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创”理念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研究

2022-10-21刘道璇李庆雷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景区规划

刘道璇 ,李庆雷,b

(云南师范大学 a.地理学部;b.云南旅游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也是必须关注和重视的时代课题[1]。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能够为广大旅游者提供多种价值,包括传递文化符号、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共享体验价值等[2]。因此,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充分利用成为了旅游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是新时代正确处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创新命题,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提升游客体验、降低接触门槛提供了理念指导。随着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旅游界研究已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路径[3]、时空格局分布及旅游利用[4-5]、保护性开发路径[6]等方面有所突破。聚焦于文化遗产景区领域,学者分别从原真性视角[7]和文旅融合视角[8]阐释了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与优化问题。对于“两创”理念的运用,目前多见于少数民族文化[9]、红色革命文化[10-11]等方面的路径研究。“旅游发展,规划先行”,鉴于现有的研究基础,文章将“两创”理念运用于文化遗产景区的旅游规划研究中,以期通过两者的有效衔接,形成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创意性规划思路和规划体系,最终指导景区高质量发展,减轻“高大上”“门槛高”等一系列弊病。

一、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存在的问题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以及可扩展到生存的自然条件所共同形成并残存下来的遗留物,经后续社会价值的认定而受到保护的实体及事象的总和,包含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12]。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聚集区域,其出现正是由于区域内某一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受到社会共同认可,形成了旅游核心吸引物,进而使该区域被赋予“世界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如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景区、青城山景区、三星堆博物馆等。有鉴于此,将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界定为:以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底蕴的历史或文化遗存为核心吸引物,并提供相应旅游活动的聚集空间。在具体的规划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展示与传播以及历史文化的创新利用与转化一直都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旅游景区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尽管某些景区对文化遗产旅游规划的重点有所明确,已从多角度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创新开发,但是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仍然存在矛盾

目前,国内文化遗产旅游尚处于发展期,缺乏完整的资源保护与开发体系,这导致实践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矛盾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资源利用不足和资源过度利用。一方面,很多景区将文化“保护”等同于文化“保存”,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科学认识,只将某些文物遗存收藏在禁宫里,并没有让其活跃在旅游活动中,火爆在旅游市场里,最终埋没了资源的重要价值,限制了文化的传播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捧着金碗讨饭吃”现象频频出现。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旅游具有“轰动效应”,为了快速获得经济收益,景区在开发利用前忽略了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大投入、上规模、重气势”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方式不但给资源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使“遗产”变为“遗憾”,还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 景区“高大上”“门槛高”弊病不减

聚集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是人们感悟历史、传承文化的特殊空间。然而,在景区的单纯游览并不是人们感悟历史文化的最好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很强的时空性,是经过历史的不断沉淀遗留至今的。由于时间的久远和人类思想的不断转变,过去的东西很难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如果要理解其中的文化精神,就需要很强的文化底蕴。正因如此,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常常被贴上“高大上”“门槛高”的标签。其二,文化遗产的内涵缺乏现代解读,景区体验形式单一。历史文化遗产只有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转变为能被人们轻松理解、可亲可感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仍是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发展,资源背后的内涵并未通过现代化的方式进行解读,游客体验形式单一,这使得景区长期存在“高大上”“门槛高”的弊病。

(三) 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意性利用方式仍需拓展

在对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长期平衡中,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通过功能转变、环境融合、业态扩展等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规划发展模式(见表1),满足了游客、市民对自然美景与文化内涵的需求。虽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规划特点,但从整体来看,各种规划模式仍然不足以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在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项目拓展、永续发展方面还有欠缺,旅游发展模式同质化特征明显,经济效益低下。以横店影视城、北京798等为代表的规划模式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实践,但因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时空特殊性,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旅游景区需要针对不同的资源特点进行规划发展,创意性的活化利用方式仍需拓展。

表1 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主要规划发展模式

二、“两创”理念的内涵及价值

(一)内涵

2013年,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标志着“两创”命题的正式提出[14]。随着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十四五规划明确强调,要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主要是针对过去的改造转化,目标在于激活文化的生命力,可将其理解为“创造性+转化”。从这一理解来看,“创造性转化”具有两层含义。首先,“创造性转化”是以创造性思维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转化,而非一般性思维。亦即,要坚持运用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等创意思维方法,通过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思考,将传统文化中富有当代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要素转化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其次,转化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转化。在内容转化方面,传统文化应根据时代特色进行自我革新,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自身时代内涵和现代意义,与实践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激发大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时代记忆。在形式转化方面,要破除简单的文化拼凑、嫁接理念,合理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现代转型,增强大众感知的积极性和乐趣。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4]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若只是将目光聚焦于历史遗留,终究是一种短视行为,还需随着时代变化和时代要求将“创造性转化”的文化进一步发展为新的文化,即“创新性发展”的过程,这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在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延续其生命力。无独有偶,“创新性发展”可理解为“创新性+发展”,其实质是在继承与转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这一层面来看,“创新性发展”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创新性是特征,发展是要旨。优秀传统文化要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过程迈进。其二,发展是创新性的。文化发展应以形成新的文化形态为目标,不拘泥于传统,不断寻求方法,形成利于不同时代发展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服务未来、提升超越,体现出时代化、大众化、世界化的特点。亦即,按照时代的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看,“两创”理念指导下的文化发展路径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影响力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指标,有影响的文化、娱乐的文化性显著、时尚、快乐、现代、声望、引领潮流是文化影响力评价的7个关键指标[15]。这些指标刚好与“两创”理念之内涵相吻合,即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文化的生产性保护和利用,在娱乐化中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文化普世性,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汇集文化创意人才,集聚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交易高地和文明高地,促进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从微观层面来看,“两创”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保护桎梏,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正确方向。传统理念认为文化保护就是文化保存,因此大部分文化遗存只是原封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缺乏活化利用,更难走向大众生活。在“两创”理念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创造性思维的植入,被赋予了时代意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得以创新,最终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创意产业。这不仅使躺在博物馆里的文字、古籍得以活化利用,还可以在文化继承转化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充分布局,通过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的植入使精英文化真正向大众文化和世界文化转变。

三、“两创”理念指导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规划在长期发展中虽已形成了从资源市场调查到后期管理运营的较为成熟的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旅融合、体验经济背景下,以创意思维满足游客娱乐性、教育性、审美性需求,生成基于市场的创意创新,是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两创”理念的指导下,此类规划在针对性、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具创意,具体来说,其针对性、科学性和创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明晰开发与利用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以工程建筑、遗址遗迹、传说民谣、民风民俗、艺术竞技、美食佳宴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两创”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在鉴别对待、扬弃继承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界并未给出明确的概念,但“优秀”与否可以从以下八个标准进行评判: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实践检验、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精神支撑、助力民族复兴、有益世界文明[16]。“两创”理念下的文化遗产景区旅游规划应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标准,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与鉴别,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对象,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新的平衡点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相互协调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旅游发展,规划先行”,前瞻性、预见性的旅游规划刚好是找到两者之间平衡点的切入口。然而,实践证明,由于规划不当,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又会陷入利用不足与过度利用的困境。因此,景区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又是旅游规划面临的一大挑战。从这一现实来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给予了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新的思路,既面向过去,又创造未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创造了新的平衡点。

(三)发挥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多重价值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意味着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中,要具有创意性思维,赋予文化遗产现代内涵,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方式对其进行解读,阐释好历史文化蕴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在“两创”理念指导下,景区可通过情景设计、体验活动、业态扩展等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功能转化,创新活化利用方式,使其活跃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减少“高大上”“门槛高”的弊病,充分发挥其教育研学、文化传承、娱乐体验、艺术鉴赏等多重价值。

四、“两创”理念下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际上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种创意性思路,与传统的规划相比,“两创”理念下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更具有创意性。因其创意特性,规划人员需要注入价值转化、遗产活化、体验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作为指导,在规划主客体、规划内容体系、具体规划方法方面更加强调创意创新、与时俱进和面向未来。

(一) 指导理论

1.价值转化理论

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构成了价值的不同形态,价值转化是将无价值、价值低的东西向有价值、价值高的东西转变的过程,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就是价值转化的典型。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中,价值转化是实现“两创”的关键一步,要求旅游规划人员用“发现的眼光”注意到资源的多样价值,经由项目、产品、营销的创意策划吸引游客,实现资源从低价值向高价值、单一价值向复合价值转变。

2.遗产活化理论

文化遗产活化是与静态保护相区别的一种资源创新利用方式。遗产活化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遗产的文化、审美、教育、科研等多重价值,通过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保护继承和开拓创新相平衡,与现代需求接轨。旅游被认为是文化遗产活化的最优方式,在规划中应以本体保护为前提,通过功能延伸扩宽文化遗产资源的多样价值,同时考虑到旅游者认知和未来发展,通过场景营造、情景再现、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手段降低文化接触门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创新实现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促进未来发展。

3.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可以使消费者身临其境,获得独特的消费记忆。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体验经济凸显了消费者消费的个性化和参与性特征,注重游客消费的愉快和惬意过程,娱乐、教育、遁世、审美构成了体验的四大类型。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而言,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弊病,规划人员应注重文化遗产表达形式、表达内容的创新,从体验角度审视文化资源,通过体验设计、情景融入、活动策划、故事讲述等手段来创新旅游资源的体验方式,为游客创造出独特、深刻、丰富的旅游体验,让沉重、静态的历史变得鲜活有趣。

4.文化创意产业理论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借助创意资本、创意项目和创意产品,不断挖掘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径,实现文化资源增值。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佛罗里达和厉无畏的创意产业理论为代表。熊彼特指出,创新具有五种情形: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市场,形成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17]。在旅游规划中,这五个创新对应着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产业要素创新和管理创新,构成了“两创”理念下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同时,创意之主体也是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首要主体,即创意阶层。为了吸引以创意阶层为代表的旅游人才为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规划贡献智慧,需要对创意进行有序管理,努力形成包含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的“3T”创意氛围。在国内,厉无畏指出,要实现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颠覆,需要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把文化创意融入现有产业中,延伸产业链,实现价值创新,构建起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完善价值实现系统[17]。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规划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理念的运用无疑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表现。在规划中应融入创意思维,运用创意手段进行战略布局、功能分区和产品研发设计,努力实现文化遗产、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强产业融合力度,最终在产业边缘地带激发出新产品、新业态,形成丰富性、创意性强的产业系统,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文化遗产的多重功能。

(二) 规划主体与客体

1.规划主体

“两创”理念下,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规划主体由三类人员组成。其一,“两创”之主客体亦是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的主客体。从创意产业的相关理论中不难发现,除了专业规划人员外,“两创”理念下的规划主体应是具有创新想法,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创意阶层,他们可以打破常规的旅游规划条框,从旅游者“五感六觉”全方位体验入手,对旅游全产业链进行创意,为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发展注入创意思维,推动景区提质转型。因此,规划方要着重营造创意环境,吸引有学识、专长、技能、创意创新思维乃至影响力的“创意人才”进景区,为景区带来设计、理念、品牌以及资金等资源。同时注意从社会各界征集创意点子,为创意型的规划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二,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可以对文化进行汲取、学习、转化和输出,甚至“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旅游规划应将旅游者,特别是创意旅游者纳入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传播和宣传体系当中,使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创造者”,推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其三,当地居民也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两创化”规划中扮演着“文化传承者”“精神创造者”的身份,还需注意社区参与、社区协调等问题。

2.规划客体

从“两创”理念对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的指导意义来看,“两创”之客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规划应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标准,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与鉴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资源的价值、稀缺度、保护难易程度等对其进行分批次、分重点的开发,以更好地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永续发展。

3.规划内容体系

在长期的规划历程中,旅游景区规划形成了五大主要板块:把握好“两个先知”,即知己(规划地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资源、同质景区)、知彼(客源市场)的过程,做好前期基础分析工作;确定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主题形象;景区空间结构的科学合理布局,进行产品开发与项目设计;做好景区的基础设施规划;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及进行规划经济分析[18]。确立标准、整理鉴别、改造转化和明确对象、确立载体、损益发展分别构成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步骤[14]。文章将“两创”的步骤与旅游景区规划的五大主要板块进行结合,从各个环节中发现,“两创”理念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之间具有两方面的衔接点。

(1)创造性转化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之衔接。“确立标准”“整理鉴别”的创造性转化方法实则是对旅游规划基础中资源层分析的指导。根据这两种方法,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分析中,应首先明确“优秀”的标准,然后针对资源的核心精神、发展脉络、整体构架、文化价值等进行整理,最终根据评估标准及整理结果,确定旅游发展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改造转化”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与整个规划重点相互衔接。在鉴别整理、确定对象之后,便可根据时代需求,从内容上、形式上对文化遗产进行创意规划,以形成与现代社会、当代文化相协调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空间布局和设施服务。

(2)创新性发展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之衔接。文化遗产是过去献给现在和未来的礼物,也是现在献给未来的礼物[19]。因此,创新性发展的“明确对象”并非针对最初的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而是针对“改造转化”后的新文化要素,其面向的是未来发展。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明确对象”与资源基础分析是相互衔接的。“确立载体”实则是更好地将化遗产之精髓推向大众生活的有效方法,这也意味着在景区规划中,体验性的产品和项目策划是关键载体。“损益发展”是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旧到优的过程,与整个规划重点紧密联系(见图1 )。

图1 “两创”理念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衔接图

由图1可以看出,在“两创”理念指导下,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形成了创意性的规划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规划框架中:

第一,资源与市场分析。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在资源评估方面,应突破常规的分析框架,在资源评价标准、开发重难点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在对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的发展脉络、整体构架、文化价值进行分类。其次,准确洞察和分析游客节假日文化遗产旅游的性别年龄、出游团体、特殊偏好和聚集地等信息。最后,依照资源的自身特质、与游客体验互动的关联度、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等标准对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以明确开发重难点和功能分区,设计出与游客联结性强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第二,目标与战略确定。在充分了解资源状况、市场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两创”理念作为指导,围绕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与“未来创造”,创新文化体验,提高游客的可理解性、可感知性和可体验性。同时,创新文化遗产业态,推进跨界融合、文化创意,培育形成文创产业链和产业园区,以加强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未来发展。如,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中,就将“世界级的东方大遗址典范、西安未来城市中央公园”作为其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融合。

第三,空间布局和项目设计。围绕旅游规划中制定的总体战略目标,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应满足游客多样需求、多种体验,融娱乐、教育、审美、逃避等多重体验于一体,形成展览区、体验区、娱乐区、教育区、科研区等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合空间。项目指导具体的旅游产品设计,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在项目设计方面应以文化为魂,将文化人物、历史事件、传说故事等提炼为具体的项目主题,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游客体验活动。还可以将创意时尚与文化遗产巧妙结合,充分利用互动化、演艺化、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形成多元化的项目体系,将神秘、古老、静态的文化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集闻、读、感、知、乐、购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最大程度地将项目体验化。如,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神王之国”“人水家园”“郊野渔猎”“瑶山祭祀”等多个项目活灵活现地传播了水乡先民的生活之美、劳作之忙、百工之盛,备受游客欢迎。

第四,产品设计和景区营销。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产品应具有创意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一方面,要运用现代思想、现代手段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对文化遗产精神进行现代解读与转化,打造“爆款”,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打卡”产品。另一方面,提倡跨界融合,推动教育、演艺、动漫、音乐节等与文化遗产旅游深度结合,形成观光、演艺、体验、度假、博览、研学、节事活动等多种产品形态,三星堆“偶像天团”盲盒、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可以吃的文物以及萌新的各种手办等,都是文创产品创意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体现,改变了游客对文化遗产“高大上”“庄严神秘”的印象。在营销方面,除灵活运用抖音、微电影等“第五媒体”外,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应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注重营销创意、及时跟踪社会热点,灵活组合多种营销方式,树立起景区IP,宣传景区形象,更好地提升文化影响力。三星堆博物馆就是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鼓励影视、演艺、艺术、文学入驻,推动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有力宣传了景区的对外形象。

第五,运营管理。在运营管理方面,在按照标准化流程为游客提供细致服务的同时,应时刻注意创意人才、资金和技术对景区运营的重要性。一方面,应对景区创意进行细致管理,强调创意环境的营造、创意人力的甄选、创意人才的培育以及创意活动的奖励,为景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创新景区发展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等手段推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建档立库、文化遗产活化以及景区旅游行为动态预测,增强文化资源的创意性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4.具体规划方法

总体来看,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最终都可以助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形成创意规划。结合“两创”理念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的衔接性,立足于实践层面,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具体规划方法有以下五种。

(1)解析重构。解析重构是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两创”化规划的重要方法。要求相关人员在发展环境分析、资源调查、市场分析、竞争合作分析的基础上,以时间、空间和生态维度重新梳理散落的文化,充分认清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分清规划开发的主次和重难点,以便从散落的文化资源中找到线性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叙事,建立好保护、传承和发展相统一的整体系统,为后续的延展和定位打下基础。

(2)赋予新意。赋予新意是规划过程中内容创新的表现。需要在剔除糟粕成分、保留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将陈旧的、难以理解的文化内涵同市场热度、社会热点相结合,赋予其现代意义,与现代社会充分接轨,走向大众。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并调动联想、想象、发散等思维方式。

(3)改造形式。改造形式即改造文化遗产旧的、静态的形式,通过科技创新、虚体实化、场景活化、文创开发等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接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手段将成为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项目、产品、业态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虚体实化、场景活化、互动艺术展、沉浸剧场等都可以让文物、遗产、古籍变得鲜活生动,达到氛围逼真、动静交替、景观生动的旅游效果,形成游客难忘的旅游体验。

(4)拓宽延伸。拓宽延伸是化遗产旅游景区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遗产需要继承传播,更要面向未来发展。在融合化、产业化的理念下,加强文化遗产与动漫、影视、音乐、表情包、段子、文创、教育等的有机结合,通过影视创意、业态培育、项目拓展的方式,不断发挥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拓宽其未来发展的路径。

(5)规范完善。本着文化传承和永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不断规范、完善其内容,以有机更新、板块支撑的方式做到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明确景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体,通过严格实施招商选商和准入管理,合理控制商业业态,加强文化创意指导,实时追踪游客意见等方式,正确处理好商业和文化、旅游宣传和游客体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避免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境。

五、结语

“两创”理念是平衡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创新思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为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腾出了一定的空间。文章明确了“两创”理念对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的指导意义,构建了“两创”理念下的文化遗产旅游景区规划体系,既可在新时代下以创意思路点亮景区发展,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多重功能,丰富游客体验,也可对文旅融合进行深度实践,拓宽“两创”理念的运用范围。然而,对于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两创”化规划的一系列梳理只可作为开发设计前的系统性理论参考,在具体景区的规划中还未进行实践检验,这也是下一步研究需推进之处。另外,文章只是基于“两创”理念对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规划主客体、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创意性思考,但是对于线路系统、设施系统、环境保护系统等细致规划内容并未做出阐述,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应对此进行补充完善,同时注意到规划景区特殊性、景区创意策划、社区参与、后期运营管理等多方面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景区规划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摘牌』
“摘牌”
Tough Nut to Crack
某景区留念
规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