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内部耦合性研究
2022-10-21洪新越
辛 玲,洪新越
(1.湖南工商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长沙 410012)
0 引言
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科学选择,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范畴,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纳入同一发展框架下的多层次、非线性、动态复杂系统。新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交互耦合。在协同这一约束条件的作用下,各子系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聚合发力、共同发展,实现多个发展系统在质量和效益上的整体提升,最终达成高质量发展目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元系统的耦合性,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的协同状态及耦合水平如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当前高质量发展研究集中于内涵剖析、统计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耦合性研究相对不丰且多基于二系统或三系统开展。部分学者关注了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或土地利用效率某单一系统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例如华坚和胡金昕、刘和东和刘童评价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魏巍等测算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序和耦合协调程度,李华军考察了广东省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及协同效应,韩琭等分析了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张旭等研究了生态绿色化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雒占福等、刘琳轲等、杨永芳等考察了不同区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少数学者例如张旭等尝试剖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内部创新驱动、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现有高质量发展耦合性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观点,但体现新发展理念、基于五个子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内部耦合性研究尚未涉及。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综合反映和整体体现,必须树立全面系统的科学思维,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因此,从系统角度出发,基于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耦合性,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质量发展内部耦合模型构建
论文在构建高质量发展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仿效三元系统构建五元系统下的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评价其内部耦合性。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论文充分梳理、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按照可量性、不相关性和可区分性原则,基于新发展理念选取体现“三新”(新业态、新动能、新模式)和“三重”(重效率、重质量、重协调)的核心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鉴于评价指标体系衡量高质量发展各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产出,因此选用结果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不考虑R&D 经费投入强度、万人R&D 人员全时当量、科技支出占财政比、环境治理投资占GDP 比重、教育投入水平、医疗卫生投入水平等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过程指标,以此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质量发展各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除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废水排放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城乡收入比、城乡消费水平比和普通高中师生比为负向指标以外,其余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1.2 指标处理
首先,为了消除29 个指标不同数量级和量纲的影响,论文运用式(1)和式(2)对样本数据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使指标数据在0-1 范围内浮动。
正向指标按照式(1)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
负向指标按照式(2)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
式中:x表示第个地区第个指标的样本数据,max(x)和min(x)分别表示我国各省份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3 内部耦合性评价模型构建
1.3.1 协调度模型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论文基于离差方法仿效三元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元系统协调度模型,这是论文的一个创新点。
对于五元系统、、、、,五者的离差系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分别表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各系统按熵值法赋权后计算的综合评价得分。
式(3)进一步可以简化为:
为协调度指数,0 <<1,协调度指数越趋近于1,表明各系统的离差系数越趋近于0,系统之间协调度越高。当协调度指数等于1 时,离差系数等于0,协调度达到最优。
但是,如果各系统的发展都处于低水平,仍可以得到较高的协调度,这并不能反映各子系统的真实发展情况。因此,需要构建五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才能真正反映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1.3.2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等级划分
耦合协调度与协调度、发展度密切相关,仿效三元系统构建五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上式中,(,,,,)和(,,,,)分别表示五系统的发展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各系统的权重,满足++++=1。本文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各新发展理念对于高质量发展同等重要,因此=====1/5。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论文将耦合协调度评判标准划分为10 个等级(见表2)。
表2 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表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
由于西藏的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数等关键指标的统计数据存在缺失,因此论文选取2014—2018 年西部地区11 个省、市及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官方出版的中国及地区统计年鉴、地区统计公报。
2.2 高质量发展内部耦合性分析
将高质量发展五个子系统对应的2014—2018 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赋权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子系统得分,对各子系统得分进行简单平均计算高质量发展度,高质量发展度在0 至1 之间波动。由于数据较多,仅展示2018 年各子系统得分及高质量发展度,计算结果见表3。运用前文的式(5)、式(7)、式(8)计算高质量发展五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及耦合协调度
2.2.1 全国特征
2014 年至2018 年,耦合协调度的全国均值分别为0.51、0.53、0.53、0.54、0.57,增幅为11.76%,呈现逐步协调发展趋势。根据表2 的判断标准,近年来我国高质量发展内部耦合性总体处于勉强耦合协调状态,2018 年非常接近初级协调状态,但与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乃至优质协调发展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2.2.2 四大地区特征
按地理位置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地区。图1 显示,四大地区高质量发展内部耦合性都呈现稳步增长、逐步协调发展趋势,同时存在东部向西部减弱的区域特点。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从0.63、0.53、0.47、0.42上升到0.68、0.56、0.54、0.50,增幅分别为7.94%、5.66%、14.89%、19.05%。由此可见,凭借地理位置、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等优势条件,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的协调耦合性一直居于全国首位,处于初级耦合协调状态且逐渐趋于中级耦合协调状态;东北部地区一直处于勉强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关系发展最缓;中部地区在2016 年由濒临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耦合协调状态,发展速度较快;西部地区受深居内陆、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开放程度低等制约,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全国最低且未达到全国均值水平,2018年刚刚步入勉强耦合协调状态。虽然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关系相对落后,但增幅最高,未来高质量协同发展趋势可期。总之,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部耦合性与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图1 2014—2018 年四大地区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耦合协调性情况
2.2.3 西部地区省域特征
就省域层面而言,西部地区2018 年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0.45 至0.58 之间变动,协同发展较不均衡。重庆、四川、陕西处于勉强耦合协调发展且接近初级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在西部地区中排名位于前三,3 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从0.54、0.47、0.47 上升到0.58、0.56、0.55,增幅分别为7.41%、19.15%、17.02%。重庆、四川、陕西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较强的制造业集聚效应,其创新发展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且超过东北、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创新驱动力作用已初步体现。同时,重庆、四川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缩减城乡差距等,协调发展趋势初步体现。此外,陕西注重市政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环境建设,共享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宁夏、内蒙古由濒临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耦合协调,位于西部地区中间水平,耦合协调度分别从0.43、0.48 上升到0.51、0.54,增幅分别为18.60%、12.5%。宁夏、内蒙古环境保护治理效果显著,绿色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二者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消除城乡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发展的有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6 个省份或自治区,耦合协调度均低于0.5。这些地区的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水平不仅远低于其他地区,还远低于高质量发展其他子系统发展水平,导致了这些地区仍未摆脱濒临失调衰退发展的局面。
在西部地区的高质量耦合发展进程中,创新、开放、协调子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滞后性。除了重庆、四川、陕西以外,其他省份创新发展缓慢,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创新环境不佳、科技人才储备不足、企业在科研创新中未发挥引领作用等,使得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整体偏低。西部地区受地理位置欠佳、营商软环境建设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开放发展程度落后,不论在货物进出口还是外商投资方面都远低于其他省份,其中云南、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尤为明显。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转型升级难度大,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种种原因导致了协调子系统发展相对落后。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1)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内部耦合性呈现勉强耦合协调发展。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在全国最低,仅为0.5,刚刚步入勉强耦合协调状态,与我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2)西部地区各省份耦合发展不均衡。重庆、四川、陕西处于勉强耦合协调发展且接近初级耦合协调发展,宁夏、内蒙古由濒临失调衰退发展到勉强耦合协调,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仍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发展。
(3)在西部地区的高质量耦合发展进程中,创新、开放、协调子系统发展滞后。大多数省份创新发展缓慢,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开放发展程度普遍很低,未能发挥内外联动效应;部分省份协调发展相对落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普遍存在。
3.2 对策建议
(1)激发创新驱动力,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重庆、四川、陕西应在健全高校、科研所、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科研优势,缩短创新研用链条,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其他省份应充分利用国家创新扶持政策,完善创新环境机制,增加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通过引导研发资金流向增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基础研究力度,提高原始创新供给水平。
(2)优化营商环境,拓展开放广度。尽管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已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但多数西部地区在外资市场准入、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战略框架。因此,西部地区应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快速推进开放大通道、多层次开放平台等基础环境建设,为开放发展营造优质营商环境。同时,西部地区应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展开放领域和开发对象,加快建设服务业开放高地,推动经贸合作对象多元化。
(3)多措并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西部地区应依托承载区的既有条件,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以东部产业转移与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注重培育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挥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使培育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聚合发力。此外,建立健全投资、金融、人才、监管等优质要素流动方面的制度或机制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