展现着积极弘扬英雄精神的良好社会生态,体现着国家对革命历史及英雄记忆的珍视。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思潮、记忆情感淡化遗忘、社会情境的巨大变迁等方面的冲击和挑战,英雄记忆面临被曲解甚至被解构的危险。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英雄记忆的销蚀

如果不珍视历史,没有稳固的共同历史记忆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就会乘虚而入。近年来,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新历史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方式,打着“价值中立”“还原历史”“考究细节”“范式转换”的幌子,别有用心地肆意捏造历史故事、随意装扮历史情节、歪曲杜撰历史事实,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任意拆解、拼凑、刻意歪曲,以否定、弱化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功勋。比如放大相关历史细节,用轮廓模糊、主线模糊拼凑的观点歪曲解读,剪裁部分历史情节,以诋毁英雄革命形象。习近平对此告诫:“有些人刻意抹黑我们的英雄人物,歪曲我们党的光辉历史,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剖析社会上活跃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行的低劣伎俩,不难发现,“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任意杜撰革命历史中的英雄记忆,还是抹黑、戏谑、诋毁、否定、弱化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功勋,盲目吹捧西方资本主义、美化历史中敌对势力罪行,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扰乱人们对党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知,销蚀英雄记忆,创伤民族情感,动摇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弱化模糊国家意识。

(二)泛娱乐化倾向对英雄记忆的侵蚀

数字媒体的运用,有利于还原进而强化历史记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故意制造“失忆”的有力工具。在网络媒介中,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商业逻辑影响,记忆建构也呈现出快餐化、娱乐化、商业化、碎片化、浅层化、庸俗化倾向,追求流量为王的多维大众娱乐产品,通过碎片化、浅表化、极端化的网络表达,正在消解我们当下社会生活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品质。英雄故事、英雄人物、英雄记忆一直是备受欢迎的信源素材,在泛娱乐化市场中不可避免地成为消费对象,遭到消解和侵蚀。如为获取流量粉丝,为博眼球、出圈、取悦观众,低俗化英雄的神剧、短视频,在康西瓦烈士陵园英雄墓碑旁摆拍的旅游博主、身着日式服装在辽宁旅顺博物馆门前载歌载舞的网红、在游戏产品中让青少年扮演纳粹党人物并将带有纳粹符号的商品销售等恶劣行径屡见不鲜。在全社会强化“四史”学习、弘扬革命文化、弘扬英雄精神的氛围下,仍然出现上述亵渎历史、亵渎英雄的怪象,究其原因,是在泛娱乐化倾向影响下对革命历史的淡漠、对利益的追逐,其行为严重损害英雄形象、英雄记忆的庄严和神圣,伤害民族感情,解构国家英雄记忆。

(三)淡化遗忘对英雄记忆的剥蚀

记忆和遗忘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相互互动的动态过程。当前,记忆情感的缺位导致的隔代遗忘和选择性遗忘对英雄记忆的传承和形塑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英雄记忆的隔代遗忘现象日渐凸显。由于经历过烽火岁月苦难生活的先辈大多已暮年或已相继离开人世,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幸福新生代逐渐成为社会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大民众尤其是新生代社会群体经历的是和平年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叙事话语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对过去艰苦、悲壮、惨烈的英雄记忆产生情感上的隔膜和疏离,给英雄记忆的形塑带来不利影响。具体而言,由于没有亲身经历和体会战火纷飞的烽火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创业的困苦和艰辛,部分新生代社会主体对于革命历史、英雄记忆的集体记忆淡薄甚或缺失,英雄先辈的事迹和形象仅是书本上、影视里、网络上、纪念馆里的图景。由于远离革命历史、英雄记忆的时空情景,生活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的巨大差异,一些年轻人甚至认为“理想信念太遥远”“英雄精神过时了”,时间久远导致的情感缺位造成记忆的断裂。另一方面,选择性遗忘也是对英雄记忆剥蚀的重要因素。英雄记忆既有辉煌荣耀的非凡记忆,也有因经历战争痛苦创伤而产生的苦难记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列强入侵,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磨难、屈辱和挫败。在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艰难抗争中,英雄先辈们顽强抗争、奋不顾身、英勇杀敌、慷慨就义甚至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都是记忆不可回避的部分。记忆中的巨大创伤、巨大灾难、巨大牺牲以及浴血奋战的悲壮场景是英勇的记忆更是苦难悲壮的记忆。记忆是有选择性的,和平年代人们选择性淡化、尘封苦难记忆,对战火燃烧的苦难记忆不愿提及更不愿面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痛苦记忆逐渐淡化、模糊,悲壮的英雄记忆也会一定程度上被忘却。隔代遗忘、选择性遗忘对英雄记忆的严峻挑战和弱化,更需要通过礼赞英雄、激发情感共鸣来形塑英雄记忆、强化英雄记忆。

(四)社会情境的巨大变迁对英雄记忆的吞蚀

记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随着社会情境的变迁而变迁。社会情境的巨大变迁促使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迈入了深度改革与急剧转型之中,伴随全球化浪潮、社会经济环境变迁、政治环境变迁、新的价值元素不断融入,人们的主观愿望、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心态、价值观等主观因素有了较大变化,英雄记忆正面临物质环境与精神意识上的双重夹击与消解。一是客观环境的巨大变迁导致英雄记忆出现时空断裂。社会情境的巨大变迁导致英雄记忆具体生成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致使英雄记忆丧失了生成的土壤与出场的空间,英雄记忆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破坏与消解。面对新的社会场域,英雄记忆的书写与传承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现实,导致人们记忆中英雄人物的个人魅力也逐渐褪色。二是注重“当下”的现代社会意识对英雄记忆不断消解。一方面,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不断发展变化”并注重“当下”的现代性社会意识,在各个领域都深深地打下了烙印,从受众需求变化角度看,英雄记忆似乎是人们不太关注的、远离“当下”的“过去”,这不仅意味着该事物在时间长河中被淡化遗忘了,更意味着该事物在其价值评价及受关注程度上被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现代主观倾向性记忆建构对英雄记忆的“挤出”。在现代市场经济、商业逻辑、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雄记忆不断被改写、削减、加工、过滤、修改,使其在注重“当下”的转化运用中淡化乃至退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对英雄记忆的形塑产生了挤出效应,大大占据了英雄记忆的生存空间,不断消解英雄记忆。

三、形塑英雄记忆以强化国家意识

礼赞英雄,形塑英雄记忆,更重要的作用是鼓舞当代。长期以来及未来长时期,国际局势依旧复杂严峻、博弈激烈并充满不确定因素,民族的英雄记忆依然是引导一代代中华儿女增强历史记忆和历史定力、强化国家意识的实践化塑造,必须更加重视对英雄记忆的追寻、回忆、形塑、巩固。英雄记忆在新时代的巩固与形塑,需要充分考虑英雄记忆传承的记忆特性与历史记忆的内在规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进一步探求。

(一)历史教育再深化,铸牢崇尚英雄的思想根基

钱穆先生曾说:“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感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形塑英雄记忆,增强国家意识,首先要处理好记与忘的关系,提高人们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是前提和基础。邓小平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习近平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以历史为依托形塑英雄记忆、增进国家认同、强化人们的国家意识,既非常重要又非常迫切。因此,亟须持续提高国民对国家历史的认知。一是要营造历史学习的社会氛围。历史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开展的今天,更加需要整体统筹、协调推进,精心部署策划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四史”学习教育、历史纪念仪典、表彰活动等,注重保存好英雄记忆相关的历史原址、建筑、场地等空间。二是要加强历史课程的建设。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对象。要重视历史课程的建设,加强历史教材的编撰,保障历史课程的学时,尤其注意将“四史”教育融入历史教材,注重港澳台地区历史教材内容的设置和编写,保障其教育效果。三是要重视历史知识的社会化普及。鼓励和引导各行业工作者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教育宣传、普及工作,防止歪曲历史的言论、作品混淆视听,加强对历史教育普及工作的监管,强化法制保障。

(二)影像叙事再创新,打造传承英雄记忆的时空场域

影像叙事跨越时空的呈现形式是传承延续人类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是强化记忆、避免遗忘的良策,也是打造传承英雄记忆的良好时空场域。一是主旋律文艺创作的再创新。“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文艺创作最闪亮的主题应该是红色主旋律,将英雄记忆中坚定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情怀、高尚的价值观念寓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宣传画作等文艺创作中,将诸多文艺形式融入英雄记忆的形塑,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全景式呈现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复兴奋斗的峥嵘岁月,激活国民的民族集体记忆,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是新时代文艺创作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号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当历史记忆与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呈现方式相结合再现英雄事迹、历史故事的真实,所带给人们情感的震撼、记忆的激活、精神的洗礼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记录英雄动人故事的作品引发受众的强烈共鸣,“致敬”“感人”“泪目”“温度”等成为评价中的高频词,比如历史讲演节目《闪亮的坐标》、音乐剧《血色湘江》、电视剧《民族记忆》、电影《长津湖》《革命者》《1921》等经典精品力作,以小视角折射大主题,跨越时空再现了革命先烈、历代英模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站在伟大复兴的新高度,要将红色光辉、激情燃烧的岁月、烽火硝烟年代的艰苦岁月、坚守理想信念的英雄们运用于文艺创新,凝聚起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精神动能。二是媒介载体的创新运用。全媒体时代以持续创新迭代的电子媒介纽带,为英雄记忆跨越时空的传承提供了新尺度、新内容、新范式和新技术,让跨时空、跨时代的革命历史记忆鲜活生动。因此,形塑英雄记忆就要创新宣传方式和媒介载体的运用,发挥电子媒介“记忆储藏空间”和历史记忆“显示器”的作用,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将革命英雄记忆在现实社会中再还原和再呈现,拓展记忆的时空场域,切实使附着于物质符号的英雄记忆真正浸润人们的心灵世界,成为唤起历史记忆和强化国家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新的场域。

(三)纪念仪式再丰富,营造礼赞英雄的社会生态

纪念仪式、纪念符号、纪念空间等以及围绕其间的英雄记忆,是强化国家意识的重要符号和媒介。每一次对英雄的纪念,每一次英雄记忆的唤醒,都是对国家意识的强烈激活。因此,要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地用英雄事迹和精神激励人们的爱国动力是形塑英雄记忆、营造礼赞英雄社会生态的必要手段。一是纪念仪典。以国家民族重大的节日、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缅怀、国家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仪式活动为载体,在各种大型集会、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增强纪念活动、展览活动的仪式感。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建党百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等纪念仪典的隆重举行,国庆节、建军节等纪念日,以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纪念日,都是生动立体地形塑英雄记忆、强化国家意识的重要方式。二是纪念符号。歌曲、符号、徽章、地名等纪念符号也是英雄记忆传承巩固的重要途径。歌曲如国歌、东方之珠等,地名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天安门城楼、解放碑、解放路等,徽章符号如国旗、国徽、党旗、党徽、红领巾等,各类丰富的符号都极具象征意义,无论何时何地听到看到都能激发情感共鸣,也是一种传承英雄记忆、培养国家意识的新符号。三是纪念空间。通过建立英烈永久性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馆,充分发挥基地、展馆的育人功能,传达国家意志、倡导国家价值,使人们在参与体验、熏陶感染、反复强化中追寻英雄记忆、强化英雄记忆、深化国家认知、陶冶家国情怀、强化国家意识。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及其他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纪念遗址、烈士陵园等纪念空间的建立及保护,不仅能够将英雄记忆巩固延续下来,而且再造了一个个记忆的时空场域。

(四)情感高地再铸造,激活形塑英雄记忆的情感力量

与抽象空洞的概念、理论、知识相比,记忆是饱含感情力量的心灵归属地,情感让记忆变得鲜活,没有情感的认同和共鸣,再精彩的事迹和叙事讲述都不可避免地会被遗忘。“情感是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产物,既可作用于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作用于国家、民族、政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英雄记忆饱含记忆主体对历史的珍视之情、对国家的挚爱之情、对英雄的敬爱之情等丰富的情感意蕴,在形塑英雄记忆过程中应重点书写、表达好记忆中的情感意蕴,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一是以真实严肃的记忆奠定情感认同基础。要始终注重塑造英雄记忆的真实性、严肃性,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附着侵蚀,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立足形塑英雄记忆的顶层设计,对涉及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地点的信息务必精准,在策划、编写、传播等全部环节进行无死角的监管及调控,确保英雄记忆的真实叙述、书写,在确保方向正确、真实严肃的前提下进行情感启发,引发情感共鸣。二是强化情感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有必要同时增强或确保革命英雄记忆的感染力与可信性,兼顾国家认同的情感与理性。”因此,在确保英雄记忆的真实性、可信性基础上,可以通过重要节庆纪念日、重要事件、国家象征物等载体,借助庄严的政治仪式、庆典活动、宣传展览、典型学习等形式进行传播和互动,唤醒情感;借助主渠道与网络平台等将记忆符号、记忆影像与呈现空间相融合,实现记忆情感镜像还原呈现,推进历史认知与情感的互动,实现记忆情感的认同,提升情感内涵。三是内化情感力量。通过运用英雄记忆的情感启发点,在历史与现实、时间和空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文化氛围中,通过主观情感保留历史英雄记忆、叙述记忆,并在各类教育活动中融入情感的体验与互动,升华这种蕴含丰富情感的英雄记忆,并将这种记忆内化为内心的认同情感,切实用英雄记忆真正浸润人们的心灵世界,进而激发其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形塑英雄记忆
媒体形塑时代的对外传播研究
英雄犬
图像内外:清代王云《休园图》的家族形塑倾向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苏轼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记忆中的他们
重走英雄路
“黑压压的恐怖感”:《呼啸山庄》中复仇者的形塑与爱情悲剧的书写
绛红英雄谱
记忆翻新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