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10-22薛丽林雅琴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750000
文/薛丽 林雅琴(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宁夏银川 750000)
高校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也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发挥其育人、化人的作用。文章基于“为什么融入”“融入的可行性”以及“怎么融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论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为增强高校青年的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高校青年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质涵养,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存续铸造了不朽的精神家园和思想支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对于当代大学生铸牢文化之魂、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是世界文化和各类先进思想的聚集地,西方文化、资本主义思想渗透导致高校中不良思想潜滋暗长,大学生意志力薄弱等问题影响着我国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明灯。高度的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从中汲取先进养分,充实文化底蕴,夯实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文化信仰;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潮影响,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将中华文化发扬传承下去。高校青年学生是国家前途命运的希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可以使青年学生摒弃文化自卑、妄自菲薄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准确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提高文化自信,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先贤智慧,对我国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必须继承之、发扬之和创新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培养价值观的主要基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发挥好高校文化高地的作用和育人功能,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选择地讲授给学生,比如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钻研精神、人文思想等。引导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其次,高校青年是传播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在高校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真实涵义,促进高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思想交流和学习研讨,从而在理论上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进行学术上的探索和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另一方面,高校青年具有基本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不仅能促进理论上创新,校内的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比赛、研学等都能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创新其表现方式,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助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把握文化传承的话语权,有效实现传播的持续性、立体化,达到以文育人的效果。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充实的文化养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和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日仍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怎么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就其价值观而言,孟子有“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重要气节教育,老子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道德观教育。就政治观而言,《论语》中“内圣外王”的为政要求,以及荀子的“尊君爱民”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观。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育人、成人准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活动、实践活动、文化活动中都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形成网络矩阵,倡导主流思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高校青年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融性分析
教育内容上的交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等。从政治角度看,《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刻画出了一个人人平等、互帮互助的美好社会,描绘了人们心目中的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愿景。这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相契合,也与我党的奋斗目标相戚相通,为实现从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提供了桥梁。从生活角度看,《孟子》中的恻隐之心的道德观教育、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教育以及与民同乐的忧乐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个人层面的价值遵循和公民道德观倡导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具有内容上的交融性。
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的各项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怎么做人、如何做事从而建设大同社会的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大学》中的“三纲领”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在明明德”是对主体思想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美好的品格。“在亲民”指仁爱人民、体恤人民、亲近人民、教育改造人民,是对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外在行为要求。“在止于至善”即达到最美好、最完善的品德境界,是主客体相统一的最高的品德境界。这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契合,都是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古代哲学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标,二者都是从个人发展出发进而实现社会和国家统一。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为二者融合提供了价值依据。
教育方法的贯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在《论语》有详细记载,即有步骤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这种教育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教育法同宗同源。对待思想认识问题,既不能堵塞言论,又要善于引导,把不同的思想言论引向正确的轨道上。孟子“尽心知性”“深造自得”的教育方法认为教育对象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这种教育方法重在强调教育对象的自我觉悟,发挥自我意识从而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孟子的这种教育方法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自我教育法”,人们自己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完善。荀子“学问思辨行”有机结合的方法不仅强调道德修养、道德实践,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便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这一方法论体系为培育合格人才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论。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现代性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要充分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用科学的辩证的观点分析传统文化中先进的内容,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发展。比如,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运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观点在思政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运用矛盾分析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从实践与认识两方面对高校青年的思想加以影响。高校教育者可依据时代发展变化和教育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打破其融入的单一化、搬运式限制,真正使其转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资源,也为进一步展现文化育人价值奠定基础。一是要坚持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当代育人智慧和育人价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其中的内容。二是要坚持人民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要,从而对其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不能对传统文化照本宣科、生搬硬照地丢给学生,那样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也会弱化,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载体进行系统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课程为主的课程载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的文化载体和以社团活动为主的活动载体等其他载体为辅。全媒体时代,要打破载体的单一拼凑和简单组合,分析各类载体的优缺点,将他们重新组合优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穿插到各类载体中进行系统化的编排,发挥教育载体1+1>2的效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恰当使用各类载体,发挥其优势。运用好课程载体,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故事运用在课堂上,系统地传授给高校学生,学习古代哲人的道德品质和传统习俗,逐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活动载体是实践基石,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础。在高校中,要做实活动载体,运用好高校研学旅游这一载体以及高校传统文化社团这一学生组织,带动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还可鼓励学生在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汉服秀、戏曲表演、茶艺活动等,此类实践可以由学校相关部门主办、大学生社团承办,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高校青年的主观能动性,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使大学生领略了传统文化之美。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平台,占领网络主阵地,做好舆论导向工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二者进行融合教育,就必须要善假于物,遵循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动态性原则,充分利用各类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出来。
提升思政教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关键。提高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涵养是有效开展二者融合的原生动力,打造一支文化底蕴丰厚、理论知识扎实的思政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更好耦合个人文化自觉和社会价值。一方面,高校要引导教师在不偏离学科教学的情况下,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论著,给予专项教育经费,搭建培训平台等形式有切入性地对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底蕴和人文精神进行研究和剖析。比如组织教师们到文化古城实践考察、品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博物馆等,在结合自身兴趣和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文化认同感,为后续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为立足点,注重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奉献意识的强化和知识视野的拓展。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备课时间和工作之余的时间参加教学培训,融合新媒体教学,创新授课方式,记录学生在课程中的教学反应,并在课堂和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升自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推己及人”“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的教育传统,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思想性,加深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和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