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矿山环境治理评价促进绿色矿山建设
2022-10-21于佳男胡锁天
于佳男,胡锁天
(1.四川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国最早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中便指出,截止到2020年,我国基本建立完成绿色矿山格局,全面提升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力度。2010年8月份,国土资源部门再次颁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制定出台的指导意见之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建设国家级绿色矿山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通过本次会议指导,希望能够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使用效率,统筹协调矿山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在2017年时,国土资源部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环境保护部门、财政部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针对当前我国矿山资源开采提出意见,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在意见中强调要强化四级联创与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提高政策措施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支持力度,争取在2020年的时候,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绿色矿山格局,大型和中型矿山基本符合绿色矿山建设指标,小型规模的矿山开采企业在落实管理期间,要以规范化标准作为基准,严格执行,打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的矿山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此同时,为确保在新形势下,满足矿山绿色发展和建设的要求,提出创新评价机制,结合绿色矿山建设的要求,本文以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对象,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1 四川省矿山分布情况及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1)四川省矿区分布情况。矿山的环境地质问题与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相关,而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又与矿区分布密切相关。在四川省西部地区广泛分布锌、铅、铜、铁以及各种稀有资源矿产资源,在东部地区则广泛分布着天然气资源、煤炭资源、硫铁矿和岩盐等矿产资源,在西部和东部的交汇处地带,则是金矿资源的生产场地。相对而言,四川省东部地区的盆地地质活动稳定,在历史发展阶段,地质活动曾多次出现海水进退的现象,所以此地地质类型多以沉积矿床为主,且非金属矿数量多,是四川地区最为主要的硫铁矿、磷、芒硝、岩盐、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出产地。本区域的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多生成于三叠系和二叠系时期,威远气田隶属于震旦系地层,是我国目前所知最为古老的天然气储气地层。
在五通桥、自贡等地区发现的岩盐,基本分布在三叠系的碳酸盐地层中,我国最大的芒硝矿产资源多分布在白垩系地层当中。绵竹、什邡等一带地区的磷矿产资源生成于泥盆系时代、峨眉、雷波、马边等地区的磷矿已知最早生成于早寒武系时代。四川南部地区的二叠系中,硫铁矿具有最为广泛的分布状态,不仅具有很大的规模,而且与煤炭资源共生,拥有良好的选冶性能,具有很好的综合开发前景。在四川东南地区的秀山、酉阳等区域范围内,具有丰富的汞矿资源。
四川西南地区的攀枝花和凉山地区,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其为古老的康滇地轴,是四川省锡、锌、铅、铜、铁等有色金属的重要生产区域,例如攀枝花市的钒钛磁铁矿及泸沽等富铁矿全国文明。在宁南、甘洛、会动、会理等区域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锡、锌、铅、铜、铁以及相伴而生的稀有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石棉。另外,尚有宝鼎煤矿和冶金辅助原料矿,会东、雷波的大型磷矿。在四川的西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是地质活动最为强烈的地槽区域,更是四川地区稀有金属、贵金属的主要生产区域,比如金沙江流域的锡、锌、铅、银、金等矿产资源,大渡河流域的水晶、云母、石棉、铂、镍、锂、金等矿产资源,雅砻江流域的金、锡、铜等矿产资源。全区域范围内的铀矿资源属于沉积再造型矿床,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十分大的应用价值。
(2)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地区,横跨二级地形台阶和三级地形台阶,该地区具有比较复杂的地貌类型,地质总体上呈西部高、东部低的态势。四川西部地区是横断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西南地区是云贵高原,东部地区多盆地,四川省内部具有高低起伏悬殊的地形,且气象多变且复杂,地层岩性也复杂多样,逐步发育呈褶皱断裂带,具有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度。
四川省是我国比较出名的矿产资源出产大省,具有相对齐全的矿产资源种类,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逐渐形成包括建筑建材、黑色冶金、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能源资源、有色金属、金属矿产资源加工在内的生产体系。四川地区的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在此区域范围内开发矿产资源,长期高强度作业势必会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这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按照开发方式不同、矿山类型不同、矿山规模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有所差异。与四川省地区的采矿作业和地质环境问题生成的原因相结合,对导致问题的因素作出归纳,造成四川省矿山区域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地表水出现污染或漏失,泥石流、塌陷、崩塌、滑坡、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第二,疏干及破坏含水层结构;第三,改变或影响地形地貌全貌;第四,损毁及压占土地资源(见表1)。
表1 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表
四川省化工类型的矿山资源大多在盆周区有所分布,在本区域范围内出现的地质环境大多为水土环境污染、水土下降等,分布着比较广泛的建材矿,但是粘土页岩矿开发的规模相对较小,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龙门山北段位置和四川南部位置,具有规模较大的石灰石矿产资源,最为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地形地貌景观环境变化。另外,灰岩区具有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若是土层受到破坏,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恢复。开采方式不同,导致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同样存在着很大的不同,露天开采环境下施工,基本是将表面土壤直接剥离,逐层扩帮下切,最后完成矿产资源开采,例如四川南部地区的石灰石矿产、攀枝花细部地区的钒钛磁铁矿、其他类型的建材矿产等,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比较直观的“表面可见型”,环境问题主要有破坏当地地形地貌环境、损坏土地或者侵占土地、排土场边坡稳定性丧失或者采场支护措施不当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井下开采矿产资源可采用斜井掘进、地下巷道等方式完成,形成的矿山地质环境基本为“地下隐蔽型”,具有滞后效应。比如甘洛会理会东铅锌铜矿区、宝鼎煤矿区、华蓥煤矿,由此而形成的地质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地面塌陷、水位下降、含水层破坏等,甚至会对周围水源造成污染。
在1985年~1933年几年时间内,矿产行业在开采过程中受到“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呈现出乱采滥挖,遍地开发的现象,各种无证开采的违法行为司空见惯,严重破坏了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矿山地区的恶化面积和环境劣化区域达到200km2。在1997年到1999年三年时间里,四川省政府积极应对矿产资源开采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及时关闭违规生产的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全面整顿矿山开采行业的生产与发展秩序,使得矿产开采企业数量锐减[2]。但是在后期政策引导和经济环境利好的影响下,先后又出现两次小高峰。在汶川地震以后,全省范围内为推动生产秩序有序恢复,矿产开采企业的数量又有所上升。
2 四川省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绿色矿山建设理念不够牢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历史背景下,绿色矿山建设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因为一时利益驱动和社会长期的惯性思考等原因,绿色发展理念还不能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有些地区政府和部门迫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指标压力,在政策法规制定、项目投入、基础设施相配套工程等工作方面,都未能赋予对绿色生态矿山程建设所应有的充分关注。而部分矿山企业也面临着对绿色矿山工程建设的现实紧迫性理解不深、关注力不足、投入不大的问题,并不能及时按照国家有关制定的绿色矿山工程建设规定和规范,编制好绿色矿山建设计划和施工实施方案,人员、物质调整和投入有限。所以,进一步提高矿山企业和整个社会对绿色矿山建设的认识,全面增强对绿色矿山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直是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2)绿色矿山建设支持政策落实困难。原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共同出台的《有关加速建立绿色生态矿山企业的具体实施若干意见》(国土资规〔2017〕4号)明确提出实行矿产开发优惠政策、绿色生态采矿土地保护、财政政策支撑、绿色金融支撑四类绿色生态矿山企业建立支撑优惠政策。截止目前,四川省制定印发了《四川省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对四类支撑优惠政策做了更进一步规定。但是,部分市县出台的支撑优惠政策出现照搬中央政府文件精神,缺乏紧密结合本地现实的"人性化"政策内容和相关举措,不利于扶持政策的顺畅落地实施。部分矿山企业仍面临着主体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政策法规理解不深的现实问题,并觉得绿色矿山建设周期长、投资多、收益慢。因此,不能真正落实国家的支持政策、没有将推动绿色矿山建设作为增强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3)绿色矿山建设新技术应用不够普遍。技术创新是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的基础,但有些矿山企业的经营理念跟不上时代,构建绿色矿山的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有些矿山企业历史发展负荷太重,如尾矿堆放、环保积弊、技术设备过时老化等问题;还部分矿山企业的创新研究项目欠账过多,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员匮乏、技术设备资金短缺等已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应用绿色矿山建设创新科技项目的关键问题。
3 绿色矿山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及内容
(1)绿色矿山建设中施工期的评价重点。在绿色矿山建设施工阶段,以矿山绿色开采为基础,关注地质环境、采选方式、矿种类型之间的差异性,与建设绿色矿山项目的具体要求相结合,重点关注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情况,比如因为选场、采场、工业场地和运输道路建设等因素而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占用、自然景观破坏,甚至破坏周围水体。开采期间产生的噪声、粉尘等是否污染周围环境。施工人员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所以,评价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强度、因素等至关重要,以绿色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提出科学合理、符合绿色矿山建设的衡量指标,可提升开采效率和质量。
(2)绿色矿山建设中运营期的评价重点。在绿色矿山建设与运营期间,都需要以采选方式、矿种类别、地质环境等因素为依据,与建设绿色矿山的详细要求相结合,重点评价绿色矿山项目在运营过程之中,对堆砌的尾矿、废石的选址情况,侵占土地资源的情况、破坏周围自然景观和植被情况、水土流失情况等等。爆破、筛选、装载、运输、造堆、拆堆等操作产生的粉尘以及机械设备燃烧所产生的尾气等,其处理方式也是运营阶段评价的重点项目。在有的文献资料中指出,通过实验方式的测定,矿山在开采资源的时候,每公斤矿山使用2#岩石炸药进行爆破,形成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分别为38.63L和3.51L,按照密度不同可将其折合为4.9kg和48.3kg。车辆在运输矿石期间、矿石挖掘设备、装载设备和筛选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出现噪声污染。处理生活垃圾、堆浸尾矿、废石。与此同时,在进行环境评价分析时,要重点关注各类污染产生的强度以及导致污染的原因,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处理措施和应对方案。
4 绿色矿山建设和环境恢复治理方法
(1)建立绿色矿山建设进程保障机制。建设绿色矿区,就必须要同时创建科学化的环境保护机制,矿山开采企业管理人员和开采人员,都必须要高度关注绿色矿山建设的情况,从思想角度和行为方式上都引起重视,全面探析建设绿色矿产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强化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若是资金和条件允许,应成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进行跟进。当前,受到企业领导人员思想观念和企业资金水平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建设绿色矿山的进度相对较为缓慢,再者,因为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持,也使得绿色矿山建设面临很大的难度。以绿色矿山建设作为标准,矿山企业要加快制定完成合理的建设规划,完善绿色矿山建设方案和管理制度,从召开例会,组织座谈分析绿色矿山建设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协调各个部门,保障资金落实力度等环节,有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各阶段有序开展。
(2)加强治理验收标准规范化。治理矿山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强化各类验收标准和治理规范制定,以标准衡量成果,可使得绿色矿山治理效果直观的展现出来,可保证有效的恢复矿山环境。只有在绿色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加快各类标准规范的验收与管理,才可保证治理效果达到理想的效果,更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3)强化环境恢复治理效益评估。治理矿区环境,使其逐步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矿产开采企业工作的中心环节不仅仅是加快制定出台管理制度和应对方案,还要动态性的评估治理效益,并且将评估工作贯穿在整个项目的始终,对前期环节、中间环节和后期环节的所有治理过程展开全面且详细的分析,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影响治理的原因及时发现并提出应对方案,做好预测工作。除此之外,更要加快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凡是涉及到经济性、适宜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指标,都应该在合理化考核以后纳入体系中。组织专业的人员调查与评估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的情况,监督治理工作的落实力度和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环境治理与恢复情况。
(4)融入科学技术实现建设。积极寻找符合绿色矿山建设的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模式,将企业组建的各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全面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并强化综合治理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因为环境保护和矿山开采之间存在着矛盾性,且这种矛盾始终存在,想要实现绿色矿山建设,就应该注重合理性和科学性建设方案,结合行业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建设完成的绿色矿山兼具环保性、生态性和经济性,矿山恢复治理和开发利用兼具,为建设与发展矿区奠定基础,促进经济发展进步。
5 结语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呈现明显正负双向效应:一方面,矿产开发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复合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GavinBridge指出:矿山开采作业改变了矿产资源的价值与利用方式,导致地形改变,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建设绿色矿山是我国现阶段矿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矿山的核心内容是节约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更加有效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使矿产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由于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相比其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有其自身特点。不同的矿种、不同的采选方式以及所处不同的地理地质环境,使得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相当复杂性。同时,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不仅发生在施工期和运营期,还包括服务期满后的闭矿期,因此矿山项目的环境影响必须针对矿山开发的全过程,同时还具有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长期累积性。因此,随着新形势下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提出,相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实现建成绿色矿山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