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打造高效课堂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以“长征是永恒的英雄史诗”课堂为例
2022-10-22蒋大勋李宏涛
文/蒋大勋 李宏涛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
高职院校,根据学院发展理念与地区发展,文化弘扬,产业人才需求融合协同发展,通过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形成工匠培养示范;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助推地区产业升级的要求,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作用培育更高质量的人才十分必要;推进课程育人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度挖掘育人之“盐”融入课堂教育,不断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堂育人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课程建设有效激励保障体制机制不完善。课程建设是高效课堂育人的前提和基础,该项工作的开展是学院各个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过程,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特点理工类专业较多,存在课堂育人元素挖掘及运用于教学过程困难较多;存在制度上通过课程建设在教师发展、激励、服务等方面进行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由于开展课程建设及育人元素挖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在保障和激励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课程建设及高效课堂创新整体效果不明显。
2.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较少,挖掘育人元素不精准。课程建设及高效课堂工作关键在教师,新时代给职业教育赋予新的使命,教学需要重点对接主流生产技术,依据国家最新标准规范,将行业中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纳入教学内容,并挖掘其中的课程育人元素,但在长期的师资培训中重知识技能训练,在课程育人元素的挖掘、运用及检测等方面的学习较少,导致出现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存在根据学情如何有效发挥课堂育人功效存在困惑。例如在导入课堂中的《七律》诗中对于每一句分析不够透彻,可以分析背后的历史情况,引导学生经过该诗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3.三教改革中课程建设及高效课堂打造,存在参与者的主动积极性不高。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在教师、教材、教法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课程建设更是如此,随着校企合作产教合作的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新形态教材的出现,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运用等的出现,校外大师、企业名师与校内教师充分协作开展课程建设及高效课堂打造势在必行,然而,在课堂实训中很难把课堂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当中。
二、发挥课堂育人功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思考
1.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及课堂改革。建设“师德高尚、功底深厚”的课程专任教师队伍,组建教学团队、宣讲团队和研究团队,开展理论学习、主题宣讲、专题培训、专项研究,加强队伍建管。发挥党政领导干部、行业企业专家、先进模范人物、社科理论专家担任兼职教授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联动二级学院领导、专业骨干教师、学生辅导员等“八支队伍”开展课堂创新。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化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设课程大类育人教学资源库,组织编写新时代教辅教材,开展课堂育人的理论及教育教学研究,通过申报各类课程建设及高效课堂项目与建设为抓手;建立校内外课堂实践教学和研究基地,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2.稳步推进课程育人体系建设。课堂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不断充实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增设一批优质思想政治理论、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选修课程;建设与人文相融合的专业文化优质通识课;构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通识课程体系,促进各类课程育人元素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同向同行,建立健全高效课堂打造配套措施和办法,开展课堂育人建设工程。定期召课堂育人体系工作推进会,举办高效课堂育人展示交流活动和课程育人示范引领大赛,有效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将课程育人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
3.强化教学质量考评。教学质量考核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为了在课堂教育开展中做到有章可循,一定的量化考核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动力,内容包括教师参加课堂建设相关的培训情况、研讨次数,同时,通过教学评价机制督导、学生评教、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改善优化、再评再改的过程机制把高效课堂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在考评中要坚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专业课程要有思想性,积极引导学生在一定专业背景之上塑造价值观,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科学素养、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把握好是否达成了毕业要求符合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对课堂效果达成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如把价值取向考核,设计问卷纳入任课教师、家长、管理人员等全方位评价,并计入奖学金等评价体系。
三、以“长征是永恒的英雄史诗”课堂为例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到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我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一个主权国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在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寻找到了一条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道路,然而,在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经历了突破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穿越大雪山、走过大草地、腊子口战役等难关,同时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扎西会议、吴起镇会议、瓦窑堡会议等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本课将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互动教学,学生通过课前阅读下发的资料及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分析归纳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了解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熟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与多媒体协同开展,通过《长征》七律诗导入课堂,教师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被迫长征”“悲壮之师血战湘江”“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四渡赤水是革命战争的神来之笔”“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在无比艰难中征服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大会师创造人间奇迹”等七个方面进行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并派代表陈述其历史概况及从中学习到的精神,让学生在资料查阅及研讨过程中把育人之魂在学习与思考之间融入心间,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打分,作为这个小组成员的课堂互动得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表现情况进行总体点评,并就本次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概括形成整体知识框架,同时,通过学习平台发放课堂测试小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本课“预、导、论、思、评”五步骤的学习,进一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达到历史情感升华的课堂效果,经过总结指导学生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一是紧密联系当下新长征路,将历史与当下社会形势联系起来。二是紧密联系学生,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在所作所为的点滴小事中践行长征精神。三是通过展示建国以来祖国强大的主要历史事件中对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实践的图片史料,达到教育意义,弘扬长征精神,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四、结语
课堂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我们要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考评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学院党委引领,职能部门统筹,二级学院主推,教研室狠抓的联动育人体系,课程作为专业的组成要素,教师要结合课程所归属和服务的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特别是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科学家或模范人物事迹,学科专业原理、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教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育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发挥其育人功效,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