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摘心打顶技术在密植幼龄茶园中的示范应用效果

2022-10-21孔繁星

南方农业 2022年17期
关键词:幼龄行间枝叶

孔繁星

(黔南州都匀茶场,贵州黔南 558000)

我国南方高山坡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种植茶树,茶叶品质较好。1)昼夜温差大,白天合成的光合产物多,夜间呼吸作用较弱,从而提高了鲜叶的有效成分含量;2)山中多云雾,白天以漫射光为主,而漫射光中以短波长的蓝紫光为主,非常有利于茶叶内的咖啡碱及含氮芳香物的形成和积累;3)茶树长年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枝叶饱受雾露的滋润,茶树芽叶肥壮,叶质嫩软,白毫显露。基于此,南方各地利用荒地、退耕还林地等高山坡地种植茶树,茶园面积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但是,在高山坡地建立茶园存在土壤肥力低(新垦茶园基本上为荒坡)的客观实际,加上多数茶园在管理上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后期肥料投入少,茶园生长势弱、投产晚、效益低等问题突出,有相当一部分茶园处于荒废状态[1]。

因此,在高山坡地幼龄密植茶园的管理中如何通过技术措施使茶园发挥其密植群体优势、早期获得经济效益的作用成为当前高山坡地茶园管理的一个难题[2]。根据对贵州省黔南州高山坡地双条幼龄密植茶园管理采取摘心打顶辅助定型修剪新技术的实践,发现该技术能使新栽植茶园比传统管理茶园投产早,效益明显。

1 技术概述

1.1 研究对象

黔南州山区坡地土质深厚,底土为黄色黏土,pH值4.5~5.5。通过对坡地全面低垦,复垦栽植沟,在沟底施入少量磷肥和油枯有机肥后,进行双条开穴栽植茶苗。栽植方式为双条密植(大行距150 cm,条距30 cm,穴距30 cm),每穴栽植2株。栽植品种为福鼎大白茶和当地苔茶,苗龄1.5~2.0 龄,栽植时间为春季。以相邻区域坡地茶园设置新技术管理区与传统技术管理区,对二者在幼龄管理期至投产后的各项指标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1.2 摘心打顶辅助定型修剪技术

针对幼龄茶,在每次定型修剪前的生长季节中(主要是春季),茶农对茶树顶端一芽二、三叶幼嫩新梢适时适量进行摘心打顶,保留少数夏梢,秋梢不采,在冬季时结合茶树整体生长情况进行定型修剪。这种以摘心打顶措施促进茶树中下部快速生长,以定型修剪措施培养分枝层次和构建良好骨架,二者综合作用使茶树个体全面快速生长、整个茶园早期形成良好群体生长势的技术称之为摘心打顶辅助定型修剪技术。

技术实施流程:茶苗定植后,人工摘心打顶,根据茶苗生长情况,当年可进行2~3次,之后视茶树骨架分布情况及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3];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前,视茶苗生长情况可进行3~4 次摘心打顶;在第三次定型修剪前,可进行4~5次摘心打顶。通过3 年摘心打顶和定型修剪,茶园已形成较强生长势,可进行批量生产。

摘心打顶是其中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项技术要点。1)按要求摘掉幼龄茶树顶端成熟的一芽二、三叶新梢,不采侧枝芽叶,促进茶树中下部侧枝的生长和不定芽的萌发,提高茶树大小行间裸露土地的枝叶覆盖率。2)尽量同步摘除老化的芽叶,如果只采嫩梢不摘掉老化枝梢,势必造成茶树顶端枝条老嫩杂生、生长不齐。3)有规律地进行批次采摘,不能见茶就采,具体的批次采摘时间视季节性茶树的生长情况而定。

1.3 传统定型修剪管理技术

传统定型修剪管理技术就是在幼龄茶树生长管理中为了控制顶端生长优势,培养树冠骨架,促进分枝和形成多层次,扩大树冠采摘面而进行修剪的技术措施。通过3次定型修剪控制树高在55 cm左右。

2 主要评价指标

1)茎基围,即主干基部的周长。2)小行间封行率,即双条密植茶树间距内枝叶生长覆盖间隙的程度。3)大行间封行率,即相邻大茶行间距(大行距)枝叶生长覆盖间隙的程度。4)分枝数,即摘心打顶后出现的分枝数目。5)分枝层次,即分枝数比较集中而形成的明显层次。6)芽头密度,即每平方米树冠面上萌发的芽头数。7)产量,即按要求进行采摘生产的茶青数量。8)茶园生长势,评价方面包括茶树主干是否明显,骨干枝是否粗壮、层次多,采摘面生长枝是否健壮而茂密、树冠是否广阔、病虫害情况,群体茶树生长是否旺盛、优质茶青采摘量多寡等。茶树生长势分为良、一般、差[4]。

3 技术应用效果

以摘心打顶辅助定型修剪新技术管理的茶园(“摘心”组)为示范点,以传统定型修剪技术管理的茶园(“传统”组)为对照点,对茶园的各项生长指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新技术的应用成效。

3.1 第1次定型修剪前茶园生长势

采用摘心打顶技术管理的茶园,当新梢长度超过20 cm 时开始对茶树顶部实施摘心打顶措施,多数茶园第1 次摘心打顶是在栽植时进行,第1 次定型修剪时间与传统管理茶园一致。如表1 所示,使用摘心打顶技术管理的茶园,在第1 次定型修剪前,茶园的各项指标略优于传统技术管理的茶园。

表1 第1次定型修剪前茶园摘心打顶生长势

3.2 第2次定型修剪前茶园生长势

同样,在进行第2 次定型修剪前,使用摘心打顶技术管理的茶园,小行间枝叶覆盖率达85%,大行间茶树枝叶覆盖率近70%,茶树群体生长势开始显现;而传统技术管理茶园的大小行间空隙大,茶树生长势差(见表2)。

表2 第2次定型修剪前茶园摘心打顶生长势

3.3 第3次定型修剪前摘心打顶茶园生长势

采用摘心打顶技术管理的茶园在第3 次定型修剪前,树冠比传统技术管理的茶树增加了1 个层次,小行间已封行,大行间枝叶覆盖率近80%,同时在茶树群体间逐渐形成了微域小气候环境,茶园群体生长势明显,在茶树第2 次定型修剪后就可初步进行茶青采摘(见表3)。

表3 第3次定型修剪前茶树生长势

3.4 第3次定型修剪后茶园生长势

运用新技术管理的茶园,在第3 次定型修剪后,大小行间全部封行,宽阔的树冠采摘面已形成,叶层厚度及芽头密度已达到进行正常的批量采摘指标,初步形成了产量,生长势良好。而传统技术管理的茶园在第2 次定型修剪后还未形成良好的生长势,未能采摘,直到进行第3 次定型修剪后才初步形成一般生长势,茶树冠幅、叶层厚度及芽头密度均低于新技术管理茶园,并且进入初步采摘后需要实行以养为主、采摘为辅的管理措施,采摘量较低,产量不及摘心技术管理茶园的1∕4(见表4)。

表4 第3次定型修剪后茶园生长势

4 小结

通过对黔南州山区坡地栽植的双条密植幼龄茶园在3 次定型修剪期间采取不同技术管理,以及对投产后的茶园跟踪研究,发现采取摘心打顶辅助定型修剪新技术管理的茶园在第2 次定型修剪后就形成了良好的生长势,初步投入了生产,比传统技术管理的茶园投产提早2 年;而传统技术管理的茶园在投产3 年后,产量才逐渐赶上新技术管理的茶园[5]。摘心打顶辅助定型修剪技术能使密植幼龄茶园快速形成良好的群体生长势,缩短投产时间,早期产生明显效益,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摘心打顶对茶树较快形成第1层次的骨架具有促进作用。第1 次摘心打顶促进了第1 层次骨干枝早期形成,从而为茶树侧枝的快速生长创造了条件,为茶树骨架第1层次的提早形成奠定了基础。

2)摘心打顶对早期形成微域小气候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多次摘心打顶促进了侧枝芽叶的生长,加快了大小行间的枝叶覆盖率,同时新增的侧枝芽叶扩大了茶树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制造更多的养料;大小行间的早期封行,减少了杂草的滋生,枯枝落叶不断累积在行间,形成了温湿度相宜的封闭区域,造就了茶树行间小气候特殊环境,形成了行间特殊的“蓬心土壤”,“蓬心土壤”产生的肥力及时有力地增强了茶树的营养供给,弥补了茶树先期肥力不足的缺陷,从而增强了树势。

3)定型修剪是茶树形成良好骨架的关键。多次摘心打顶后,茶树分枝多,层次不明显,骨干枝细弱,通过1 年1 次的定型修剪,矫正茶树各层次的骨干枝和整齐树冠采摘面,为形成良好的层次骨架和树冠结构建立了稳固的基础。摘心打顶是围绕定型修剪而采取的积极促进生长势的辅助性措施,而定型修剪则是主要技术性措施,二者有着主次之分。

实施摘心打顶辅助定型修剪技术的效果,与人为积极主动管理密切相关,在执行过程中需注意以下3 点:①初次进行摘心打顶要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确定高度;②加强茶园的除草、松土、浅耕等作业,促进土壤地上部微域小气候早期形成,增强茶树根系的自养能力;③加强对茶树病虫害的监测,及时防治病虫害。

猜你喜欢

幼龄行间枝叶
基于多光谱图像的幼龄白木香含锌量无损诊断
行间生草模式对阜城梨栽植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浅谈幼龄动物的营养与免疫
晚风
行间种植油菜增加梨着果率和改善果实品质
浅谈微生物制剂在幼龄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枝叶
参观2018书刋国博会
诗情画意
脚背上有两个消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