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专业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2022-10-21林,熊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育人思政

王 林,熊 文

(乐山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同向同行,在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中均要融入思政育人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教学。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1]。换言之,每个专业每个课程都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场域,翻译专业也不例外。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翻译专业聚焦实践、促进交流、沟通文化、建构话语、传播中国,处于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前沿地带,涉及翻译工作者的政治立场、文化自信、传播能力、翻译策略等诸多要素。因此,在翻译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极具紧迫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学界已逐渐从较多关注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转向关注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问题。相关研究有两类:第一类是翻译专业体系下的课程思政的研究[2-8],这类研究以宏观视角讨论翻译专业整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问题;第二类聚焦翻译专业某一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研究[9-12],这类研究以微观视角讨论某一特定的笔译或口译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多为个案研究。当前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中观研究匮乏,也就是关于课程群、课程链等相似功能的课程集合的研究。这类研究处于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课程思政的全域实践和分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微观研究多关注专业教育课程,尤其是以笔译和口译为代表的第一课堂专业必修课程,没有关注第二课堂。然而,翻译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知识技能延展深远,仅靠第一课堂开展课程思政远远不够,必须协同第二课堂,凝聚育人合力。鉴于此,对翻译专业而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本文从中观层面关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提出新的思考。

一、核心概念

(一)第二课堂

就第二课堂的概念而言,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朱九思等[13]308界定第二课堂为“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辜伟节[14]1认为“第二课堂是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之外,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谢相勋[15]7认为“第二课堂是学生在第一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之外,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基于以上三类看法,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具有辅助性、自主性、实践性等特点。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理念更新,第二课堂概念也产生一定变化,逐渐摆脱“补充”和“辅助”等标签。王纲[16]30指出“第二课堂在形式内容、组织运行和定位作用三方面发生了变化,如第二课堂延伸到网络和社会,在‘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下与第一课堂界限模糊”。鉴于文献分析,本文认为第二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以各类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与第一课堂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协同育人。

(二)翻译专业第二课堂

上文谈到目前学界尚无对翻译专业第二课堂的相关研究,仅有基于某一翻译课程的第二课堂研究[17-18]。翻译课程第二课堂研究认为第二课堂能克服第一课堂的弊端、突破局限、关注个体,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增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17],这一点既与第二课堂的一般概念吻合,也符合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可为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借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19]和《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20]虽然未明确提出“第二课堂”名称,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均描述了“第二课堂”的具体形式和相应要求。翻译专业实践性很强,翻译教学要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夯实翻译技能,加强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因此,第二课堂对于翻译专业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翻译专业第二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行业参与,以各类翻译实践及其他语言类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是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引领学生从校园走向语言服务行业,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创造性和服务性。

(三)翻译专业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的关联

《纲要》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贯穿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1]。此外,《纲要》还对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出了要求,凸显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以课程思政引领翻译专业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既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符合国家育人方针的要求。鉴于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含国际视野、国家立场、职业伦理、服务意识、实践能力等要素,其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密契合,具有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适切性。

二、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原则

翻译专业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原则在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专业的办学定位,凝练专业的优势特色。同时,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既有理念和原则,形成反哺效应。

(一)专业背景

乐山师范学院翻译专业于2012年获批设置,系四川省第一批设立的翻译专业;于2022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系四川省唯一的外语类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专业按照国家要求、对接地方特色、结合学校实际,基于已有的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理念及建设原则。

1.依托行业组织、科研平台、实训基地和协同单位,形成了聚焦党政、文旅、经贸等领域翻译,服务乐山及川南地区的办学定位;2.依靠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和一流本科课程群,形成了“思政引领、协同育人、课证赛融合”的专业特色;3.依照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拓展了第二课堂的实施场域,形成了以语言服务项目、双创项目、学术发表、学科竞赛与职业证书、社会实践等为代表的第二课堂主要内容,打破了以技能实践之“偏”概第二课堂之“全”的做法。翻译专业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引领第二课堂的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翻译专业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引领第二课堂

(二)总体理念

翻译专业基于既有基础,结合专业实际,建构“一引领、两整合、三协同、四融合、五进入”的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一引领”是指坚持用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统摄第二课堂的设计与创新,坚持在第二课堂全过程、各环节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两整合”是指将国家对课程思政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总体要求、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含对高级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与校情、院情、教情、学情整合起来,开创符合专业实际、富有专业特色、满足培养规格的第二课堂育人局面。

“三协同”是指师资协同、资源协同和教学方式协同。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课教师协同推进第二课堂育人的课程思政理论建设;与学工团队协同推进第二课堂育人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与行业专家协同打造第二课堂校外基地,对接行业标准,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四融合”是指第二课堂教学与科研融合,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建设和理论研究;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得益彰,改“两张皮”为一体;校本特色与地方特色融合,依据学校和地方“十四五”发展规划,凝练第二课堂在校地融合中的特色领域;第二课堂与党建融合,依托学校、学院的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点建设项目,成立“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党支部”,组建“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党支部”工作室,打造“优秀支部工作法”和“支部工作品牌”,发挥支部书记和专业负责人头雁作用,释放党员教师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的潜能,调动非党员教师积极性,形成党建引领下全域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局面。

“五进入”是指在第二课堂育人中做到思政理念进大脑(价值塑造),党政文献进教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职业道德进课堂(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地方特色进实践(能力培养、凸显特色),多元评价进考核(能力培养、鼓励创新)。

(三)建设原则

基于“一二三四五”理念,结合专业实际,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党建引领的原则。翻译专业坚持以党建统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全局,将教师支部活动与第二课堂教研活动融合进行,将师生支部活动与第二课堂学生实践活动融合进行,构建“党建引领思政、思政引领课堂、支部引领系部”的工作局面。

(2)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原则。翻译专业坚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为第二课堂的根本遵循,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以及省情、市情、校情意识,在第二课堂活动的遴选、设计、评价等方面关注学生基于价值、知识和能力融合发展的成果。

(3)教师引导宏观调控的原则。教师团队(含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学工教师、行业教师)引导第二课堂各项活动,根据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灵活调控活动设计和活动方式。

(4)分类实践的原则。翻译专业第二课堂依据分类实践的原则,将实践类型划分为技能实践(含翻译项目实践)、学术实践、学科实践(课证融合与课赛融合)、综合实践等,能够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实现价值,更新了以“技能实践”囊括第二课堂的片面看法。

三、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实例

基于翻译专业第二课堂的实施领域、建设理念和建设原则,下文从语言服务项目、双创项目、学术发表、学科竞赛和职业证书、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论述实例。

(一)语言服务项目

语言服务项目属于实践类型中的技能实践,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最显性的育人方式之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言服务项目除了常规的翻译项目,还包括译前排版、译后编辑、语言咨询与培训等。结合专业定位,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翻译专业与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乐山大佛旅游投资公司等文旅机构开展紧密合作,引入一批文化旅游的翻译项目,包括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峨眉山国际武术节等会展赛事文稿笔译和陪同口译,还有乐山旅游、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介绍以及旅游商品和本土小吃推介广告。翻译专业构建了“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辅导员+学生负责人+学生译员”的团队架构,从项目承接、沟通、运行、指导和保障等多方面推进项目制第二课堂。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学生不仅较好地融合翻译理论与实践、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而且在语言服务中了解乐山市情、加深城市感情、增强宣传乐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职业伦理,能够达成课程思政在第二课堂的多重目标。此外,通过项目中的地方特色语言资产建设、翻译策略选择、外宾接受度考量等方面的指导,教师团队也能提高其课程思政能力,增强其课程思政意识。鉴于翻译工作的专业属性和普适指向,语言服务项目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场域。

(二)双创项目

双创项目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属于实践类型中的技能实践和学术实践,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参与度最高的育人方式之一。近年来,专业动员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思考和申报双创项目,尤其引导学生基于国家需求、社会关注和四川及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焦点开展选题、申报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凸显课程思政双创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翻译专业近四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览

近四年翻译专业立项的高级别双创项目凸显了以下四个特点:国家性、民族性、社会性和地域性。第8和第10项关注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国家公共卫生应急语言治理的需求,使学生在项目中增强对党和国家理论、理念和政策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第1、2、5、6、7、12、13、14、15项均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使学生在项目中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振“讲好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第3和第4项关注红色教育,使学生在项目中自觉接受党史教育和新中国史教育,有助于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第9项关注乐山旅游资源的翻译与推介,使学生在项目中了解市情民情,同时也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翻译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锤炼严谨细致、爱岗敬业、不畏困难的良好品格。第11项关注中国音乐外译,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意识,认识到艺术无国界,既要传播中国艺术,也要吸收外国精华,实现人文交流。总之,双创项目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习得多学科知识,以多种训练形式激励学生广泛参与,以多维角度灵活考核团队,以多元成果服务社会,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场域。

(三)学术发表

学术发表属于实践类型中的学术实践,是教师指导学生基于教师项目或学生双创项目或学生毕业设计撰写学术论文并发表的实践形式。该形式具有一定难度和较长周期,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的一种高阶形式,需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学术水平和研究兴趣针对性开展。近年来,专业教师指导学生以中国文化外译和中外文化交流为题在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以学术实践延伸了双创项目的意义,也提升了第二课堂的育人质量。近年来专业学生学术发表如表2所示。

表2 翻译专业近三年学术发表一览

近三年翻译专业引导师生共同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翻译研究,是典型的研究性教学,能够补充知识性教学的不足。翻译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跨文化比较意识,提高学生中外人文交流和国际传播话语能力[2]。此外,师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正确的学术观,抵制不端行为,也有利于帮助他们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总之,学术发表融合研究性教学和知识性教学,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打造师生学术研究共同体,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高阶场域。

(四)学科竞赛与职业证书

学科竞赛和职业证书属于实践类型中的学科实践,是学生基于翻译学科知识参加翻译学科竞赛和翻译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以实现育人目标的实践形式。由于学科竞赛与职业证书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定相似性,本节合并论述。

近年来,一些翻译类学科竞赛越来越凸显思政特色,将思政元素融入口译和笔译竞赛,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师生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备赛工作。以我国最高规格的笔译赛事——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为例,近九年的汉英翻译赛题皆选自杨绛、王佐良、冰心等文学巨匠的作品,有力促进参赛学生对中国文学的认知,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学译介的信心。以我国最高规格的口译赛事——全国口译大赛为例,近五年的口译赛题包括中国外交、经济、环保、社会等领域,有力促进参赛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认知。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是由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已纳入国务院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是面向全社会的翻译专业资格认证,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具有权威认定。经过调查,我们发现,CATTI考试关注中国和世界各类问题,如经济贸易、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环境保护、国际关系、科技创新、教育文卫、体育运动等。学生想要通过考试获取证书,必须针对以上模块精心准备,也必然在备考过程中加深对党情、国情、民情的了解,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鉴于此,专业积极遴选高质量赛事,引导学生积极参赛参考,不断提升学生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基于学科竞赛和职业证书考试开展自觉的思政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最大化避免学生因说教式思政内容强行植入而产生反感,还能提升学生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学习”到“学生自主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学习”的重大转变。因此,学科竞赛和职业证书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场域。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属于实践类型中的综合实践,包括学生参加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各类活动,与前文谈到的语言服务项目和双创项目有重合之处。基于“三协同”理念,翻译专业在第二课堂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融合,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践行课程思政润物育人的理念,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

一是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与专业能力实践的融合活动。团队带领和指导学生服务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峨眉山国际武术节等重要的国际会展赛事,从事笔译、陪同口译、礼宾引导等志愿工作,为推介四川故事、传播乐山声音做出积极贡献,助力地方文旅事业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多次受到乐山市委市政府、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共青团乐山市委、乐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表彰。

二是通过鲜活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思维意识发展。团队带领学生(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利用寒暑假赴遵义会议旧址、四渡赤水纪念馆、泸定桥、金口河铁道兵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活动既坚定了学生赓续红色传统的信念,也增强了其用英语讲好红色故事的信心。

三是开展一系列学院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思政实践活动。团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思政超市——国际旅游目的地翻译志愿者活动、外语互助学习帮扶活动、片区学生党员工作站考研和就业交流活动。

四是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与教育扶贫工作。响应乐山市委、凉山州委和学校党委的号召,派出翻译专业学生与师范生一道奔赴乐山市峨边县、马边县、沐川县和凉山州雷波县、昭觉县、木里县等地开展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支教,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了学生的价值观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

总之,社会实践是翻译专业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扩展场域,有助于不断优化翻译专业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

四、结语

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翻译专业第二课堂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翻译人才、怎样培养翻译人才、为谁培养翻译人才”的根本问题,对新时代我国翻译教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校本教学研究,探求示范专业建设中的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建构五理念和四原则,明确了第二课堂作为基础场域、优势场域、高阶场域、动力场域、扩展场域的不同角色和多元方法,为外语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分类、分层、分级、分步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