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初探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22-10-22安妮厦门市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文/安妮(厦门市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引言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被寄予厚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树立的理想信念的标准与伟大使命。“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之魂。”这是共青团百年来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过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这是国家对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的目标要求与方向指引。
中华人民伟大复兴梦,只有充分保障青年一代有正向积极的理想信念,才能确保发展的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而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宪法等重点内容,与日常思想教育中的教育主题紧密相关。这些内容有助于青年形成健全的三观、科学的价值体系,坚定信仰、不忘初心,强化综合素质。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为基础,针对增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进行相应研究。
一、增强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1.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力行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因此,需要在理论教育上力抓理想信念的建立,建好主渠道,构建“一体化设计、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体制机制,使广大青年自觉的地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成为其一生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而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实现常态化、长期性,成为学生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输入,就需要将高校课堂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为高职大学生提供连贯整体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氛围,从而在知行结合中切身感受理想信念的力量。
青年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来,关于理想信念教育有一系列重要的讲话,针对如何坚定理想信念也提出了重要的方法论与原则要求,强调在大中小学校都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基础理论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深入学习,有助于确立牢固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进入社会做好铺垫。
厚植理论教育,结合实践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路径,因此,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理论与实践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发力,对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理论课课堂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可精准地发挥育人实效
在精准育人思维引领下,要坚持精准思维、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要善用精准思维,采用精准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育人实效;善于借助课堂,将精当的教育内容结合恰当的体验场景,精准地将价值观传导给学生,满足青年学生特殊年龄阶段的需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高职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总开关”。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授课对象是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期的大一新生,新生思想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从源头上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程包含覆盖了“抵制防范错误思潮”、 “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活动”等专题专项工作,以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青年大学习行动”等思想引领工作所倡导的学习内容,具有精准的思想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是理论教学要点和日常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可以通过知识内化与实践外化有机结合、相互借力,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高职学生理论课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首先,高职学生群体因年龄、社会化阶段的独特性,其理想信念的树立现状较为复杂,精神层面的满足上也存在部分问题。另外,从国内各高校理论课的开设情况看,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基本符合国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师们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有重要影响,但教师队伍本身的素质、信仰及研究水平会影响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理论课学习后,绝大多数青年认为课程很重要,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也逐步被大学生广泛认同,认为思想教育对于自己人生崇高理想信念的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多数高职学生也有自己的阶段性规划与理想目标,但仍存在不坚定、迷茫等问题。此外,高职学生尚不能对高校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进行有效判断。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仍然需要搭建体系化的载体与平台,注入鲜活的教育素材和多样、创新的教育方式。
1.高职学生迫切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树立科学正向的价值观和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
多元化信息充斥的今天,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情使得高职学生们价值选择困惑感加剧,价值观存在混乱。围绕社会热点事件,网络常常形成舆论风暴,其触动与影响范围都是前所未有的。喧哗的网络生态加剧了青年学生价值选择的困难和精神世界的困惑。
对于人生、生命认知的表层化也使得青年学生容易产生精神迷茫,或处于无理想、目标不明晰的状态。高职院校更聚焦于专业技能知识的获取,对于学生技能往往倾注更多的精力,关心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得学生容易忽视深层次的对人生、生活、生命的探究,也忽视精神成长的重要性,使得高职学生们对人生、生命的认知境界往往处于表面化、碎片化的局面,不利于坚定有力的理想信念的养成。倘若未能加以长期性、渐进性、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引导,输入正确深刻的知识教育与价值观传导,高职学生群体虽然能够适应市场对职业技能的就业需求,但可能错失了理解生命意义、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以至于在重大突发事件来临前,无法有坚定的信念和价值判断,可能不知所措、自乱阵脚,甚至陷入错误的人生方向。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迅速,青年学生们受到的传统教育还是以“实用”为导向,围绕高职学生的“熟练掌握技能”、“如何更好就业”仍然为主要目标,加之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挑战,青年学生们对于“实用性”目标的期待逐步提高,从而无法深刻学习、理解理论课所传导的价值理念。
2.高职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整体年轻化、高学历化。大多数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受到复杂的价值观冲击与影响,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存在基础薄弱、流于表面的情况,将会影响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之间存在差距,针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诸多“时代之问”、“信仰之问”,教师难以将课本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授予学生,或流于案例疏于理论,或一带而过浅显讲授,或过多理论赘述显得空洞难解,等等。理论课教师存在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水平滞后于教学实际的问题。
三、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基础,增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思考
1.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转变
理论课教师作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导航”者,需要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责任心,多元化丰富自身角色,立足高职理论课课堂,为社会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一代,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教师在理论课主阵地中,既是授课者,更是观察者、研究者。教师一方面主动转换教学思维、提高站位,全局性地对理论课内涵与价值进行整体阐释,更好凸显内在逻辑。通过章节合理安排、课程精妙设计,潜移默化地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做到日用而不觉;另一方面,理论课教师作为密切观察者、研究者,不仅关注课本知识点的讲授,更期待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价值观认同,教师可通过学生撰写的课堂体会、课堂实践中的交流反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把握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情况,动态指导教学,不断做好“反思”与“调整”的工作。
2.善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线上线下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层面,应发挥创新精神,善于利用智能平台与网络资源,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理论课程有效融合,打造课堂内外的“线上线下”串联。例如,线上学习经典人物与故事案例,先完成网络互动、发表评论、交流心得;线下再开展课堂内外的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辩论赛、主题班会等丰富形式,为学生打开一扇集理论深度、互动活性和现实实践为一体的大门。
学校层面,突出学生主体性,带领学生参与,由学生主导。一,以理论课课程为基础设立公众号、网站等,在平台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相关内容,上传资料,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端进行学习互动,公众号的管理可在学校和老师监管下学生直接参与操作;二,恰当使用微课、慕课,开展“我来说说身边事”、“讲好中国故事”等比赛,以多样化形式展示并交流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实践学习成果,如调查报告、活动心得、走访笔录、访谈报告、读书心得、微视频等等。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更能提高学生树立科学正向的理想信念的积极性,并紧密融合他们的理论课学习,从而对理论课课程内容学深、悟透,有助于他们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3.将理想信念教育由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
高职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的知识体系是按教材的逻辑顺序、篇章结构而建构的,是教师依托教材而又脱离教材而建构的教学内容体系,关键在于如何有效传递教材体系的核心信息。例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中国人民团结凝聚的思想基础,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部分内容可以与德法课第二章的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紧密结合,可以重点讲授所强调的坚定理想信念的方法,要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在客观世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品读红色经典,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才能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
总之,要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高职理论课的全课程和全过程,充分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向知识体系的转化,知识体系再向信仰体系的转化。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得他们理解、认同和接纳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从而形成稳定的信仰体系。只有实现这一层面,理论课教学与理想信念的确立才算完成关键环节。
4.社会课堂以实践促真知,与学校课堂里外兼容、相互借力,帮助学生达成知行合一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情感性实践教学是尤为重要的方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课中传导的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带学生“走出去”、“带进来”,以实践促真知,以真知引领实践。比如可以到红色教学基地现场学习,学习当地的中国精神,组织各种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题活动,将课堂内容以“主题实践”方式外化,在遵循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原则之下,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感性认知,增强认同感,从而培养高职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此外,还可通过实践教学,如“三下乡”、“实习实训”等形式,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他们回报祖国,奉献集体、服务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最后,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外要关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社会实践”等全年主题的设置,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教育的顶层设计中,推动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教育的有效融合,达成认知内化与实践外化的有机结合,相互借力、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