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与顾客感知
——以内蒙古饭店为例
2022-10-21王公为文数峰黄甜甜程俊兰曹叶军
王公为,文数峰,黄甜甜,程俊兰,曹叶军
(1.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草原文化是依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孕育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文化类型[1],一般体现为草原地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技艺等多种形式,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生态性和交融性等特征。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体,也是草原地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2]。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草原地区的经济形态、行政制度和民族结构已发生历史性转变[3],草原文化在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变迁中已悄然流失和嬗变[4]。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讲好草原文化故事,保持草原文化的开放力和生长力,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草原文化保护和发展不可回避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草原文化主题酒店是以草原文化作为内核基因,通过建筑外观、内部装修、流程仪式以及主题服务等构建的主题酒店类型。草原文化主题酒店不仅具备传统酒店的住宿、餐饮社交等基本功能[5],也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物属性,是草原文化展示、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现有关于文化主题酒店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影视、婚俗、海洋[6]、动漫以及民族文化等多种类型,对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关注较少。少数研究仅探讨了研究对象的建筑、设计、体验、营销等,对酒店的空间构成、空间演化以及空间表征等涉及较少,这并不利于客观全面地认识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过程、机制及结果,可能对主题酒店的发展以及草原文化的保护、利用产生不利影响。
内蒙古饭店位于呼和浩特市,是我国第一家以草原文化为经营主题的五星级酒店,也是所在区域的文化地标建筑和重要的草原文化体验空间。独特的资源本底条件和空间特性使内蒙古饭店成为探究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空间生产的适宜载体和研究样本。因此,选择内蒙古饭店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空间转换过程”、“空间生产构成与机制”和“空间生产结果”等方面探讨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空间生产的演化过程、维度构成和顾客感知效果,以期为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为传承草原文化记忆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理论启示。
1 理论基础
20 世纪之前,研究者更着重于对时间的研究,认为空间只是单纯的人类活动的承载之物或者抽象的自然物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们发现忽略空间的社会属性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在这种背景下,亨利·列菲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逐渐进入研究视野[7-9]。该理论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从时间转变成空间,弥补了此前社会学理论对空间探讨的片面性,具有开创性。
空间生产理论提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涵盖空间被构想、设计、建造和使用等过程[10],一般体现为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的三重向度。其中,空间实践指向感知的空间,是空间生产的物质表达,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下的场所和空间[11],包括多样化的物质场景和空间体系[12]。空间表征指向构想的空间,是由权力阶级、资本等群体构想和设计的空间状态,体现了社会强势群体的意志。空间表征一般由符码的方式表达,具有话语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性等特征。作为一种知识权力,空间表征常常与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礼仪风尚等有关[13]。表征空间指向消费或体验的空间,该向度受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由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空间生产理论很快被应用于社会学、规划学、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并逐步渗透到旅游研究中。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显现出多元化的研究主题,包括乡村旅游[14]、古镇旅游[15]、传统仪式、历史文化街区[16]、邮轮旅游[17]、节庆旅游[18]、旅游演艺[19]等不同方面。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到空间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主体、内容、过程、机制、演化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但目前研究多直接聚焦于旅游地或旅游吸引物[20],对酒店、餐厅等旅游接待设施关注不足。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酒店业的发展,酒店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单纯的接待场所,其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旅游吸引物。文化主题酒店作为一种以特定文化为基因的酒店类型,既具有功能消费属性,也具有文化消费的特征,展现出丰富多元的空间含义,已成为超越空间物质实体的一种复合空间。因此,在地理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探讨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话题对空间生产理论具有拓展和丰富作用,这也是本研究的贡献之一。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内蒙古饭店于1985 年正式建成运营,并于2003年获评为五星级酒店。目前,酒店共拥有不同风格的主题客房333 间(套)、489 个床位以及多个不同风格的餐厅。作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草原文化酒店品牌,内蒙古饭店已形成由草原文化主题客房、蒙古驿、“蓝哈达”服务、新蒙餐菜系以及“内蒙古味道”等复合产品组成的草原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2010-2015 年,内蒙古饭店连续3 次获得中国旅游饭店行业最高荣誉“金星奖”,并在2016 年获得由自治区政府授予的主席质量奖。2019 年,内蒙古饭店作为内蒙古唯一一家酒店获得“国家级旅游文明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因此,选择内蒙古饭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空间生产的演化过程、维度构成以及顾客体验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适配性。
2.2 数据来源
首先通过报纸、期刊、新闻报道、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逐步了解和掌握内蒙古饭店的运营现状、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饭店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区域包括前厅、客房、餐厅、主题文化体验区等不同区域,调研对象包括部门经理、基层服务人员、酒店顾客等群体,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酒店运营的实际情况和顾客的消费体验。并通过携程网、去哪儿网收集内蒙古饭店的全部线上网络评论,共计5 684 条、241 531 字的评论文本。通过Excel 软件对网络评论内容进行排序,剔除空白、重复、表述不全以及仅包括“好”、“很好”、“不错”等无效信息的评论,最终用于本研究的网络评论文本共计2 923 条、133 446 字。
2.3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研究团队于2020 年5 月至2021年5 月分3 次对案例地开展实地调研,逐步了解酒店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掌握酒店的地理位置、外观设计、内部格局及设施设备等具体情况。在调研中,深入酒店了解顾客在不同消费空间的表现,观察消费者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互动情况,包括入住前、入住中与住宿后的行为表现,掌握顾客对酒店产品的感知体验和消费评价。
2)深度访谈法。2020 年7 月,围绕主题酒店设计、空间生产过程、顾客体验等问题,对酒店高管、部门经理、文化使者、服务员和顾客等22 位参与主体进行面对面访谈(表1),访谈时长15~30 min。通过对访谈对象的话语分析,进一步了解主题酒店的设计思路、产品、服务特色以及顾客的消费体验。
表1 深度访谈样本构成Table 1 Sample composition of in-depth interview
3)内容分析法。通过八爪鱼采集器获取携程网和去哪儿网平台上关于内蒙古饭店的全部线上网络评论,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软件对纯文本的网络评论进行分词处理,利用词频统计模块、语义分析模块、情感分析得出高频特征词表、语义分析图等[21],进而掌握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的感知评价和情绪表现。其中特征词次数采用特征词在网络评论中出现的次数衡量,篇均次数采用特征词次数与网络评论数量的比值测度。
3 内蒙古饭店空间生产的演化过程
作为草原文化主题酒店,内蒙古饭店的空间生产经历了不断积累、持续迭代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4 个阶段。
3.1 起步阶段:文化淡薄(1985-1998 年)
1985 年5 月,内蒙古饭店正式建成运营,曾先后归内蒙古外事办、内蒙古旅游局和呼和浩特市国资委管理。1990 年,获评为三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涉外三星级酒店。作为传统国营宾馆,内蒙古饭店设施服务单一,草原文化元素淡薄,空间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1992 年,酒店试行承包责任制,尝试由接待型单位向经营型企业转变。
3.2 转换阶段:文化自省(1999-2004 年)
1999 年5 月,内蒙古仕奇集团以净资产收购方式接管内蒙古饭店,并对酒店进行停业更新改造。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特点,汲取草原文化精华,提出将“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饭店主题文化的发展方向。2002 年5 月27 日(成吉思汗诞辰),经过全面改造的内蒙古饭店重新开业,标志着酒店从国营饭店转为全服务型酒店。2003 年1 月,内蒙古饭店被原国家旅游局评为五星级旅游饭店,成为呼和浩特市首家五星级饭店。
3.3 重构阶段:文化自觉(2005-2011 年)
在主题化战略引领下,内蒙古饭店将“弘扬草原文化、传承草原文明、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作为饭店的使命,逐步将草原文化与酒店的建筑设施、服务项目、服装礼仪、餐饮产品、背景音乐等产品和服务相融合,初步构建了草原文化酒店服务产品体系。2005 年,经主题酒店联盟验收认证,内蒙古饭店成为我国第一家以草原文化为品牌核心的主题酒店,空间生产进入文化自觉阶段。
3.4 主题化阶段:文化自信(2012 年-至今)
2012 年,内蒙古饭店再次升级改造,对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精髓进行全面挖掘、梳理和整合,从歌舞、礼仪、宴饮、器皿、环境等方面融入草原文化元素,打造了包括蒙古族家居客房、蒙古族服务礼仪和新蒙餐等要素构成的内蒙古饭店的“十大文化产品”和“蓝哈达”服务品牌,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草原文化主题酒店产品体系。2016 年,内蒙古饭店获得“全国文化主题饭店标杆企业”称号,成为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代表性品牌。
4 内蒙古饭店空间生产的三维向度
4.1 空间实践
空间实践属于感知层面的空间向度,是人们创造空间的方式,赋予了空间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多指空间的物质性建构。内蒙古饭店以草原文化为基底,通过建筑语言、图腾符号、主题产品等载体实现对物质空间的生产和塑造。在饭店的主楼和东西裙楼,设计修建了3 个白色蒙古包造型建筑,通过具有表征意义的外部标识展示了鲜明的草原文化主题和意蕴。酒店大堂顶部,以乌尼化为灯带,以套脑化为灯池,采用3 个金箔装饰的穹庐圆顶对蒙古包内部进行呈现和演绎,营造出大堂华贵优雅的氛围,体现了草原文化“天人合一,敬天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前台背景墙设计,设计师对蒙古族头饰和盘肠纹进行艺术加工整合,以白银为主要原料,结合珊瑚、松石等材料呈现出典型的草原文化风格。大堂的西侧建有神鸟祥云浮雕和成吉思汗汉白玉雕像,反映了草原民族崇尚英雄的心理特征。雕像西侧设有一个小型的专题图书馆,收集了来自64 个国家和地区的草原文化文献资料,通过图书陈列的形式为草原文化的建构提供场景支持 (图1)。
图1 内蒙古饭店空间生产的三维向度及形成机理Figure 1 Three dimensio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ace
住宿空间是酒店空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蒙古饭店通过333 间(套)蒙古家居客房对草原文化进行深度展现和诠释。主题客房分为3 种不同风格,分别是银色毡房(2~6 楼)、朵兰格尔(7~15 楼)和金色斡尔朵(17~20 楼)。在客房的设计上,房门表面采用马头琴的图案表征草原音乐的美妙旋律,也传递着蒙古族热情好客的传统礼仪。在客房装饰方面,在墙贴、地毯、家具、梳妆镜、床旗、抱枕等设施上均采用了哈木尔云纹、盘肠纹、犄角纹、卷草纹、五畜纹等草原图腾和特色纹饰,表达着草原文化中追求天长地久和万物生生不息的心理诉求。
饮食文化空间是支撑饮食生产和饮食消费的物质空间,也是承载饮食文化和相关社会活动的社会文化空间。内蒙古饭店设置风格各异的餐饮区域,具有形式多样的就餐环境,可同时为1 300 余人提供餐饮服务。在主题餐饮空间方面,酒店设有大元金宫、成吉思汗金顶大帐、忽必烈圣殿、乾元驿蒙古包、内蒙古味道餐厅和1206 酒吧等主题餐厅,为顾客营造出地域特征鲜明、草原文化浓郁的餐饮消费体验空间。“金顶大帐是酒店最具文化代表性的主题餐厅,在包间顶部设计上采用了九层叠加的蒙古包穹顶的形式,体现了草原民族尚九和崇尚长生天的心理特征(S-20)”。酒店以“新蒙餐”为经营主题,在传统草原餐饮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原产自内蒙古的肉类、蔬菜、水果、粮食以及食用油等绿色食材,融合吸收其他菜系的手法、工艺和器具,打造出具有草原格调和仪式体验的主题餐饮产品。“‘新蒙餐’突破了传统蒙餐以查干伊德和乌兰伊德为主的饮食框架,引入了蔬菜、水果、杂粮等新的原料,同时将音乐、礼仪、仪式、歌舞、器皿等多种要素融入到菜品体系中,是蒙餐的升级版,顾客的体验和反馈很好(S-20)”。
4.2 空间表征
空间表征属于构想层面的空间向度,一般被认为是由权力阶层、规划设计师、科学家和工程师等群体所构想的概念化空间,常常体现某种支配性的社会秩序。内蒙古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世代生活的家园,也是草原文化的主要承载地,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典型的表征符号。“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也是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吸引外地旅游者的形象口号和重要品牌。丰富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为内蒙古饭店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提供了资源本底条件,也是支撑其主题化发展的原动力。
空间表征是权力阶级构想与支配的空间,体现着权力阶级的意志。草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典型的文化符号和政府着力保护、弘扬的文化资产。2004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致力于通过“草原文化环节”、“草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和“草原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草原文化的传承、保护、挖掘和利用。政府政策和举措为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导向,也成为内蒙古饭店主题化运营的重要支撑。
资本是社会空间生产的主体,资本增殖是空间生产的主要目的之一[22]。1999 年,内蒙古仕奇集团通过收购的方式对内蒙古饭店进行升级改造,并将草原文化作为酒店的主题文化选择。“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也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因此,我们的发展目标始终是传承草原文化,延续草原文明,努力把酒店打造成最具代表性的草原文化特色酒店(S-01)”。 2002 年重张开业以来,饭店投资人和管理层充分分析市场环境,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梳理、提炼、设计和整合草原文化要素,逐步构建起以草原文化为主题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主题酒店的发展思路上,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在供给方面,要打造草原文化的空间环境和主题产品,通过建筑、装饰、产品和服务全面展示草原文化。在需求方面,要充分考虑本地市场和游客的需求,把客人需求和的草原文化元素结合起来,使草原文化活起来、能落地(S-14)”。通过30 余年的持续建设,内蒙古饭店已逐步显现出草原文化特质,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展示、活化和利用的窗口和物质载体。
4.3 表征空间
表征空间属于生活经历层面的空间向度,是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反映了人们的真实体验。表征空间是体验和认知互动的场所,是大众的反抗与自我认同所体现出来的空间,体现了人们对空间实践、空间表征的态度。顾客到内蒙古饭店消费,首先通过客房、餐饮、前厅等产品和服务获得酒店的功能性体验,实现自身的生理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到呼市必住的酒店,交通方便环境好,早餐丰富,配套设施齐全,毕竟是自治区政府定点招待酒店,浓浓的草原风情让心情舒畅(S-04)”。“不错,很有特色的一个主题酒店。服务员还介绍了很多酒店历史和蒙古族的生活习惯以及酒店内陈列的展品。房间不大,但是比较精致和有特色(S-06)”。不同生活背景、旅游经历的游客对于酒店的感知和体验呈现一定的差异。多数顾客对酒店产品和服务满意度较高。“第一次来内蒙古,切实感受到了内蒙古的热情,酒店外观恢弘大气,有草原文化的沉淀感,前台姑娘也很漂亮、热情,18 楼的蒙古驿可以体验蒙古族文化,很赞,下次有机会也还会继续选择这家饭店(S-15)”。部分顾客酒店住宿经历比较丰富,在体验中也对酒店提出了一些问题。“传统酒店,性价比可以,各方面都中规中矩,公共区域设施很好,房间内略显陈旧,卫生条件不错,但是房间里有烟味,这一点希望能改善(S-10)”。 “服务好,环境好,有草原文化特色。淋浴喷头水很大,但是排水不畅,积水较多。早餐没有同级别酒店丰富,房间有点小,不符合五星酒店要求(S-21)”。
草原文化是构成内蒙古饭店鲜明特色和独特个性的灵魂,也是形成酒店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支点。顾客在享受酒店有形产品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建筑语言、文化陈列、主题客房、新蒙餐、蒙古族特色服务等载体获得对草原文化产品的认知和体验。“非常棒的一次入住经历,酒店一进大堂就能感受到内蒙古独有的文化氛围,服务也很热情,大堂的成吉思汗雕像非常威武,装饰装修也很有民族特色(S-07)”。 “完美的酒店!气势恢宏!集文化、历史、美食、娱乐于一体,尤其是大堂服务人员详细讲解了酒店的设计理念、蒙古族文化以及与成吉思汗相关的的重要历史事件,非常棒!应该是呼和浩特最值得享受的酒店(S-22)”。
仪式是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活动,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多样化的社会功能。仪式互动与建筑语言、象征符号、场景再现、文化展演是构成空间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验营造的主要手法。内蒙古饭店借助迎送宾客礼、圣火礼、烤全羊仪式、蒙古黄金茶礼和成吉思汗祭祀等仪式和活动为顾客创造活态的草原文化产品和体验。例如,哈达礼是由身着蒙古袍的礼仪人员,用蒙语向来宾问候“赛诺”,双手献上蓝色哈达表示崇敬和欢迎,并在休息区为宾客提供特色奶茶和奶食品。“入住时的蓝哈达欢迎礼很隆重,体验到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使人印象深刻。早餐很丰富,是蒙餐风格,干净整洁,羊杂汤好吃,性价比很高(S-09)”。圣火礼则是在周末或节假日,在主题音乐的伴奏下,由酒店蒙古族女性礼仪人员身着民族礼服,手捧酥油灯欢快起舞,并举行点燃圣火仪式。圣火礼是在酒店大堂作为迎宾演出的一种舞蹈,体现了蒙古族对火的崇敬和隆重和热情的草原待客之道。“周五下午6:00,圣火在酒店大堂表演,充满浓郁的仪式感和草原文化风情,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S-21)”。
5 空间生产背景下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的形象感知
主题酒店在空间生产的同时,顾客也会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主观性地凝视酒店的各个空间,并表现出各自的感知表现和行为特征[23]。基于顾客在网络平台上留下的旅游数字足迹,分析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空间生产的感知评价和情感态度。
5.1 顾客对内蒙古饭店形象感知的高频特征词
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6 软件对内蒙古饭店网络评论文本进行分析,依据特征词次数和篇均次数指标,从文本中提取出50 个关于顾客对内蒙古饭店形象感知的高频词汇,以探究空间生产背景下顾客对内蒙古饭店形象的关注点、评价和消费感受(表2)。首先从特征词类型来看,顾客评论主要聚焦于环境氛围(48%)、服务供给(20%)、产品特性(22%)、综合评价(6%)和行为倾向(4%) 5 个方面。其中,环境氛围是顾客评论的主要关注点,特征词占比达到48.00%,主要特征词为“特色”、“环境”“内蒙古”、“文化”、“草原”等词汇。顾客的综合评价表现为“满意”、“值得”和“适合”等词汇,说明内蒙古饭店的草原文化特质获得了顾客的关注和认同,酒店的主题化空间生产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从词性角度来看,高频词汇中以名词和形容词居多。其中,名词主要体现在酒店的产品、设施和服务等方面,例如:“房间”、“前台”、“服务员”、“停车场”等方面;形容词则主要表现顾客对酒店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感受,以褒义形容词为主要类型,具体表现为“方便”、“干净”、“热情”、“卫生”、“舒适”等。
表2 内蒙古饭店网络评论中的特征词频分布Table 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haracteristic words in online reviews of Inner Mongolia Hotel
5.2 游客感知评价分析
运用ROSTCM6 软件中的情感分析功能对顾客的消费情绪进行分析(表3)。结果表明,顾客的积极情绪占比为82.80%,说明顾客的消费体验偏向积极,对内蒙古饭店的满意度较高。“服务”、“民族特色”、“干净”、“地理位置”等高频词汇表明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的服务质量、草原文化特色和物理属性认可度较高。顾客的消极情绪占比为4.09%,其中“老牌”、“不大”、“陈旧”等等词汇是负面情绪的高频词,反映出内蒙古饭店存在客房面积偏小、硬件设施陈旧等现实问题,与顾客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这是导致游客出现负面评价的主要原因。例如:有顾客评价“大堂还可以,挺有特色的,房间完全性价比不足,面积太小,设施陈旧,床就像三星级的,不推荐。”、“房间设施比较陈旧,像90 年代的风格,估计父母会喜欢。”
表3 网络评价文本情感分布统计结果Table 3 Statistical results of online text emotion distribution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在全球化、城镇化等现代化浪潮涌动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保护草原文化,选择适宜的载体讲好草原文化故事,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内蒙古饭店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网络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草原文化主题酒店空间生产的演化过程、维度构成以及顾客感知结果。研究结论如下:1)作为草原文化主题酒店,内蒙古饭店的草原文化表征呈现出
从文化淡薄、文化自省、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不同阶段,促使其空间生产先后经历了起步、转换、重构和主题化的演化过程。2)内蒙古饭店借助建筑语言、主题产品、服务项目等载体实现了对物质空间的生产和塑造,并通过酒店大堂、住宿空间、餐饮空间等空间实践予以呈现。内蒙古饭店的空间表征是多主体参与的结果,资本作为空间生产的主体,促进了酒店的转制、转型和主题化发展;草原文化基底为空间生产提供了资源本底条件和发展原动力;政府政策为酒店主题化提供了发展导向和重要支撑。内蒙古饭店的表征空间由功能表征和文化表征构成,功能表征表现为满足生理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文化表征表现为文化体验和仪式互动。3)环境氛围、服务供给和产品特性是顾客对内蒙古空间生产的主要关注点,顾客的综合评价表明草原文化特质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同,主题化空间生产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4)顾客对内蒙古饭店的情感态度总体偏向积极,少数消极情感的主要诱因在于客房面积偏小、硬件设施陈旧等现实问题。
6.2 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对内蒙古饭店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理空间和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作为传统酒店,内蒙古饭店建造时间较早,建筑结构与现代酒店的设计理念存在差异,客房面积、设施设备与顾客需求错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酒店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理空间,创新建筑和设计理念,针对不同房型、价格的客房产品提供有价值的空间组合。此外,应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顾客需求提升照明、窗帘、门锁、马桶、淋浴等设施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对硬件设施的及时维护和更新换代。在风格选择上,应关注设施的材质、外形、颜色等属性,注重与草原文化主题的匹配性和兼容性,保证为草原文化空间生产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2)根据顾客需求提升草原文化体验。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和客源市场的变化,内蒙古饭店的场景、产品和服务与新时代顾客对主题酒店体验需求的差异逐步拉大。在这种背景下,首先应对不同年龄、地域、性别等市场群体进行细分,掌握不同消费群体对草原文化主题酒店体验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空间生产的调整和优化,提升新生代市场群体,尤其是Z 世代群体(泛指1995-2010 年出生的一代)和女性市场对酒店特色和主题化的认同。其次,应围绕顾客需求,对主题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形成全流程管理,以保证服务质量,突出服务特色,补强服务短板。最后,应完善产品设计和服务管理,为顾客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多感官方面营造有吸引力的主题产品和服务,使顾客在草原文化的氛围中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6.3 启示
内蒙古饭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主题酒店的运营管理具有启示作用:
1)以酒店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草原文化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狩猎民族等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碰撞、融合而形成的的文化形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草原文化传承利用的重要载体和酒店品牌,内蒙古饭店在践行和弘扬草原文化的探索中,坚持文化自省,保持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草原文化崇尚自然、开放包容、大气友善的文化精髓与酒店文化有机结合,在草原文化的发掘、更新、重构过程中探索现代服务场所和传统文化的共生路径,以具有地域特色的酒店空间以及产品和服务推动草原文化的展示和弘扬。内蒙古饭店的空间生产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备选方案和参照案例。
2)以草原文化为主线推动产品链、服务链重构。内蒙古饭店以草原文化为主题,以饭店物质空间为载体,以服务链为依托,以前厅、客房和餐饮空间为重点,系统提升和完善酒店产品品质与文化内涵,构建了“草原文化使者”、“蒙古家居客房”、“中华蒙古餐”、“内蒙古味道”、“蒙古驿”以及“蓝哈达”等主题产品和服务,其空间构成和主题产品设置对其他文化主题酒店的空间生产和运营管理具有参考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