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思政工作困境及推进策略

2022-10-22武俊刘璇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1756

公关世界 2022年1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危机心理

文/武俊 刘璇(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一、问题的提出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不仅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重大考验,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能力的考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作出有力回应与有效应对,以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不仅是一个决策管理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刘建军、朱喜坤(2003)认为在危机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稳定社会、动员社会动力,提供精神帮助及智力支持的巨大作用。陈静(2011)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根据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序列角度探讨了当前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危机前预防预警不到位、危机中被动干预且干预主体单一、忽视对危机个体周围相关人员的干预、危机后干预缺失等问题及其完善与改进。喻军、曾长秋(2014)进一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警示、预测、导向、救治的功能属性,它在危机处置和预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建立一套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李艮(2016)指出高校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突发公共事件容易对学生们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政治信仰等方面有所冲击,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突发事件之前、事中、之后三个阶段,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本研究认为,现有的研究基本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积极作用,并且从校园安全管理、心理危机干预、学校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从理论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而准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应充分考虑到研究对象——高校大学生的独特特殊性以及其所处信息时代的特殊性,在当前的研究中少有提及运用。因此,基于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公共危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于增强高校的危机应对能力、创新新时代的思政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困境分析

1.学生危机意识不足,心理辅导资源欠缺

据2018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然而,在实际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的制约性短板问题。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期间,高校学生的心理情绪与往常相比波动较大,且多数人在危机前期和中期产生了长时间焦虑、担心、失眠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及时响应教育部号召,建立线上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同学们化解心理危机。但是由于专业资源不足且专业性技术能力较弱,以及同学们羞于主动表达、害怕隐私被他人知道等问题,使得线上心理咨询中心难以精准帮扶到更多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

2.危机信息预警中断,有效舆论引导缺乏

在危机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由于不了解事实真相,学生往往会对网络上的言论信息在自己的“朋友圈”短时间快速传播,引起更大的恐慌与不安。而正是高校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渠道中断,关于信息的真实情况以及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的原因未能及时、公开予以公告,徒增了高校危机管理的治理成本以及弱化了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其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就面向公众发布了《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国内网民的年龄结构中,20-29岁的占比为最大,学生在所有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占比最大,高校学生是当代网络媒体的主力军。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席卷网络世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时候,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正确舆论引导的责任,帮助高校学生采取正当合理的行为言论,但在现实情况中,众多高校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力明显不足。

三、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推进策略

1.建立事前信息预警机制,开展精准思政教育

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对即将出现的或者可能出现的变动进行预先警示的事前信息预警机制是采取危机应对策略的前提条件,其侧重点在于危机发生前应提前采取应对方法和手段,对危机前兆进行动态跟踪,从而减少危机发生所带来的破坏。因此,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危机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影响危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高校的危机事前信息预警机制是通过信息收集、危机检索、反馈报告、拟定预案的过程,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前头,及时感知危机信息,采取措施平息高校学生的激动情绪,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除此之外,将高校应急管理教育纳入到高校学生日常化生活当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实现日常化高校应急管理教育,首先应让高校学生了解常见的几种危机事件,加强学习在面对自然灾害、意外事件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理论知识和安全技能操作,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融入到高校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整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案例库,让零零后大学生学习并熟悉近些年我国所面对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从历史案例中着力增强高校学生对生命健康、生态文明、政府治理、责任担当的价值认同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再次面对不良信息或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凭借自身的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积极的思想信念对其做出评判,避免自己或身边人受到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2.营造事中正确舆论场域,引导学生理性参与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一部分思想政治素养不过硬、缺乏理性思考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谣言鼓动,从而出现思想政治信念动摇,甚至是做出一系列的越轨行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则会激化矛盾,引起舆情。因此,当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应借助网络舆情收集工具判断高校师生的网络舆情动态,从而针对社会关注、师生舆情的问题作出权威回复,遏制流言蜚语的传播,充分利用各大新闻媒体进行思想舆论引导,形成主流思想。

其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不仅需要依靠公共主体的全面动员,还需要我们每个个体都能遵循社会秩序,团结一致形成合力。危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发动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采取“少数带动多数”措施,抓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形成“领头羊”效应,与社会力量、政府力量形成合力。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学生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同学率先示范,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引导同学理性认识突发公共危机,坚决抵制违规言行;同时广泛动员广大同学、组织同学、凝聚同学,宣传同学、服务同学,发扬光大大学生团结奋战的战斗精神,在师生中形成以点带面立德树人影响力。

3.构建危机善后治理机制,营造积极健康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人文关怀的重要功能,危机在得到一定控制之后,还需密切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变化,通过心理疏导、心理调适等方式抚慰因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整体和个体所造成的心理创伤。首先,拓展心理支持人员构成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心理支持系统。将高校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家庭融入到心理应急支持人员行列,由专业心理辅导老师指导培训应急支持人员,讲授心理辅导技巧和注意事项。其次,在心理辅导的内容上应该更加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之后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重塑。在救助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心理咨询等单向交流关怀,大力拓宽心理干预的空间和渠道。积极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开展别开生趣的心理活动,让同学们主动寻求帮助和调适,增强个体自强意识,实现人文关怀功能。最后,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在社会实践中深化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厚植爱国主义,鼓励和支持学生个体与团队走进社会提供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志愿服务,将理论知识付诸事件开展社会调查。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危机心理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