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和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临床对比
2022-10-21杨智敏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广东惠州516000
杨智敏 (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广东 惠州 516000)
腹股沟斜疝为儿科常见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之一,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通过腹壁的薄弱点、缺损或间歇向体表外突出,在体表可见突出的肿块,为避免病情持续加重出现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需及早采取科学方案治疗[1]。手术为治疗腹股沟斜疝首选方案,术中仅需对疝囊进行结扎便可达到治疗目的,但传统腹横纹小切口具有出血量大、预后效果差等特点,因此需寻求更安全、有效治疗方案。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近年腹腔镜手术因切口小、出血量少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腹部手术治疗中,相较于双孔、三孔、四孔手术而言,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手术可降低对机体损伤,实现了免带线避开输精管,亦可减少术后瘢痕面积,为准确评估其治疗价值,本文遴选80例儿童腹股沟斜疝患者展开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儿童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均为男性,年龄1~11岁,均值(5.11±0.45)岁,发病部位:23例单侧、17例双侧,体重均值(16.42±5.76)kg;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10岁,均值(4.95±0.52)岁,发病部位:36例单侧、4例双侧,体重均值(20.14±4.82)kg,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表现及彩超检查确诊为腹股沟斜疝者[2];②满足手术指征者;③年龄<12岁者;④腹股沟管外环口直径<1.5 cm×1.5 cm者[3];⑤家属自愿入组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脏器组织损伤者;②存在肠胀气、肠梗阻者;③血液系统疾病;④合并有严重感染[4];⑤体态过小、无法耐受气腹及麻醉者[5];⑦家属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⑧凝血功能障碍及存在出血倾向者。
1.2方法:纳入研究80例患儿在实施手术前均常规进行血液、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检查,术前6 h禁食、禁水,并对手术区域进行备皮,脐部清结,在手术实施前准备开塞露协助其排便、排尿。
观察组采用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治疗:给予患儿气管内插管全麻,在麻醉诱导阶段使用手掌对剑突下区域经辅助按压,避免肠道内进入过多气体;协助患者选择头低足高位,充分暴露手术区域,手术实施者站立在患者右侧,持镜者站于术者对侧;自脐部正中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自切口置入5 mm Trocar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8~12 mmHg),而后对腹腔内组织、结构进行探查,明确患侧内环大小及形态、是否存在反复嵌顿或组织粘连等情况,并对患侧输精管、精索及血管进行辨别;在腹腔镜监视下将患侧内环口上缘作为穿刺点,将注射器针头刺破作为标记,为避免损伤腹部动静脉,将穿刺头刺入内环口上缘腹膜后沿内环口外侧缘潜行,达到内环口下方中点处时针尖避免突破腹膜,缓慢退出针芯丝线并放置于腹膜外,空钩针退回至原穿刺点,从原穿刺点再次刺入,自反方向内环口内侧缘潜行,当空的钩针头达到输精管时将钩针走行于输精管及腹膜之间,至内环口下方中点,用钩针夹持此处腹膜外的丝线,一并退出至体外,随后退出导丝,收紧丝线并打结,结束手术。
对照组采用传统腹横纹小切口治疗:给予患者气管内插管全麻,协助患者选择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在患侧耻骨上腹横纹处做1~1.5 cm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在索前内侧寻找灰白色疝囊组织,仔细辨认后切开疝囊前壁,而后提起后壁并分离后壁与精索间隙,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输精管与精索血管,而后对近端疝囊进行游离,使用丝线对疝囊颈进行结扎、缝合,止血后复位睾丸、精索,缝合皮下组织,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①手术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②临床指标:包括疼痛程度、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等,疼痛程度参考VAS量表评价,分值0~10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高;术前、术后3 d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3 ml,离心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RP、IL-10变化[6]。③记录两组切口感染、切口疼痛、阴囊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两组患儿基础资料比较:观察组年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侧发病率、体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
2.2两组患儿手术指标对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手术指标对比
2.3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术前两组3项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程度、CRP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2.4两组患儿并发症率对比:观察组并发症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并发症率对比[n(%),n=40]
3 讨论
儿童腹股沟斜疝以肿胀、疼痛等为首发症状,该病的出现不仅可增加机体痛苦,亦可损害其消化、泌尿系统,及早展开治疗是规避肠梗阻、肠管坏死等并发症的关键,且可在降低疾病对患者生长发育影响的同时降低手术风险及难度[7]。
据统计[8]儿童腹股沟斜疝发生率在0.8%~4.4%,手术为治疗该病主要方案,传统手术在临床有广泛应用,其虽对麻醉、手术器械、设备等要求不高,且具有费用低、切口隐蔽等优势,但术后可在腹股沟区留下1~1.5 cm的瘢痕,若患者为瘢痕体质会直接影响美观度[9-10];其次该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大,在对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分离过程中极易发生损伤,且儿童疝囊较薄,在操作过程中极易发生疝囊撕裂等情况,导致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率。近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腹腔镜手术因安全、无创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腹腔手术中,本研究对比发现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CRP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证实经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手术可改善预后效果,亦可避免手术等应激源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因为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对比传统单孔腹腔镜实现了免带线避开输精管,有效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出血风险,术后不易察觉手术瘢痕;其次腹腔镜操作中可以近距离直视下观察内环口周围结构,手术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损伤正常组织,同时也可以保持腹股沟管结构的完整性[11-13]。既往多采用三孔腹腔镜手术对腹股沟斜疝进行治疗,但因腹腔器械不够精细,腹壁切口多且每个切口直径在5 mm左右,不仅会增加机体创伤,亦可提高手术操作难度,导致手术时间延长。近年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腹腔镜手术方案不断优化,并由三孔变化为两孔、单孔,且器械精细程度增加,由原先的腹腔内的打结操作演变为体外打结;其次腹腔内不必再使用辅助器械,在简化手术操作流程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实现了免带线避开输精管,有效降低手术难度,降低术中出血量,且在手术中可精准辨别输精管等组织,避免发生周围组织损伤,该结论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结果一致[14]。
虽证实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手术可降低并发症率,但术后依旧有1例患者出现疼痛,考虑是受自身体质、年龄等的影响,且个体应激反应不同,因此术后会出现疼痛;此外患者年龄较小,在围术期受应激反应刺激可出现生理性疼痛,但经物理方案干预后可缓解。此外在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手术过程中采用单钩针法,采取逆向带线操作,利用单钩针将结扎线拉出体外,通过增加弹簧设置,不仅方便手术,亦可降低结扎线意外脱线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在儿童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更具优势[15]。
综上所述,单孔腹腔镜下逆向钩针法手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治疗中效果理想,结合数据发现选择该方案可规避潜在并发症率,在减轻手术所致应激反应同时缩短切口长度,避免手术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过长,延长住院及康复时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