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教多学
——浅议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2022-10-21王海鹰

学周刊 2022年31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王海鹰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甘肃张掖 734000)

我国教育家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少教多学”的典范。和同学段其他课程相比,小学语文明显具有知识容量更大、知识点联系方式更多样以及实践应用要求更高的特征,同时对学生个人的内在素养也有更多元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常常过于机械地围绕具体的课本内容讲解课程,强调“记忆”与“复刻”知识和技能,这不但限制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可开发空间,而且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树立并践行“少教多学”的理念,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情况和教学要求设计、完善课堂,以期取得更有质量的工作成果。

一、突出有机落实分层教学理念

(一)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理解“学情”要冲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不单单将目光局限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底子”上,还要足够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人际交流能力和偏好等。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丰富自己了解学生学情的路径和方法:一方面,要通过课堂观察、试卷分析等传统手段了解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知识、技能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日常交流掌握学生课程以外的综合个人信息,以此构建完整的学生档案。

比如,教师可以扩大课堂提问的对象范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观察不同学生作答时的状态、分析学生给出的答案推断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思维、表达能力以及掌握本课知识的程度;课下教师要多和学生接触,聊一些生活中比较轻松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他们的日常爱好、性格和人际交流能力等。

(二)设定、划分不同的学习层次和课程教学体系标准

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就要结合手头详细、真实的学情档案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有所区别的多套课程教学方案。具体来说,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以夯实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教学要多采用概念理解和基础例题训练的形式;对于基础不错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欠佳的学生,要将多知识点融合教学和阅读、写作练习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对于整体成绩良好的学生,则应更多地开展发散性教学,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例如,在教学习作方面的内容时,对于在这个方面表现长期欠佳的学生,教师可以先不提出字数和题材方面的要求,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微写作”,以一段乃至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历,要求他们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或描写技法;而对于有一定基础但缺乏写作“亮点”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把引导重点放在讲解和分析应用多种表达技法上,对学生习作时使用的技法种类提出一定要求;而对于在这方面颇有成绩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写作散文或现代诗歌等更有难度的文体,并提供一些相应的指导。

(三)动态完善和优化学情信息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条件自然也不例外。基于这一基本认知,小学语文教师在完成建立学情档案的起始工作之后万万不可产生“万事大吉”的观念,而应当在后续的教学和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搜集更新、更全、更深入的学情信息,及时补充和调整既有的学情档案内容,从而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动态参考,以保证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能保持长久的适配性。

比如,教师可以在每一次考试结束之后抽出一些代表学生做试卷分析,根据这些学生不同题型、难度和考查方向题目的作答表现与失分情况判断他们近一段时间在不同语文学习方面成绩变化的情况与趋势;还可以统计学生半个学期的阶段内考试的综合成绩,按照“20 名一档”的标准依照学生年级语文的排名情况调整其学习的层次等。

二、突出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注重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场景化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还不甚成熟,对于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缺乏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反倒是更热衷于接触一些感性色彩较浓烈的外界信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信息的形象化、多元化等优势条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乃至伪实景等更具感官吸引力的方式营造教学场景,促使学生更生动、直观地认知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优化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桂花雨》这一篇课文时,可以在学生诵读完课文之后,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一片青草绿树之中坐落着一座农家小院,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随着风儿的吹拂,淡黄的桂花从树梢上摇落,一朵、两朵、十朵……不一会儿竟形成了漫天的“桂花雨”,簌簌的落花声中还夹杂着一阵银铃般的笑声,犹如一首天籁从画面中传来。通过这样的一段视频,学生可以很自然地感受文中的场景,并产生了解和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二)重视多元注入生活化元素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身边的生活事物却非常熟悉,也有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这是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的一项有利的教学条件。根据学生这种普遍的心理,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积极融入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经历和认识能力的生活元素,促使学生获得更真实的课堂学习体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借助既有的生活经验降低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如,教师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可以结合文中的相应片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之间经历过的一些能深切体会到浓浓暖意的瞬间,如学骑自行车就要摔倒时猛然扶住自己的那双大手;冬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披在自己身上的那件大羽绒服;过生日时那个被装在粗糙的礼盒中却是自己向往已久的礼物等。借助这些片段,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无言的父爱”,也能与这篇课文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三)进一步挖掘、引入课外教学资源

每个小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有旺盛的求知欲望,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这个方面的主观需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继续深入挖掘、整合课内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入更多课外教学资料展开拓展性和补充性教学。一方面,可以从更多角度给学生提供理解知识、锻炼技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的效果。

例如,在教师讲解完《少年闰土》这一篇课文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或纸质材料带领学生读一读诸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祥林嫂》《阿长与〈山海经〉》等其他出自鲁迅之手的经典篇目或选段,如此既能满足学生阅读更多鲁迅先生作品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更多材料深入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及其诸多作品中蕴含的共有的情怀。

三、突出多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

(一)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学语文教师对于讲解课程知识要坚持“七分讲,三分想”的原则,不要将所有知识都“掰开了、揉碎了”再“塞”给学生,而应当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在完成这一步工作之后,小学语文教师要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帮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围绕知识课题开展自主讨论、学习,共同推导出知识结论,以此让学生真正达成“自主学习”的效果。在此期间,教师也要以协助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提醒和帮助,同时搜集更多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用的信息。

比如,在教学完《泊船瓜洲》这一首诗之后,教师可以单独提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中的“绿”字询问学生:“人们常说这个字是这一首诗的‘诗眼’,那么大家觉得这个字到底妙在哪里呢?”而后组织学生以同桌两人或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还要在学生陷入思维瓶颈时分别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点。

(二)组织开展富有趣味的学习游戏

和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讲相比,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更热衷于参加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他们经常会在参加这些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更丰沛的精力和更强大的悟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有效利用这个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课程内容和要求设立、组织一些有意思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可以“边玩边学”。如此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游戏的轻松和刺激,又能促使他们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完成运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借助学生好胜心和表现欲的“加持”进一步优化和扩大教学效果。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描写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你说我猜”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学生代表参赛。一名代表背对黑板,一名代表面朝黑板,二人站定之后由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种事物、活动或者一句古诗词名句。面朝黑板的学生要在不做动作也不能提及黑板上已有字眼(包括谐音字)的情况下,单靠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搭档正确猜出黑板上的内容。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一组学生可以为自己的小组累积1 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学生为优胜者。

(三)设计、组织语文实践应用活动

“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要想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样也要依靠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在不断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之余,还要有意识地结合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能力、兴趣,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具有教学引导效力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应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成果指导实践、处理问题、完成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应用知识、技能的层级将达到最高,同时可以具体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技能的运用路径,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核心素养提供保证。

比如,在讲解完《松鼠》这一篇说明文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里仔细观察家里的宠物或者利用网络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动物的资料,仿照课文的结构运用自己掌握的说明手法写一篇说明文,给别人介绍自己的宠物或喜爱的动物。教师可以从中挑选一些质量较好的作品给全班学生朗读,并请作者介绍自己搜集材料和写作的过程、心得,而后再将作品统一展览在班级的“作品角”中。

四、突出有机引入家校合作机制

任何一门课程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与默契配合,小学语文自然也不例外。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家庭无疑是更具有主观影响力和生活“存在感”的场所,能够给学生形成各方面的意识和素养带来更多维度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也要足够重视和研究引入家校合作机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不间断、多角度地提升核心素养。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开展亲子语文活动,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网络平台为家长居家辅导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建议。

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一些关键课程的重点知识时将相应的过程录制成微课视频,再上传到本班家校交流群中,鼓励学生回家之后给家长汇报当天的学习内容,再由家长及时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方乐土,是能够带给学生知识、智慧、灵感和快乐的殿堂。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少教多学”的观念,通过落实分层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素质等策略从内在层面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意识和兴趣,引导他们掌握正确而丰富的提升语文学习质量的方法,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爱上语文,从而为他们日后培养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有力的保证。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