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2-10-22钟雯朱利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公关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时代

文/钟雯 朱利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0)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在新时代环境下,劳动教育契合全面育人的理念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当前,如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研究高校劳动教育困境、教育价值、教育策略等方面,将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高校劳动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亟待探索。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1.高校教育对象存在劳动意识薄弱问题

劳动精神教育着重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新时代高校教育对象劳动意识薄弱具体表现:一是部分大学生成长于价值多元化时代,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及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会产生片面追求金钱、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缺乏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品质;二是缺乏社会历练,唯分数至上,人生目标理想化。在应试教育下,很多学生从小到大的教育取决于学业成绩,过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所得成绩高低,忽视劳动实践。习惯在书桌前拼搏的学生较少感受社会的真实状况,行动力欠缺、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足,容易畏惧社会劳动,过于理想化;三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淡化了劳动的重要性。青年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海量的知识信息,依靠人工智能减轻日常劳动量,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便捷的生活渠道和方式,淡化了劳动习惯的培养。

2.高校劳动教育实施存在地位弱化问题

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受传统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在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有待完善。第一,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够。简单地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未真正领悟其内涵和价值;第二,评价体系不健全。大部分高校设置了相应的学分,但缺少完备的考评标准,大学生评价主要围绕“德、智、体”三个方面,使学生认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容易产生应付心理;第三,配套经费、人员、场地等保障不足。一项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应保障的支持,劳动教育停留在学习劳动精神层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实践场地少等情况,劳动教育方法陈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1.全方位育人: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个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第一,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精神、智力发展与劳动密切相关,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多方面的价值。第二,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第三,劳动就像“盐”,需要与其他教育融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也需要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懂得劳动的可贵,能领悟劳动的精神,激励学生练就真本领,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价值观塑造: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会对人的价值观念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部分高校出现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的现象,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未发挥出来,出现一些青少年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这些消极不正确的观念,极易让青年人误入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想法。在价值观上,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青年人亲身体会劳动的过程,深化对劳动成果的认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劳动。这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掌握劳动技能,通过依靠自己劳动获得生存的能力,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优化教育方式:加强劳动教育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国家未来的格局。人才资源一直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因此,提升我国高校人才素质是必然的选择。一方面,重视劳动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面对新的技术、复杂的任务,劳动者不能停留原始体力劳动,需要创造性劳动,提升创造力。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教育中,高校存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忽略学生体质锻炼情况,以致学生片面的成长,知识学习流于表面,不能将其内化于心,内化于行。因此,教育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增强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在劳动中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总结经验,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转化,提升大学生认知力和行动力。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1.提高思想认识,进行劳动观教育

“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校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时,应与时俱进,发挥劳动教育应有的功能。第一,提高劳动教育思想上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劳动,组织策划各类文体活动,多体验劳动的乐趣,践行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社会责任感。第二,加大学校劳动教育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在学校网站、公众号等媒介宣传劳模先进事迹,倡导劳动最光荣,引导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行为;第三,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可以强化价值观教育,在课堂内上讲懂,讲透理论知识,落实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理念。

2.加强劳动教育规划,做好政策顶层设计

我国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缺乏实践平台、人才队伍、政策保障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政策的实施,提升育人成效。第一,高校需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系列文件精神,深入领会党中央关于劳动的理念方针,将劳动纳入学校教育事业,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打破以往唯分数的育人想法,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为目标,厘清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必备的条件;第二,高校需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升华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起到培养大学生想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意识到劳动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第三,建立健全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领导重视、师生参加、制度保障的机制,提高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增强师生的执行力和行动力,科学有效地做好教育质量检测,及时完善不足之处。

3.构建多主体联动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课堂内外、社会生产等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形成合力推动劳动教育进程发展。一是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需教导孩子自觉参与劳动实践,学会各项生活技能,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家庭还需建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成员做表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二是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立足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激发学生劳动的活力。建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全面的培训,强化他们劳动意识,更好地开展教育;三是发挥社会支持作用。社会大环境具有各方面的资源,可以打造开放共享的平台。企事业单位、工厂农场、公益组织等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场所,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性服务,提供新形式、新业态的条件,鼓励学生体验现代科技生活,从中接受新事物,磨炼品质。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