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导师制的研究

2022-10-22黄瑜奈欣慧陈育杰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

公关世界 2022年16期
关键词:资助导师困难

文/黄瑜 奈欣慧 陈育杰(海南大学 海南海口 570228)

一、资助育人导师制的概念

资助育人导师制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学校统筹校内师资力量,并整合政府、企事业、社会团体等相关单位的资源,协同面向困难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和精准帮助的工作制度。资助育人导师主体应该涵盖政府、高校、其他企事业等相关单位德才兼备的职工。资助育人导师工作内容包括:指导学生申请资助项目、拓宽学生资助项目渠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学生道德品格锻造、带动学生智力发展提升、提高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工作。

二、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评定标准需完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认定是进行资助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各地对于困难认定标准有所不同。学生在申领困难补助过程中证明资料大多由生源地有关机构提供,各地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困难证明效力有待确认。评定标准的不同对甄别资助对象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一些突发事件导致的困难由于缺少及时有效的证明材料,也会阻碍困难学生获得相关资助。

2.资金来源需拓宽

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学生的资助经费来源已经形成国家政府、高等院校和民间资本共存的局面,但是高校资助育人的资金仍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之后是学校组织筹款。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捐赠经费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社会捐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于捐赠意愿与筹款信息渠道不匹配。所能调动的资助经费受到限制,也就导致了可以资助的学生数量有限。因此,营造民间捐赠的良好氛围任重而道远。

3.心理关怀需提升

困难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常被忽视。目前,部分困难学生存在自尊与自卑相矛盾、依赖与自我封闭相交织、过度自我施压等心理问题。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自立意识与独立能力的不对称。大学生在心智发展上已趋于成熟,并且倾向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尤其是困难学生更想尽早摆脱伴随自己成长的经济压力,但是作为学生自身能力有限,渴望自立却无法独立带来的巨大无力感使得部分困难学生的心理受到挫败,而出现学习工作倦怠等情况。

4.道德品质需锻造

部分高校将德育当做一般性工作进行处理,缺乏对学生道德品质铸造过程的重视,并且大多以单调的说教形式进行。若资助育人工作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则会导致对学生吸引力不强,进而弱化了工作的实际效果。资助育人工作应以“认识、对标、反思、提升”的逻辑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对困难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方面的宣传,尚未形成对困难学生的正面激励,缺乏道德塑造的良好氛围。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对困难学生的价值引导、人格塑造,凸显育人功能。

5.学业水平需重视

资助育人的内涵不仅仅是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还要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由于部分困难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存在课堂参与感不高、课程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等问题,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弱势现象。而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是帮助困难学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拓展社交关系的重要推动力。不断缩小部分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也是“资助育人”的题中之义。

6.法律知识需丰富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当代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其对于某些行为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其中,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诚信问题,这也反映出“契约精神”在困难学生中的普及不到位,例如一些大学生不守信用,制造虚假的申报材料,也有一些困难学生不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利息。因此,困难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继续加强,相应的咨询服务、规避干涉及保障措施也就显得格外必要。

7.综合素质需提高

资助育人作为一种系统性工作,多数大学生包括困难学生对学业生涯规划只有简单的框架式理解,并且对于科研学习、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和职业规划等认识较为模糊。在物质帮扶的同时进行素质培养,从扶智到扶志,才能断绝困难的代际相传。全方位增强困难学生的个人能力,引导困难学生由接受“资助”走向实现“自助”,是“资助育人”的应有之义。

三、建立资助育人导师制解决问题

1.导师指导学生申请资助项目

许多困难学生刚刚步入大学,资助信息的获得渠道有限,而导师可以为困难学生提供包括政策解读、法律指导、社会资助等方面的支持。导师可以通过专业视角为困难学生解读资助政策的最新动态,确保学生在全面了解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合理申报,选择最贴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资助方案。

2.导师拓宽学生资助项目渠道

目前,许多社会公益组织希望参与助学但缺少可靠途径,而导师可以作为困难学生与公益组织的沟通桥梁,为切实处于困难但暂时无法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争取到社会援助。以导师为媒介,加强与社会各方的联系,使社会各界对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有更多的了解,鼓励社会团体进行爱心捐助。以此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为在校困难学生争取到更多的资助经费,营造社会各界关心帮助困难学生的良好氛围,点亮民间资助的星星之火。

3.导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资助育人导师可以起到灯塔的作用,给予困难学生鼓舞与希望。导师为其提供定期谈话与心理咨询,在倾诉和倾听中建立双方的情感共鸣,形成“学生信赖导师,导师理解学生”的良好关系,拉近导师与学生的距离,才能使困难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得到表达,导师的关怀与帮扶也更有针对性。

4.导师激励学生道德品格锻造

高等院校是青年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具体来说,资助育人导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道德引导:

在资助育人导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教育业务水平高超且关心学生的导师。导师组织开展讲座,针对困难学生群体需要面对的现实痛点问题,结合导师的生活体验,以平易近人、灵活生动的方法教导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心怀感激等一系列优秀品质。

朋辈榜样激励的优点在于其更生动鲜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看齐意识。导师可以每年从困难学生中选拔出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学生,授予一定的称号和奖励,宣传困难学生的优秀事迹和典型经验,引导其他学生学习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同时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困难学生受到国家与社会的资助,应对此心怀感恩。感恩教育不仅涉及理论,更涉及实践。理论上,导师可以通过召开主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推动感恩文化传播。实践上,导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并在其中进一步发掘自身价值。

5.导师带动学生智力发展提升

导师要激发困难学生在学业上的奋斗意识和认真态度,对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师可以采取线上学术研讨和线下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授学习技巧,分享时间管理、目标规划等有助于提升困难学生学业水平的经验,使学生以平稳的心态应对学业压力,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6.导师提高学生法律法规意识

高校大学生作为推动依法治国战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接班人,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和法治观念普及刻不容缓。导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法制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关注困难学生的法律意识及法律需求,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7.导师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导师可以从科研学习、创新创业、劳动实践、职业规划等多方面对困难学生给予全面的指导,也起到监督的作用,具体包含以下方面: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衡量人才培养水平、育人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导师带领困难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能够在科研创新中逐步挖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深化并检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培育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契合资助育人的内在要求。创新创业型导师可以借助各学院的创新科研实践项目优势,带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辩证创新思维。

劳动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困难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劳动实践型导师可以为困难学生提供多形式的劳动岗位,对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引导学生珍惜劳动实践的岗位和机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实习是学生增加自身阅历,正式迈入职场的重要一步。导师可以整合利用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与企业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就业关系网,深入挖掘其育人功能。在校外实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判别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四、结语

要让每个困难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本该接受教育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资助育人作为一种系统性工作,以资助育人导师制为基础,将经济资助、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智力发展、法律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形成资助育人工作合力,切实满足高校困难学生多元化成才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资助育人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猜你喜欢

资助导师困难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导师的猫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