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2022-10-22国清周海平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文/国清 周海平(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
产教融合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其本质是生产和教育培训的一体化。它是通过采用教育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在生产实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之基,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却存在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就业岗位脱节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毕业就“失业”,很难找到对口的就业岗位,更不能将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出台纲领性文件,为产业融合改革与发展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主要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详细地分析了产业融合在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更好地扩展校企合作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教融合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
产教融合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提升了高等教育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使教育与就业需求相结合,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题,又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上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是高校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链转型升级需求,围绕产业链人才、技术、服务等核心要素需求,聚焦政府、行业、企业的不同类型的需要,营造良好的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生共长式生态环境,通过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校企紧密对接,协同实现育人目标,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实际的生产情境中,学生既能够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学到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2.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人才。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因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型产业结构。用人需求也随新产业结构的出现发生改变,呈现出“新特点”——传统产业“让位”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也从早期拼产业、拼政策、拼招商,过渡到了“拼人才”的新维度。这些新生的产业结构对新型应用型人才有较高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院校培养其对口的人才。因此,作为高校,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当下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3.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不仅对于学生自身来讲具有重大意义,也对教育工作者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通过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在实际的生产情境中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生产实践中。另一方面,教师在这一新教学模式中其教学水平和自身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打造出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确保产教融合模式师资保障。此外,这一模式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创新了教育的工作模式,推动教育改革,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三、产教融合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运行机制不健全,难保产教融合实效
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高校确保校企实践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部分实践课程建设与现有的运行机制未能相匹配。例如,实践课程参与产教融合标准、执行规章制度等都不是十分健全,这就导致企业与高校在实践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不能深度融合,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效。
2.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改革难优化
专业课程评价倒逼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过程发挥诊断作用。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尚未形成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对职业素质和企业元素的考察,不利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的课程改革。
3.信息交流不通畅,资源共享遇难题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进产教融合向更深处发展。但是,目前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首先,由于国家对产教融合多以指导性政策为主,缺乏硬性的约束制度和监督制度,使产教融合仅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难以向纵深发展。其次,产教融合的形式有待丰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仅仅局限在毕业生实习上。企业和高校在政策指导下,双方共建人才培养目标,签订毕业生实习岗位合同,给予应届毕业生实习的机会,但是在人才培养中却缺乏具体的深度交流和资源共享。最后,校企合作未形成常态化机制,随时都有可能被中断。产教融合除了需要政策、制度来保障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场地和人员,但是当企业遇到一定的风险或者出现员工冗余时候,校企合作随时被终止。
四、产教融合在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对策
1.优化运行机制,确保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障产教融合向纵深处发展,必须完善实践课程建设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在高校方面,应该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找准实现产教融合的立足点,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管理方案,以积极的态度推进产教融合发展,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实践课程建设运行机制改革上来。在企业方面,首先要改变以往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的态度,协同高校育人,深化合作层次,增强社会责任感,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其次,设置常设机构,确保校企合作常态化运行。在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产教融合办公室,完善规章制度,为产教融合运营机制提供保障。一方面是协调企业内部参与各方,对产教融合项目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促进校企交流互助,提高校企合作互动频率,使双方达成共识,商讨对策,推动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
2.完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推动教学改革
优化产教融合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评价理念。不再像以往的课程一样只注重理论学习的评价,要将学生的实践、岗位和创新等多元素引入到评价体系之中,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减少结果性评价的比例,扩大过程性评价占比。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将技能大赛、创新课题等纳入其中;同时,在期末考试中,加大开放性题目和实践操作的比例,提高学生思维缜密性和创新实践能力。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设立“教师+企业+学生+自我”四方评价模式,适当增加企业在评价中的占比等。
3.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平台
国家和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为避免产教融合停留在政策表面,流于形式,校企双方应该加强协调沟通,搭建协同平台,推动信息互享和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目标。
第一,推动产教融合政策落地,应完善激励政策体系,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去。在政策指导下,引导地方龙头企业成立专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对于取得一定业绩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调动起其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完善对地方院校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将推进产教融合成效、毕业生就业率等都纳入对地方高校考核的标准,推动高校积极响应,使产教融合政策落地落实;第三,制定高校适应社会需求状况评定准则,从政府、企业、社会等多角度,对高校是否具有提供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的能力进行判定;第四,以竞赛的形式刺激企业积极参与。
推动产教融合,要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首先,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打通企业和高校信息互动、资源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搜集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为产教融合模式之下,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和授课内容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发挥市场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校园。河北工程技术学校是一个民办院校,这为推动产教融合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可以创新高校运作模式,利用市场的作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吸收社会资本进校园,实现多元化方向办学,推动民办高校教育院校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最后,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渠道,实施“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企业骨干进课堂”的“双百工程”,建立兼职教师信息库,从企业选聘教师进高校,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确保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