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黑炮”,谢幕于“行歌”
——表演艺术家刘子枫告别影戏人生
2022-10-21贺子壮,刘巽达
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子枫于2022年5月7日8时34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刘子枫生于1938年,河南孟县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一级演员。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成为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演员。他是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86年,他凭借电影《黑炮事件》中赵书信一角,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2007年,凭借电影《天狗》中村长一角,获得第2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2017年,获第十六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2019年,凭借话剧《生命行歌》中的精彩演绎,获得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我为上海蹦出刘子枫这么一号人物而自豪
文/贺子壮
认识刘子枫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念书时看到电影《黑炮事件》里他饰演的那个主角。当时就很震惊:哇,原来上海还有这样特立独行的演员!那段时间,电影界刮过一阵新浪潮风,上海籍演员因总体上略偏传统风格而在行业内评价不高,突然蹦出刘子枫这么一号人物,让我这个全班唯一的上海人颇为自豪。
然后就到了1996年,我和作家傅星联合编剧的《乐魂》由上影厂投资拍摄。那时我还兼任制片人角色,与导演朱枫在影片风格上有些不同想法,时不时发生些情绪上、口头上的较劲。不过他找来刘子枫担任主演,我和傅星竟无话可说,那叫一个服啊!
电影在磕磕绊绊中拍摄着,我一颗心一直悬吊在半空中。但是,每当样片出来,看到刘子枫用自己独特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我们心目中那个人物形象,一切疑虑便烟消云散了。
那时,刘子枫曾对我说:子壮,你不用担心,我喜欢你们写的这个人物,我只会给你们加分,不会砸锅的。
类似的话他在几年后又对我说了一遍。大约在1998年吧,上影协拍加拿大影片《红色小提琴》,其中有一段故事是这把传奇小提琴流落到十年浩劫时的中国上海。刘子枫和张艾嘉担纲男女主演,刘子枫饰演一位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当时,我受命修改那段“中国故事”,开拍前加拿大制片人让我跟他见了一面。当时他又对我说:放心吧,我只会加分,绝不会砸锅!
《黑炮事件》剧照
《乐魂》剧照
《红色小提琴》剧照
如今回看《红色小提琴》,那段“中国故事”因为带有老外的猎奇眼光和大胆想象,显得有点怪异,但刘子枫的表演却十分扎实,活活刻画出一位人生逆旅中的知识分子彷徨、痛苦和不屈的性格形象。
一晃20多年,除了在一些会议上偶然相遇打个招呼,和刘子枫几乎再没有什么交集,直到去年,我写了一个话剧剧本。
我原本是学戏剧的,但自从30年前误入电影圈便再没机会回到剧场去了,戏剧同行也生疏了不少,没有什么人可以咨询。写完剧本,突然刘子枫的样貌浮现在眼前。我把剧本发给刘子枫。若是他年轻30岁,肯定是这出戏里男主角最合适的人选,但现在,我也只是想听听他的意见,渴望取得这位戏剧前辈的首肯。
他很快就有了回音,是那样的富有激情:子壮,剧本不错,可惜我太老啦,在舞台上站不动了,不然这个角色非我莫属啊。不过这里面有些想法,我不太能认同,要不我们有空聊聊?
我那时不知他80多岁了,也不知他已久病缠身,心想着等以后吧,等剧本上演了请他亲临剧场来指教。可惜,如今天人永隔,再没有机会了。
这些日子,刘子枫、黄蜀芹导演、秦怡老师……先后离我们而去。我想象着在纯净的天堂,这些艺术精灵欢聚一堂,心无旁骛地聊艺术,聊创作,聊演戏拍电影,聊他们心里真正想拍而尚未拍成的作品。每想到此,我的心里竟生出丝丝慰藉来。
2022年5月13日
亦师亦兄刘子枫
文/刘巽达
惊悉,好友刘子枫突然离世,不胜悲痛,往事浮现历历在目。
凡是到过我办公室的人、都会留意到墙上挂着的醒目书法作品。那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刘子枫的墨宝,书曰“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此乃中唐著名宰相令狐楚的名句。这幅行草书法遒劲飘逸、浓淡相宜、疏密有致、布局精巧,仿若可闻松涛阵阵,可见溪水潺潺,真佳作也。说起来,这要归功于刘子枫的“善解人意”——那天他到我办公室小坐,环顾四周,发现我身后的“主要墙面”竟然空白,便自告奋勇“补壁”。我还以为乃客套之词,也未放在心上,岂料几天之后,他居然雷厉风行赐下墨宝,不但尺寸合适,其诗句更为沉闷的空间带来绿色意境,沁人肺腑……知我者,子枫也。
回溯一下:因了当年的《黑炮事件》,我在银幕上认识了子枫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几十年后,我在银幕下和子枫老师频频交往,结成了亦师亦兄的忘年交。
20世纪80年代,按照很多人的审美观,总觉得一部电影的男主角,理应符合心目中“英雄人物”的形象,比如赵丹、王心刚、杨在葆、达式常……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部《黑炮事件》的男主角,戴着一副土土的黑框眼镜,毫无英雄气概倒更像个受气包。可是影片以极强的思想性征服了电影观众和专家评委,结果在1986年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奖中,“最佳男主角”的桂冠给了“其貌不扬”的该片男主角刘子枫。
我之所以酷爱这部影片,很大的原因是其“思想核心”的与众不同。当然首先得归功于张贤亮的原作《浪漫的黑炮》,它将“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年代的荒诞故事,讲述得真实而触目惊心:酷爱象棋的工程师赵书信因为寻找一枚丢失的黑炮棋子,给旅馆发了一封电报“丢失黑炮301找赵”,从而因“敏感词”引起有关部门警惕,被剥夺了工作权利。当一切真相大白时,“WD工程”的最后安装已经因他的缺位而出了大事故,国家损失严重。影片的结尾意味深长——邮电局送来赵书信的一个邮包,“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的周书记等人秘密将它打开,望着盒中仅有的一只黑炮棋子,周书记在恍然大悟后还埋怨赵工:一副象棋才值几个钱,为什么你要花一块多钱电报费,去寻找一个不值钱的棋子呢?赵书信吃惊而又不解地问:难道发电报我都不能做主……
曾刊登在本刊上的刘子枫与张瑞芳的合影
刘子枫被赞誉为“模糊表演”的演技,在这部风格鲜明的现实主义电影中得到了极大发挥,让观众过目不忘。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子枫老矣!但是他的心不老,他的艺术追求和生活热情依然旺盛。在我熟识他之后,他就塑造了不少屏幕形象,比如在电视剧《楚汉传奇》中饰演刘邦他爹刘太公,着墨不多却卓然出众;比如在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中饰演齐白石,和“毛泽东专业户”唐国强大演对手戏……不过于我而言,对他的印象,更多的是在细枝末节、点点滴滴之中。
记得那年我和子枫兄一起参加上海文艺家汶川震后慰问团。同为团员,一路上接触颇多,无话不谈及至相谈甚欢。某日寂寂旅途的大巴上,我邀同行的艺术家聊聊灾区之行的初步感受,以便择选于我所主编的文联会刊上。没想到,大伙竟然踊跃发言,有的说着说着还泪湿眼眶。刘子枫被安排采访映秀镇的中年汉子老董,地震中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都死了,只有他们夫妻俩活了下来……在车上,刘子枫动情地详述起这次采访。
他说,起初有点害怕揭开当事人的伤疤,谁知老董谈起当时的情况,竟然显得十分淡然。刘子枫说,老董在讲述中,一点没有低沉悲惨的表情和浯气,完全不像影视剧中表演悲哀时那副概念化的腔调,令我钦佩!
子枫兄的叙述非常生动,末了还朗诵了一首诗,赢得交口称赞。回到上海后,他很快寄来了名曰《活着真好》的短文,我把它与其他艺术家的文章一起,汇成了一组“汶川纪行”的心得。他的文章既有文采又有激情,由此让我对他的文学水平刮目相看,便撺掇他经常为我刊赐稿。不多日,他又写来一稿,题为《瑞芳老师的开怀大笑》,并配上了一张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仰天大笑的照片。那是怎样的笑容啊,开朗、爽朗、放松、阳光、无拘无束、肆意挥洒,极富感染力……我问子枫兄,怎么拍到的?我看过瑞芳老师的很多照片,但从来没有看到过她如此放肆地大笑。他说,那是他某一天上门拜访时他太太孟晓蓉抓拍的。呵呵,真是不可多得啊!由此我灵机一动:何妨将这类表现著名艺术家“难得风采”的照片专门开个专栏,亦照亦文,肯定受欢迎。于是我就将子枫兄的这篇文章作为《立此存照》的开篇。果不其然,此栏目开辟之后,随着一批珍贵的艺术家生活照陆续亮相,成为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说起来,还是发轫于子枫兄的贡献。
接下去的接触就愈加地频繁起来,无论是从文联出发去看戏(他是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评委,要看无数的戏),还是到文联附近的华山医院、华东医院来抓药,只要得空,他便会到我办公室闲聊一阵,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每每于会心处相视一笑,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子枫兄淡泊平和,耻言功利,而只要一说到演戏拍电影,便两眼放光,非凡见解频从口出,尤其说到某个角色,他立马从一个有点瘦弱的平凡老者,变成浑身有戏的老戏骨。
偶尔,我们也会相对而坐陷于沉默。一次说到老父老母时,我问子枫兄,你老父老母如何看待你得“金鸡奖”一事?他沉吟片刻,喟叹道:假如那时老母亲还活着,肯定弄不清“金鸡奖”有什么“含金量”,她活着的时候,老问我一些生存的基本问题,她只关心儿子要安全健康地好好活着。对于父母,我觉得自己不孝啊!说到这里,他努力克制住眼中的泪水,但还是垂下头去哽咽。父母健在时未能更好尽孝是人生的最大遗憾,我深有同感,唯沉默以对。做朋友,彼此能够享受这种“无言”境界时,这份友情就有质感。
由于他和我大哥同岁,所以我“子枫师”“子枫兄”地乱叫,他也不以为忤。“亦师亦兄”,应是比较准确的概括。由于志同道合特能聊到一块去,两家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我家楼下有个艾米影院,经常放映艺术影片,有时我会请子枫兄同来观赏;有人给子枫兄送茶叶送甲鱼,他也会记得给我留一份……虽是生活小事,但点点滴滴的温馨积累起来,让我们之间的感情日深。于今想来,一切宛若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