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精准帮扶体系构建探讨
2022-10-22陈梦如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文/陈梦如(齐齐哈尔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教育领域的精准帮扶,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平等享受公共教育资源以及受教育的权利。但大学生的体质弱势群体相对特殊,涉及心肺功能障碍和肢体残疾等群体类型,要想实现精准帮扶和因材施教,促使此类群体享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一、体质弱势群体及精准帮扶的概述
1.体质弱势群体
体质弱势群体是指人体的机能与形态方面,受先天或后天原因的影响,造成的相对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通常是指过度肥胖或瘦弱;病、残障的群体,考虑到个体差异的特殊性,将身体素质过差者纳入该群体的定义范畴。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弱势群体,主要分为肢体残疾型、心肺功能障碍或其他慢性疾病型、体质虚弱型的几类。
2.精准帮扶
在教育领域的精准帮扶启示,要求高校施行以精准对象、精准方案及精准措施为目标的帮扶,甄别出真正有需要的体质弱势群体,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的帮扶手段,建立科学的帮扶体系,切实解决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及体育等方面的问题。
二、建立大学生精准帮扶体系的意义
1.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的任务是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及建设者。注重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体育课上,需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发挥学科育人的发展意志品质和增强体质等方面的作用。健康的体魄是社会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即将步入社会,此时期的生长发育正常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等,直接影响其身心素质和择业与就业及未来的日常生活。通过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建立精准帮扶体系,利于提高其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及柔韧素质和心血管系统机能水平,更利于持久地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作用,使其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2.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及新要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加速,但重技术、轻情意;重体质、轻健康的传统教育理念,让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效果不理想,促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参差不齐和普遍偏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加速,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更高,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不仅需注重大学生物质需求的满足,还需逐步满足其精神层面的追求,切实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为完成新时代健康中国的建设,积极承担教育在培养人才等方面的责任担当。
三、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精准帮扶体系构建的对策
1.明确目标定位
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多有不同,在建立精准帮扶体系时,需贯彻施行保护隐私和真实精准等原则,对不同类型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建立体质档案。通过以下多个途径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进行归类:一是在新生入学报到期间,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初步掌握学生的信息。二是在入学体检期间,了解学生的各项健康检查结果,精确梳理出体质弱势群体的学生数据。三是在新生军训期间,根据学生和教官的反馈信息,结合其军训表现和家长求证,进一步确定帮扶的对象。
2.合理制定帮扶制度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多样,精准帮扶工作展开不能主观随意,需获得帮扶对象的参与及接受和认可,提高体育课程教学与帮扶群体的贴合度,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遵循平等和谐和悉心关爱等原则,建立家长和班主任及院系与学校多位一体的帮扶制度。完善和落实帮扶对象的责任制,发挥辅导员和体育老师的督促作用,施行一对一的帮扶手段,时刻了解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及体育运动的状况。对体弱大学生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系统,成立帮扶对象的工作小组,在政策和目标及舆论宣传及对策等方面下功夫。
3.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根据帮扶对象的类别,进一步调整体育课程体系,与正常体质学生的课程做区分,依据类别划分上课班级,差异化和有的放矢及因势利导地展开体育课程的教学。一是对于肢体残疾型类的帮扶对象,引导其展开正常侧肢体的补偿性锻炼。对于上肢残疾的帮扶对象,可安排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的练习;对于下肢残疾的帮扶对象,可安排腰背部和上肢的练习及保健课程;通过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使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逐步弱化帮扶对象的抵触情绪,使其逐步克服心理障碍与建立自信心。二是对于心肺功能障碍或其他慢性疾病类的帮扶对象,安排五禽戏和八段锦及太极拳等调理养生的项目,传授保健学相关的知识,控制运动量与强度,减少体育运动的危险性。三是对于体质虚弱类的帮扶对象,安排瑜伽和快步走及慢跑等有氧运动的项目,增强学生的体质,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使其逐步恢复运动机能。
积极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弥补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弱势”,放大体育活动的优势协同效应。一方面,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引导帮扶对象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满足其帮扶对象体育活动的需要,强化其交际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本着因势利导的原则,对于帮扶对象身心素质的发展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帮扶对象的帮扶师生交流会和户外素质拓展及校内定向越野赛等精品体育活动。让帮扶对象在互相的帮助和引导及扶持下,去锻炼身体和愉悦身心。
4.制定工作台账
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家长和学校间的顺畅沟通渠道,拉近各主体间的距离与关系。如辅导员与帮扶对象家长的有效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帮扶对象体育锻炼的情况,形成家长和学校的合力,督促和帮助学生展开有效的身体锻炼。除此之外,体育老师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可在网络平台设计和推送针对性的训练任务,家长协助并指导学生展开身体锻炼,以此强化帮扶对象的身体基础。制定此类群体学生的帮扶台账,将家长的反馈信息和体育锻炼情况记入台账,及时进行信息的更新和总结及评估,以达到理想的帮扶对象锻炼效果。对帮扶对象建立信息数据库,制定合理的运动干预处方,实时监测和反馈数据信息,确保理想的干预效果。
5.施行精确管理
帮扶对象在成长背景和地域来源及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需立足特点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此实现因材施帮及精确管理。精准帮扶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帮扶对象的体育档案,精准分类学生的身体状况,定期检测记录。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疏导自卑和孤僻及胆怯等负面心理,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价值观念。二是优化对帮扶对象的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帮扶对象的点滴进度,根据体育档案的信息和学生的特点及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标准,利用发展式考评取代以往的终结性考评,切实激发帮扶对象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帮扶对象的个体情况不同,采取差异化的运动干预方法,必然需要建立不同的运动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运动评价体系的约束,为帮扶对象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评价方案,使其具备独特的考核方案,又能够得到统一的考核评价。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进步情况,量化学生的考核成绩,使其获得阶段性的胜利。
6.关注其心理素质的发展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体系重要分支。心理素质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环境及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能力和性格品质的结合体。心理能力涉及心理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及内在动力等方面,对内制约个体的心理健康,对外协同其他素质影响着主体的行为表现。可从认知潜能和性格品质及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等方面去衡量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对于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素质发展,需注重身心素质的协同发展。
7.联动就业创业思维
通过提升帮扶对象的体质,坚韧其意志,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结合意志力的培养,并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强化他们的职业思维与危机意识,使之在进入社会后具备强大的抗挫折能力,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时,能够有足够的体力完成,在面对创业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时,也能游刃有余地加以解决。
四、结语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对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影响较大,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直接反映。而学生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人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还需从人才培养质量和精准政策帮扶方针指导及教育改革等方面入手,客观理性看待体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及评价等方面突出针对性,促使精准帮扶体系尽快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